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學知識手冊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一本由河南大學幾個長期從事文學教學的教師集體編寫而成的文學知識手冊的修訂本,簡明實用,邏輯清晰。中國青年報曾稱本書為"學海里的一艘船",能幫助"眾多的文學愛好者""自由的翱游于浩瀚的文學海洋";《河南新聞出版報》也稱它"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工具書"。本書實在是一本文學愛好、學習者的良師益友。
文學知識手冊 內容簡介
本書收詞目2870條,分為文學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近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及外國文學六部分。
文學知識手冊 目錄
前言
修訂說明
凡例
類編目錄
正文
音序目錄
文學知識手冊 相關資料
書摘
[再現論] 舊唯物主義者在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上所持的理論學說,反映了對文學本質的一種認識。它認為文學來源于生活并再現生活,是現實生活的客觀再現。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是俄國文論家別林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而它的最早表述是古希臘的“模仿說”。再現論
繼承了“模仿說”重客觀現實的文論傳統,在源遠流長的西方文論史上長期占統治地位,尤其到了19世紀,別林斯基反復強調“藝術是現實的再現”,車爾尼雪夫斯基甚至把文學看成是現實的替代物。這種理論比較注重從客體方面、從文學的外部關系和社會學角度認識文學的性質,強調文學對生活的依賴和反映關系,體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精神和現實主義的美學原則。但是由于受19世紀形而上學的影響,再現論在理論上日益表現出它的缺陷,它忽視創作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而將文學僅僅視為現實生活的客觀復制,這就否認了藝術源于生活卻可以高于生活的審美特性。
[表現論] 主觀唯心論者在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上所持的理論學說,反映了對文學本質的一種認識。它認為文學是作家個人心志的進發、自我意識的流露,主張創作只需從主觀自我出發。在西方,從創作主體角度來認識文藝性質和規律的理論早巳有之,占希臘哲學家柏拉圖
曾把文藝看成是靈感的表現;18世紀的德國哲學家和美學家康德更把文藝視為天才的產物;19世紀初,隨著浪漫主義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同傳統的模仿說相對立的表現論開始形成;到20世紀,表現論在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英國文論家科林伍德那里發展為系統的理論體系,對西方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產生了重大影響。表現論強調作家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性,對文學的性質、特點和規律有不少新的發現和闡述;它彌補了再現論忽略主體性的不足,在理論上有合理因素。但它把文藝僅僅歸結為作家的心靈表現,把人的情感和表現這種情感的文學藝術看成是與外界無關的純粹主觀的心理現象,則顯示出其理論上的缺陷。
[能動反映論]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在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上所堅持的正確觀點,反映了對文學本質的正確認識。它認為文學是作家對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文學作品不僅反映了社會現實的存在,而且也體現了作家的創作個性和審美意識。它不僅肯定了文學源于社會生活、反映社會生活,同時又強調了創作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在創作過程中的重大作用。在這一點上,它既不同于再現論把作家的作用僅僅看成模仿或鏡子式地反映現實,把文學藝術看成與現實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虎
- >
推拿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莉莉和章魚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