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慶歷史地圖集
-
>
飛虎隊隊員眼中的中國:昆明 四川 杭州 上海(明信片)
-
>
威尼斯書
-
>
一聽說那島上有貓,我就出發了:日本貓島旅行筆記
-
>
中國分省系列地圖冊:江蘇(2016年全新版)
-
>
生命的邊緣-站在珠穆朗瑪峰之巔
-
>
不一樣的云南
消逝中的風情守護古城-行走中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6859131
- 條形碼:9787806859131 ; 978-7-80685-913-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消逝中的風情守護古城-行走中國 本書特色
生動活潑的文本與知識專欄的理性概括相結合,
全面展示祖國大地的起伏滄桑與人文風情
匯集眾多攝影名家的珍貴攝影作品.
帶給您強烈的視覺;中擊
圖書、雜志、網絡等各種全新的編輯手法融會貫通
一部適合大眾尤其是青年學生輕松閱讀的人文地理百科全書
消逝中的風情守護古城-行走中國 節選
江山多嬌魂脈永系
歷史文化圖書《話說中國》的工作暫告一段落后,我隨即開始了它的延伸盧
品——中國地理文化系列的圖書出版工程《行走中國》的策劃和編輯。與《話說中
國》的策劃思路一脈相承,《行走中國》系列叢書是要秉持“普及人文地理知識,弘
揚祖國民族文化”的編輯方針,結合更多的文化資源,向廣大讀者傾力推出又一批大
眾文化精品力作。
《行走中國》,顧名思義,顯然要講祖國的地理知識,講我們腳下的這塊大地的
故事。但如果光講自然地理,不講生活在這塊美麗的大地上的人,不講我們民族的先
人在歷史長河中創造的絢麗的文明,也許難以激發我們對中華民族生存的這塊大地的
激情,更難以激發對曾經為她付出辛勤勞動乃至獻出自己生命的先驅們的崇敬,我們
面對的這塊大地會因此失去光彩,這套叢書也會因此失去靈魂。
顯然,《行走中國》要做到人與大地的結合,也就是地理與文化的結合。這就是
編輯出版這套地理文化系列叢書的宗旨。
面對祖國神秘的高原、險峻的峽谷、遼闊的草原、巍峨的群山、萬年的冰川、
奔騰的大河、澄凈的湖泊、浩瀚的森林以及這自然界的萬物,我們可以無比自豪地
說,在中華民族生存的這塊大地上,我們擁有著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地質地貌和自
然風光。
《行走中國》將帶你走進被喻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
探尋世界上*幽深、*奇險、*壯闊的地質地貌:峻美的雪山、圣潔的湖泊,就像高
原神靈的化身,神秘而美麗。而每逢盛夏,廣袤的草原之上,杜鵑花盛開、點地梅爭
妍、黃羊奔突、野驢悠閑、云雀恬唱、雪雞盤旋,又完全是一派動植物天堂的景象。
《行走中國》將帶你走進中國乃至世界地理環境*復雜的地區之一——被聯合
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的“三江并流”地區。發源于青藏高原冰山雪峰中的
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這三條大江并肩南行,飛流直下、一瀉千里。 “三江并流”的
名字由此而來。在這里,山河險阻,雪峰林立,高大的雪山和滾滾長河構成了滇西北
地區大山大水大氣派的地形地貌,也成就了一塊神奇雄壯的土地。身臨其境,人們的
精神就會飛越萬水干山,眼前展現的是一個圣潔的世界,那樣潔凈、明亮,沒有一絲
雜質。
《行走中國》的力量,不僅使我們為祖國的壯麗河山所驚嘆、所感動,為大自然
的鬼斧神工、神奇造化所折服,更使我們的靈魂為一種人類文明的力量所震撼,那
就是中華民族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披荊斬棘、生生不息,在歷史長河里所創造的燦
爛文明。
今天在中國的大地上,到處都留下了我們民族世代相承的文明遺跡。這些文明遺
跡,有的是無形的、有的是具實的;有的深處崎嶇險地、有的遺落于風景絕勝,它們
長存于天地之間、和諧于自然之中,依附于大地也照亮了大地。而如果要說*具代表
性、*密切地關聯著中國自然地理的古代文明遺跡,則無疑要數綿延萬里連接中西商
貿及文化交往的古代“絲綢之路”、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觀”的萬里長城,以及遍布
祖國大江南北的曠世奇觀——古代建筑地標。
這些也正是《行走中國》要帶你穿過的必經之路。
在這幾條路上,我們將充分了解中華民族在幾千年前如何打通連接歐亞大陸之
路,為世界文明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我們將充分認知,中國古代建筑,如伺獨樹一
幟,并影響了許多亞洲國家,成為和伊斯蘭建筑、歐洲建筑并列的世界三大主要建筑
體系之一;我們會更加堅信:長城,不僅是為了抵御外來入侵而建造的,她綿延萬里
的雄偉身姿,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形象符號,深深鐫刻在人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每
個中華兒女,都為祖國擁有萬里長城而感到驕傲。
《行走中國》,讓我們循著大自然的瑰麗,沿著古文明的蹤跡,期待著一次次
震撼和感動。與此同時,一路走去,我們將接觸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不同習俗、不
同語言、不同信仰的不同民族,他們多姿多彩的生活,讓華夏大地異彩紛呈、魅力無
限。正是這些綻放在中國大地上絢爛的民族之花,給沉寂的大地帶來了無限生機和魅
力。一路走去,我們還將沿著歷代英雄的足跡,遙想他們為民族的生存發展所創建的
豐功偉績,以激勵自己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壯麗的自然風光,燦爛的中華文化遺產,是我們祖國的瑰寶。在大地之上建設著
家園、創造著文化、守護著文明、延續著民族精神的華夏兒女,更是這片神奇土地永
恒的靈魂。《行走中國》,固然是對中國自然地理、歷史文明的一次深刻的記錄,更
是一場關于中華民族精神的激情呈現。
我深深地相信,讀完《行走中國》,你會更加熱愛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這塊大地
和生活在這塊美麗大地上的人民。
麗江壩子坐落在滇西北高原的崇山峻嶺中,群
山環繞,田疇平坦,隨著四季的氣候更迭,變化著
不同的顏色,美麗而神奇。麗江古城,就在這勺高
原平壩的正中。湛藍的湖泊、星散的村莊,眾星拱
月般環繞著這個閃爍神秘之光的古城。
走進麗江,人們就會被一種濃烈的神秘氣氛籠
罩,好像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神性。在
鄉村,隨時會碰到身穿極為古老服裝的被稱為“東
巴”的宗教祭師在做祭祀活動;在城鎮,到處是神
奇生動的圖畫和圖畫樣的文字。
麗江古城的神秘之光來自古老的東巴文化。
這個被稱為“東方一絕”的東巴文化包括了東巴
教祭祀儀規、東巴象形文字、納西族的古典哲
學、東巴文學、東巴音樂、東巴舞蹈、東巴繪畫
等豐富的文化內涵。東巴文化對古城,對整個納
西族的精神文化影響深遠,對滇西北其他民族也
有重要的影響。
自18世紀始,中外文化學、宗教學方面的專家學
者不斷地收集東巴經,開展對東巴文化的研究,取得
了豐碩的成果。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東巴
文化逐漸成為國際文化研究領域的·個熱點。
東巴文化
東巴文化源于納西族原始宗教——東巴教。
東巴教源于納西族早期社會里的原始氏族宗
教。唐代,中甸白地等地的納西族祭師借用藏族本
波教祖師丁巴什羅的名稱,創造了東巴什羅祖師形
象,稱原來的原始氏族宗教祭師“畢樸”為“東
東巴教,漢文古籍記載為“刀把”、 “多
巴”,、“東跋教”、“刀巴”、“多巴教”等。
因為“東巴什羅”為其創教始祖,又因其祭司叫做
“東巴”,故稱為東巴教。到了宋元時期,東巴教
在金沙江流域的納西族地區奠定了基礎,其宗教思
想和形態基本形成。明清時期,隨著木土司勢力的
擴張,東巴教也隨之流傳到納西族兵將駐守之處和
納西族遷徙的所居之處。在東巴教發展的過程中,
同時也形成了許多派別,一般來說是以民族支系和
分布地域劃分。如“白地派”、“白涵派”、“達
巴派”、“阮巴派”、“露魯派”、“班西派”、
“傈僳派”、 “普米派”、 “堂郎派”、 “寶山
派”等等。民國時期,麗江出現了一批學識淵博的
東巴教大祭師,稱為大東巴,在家收徒傳教,是為
私塾形式的傳教方式。有的大東巴德高望重,聲名
遠揚,被稱為“東巴王”,在社會中居于較高的地
位,他們專門從事宗教祭祀、收徒傳教和書寫經
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麗江東巴教活動逐漸
麗江古城的神秘之光來自古老的東巴文化。
巴”;對原有的祭祀誦詞加以修改、補充,用象形
文字書寫口頌經文;把原有的宗教祭祀儀式加以調
整、充實、完善;把原有的氏族祖先崇拜對象加以
篩選、提煉和升華,使之提高到民族祖先神的地
位;在神鬼譜系中,增加從本教、佛教和道教中吸
收的神靈鬼怪,逐漸增加宗教活動中的法器道具和
崇拜偶像,創立了納西族的東巴教。
減少,到20世紀8()年代,僅有極少數東巴還在民間
活動。90年代以后,東巴教又開始恢復,并以其獨
特的文化形態為世人注目。
在東巴教的發展過程中,東巴文化得以形成和
發展。如今的東巴文化已是一個龐大的文化體系,
它匯集了本教、藏傳佛教、道家乃至占波斯、占印
度的文化因素,匯集了周邊各民族的文化因素,匯
集f納西族社會生活、宗教哲學、歷吏演變、民俗
事象、科技醫學、文學藝術等,成為世界文化史上
的一個奇觀。
在東巴文化中,象形文字、東巴畫、東巴舞蹈
是*為獨特*為世人關注的文化奇跡,是世界上罕
見的文化瑰寶。
象形文化
——納西族東巴象形文字,是當今世界上唯
一活著的象形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比較完整
和系統的古文字,對于研究人類文字發展、人類文
化史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因而在世界上享有盛
譽。國際學術界公認,古往今來,世界上以成千上
萬卷圖畫象形文字記錄本民族千百年悠久歷吏和輝
煌文化的,只有一個民族,那就是納西族。納西族
的象形文字有14()0多個圖畫文字,用這種象形文
字寫成的典籍《東巴經》中保留了許多古語古詞,
可以從中看到古老象形文字的起源和發展的軌跡。
《東巴經》所記述的社會生活深厚博大,包羅萬
天象、時令和方位的象形字符,天干地支的應用,
年月日時的推算,十二生肖的來歷等都是極具科學
性的。再就是所記載的歷史、哲學、文化更是閃爍
著納西族先民智慧的思想光芒。《東巴經》可稱之
為納西族的百科全書。這種被稱為“東巴經”的
古籍,如今尚存2萬多卷,分別收藏在中國和美、
英、德、法、意大利、荷蘭等國的圖書館和博物館
中,并一直為納西族東巴祭師使用到現在,這在當
今世界民族中是獨一無二的文化現象。長期以來,
世界文化界以收藏《東巴經》為榮,許多圖書館和
博物館將這種象形文字寫成的《東巴經》視為“鎮
館之寶”。如今,《東巴經》更是身價百倍,許多
人到麗江就是為了一睹這種當今世界卜唯一活著的
象形文字。
很多學者研究認為,東巴象形文字,可能源于
東巴木睥畫。
納西語稱東巴象形文字為“森究魯究”,
“森”意為“木”, “魯”意為“石”, “究”意
東巴文化對古城,對整個納西族的精神文化影響深遠,對滇西北其他
民族也有重要的影響。
象。如所記載的納西族古代文學就浩如煙海,許多
作品結構嚴謹,情節動人,想象大膽夸張,世所罕
見。著名的史詩《崇般統》(創世記)、抒情長詩
《魯股魯繞》(牧奴遷徙)和英雄史詩《東巖術
巖》(黑白戰爭)就是三部典范作品,被贊譽曲東
巴文學三絕,是世界民族文學寶庫中的燦爛明珠。
再如所記載的納西族古代天文歷法令人嘆為觀止。
為“痕跡”, “森究魯究”即為“木石痕跡”或
“木石記號”。木牌畫是一種典型的“森究”(木
痕跡)。東巴文字*初是一種原始圖畫字,是畫寫
在木牌上的痕跡和記號。 “魯究”(石痕跡),則
是畫寫在山崖上的痕跡和記號,即崖畫,這在東巴
文化的發源地中甸(今香格里拉)白地和金沙江沿
岸的崖壁上多有發現。
消逝中的風情守護古城-行走中國 作者簡介
p>作者簡介
羅小韻:1 g53年生于北京,1 985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攝影專業.1 992
年獲美國紐約大學攝影碩士學位。
1 976年拍攝“力挽狂瀾”獲“四五攝影”。一等獎,1978年《人民的悼念》
編輯組成員,1 979年“四月影會”發起人之一。
曾任中國新聞社攝影記者.1 987年至2。05年任臺灣《大地地理雜志凈
駐京特約編輯,簽約攝影師,現為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首席攝影師。
1 984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羅小韻個人攝影展”. 之后多次在海內
外舉辦過個人攝影展. 并出版《中國青年攝影家——羅小韻》、《中國攝影家
羅小韻作品集》、《邊疆之旅》、《大西北紀行》、《我看美國》、《羅小韻的天地
有情)》、《自然與人文的交響詩——三江并流》、《難忘1976》。
王清華,男,1 983年至今在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學研究所從事民族學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