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無公害小麥安全生產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9122505
- 條形碼:9787109122505 ; 978-7-109-12250-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無公害小麥安全生產手冊 本書特色
《無公害小麥安全生產手冊》可作為對從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農民和技術人員進行培訓的參考用書,也可供高等農業院校師生參考。
無公害小麥安全生產手冊 內容簡介
本書以小麥安全生產為切入點,以推廣實用技術、指導小麥無公害生產為出發點,系統地介紹了無公害小麥生產中品種選用、適宜環境條件、肥料和農藥施用、栽培技術、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種子安全貯藏等方面的內容。本書力求反映*新的無公害小麥標準和科技成果,嚴格遵循無公害小麥生產技術規程,語言表述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內容集資料性、科學性、技術性和可操作性于一體。 本書可作為對從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農民和技術人員進行培訓的參考用書,也可供高等農業院校師生參考。
無公害小麥安全生產手冊 目錄
無公害小麥安全生產手冊 節選
農產品質量是影響人們身體健康和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
重要因素。隨著我國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城鄉居民對農產
品的消費需求正在由基本解決溫飽向追求數量與質量并重轉
變,并逐步由數量滿足型向質量效益型方向發展。為了全面
提高農產品質量水平,切實保障農產品消費安全,大力增強
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2001年4月,
農業部組織實施了“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把發展無公害農
業確立為今后農業的重點發展方向。這是黨和國家維護廣大
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
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集中體現。
小麥是一種世界性的糧食作物,在我國小麥是僅次于水
稻的第二大糧食作物,常年播種面積和總產分別占糧食作物
的25%和22%左右;小麥制品是我國人民的傳統主食之一,
在城鄉居民家庭糧食消費中,直接食用小麥粉的比重高達
60%以上;在世界商品糧貿易中,小麥居**位,且因其具
有良好的耐儲性而成為我國主要儲備糧種,因而小麥生產在
我國糧食安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小麥生產穩步發展,小麥單產和
總產穩步提高。20世紀90年代末期,我國逐步調整小麥種
植結構,開始注重品種布局優化,改良小麥品質,優質小麥
面積和產量均呈現較大幅度的增長。小麥育種家、生產者、
貯藏、加工企業等,對優質專用小麥的品種、栽培管理及品
質都日益重視,尤其對小麥的質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發展無公害小麥,既是解決小麥質量安全問題的重要措
施,也是推進小麥優質化生產、專業化加工、市場化發展的
有效途徑。隨著農業部“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實施,國
家陸續制定了一系列的小麥生產標準,如國家標準小麥(GB
1351--1999)、強筋小麥(GB/T 17892—1999)、弱筋小麥
(GB/T 17893—1999)、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15618—
1995)、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1996)、農田灌溉水質
標準(GB 5084—1992),農業部標準小麥產地環境技術條件
(NY/T 851 2004)等。此外,各小麥主產區也因地制宜地
發布了相應的無公害小麥地方標準。制定的上述標準,分別
從無公害小麥品種選用、產地選擇、環境空氣質量要求、灌
溉水質量要求、土壤環境質量要求、栽培管理、收獲、運輸、
貯藏等方面進行了規范,對我國小麥無公害安全生產起到了
積極的促進作用。
目前,我國小麥質量安全的整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在小麥生產、儲運和加工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質量
安全問題。無公害小麥安全生產技術及監管體系尚不完善,
正處于研究和實踐探索階段。為此,內蒙古農業大學受中國
農業出版社的委托,組織了長期從事小麥栽培、植保、育種
專業教學、科研、推廣等工作的專家和技術人員,在系統總
結前人對小麥無公害生產研究與實踐成果的基礎上,編寫了
這本《:無公害小麥安全生產手冊二》。本書共分九章,**章
無公害小麥生產概況;第二章 無公害小麥優良品種;第三
章 小麥栽培的生物學基礎;第四章 小麥無公害栽培的適
宜環境條件;第五章 肥料與農藥的無公害使用;第六章
小麥無公害栽培技術;第七章 冬小麥節水省肥無公害高產
栽培技術;第八章 小麥病蟲草害無害化防治技術;第九章
無公害小麥的安全貯藏。
本書以小麥安全生產為切入點,以推廣實用技術、指導
小麥無公害生產為出發點,系統介紹了無公害小麥生產中品
種選用、適宜環境條件、肥料和農藥施用、栽培技術、病蟲
草害綜合防治、種子安全貯藏等方面內容。本書力求反映*
新的無公害小麥標準和科技成果,嚴格遵循無公害小麥生產
技術規程,語言表述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內容集資料性、
科學性、技術性和可操作性于一體。本書可作為從事無公害
農產品生產的農民和技術人員培訓與推廣的參考用書,也可
供高等農業院校師生參考。
本書的編寫參考了有關專家、學者的大量著作和資料,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由于時間倉促和水平有限,書中難免
有疏漏和不當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作 者
2007年7月于內蒙古農業大學
冬小麥節水省肥無公害
高產栽培技術
華北地區是我國小麥主產區,也是我國小麥商品糧的主要基
地,不斷提高該地區小麥產量對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具有戰略意
義。長期以來,農業科技工作者為提高當地小麥產量做了大量工
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形成了多種途徑的小麥高產技術體
系,并應用于生產實踐,推動著區域小麥產量的增長。然而,從
可持續生產角度看,傳統的一些高產技術存在嚴重的弊端:注重
高產目標,未重視水肥效率目標,或僅把水肥作為高產的手段,
追求高投入、高產出,由此,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妨
礙了農民收入的增長。例如:
在水分管理上,傳統的小麥高產栽培通常是以滿足小麥各生
育時期的生理需水為基礎的。因此,生產中常出現在小麥生育期
間灌水4~6次,灌水量超過300毫米,甚至400毫米的情況。
盡管近年來,隨著水資源的減少和節水技術的發展,麥田灌水量
已有一定程度下降,但高產麥區除澆底墑水外通常仍要在播種后
澆水3~4次,灌水量200毫米以上,水分利用效率并沒有明顯
提高。
在肥料應用上,高產麥田氮肥投入量居高不下。根據中國農
業大學對部分地區代表性農戶化肥施用量調查,北京市平原糧區
冬小麥田平均施氮量為309千克/公頃;山東省894戶冬小麥、
夏玉米輪作田兩季平均施氮量為520.5千克/公頃;河北省冬小
麥一般高產田的化肥施氮量為240~300千克/公頃,部分地區為
300~330千克/公頃。然而,氮肥的利用率卻很低(30%~35%
或更低),大量化學氮肥逸出(或損失)到周圍環境中,導致日
益加重的環境污染(如地下水硝酸鹽污染)。
華北地區水資源十分緊缺,農民收入水平低,小麥生產不
高產不行,高產不節水、不降低成本也不行。節水、省肥、高
產、高效的統一是區域小麥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八
五”期間,中國農業大學在河北吳橋(地屬海河平原黑龍港流
域中部,土壤為沖積型鹽化潮土,耕層有機質0.8%~1.2%,
全氮0.08%~0.1%,速效磷15~20毫克/千克,速效鉀40~
50毫克/千克;地下水埋深7~9米,近10年平均小麥生長
季降水93毫米)研究建立了“冬小麥節水高產技術體系”,
形成3種技術模式,即在澆足底墑水基礎上,生育期不澆水
單產5 250~6 000千克/公頃模式;生育期澆1水單產
6 000~6 750千克/公頃模式》生育期澆2水單產6 750~
7 500千克/公頃模式,實現了節水與高產的統一,使高產田
的水分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在技術研究和實際應用中發現,
節水可以省肥,在節水栽培條件下,小麥氮肥損失可以明顯
減少,氮肥利用率可以較大幅度提高,同時小麥的產量仍有
進一步提升的潛力。因此,“九五”期間把研究重點轉向在節
水條件下提高小麥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主攻節水、高產與
省肥、簡化的統一,形成了“冬小麥‘四統一’技術體系
(節水、省肥、高產、簡化栽培)”,在生育期澆2水、投入化
肥氮素150千克/公頃的基礎上,產量達到7 500千克/公頃
以上。“十五”期間進一步完善技術體系,并大面積示范推廣
應用,同時,在節水省肥條件下進一步挖掘產量潛力,主攻
超高產,2004、2005、2006年連續3年示范田平均產量
8 880千克/公頃,基本實現了持續超高產目標,水分利用效
率1.7~2千克/米。,化肥氮生產率48~52千克/千克。與同
類區常規高產田相比,節省灌溉水750~1 500米。/公頃,節
省化肥氮30%~50%。為華北資源限制型地區糧食可持續高
產提供了新的技術模式——吳橋模式。
一、冬小麥節水、省肥、高產、
簡化栽培基本原理
“四統一”技術體系主要原理是改變了“高投入、高產出”
的傳統栽培觀念,確立了“適度低投入、高效高產出”的栽培新
觀念,并以系統思想為指導,在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生產背
景下,統籌考慮和優化配置周年光溫水肥資源“調整5項結構,
發揮5項功能”,實現節水、省肥、高產高效目標。
(一)調整耗水結構
調整耗水結構,充分發揮2米土體水庫功能,高效利用土壤
水,減少灌溉水,并創造前期和后期上層土壤適度水分虧缺環
境,從而減少氮素損失,促進植株物質運轉,提高氮素生理
效率。
L發揮2米土體水庫功能,提高土壤水利用率。降低總耗
水量2米土體是小麥根系分布帶,也是龐大的地下水庫,其有
效貯水量可達465毫米。麥田耗水由降水、灌溉水和土壤水三部
分組成,多年的研究表明:小麥消耗灌溉水越多,則消耗土壤水
就越少,增加土壤水消耗,可減少灌溉水消耗;小麥總耗水量與
灌溉量呈正相關,灌水次數越多,總灌水量越大,總耗水量也越
大;小麥總耗水量與土壤水消耗量呈負相關,土壤水消耗越多,
總耗水量便越少。
因此,土壤水是高效水,提高土壤水利用率是減少灌溉水、
降低總耗水量的核心。傳統高產栽培,春季灌水3~4次,土壤
水消耗量占總耗水量的比例只有30%,總耗水量大。節水栽培,
春澆2水,在不同降水年份,土壤水消耗量占總耗水的比例達
45%~50%,總耗水量減少。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虎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自卑與超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