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一瞬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1654694
- 條形碼:9787801654694 ; 978-7-80165-46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一瞬集 本書特色
為什么古人要說,“人之百年,猶如一瞬” 就以*常見的“人生公式”來看:青年希望,中年競爭,老年悔悟……百年何其漫長、何其辛苦,怎能“一瞬” 成長和死亡,愉悅和痛楚,成功和失敗……苦辣酸甜,百感交集,每個人的“一瞬”都是“難以把握,絕不重復”,就更有了無窮意味。
一瞬集 內容簡介
為什么古人要說,“人之百年,猶如一瞬”?
就以*常見的“人生公式”來看:青年希望,中年競爭,老年悔悟……百年何其漫長、何其辛苦,怎能“一瞬”?
我以為,“一瞬”之說,有兩層涵義。其一,與人類生存的地球、以及茫茫無際的時間和空間相比,人的一生確乎是“一瞬”。奄忽若飆塵,去若朝露晞。
其二,說百年如一瞬,指出了人生*大的特點:難以把握。看似迅捷簡單,實則復雜多變;看似自然而然,實則神秘莫測。快如一瞬而逝,絕不重復,無法更改,沒有規律可循。
于是,人生有了懸念。
千百年來,人類無時無刻不企圖解破人生之謎,卻始終沒有人能解得透,至今人之百年仍如“一瞬”。也許正因為解不透,人們才越要解,人生的魅力也盡在這里邊。
成長和死亡,愉悅和痛楚,成功和失敗……苦辣酸甜,百感交集,每個人的“一瞬”都是“難以把握,絕不重復”,就更有了無窮意味。
一瞬集 目錄
**輯:讀史
征服和被征服
再讀岳飛
龍隱洞記
關于宣紙你知道多少
太港史話
說說塘沽這個地方
紅軍墳
今日花果山
橡膠林
大本鐘
腌萊何以成“王”
2004年的語錄
2005年的語錄
評2006流行語
第二輯:識人
穎影
從副總理到總經理
黑和綠的默契
慈祥的火
喜喪
賽里木湖畔
無冕之王
末代圣人家
秦征素描
積累和積墨
裴艷玲和《鐘馗》
楊麗萍”映像”
爵士的婚禮
不掩藏自己的瘋狂
泰國“李屁”
越南人的性格
日本的地震性格
第三輯:省世
文人何以稱“窮酸”
廣場病
人富心窮
據調查、據統計……
馬路游擊隊
假如你不是天才
當代婚姻大觀
婚姻之”癢”
駕駛感
狗娘
名字的瘋狂
舌頭的功能
來自林阿香們的恫嚇
男人的故事
體育人生
閑聊“順口溜”
笑談“黃段子”
論自殺
恨郎不狼
歡樂游泳館
看科學家們打嘴仗
若明若暗風水學
人妖工業
動物表演
情緒污染
“老”字三題
第四輯:解情
公園里的老景
美女的宿命
拉老手
情境領導
錦繡風光
琴瑟爭鳴
情書種種
戰友情論
癌性格
都市里的情場
每逢佳節不思親
愛情欺負什么人
一瞬集 節選
**輯:讀史
征服和被征服
閱讀是一種精神上的征服,不是征服書,就是被書征服。但無論哪種征服,都是愉快的。
于丹的橫空出世,就在于征服了《論語》。況且像《論語》這樣的書,歷來只征服閱讀者,而不可能被閱讀者征服。古人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說,于丹征服了《論語》就等于征服了天下,所以能一“講”成名,有這種奇跡般的征服,想不成名都不行。
我們在上學的時候都有這樣的體會:一冊很厚的新書,會愈讀愈薄,到期末考試的時候就剩下那么幾道題了。這叫吃透了,掌握了,征服了課本。而被課本征服的學生,憷頭讀書,一般不會考高分。即便是那些喜歡讀書的,卻只是一味地被書征服,不懂得征服書,充其量也只能算個書蟲子。如培根所言,把自己的大腦當成草地,任別人的思想如馬蹄一般踐踏。那樣的話,再好的書也將失去其魅力和價值。
所以,會讀書的人都知道要征服書。甚至可以說,征服不了書,就無法征服生活和命運。但不同的人對不同的書,會有不同的征服辦法,籠統歸納,大致有以下幾種:
戀愛式的征服。世界上有太多好書會令人“愛”不釋手,如中國的四大名著,如國外的梅里美、雨果、司湯達、托爾斯泰、契訶夫、愛默生、梭羅等等。讀他們的書就像遭遇一場戀愛一樣,那是一種幸福的閱讀,讓精神飛翔起來,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從渴望到渴望,從快樂到快樂。戀愛式的閱讀要投入,投入使人單純,單純使人快活,快活產生和諧,在和諧中征服和被征服。
當然,這是一種精神戀愛,是“柏拉圖式”的征服。通過閱讀使自己的精神隨時能處于戀愛狀態的人,靈魂會開出花朵,骨子里有種善,被閱讀滋養著精神,覺得生命就像一棵嫩芽,在閱讀中獲得了巨大的成長空間,靈魂自由呼吸,精神飽滿芳香,全身釋射著一種愛的活力。寧靜端莊,鮮活光亮,蓬蓬勃勃,激情洋溢。在強調硬心腸的競爭社會,能保持心的柔軟,柔軟的心才會滋潤,能迅速修復不可避免的創傷,并學會尊重生命本身的原則:自己生活得好,讓別人也生活得好。
不投入感情就不會讀出感情,沒有智慧就無法吸納智慧,冷落了書籍也必荒廢了思想。愛人生的人才會有戀愛式的閱讀,對世界充滿好奇,渴望了解所居住的世界。而狂熱的閱讀又豐富精神,精神豐富就如同心底里有一片陽光,站在陽光里,心與陽光共同升騰,人生變成一個朝圣的旅程。
然而,世界上有些書是愛不起來的,可又得非讀不可。怎么辦?這就用得上另一種方式:用仇恨去征服。比如上學時的《國際政治》課本,以及其他各種不同的政治讀本,你不讀它就拿不到好分數,可又很難愛上它。即使走出校門步入社會后,也還會碰到各種各樣的非讀不可的“課本”。人一生是要讀許多不同的“課本”的,甚至也包括一些哲學及理論著作,如尼采、懷特、弗洛姆、克爾凱郭爾等等。還有那些所謂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的書:《戰爭論》、《物種起源》、《天體運行論》等等。甚至連中國的經典《易經》、《奇門遁甲》等奇書也算上,不讀不行,讀又像嚼蠟,怎么辦?
你不征服它,就得在它面前認輸,它永遠都像高山一樣擋在你面前,蔑視你,嘲笑你,讓你一輩子都直不起腰來,到死也不能瞑目。因為古人說過:“事無不可對人言,書有皆須經我讀。”你知道有這么一本書,而且是經典,你居然讀不懂它,難道不是一塊心病嗎?這就只有遵循毛主席的教導,“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仇恨也是一種動力,也能激發起一種征服的渴望,不拿下這個“碉堡”就跟它沒完!當然還要“知己知彼”。你不讀懂它怎么能了解它?你不讀它又怎么知道自己多么地無知?待啃下了這些“硬骨頭”,你會自覺強大許多。
第三種是中魔般地被征服。人的一生,特別是青少年時期,總會有一個中魔的階段,瘋魔顛倒,不管不顧。記得我小時候讀古代武俠小說,《三俠傳》、《七俠五義》、《大八義》、《包公案》、《施公案》等等,以及后來的西方偵探小說等,讀得天昏地暗,不吃不喝,不困不累,惹得老娘不停地抱怨:這么讀書不把人都讀傻了嘛!其實是傻不了的。讀書中魔般地被征服,畢竟不同于吸毒,過了那個年齡段,那種書對你的魔咒會自然解除,到成人后會發覺那種中魔般的經歷也是一種快樂、一種收獲。現在的家長們,往往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除去課本和分數,對什么也不要著迷。就不想想,人的一生若從沒有迷上過什么,生命是不是會顯得過于單調和蒼白?
書是人類一種偉大而美妙的發明,文明的征服其實就是書的征服。書可以移植生命,給人提供多種選擇,生命的選擇,思想的選擇,生活的選擇。書里有各種各樣的人生,使我們生活在自己選擇的時代里,在自己的生命之外,還可以再補充別的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可以擁有多種人生經歷。“書是印刷出來的人類”,讀一本書就是經歷一次別樣的人生,書讀得多就可以擁有多種經歷,選擇多種人生,將自己的一生銜接上前人和古人,這豈不等于豐富和延長了自己的壽命?書實現了人類*大的愿望,使他們短暫的一生得以永恒。每看一本書就是進入那個作家的頭腦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經驗和智慧。書還可以保持記憶,激發思想,傳播知識,交流信息,表達靈感……
第四種征服方式叫“拜讀”法。古人表達對某個作家或某部作品的極端尊敬,閱讀時稱“拜讀”,懷有一種朝圣般的心境。盡管在現代人心里可稱得上是神圣的東西越來越少,但對有些書還是要有“拜讀”的意識。比如《老子》、《莊子》、《史記》、唐詩宋詞、某些辭書,等等,非“拜讀”不能顯示虔誠和尊敬。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飽讀“圣賢書”,才有可能接近“圣賢”,乃至有超越“圣賢”的可能。人類歷來*尊重三種人,排在**位的是思想家,其次才是政治家和經濟學家。沒有思想家人類社會就不能進步,智慧得不到開發。思想家的思想是通過他們的書流傳下來。
歷史上*嚴峻的時刻往往產生偉大的作品,是這些作品對時代承擔著特別的責任。所以,書不僅征服時間和空間,更能征服人的大腦。假若這個世界上沒有書,會是一種什么樣子呢?精神失去了陽光,思想無法傳播,知識不能保存,語言失去意義,人們的生活殘缺不全,生命將變得無法忍受……只要人類還崇尚思想,書就有地位。現代人不是經常抱怨,物質過剩而思想貧弱、因競爭激烈致使生活失衡嗎?書有益于點燃思想的火花,甚至能引起爭論,接受挑戰。好書能引發必須的思想和行動,同時,讀書又是現代人通往心理平衡、讓生活感到充實的一條途徑。
常存“拜讀”之心,讓心清靜誠實,懂得敬畏。書是*聰明、*可靠的老師和朋友。在這個非常擁擠和喧囂的商業社會里,孤獨和抑郁成了常見病和多發癥,尤其是置身于人流當中卻常會感到孤獨郁悶,這時只有書能安全地消除和緩解這種孤獨感。在嘈雜的環境里,書能提供安慰人心的寂靜,給人以自我完善的機會。同樣,當一個人獨處時,書又能提供一種可親的相互關系,幫助人體會和理解生命本身對寂靜的需要。人是不會滿足的,在自身的生命以外,總還需要能有另一種生命作為補充,書就提供了這種可能。由此可見,對書怎么能不“拜”呢!
第五種方式是“游戲閱讀法”。當今世界污染成災,垃圾成害,文字垃圾更是鋪天蓋地,若是見了書就“拜讀”,磕破了腦袋也未必能拜見真佛。怎么辦?有的時候就是要讀著玩兒,亂翻亂看,讀得下去就讀,讀不下去就扔。對了,現在會買書,還要會扔書,有許多書印出來就是叫你扔的,你不扔就說明不會選擇書,不會讀書。人的生命短暫,時間和精力都有限,讀書有益的條件之一就是不讀壞書和廢書。
所以,讀書需要選擇,如果不善選擇,一生什么事都不干,光讀別人的書也讀不完,那又有什么意義呢?讀失去了意義,書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書這么多,怎樣選擇呢?我的辦法是,翻遍所有能接觸到的書,因為不親自翻一翻就不知好壞,難以取舍,然后把那些沒有什么價值的書扔掉。這種價值的評定是沒有什么統一的惟一的標準的,可根據自己的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一本書就像一根繩子,只有當它跟捆著的東西發生關系時,它才有意義。所以,同是一本書,對每個人的影響卻各有不同。選擇時還可以借鑒古人的智慧:存書容易,能讀為難;能讀容易,記住為難;記住容易,能用為難……
以上諸法,看似相互矛盾,就像世間的武器各式各樣,能相互克制,又各有所長,目的卻只有一個:為了制勝。你喜歡哪一種,使用哪一種順手,就選哪一種。在不同的時間,對不同的書,就得采用不同的制勝方法。所有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方法,其精神是一致的:樂意被書征服的目的,還是為了*終能夠征服書。
再讀岳飛
應該說,岳飛是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華夏子孫對他的故事大多耳熟能詳,岳母刺字、朱仙鎮大捷、十二道金牌、被秦檜毒害……*突出的感覺就是忠肝烈膽,冤魂不屈!可是,不久前我去岳飛的故里湯陰,在岳飛廟正殿兩側*突出的位置,看到的是清同治年間榜眼出身的翰林院編修何金壽的聯:“人生自古誰無死,**功名不愛錢。”據說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有許多人對此聯不以為然,上聯抄的是文天祥的句子,下聯也太過直白,一如大實話,沒有表達出岳飛的主要功績,盡忠呀,報國呀,浩氣呀,威靈呀等等,顯然分量不夠,為什么卻要擺在這么顯著的位置?何金壽解釋說,他思慮了很長時間,覺得只有這兩句話,才能*準確地概括岳飛的一生,*能代表岳飛的精神。
在岳飛屢屢大敗金兵,光復建康等故地,讓南宋小朝廷有了立足之地,宋高宗也得以喘息的時候,曾相當倚重岳飛,要為他建造府第,岳飛當即辭謝:“強虜未滅,臣何以家為?”高宗便也跟著打官腔:是呀,天下確乎不太平!岳飛隨即進言:“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命,天下當太平!”何金壽認為這兩句話所表達的智慧,雖平樸簡括,卻直道出一個至理,古今亦然!
眼下被曝光了那么多貪官,不也證明了岳飛的話仍然適用?無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歲月,“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命”,依舊是“天下太平”的保證。難怪古往今來,大將軍無數,能有幾人像岳飛這般留給后人如此豐厚的遺產?歷經無數個世紀,其精魂依然熠熠生輝,成為歷史的一種驕傲。
中華民族自立國以來,漢唐*為強盛,兩宋*為衰弱,亡國也*為悲慘,而民族英雄的慷慨壯烈又遠過于其他朝代。就比如岳飛,連編纂《宋史》的元朝儒生也為其憤憤不平:“西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者并施如宋岳飛者,一代豈多見哉。史稱關云長通《春秋左氏》學,然未嘗見其文章。(岳)飛北伐,軍至汴梁之朱仙鎮,有詔班師,飛自為表答詔,忠義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諸葛孔明之風,而卒死于秦檜之手……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嗚呼冤哉!嗚呼冤哉!”
文中提到的岳飛“自為表答詔”,是指朱仙鎮一戰岳飛以500“背嵬騎兵”大敗金兵10萬之眾,金兵主帥金兀術倉皇遁人汴京,而岳飛大軍追至距汴京僅40多里。此時多名金將來降,父老百姓爭相挽車牽牛,載糗糧以饋義軍,頂盆焚香迎候者,充滿道路……岳飛義氣昂揚,謝絕端到眼前的酒,高言:“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就在此時宋高宗趙構下詔令其班師,岳飛驚駭,立馬自寫奏章:“金人銳氣沮喪,盡失輜重,疾走渡河。今豪杰向風,士卒用命,天時人事,強弱已見,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圖之。”然而,高宗在一日之中竟連下十二道催命金牌,創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記錄,*終把功莫大焉的岳飛送上了黃泉路。
朝廷既想殺他,自然就要為他羅織罪名,由御史中丞何鑄主審。岳飛上得堂來,見滿院衙役,舉座高官,未發一言先撕開自己身上的衣服,露出背上深入肌膚的刺字:“盡忠報國”!這是在他第三次從戎投軍時,其母姚氏夫人請“針筆匠”刺下的。在宋代延續了唐末五代的習俗,在兵士的臉或手臂上刺上軍號,以防逃跑。后來演變成自愿在身上刺些花木鳥獸,抗金將領王彥的士兵,都在臉上刺了“誓殺金賊”的字樣。岳母送給兒子的這四個字,也便成了岳飛的宿命。岳飛既然死心要“盡忠報國”,為什么當時的一國之君宋高宗還非要置他于死地?
這就要先從宋朝的基本國策說起。其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出身武夫,得天下后汲取了唐末國擅于將,將擅于兵,五代諸帝多由軍士擁立的教訓,制定了治國的大政方針:重文輕武,以文制武。經過北宋王朝百余年的貫徹執行,重文輕武的國策已經演變成一種社會風氣,乃至到了“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的地步。講一件小事,可見一斑。1127年靖康之變時,秦檜與徽、欽二帝一起為金人北擄,金王將他賜予金朝左監軍完顏昌(撻懶)為奴,他很快叛變鉆營成功,竟被提拔做了完顏昌的參謀,以后又升為隨軍轉運使。在完顏昌進攻楚州時,派他們潛回南宋做內應,路上因裝束怪異,又是從北面來,被宋兵捉住,疑是金人奸細,要殺之邀賞。他情急哀告:“我乃御史中丞秦檜,你們這兒有讀書人嗎?喚來一問便知。”在那個兵慌馬亂的年月,大兵殺個人跟切根黃瓜差不多,可他一喊叫自己是讀書人,大兵們真就不敢下手了,將路邊搭棚賣酒的王安道喊過來辨認。王安道曾中秀才,但并不知秦檜之名,出于“救人一命”的善意,上前拱手道:“秦中丞辛苦!”就是這落魄秀才的一句話,竟比軍令還好使,大兵們立馬把秦檜兩口子給放了,連士兵對讀書人都敬重到這般程度。就是他們這么隨意地一放,卻等于是要了岳元帥的命!待以后輪到讀過書的秦檜要殺功高蓋世的岳飛時,竟連他的老婆都能插嘴出主意。一日秦檜獨居書房,吃完柑桔后把玩其皮,以指甲在上面劃來劃去,若有所思……其妻王氏窺見,笑曰:“老漢何以無決耶?抓虎易,放虎難!”這個女人,陰險狠辣竟出乎其夫之上。秦檜掣然心動,寫了張紙條送入大獄,當晚岳飛就遇害了。
……
一瞬集 作者簡介
蔣子龍,1941年出生于河北省滄縣。1960年,中技校畢業后當工人,同年又考入海軍制圖學校,畢業后當制圖員。1965年復員,當過廠長秘書、生產班長、車間主任。現任天津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
1962年開始發表作品。1976年以短篇小說《機電局長的一天》引起強烈社會反響。1979年的《喬廠長上任記》再次引起社會轟動,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第一名; 1980年的《一個廠長秘書的日記》再次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2年的《拜年》又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第一名。1980年的《開拓者》、1981年的《赤橙黃綠青藍紫》、84年的《燕趙悲歌》連獲三次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6年以后發表了長篇小說《蛇神》、《子午流注》,已出版小說集《饑餓綜合癥》、《陰陽交接》,散文集《凈火》、《不惑之談》等三十多本書。此外,還獲得過天津魯迅文學獎、當代、十月、芙蓉、中篇小說、特區文學獎等多種文學獎。
- >
山海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