-
>
重慶歷史地圖集
-
>
飛虎隊隊員眼中的中國:昆明 四川 杭州 上海(明信片)
-
>
威尼斯書
-
>
一聽說那島上有貓,我就出發了:日本貓島旅行筆記
-
>
中國分省系列地圖冊:江蘇(2016年全新版)
-
>
生命的邊緣-站在珠穆朗瑪峰之巔
-
>
不一樣的云南
漂泊西南天地間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291572
- 條形碼:9787807291572 ; 978-7-80729-157-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漂泊西南天地間 節選
宇內名山,五岳而外,首推匡廬。太
白嘗言:“余行天下所游覽山水甚富,俊偉詭
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蓋廬
山博大雄奇,秀甲東南;其橫亙四出,雖片石
孤岑,皆挾煙云之氣。遠之有淵明之栗里,右
軍之墨池;近之有太白之書堂,樂天之北亭;
他若朱子之白鹿洞,王守仁之文殊臺,騷人
名士,共相贊美者,不可勝數,謂為江南湖山
靈氣所鐘,非過言也。余既已許身山水,擬歲
歲作名山游,去夏既入羅浮,今年遂登匡廬,
卜居牯嶺西大林溝,將作久游之計。夫造其
地而未覽其勝,雖游與弗游者等;倉卒游覽,
走馬看花,雖游與未嘗一游者等;況所謂高
七萬八千四百尺,延袤五百里之廬山,豈可
以三數日而窮游耶?故茲之所記,亦依日記
之體,如曉嵐,如晚霞,如落月銜山,如長河
夕照,雖一草一木之微,無一非真切之印象。
至若考證之作,連篇累牘,而不及于游;紀道
里之作,東西南北,詳其四至,而不寫及景,
是則止于考據指南已耳,何足躋于游記之林
哉!民國二十三年(1934)七月三日,志于牯
嶺大林溝。
縉云游草
蜀中名山,首推峨眉、青城,是固馳名宇內,盡人而皆知者也。然蜀道崎嶇,千
山萬水,奧區勝境,所在多有。太白詩“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概乎其言之矣。
余入蜀六年,發愿遍覽巴蜀名山,若三峽之巫山,南川之金佛山,北碚之縉云山,
峨邊之瓦屋山,灌縣之玉壘山,皆杖策所及;至若峨眉、青城,則有二至者焉,有三
至者焉。每一憶及,千峰竟秀,萬壑爭流,煙容云態,歷歷在目。然經時既久,印象
漸次幻滅,平居多暇,因就當日游草,略加潤飾,以公諸同好,此本篇之所以作也。
縉云山在巴縣西北一百三十里,為巴渝名勝之一。考方志記載,舊志較新志
為略,清嘉慶《巴縣志》云:‘‘山接璧山縣界,高數萬仞,碧水合流,蒼松郁翠,上有
朝日、香爐、玉尖、寶塔、獅子、瑗嘯、聚云、石照、蓮花九峰。”新志則云:
白云山又北迤為縉云山。《蜀名勝記》云:“《圖經》‘縉云山在縣西北百三
十里,其山高聳多林木,下有溫泉,東西分流。相傳黃帝于此合藥’。陶宏景水
仙賦云·增城瑤館,縉云瓊闕,黃帝所以觴百神也’。《方輿勝覽》則謂之巴山
矣……山有九峰,寶塔峰*著,亦阿育王塔八萬四千之一也。迦葉尊者于九
峰頂上示一十三足,又飭袈裟印文于獅子峰。按九峰者,朝日、香爐、玉尖、寶
塔、獅子、援嘯、聚云、石照、蓮花也。而尤以獅子、香爐二峰為*秀。”
從重慶登縉云寺,凡有
二道:一從北碚直上□巖,宿
縉云寺,再游香爐等峰;一從
北溫泉越大斬龍崖,繞出山
前,亦奔縉云山。民國二十七
年(1938)二月,余在北泉,遂
有縉云之游。十五日清曉,發
自數帆樓,既登高原,林壑相
屬,遙望九峰岌壺,作龍飛鳳
舞之姿,即縉云山矣。按“縉
嶺云霞”為巴渝十二景之一,
蓋山多松檉,朝霞映之,呈五
色云氣,故日縉云。前行可十
里許,越大斬龍崖,□巖鐵
裂,對出似門,北望川原浩
蕩,云山隱現,為璧山縣界;
山口北風頗勁,吹人欲墜。太
白詩云:“登高望四海,天地何
漫漫。霜被群物秋,岡飄大荒
寒。”讀之頗隋獨立蒼茫之感。
過大斬龍崖,繞出山前,
有牌坊高聳,大書“縉云山”,
為此山入口。折而右上,行松
林中,俯瞰原隰,水田縱橫,蓋
即北碚平原矣。山多松柏,復
饒楠木,以故蒼翠郁蔥,不同
他山。縉云寺深藏谷中,楠木
參天,嘉卉匝地。《巴縣新志》
云:“縉云寺,劉宋前廢帝景
平年建,唐宣宗大中元年,賜額相思寺,以巖名也。”又《蜀中名勝記》云:
感通錄:縉云寺,即古相思寺也。以此山有相思巖,生相思竹,形如桃釵;
又有相思鳥,羽毛綺麗,巢竹樹間,食宿飛鳴,雌雄相應,籠其一則其一隨之。
相思寺名色極佳,故后人題詠頗多。考諸《縉云傳勝錄》,此山在唐宋時已著
盛名,至明始改建縉云寺。今為漢藏教理院,有生徒百人,清凈莊嚴,回絕塵俗。中
為大雄寶殿,右為教堂,左為客堂。繞出寺后,為圖書室,楠木籠蔥,一院陰涼。寺
左為“雙柏精舍”,所謂專修班在焉。異日中國有事于西藏,非造就專門人才不可,
則此院之建,亦殊有其意義矣。
在縉云寺品茗小坐,即登獅子峰,峰迥出九峰之上,石磴盤云,登之頗劬。時
值冬杪,彤云四布,落木寒山,滿目凄涼。既上*高峰,有城堡聳峙,危臨其上,日
高踞門。下瞰縉云寺,如觀諸掌。左右群峰拱衛,形勢壯麗,而玉尖一峰,縹緲云
端,九峰岌□,競高爭秀。惜云霧四合,不克遠眺,僅嘉陵江曲折宛轉,流于蒼茫間
而已。山高風寒,不可久留,乃迤邐下山,歸北溫泉。
北溫泉在重慶西北一百二十里,臨嘉陵江,其地重山環抱,深束江流,故有小
三峽之稱。按清嘉慶《巴縣志》,尚不著北溫泉其名,僅有溫湯峽溫泉一則,其辭云:
泉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接合川界,由江岸攀石磴曲上至溫泉寺,石壁
萬仞,古松虬蟠,云根泉瀉,分竇而出,汩汩然與松濤響應。水清澌無點塵,無
磺氣。昔人迎流砌池,方廣四丈許,上翼以亭,嚴冬可浴。郡守陳邦器題碑“頓
洗客塵”。歷代使節經臨,多憩沐題詠,碑碣林立。泉流繞方丈至大雄殿前,匯
為大池,沸水中綠藻差參,赤魚游泳。復轉回廊,至山門外,懸巖作瀑布,鳴玉
飛雪,穿云而下,殆為各溫泉之冠云。
按縣志所載,雖因建筑公園,梵宇改觀,然泉流不息,云影自在,山光水色,固
未嘗異于今日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