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信息論與編碼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618289
- 條形碼:9787560618289 ; 978-7-5606-1828-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信息論與編碼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包括:信源于信源熵,信道與信道容量,離散信源碼編碼理論,信源編碼技術,有噪離散信道編碼,信道編碼技術。
信息論與編碼 目錄
1.1 信息論的形成與發展
1.2 通信系統的模型
1.3 信息論研究的內容
第2章 信源與信源熵
2.1 信源的數學模型和分類
2.1.1 信源輸出的消息由隨機變量描述
2.1.2 信源輸出的消息由隨機矢量描述
2.2 離散信源的熵與互信息
2.2.1 非平均信息量
2.2.2 平均信息量
2.3 熵的性質
2.4 離散信源序列的熵
2.4.1 消息序列信息量的一般表達式
2.4.2 離散無記憶信源的熵
2.4.3 離散有記憶信源的熵
2.4.4 馬爾可夫信源的熵
2.5 連續信源的熵與互信息量
2.5.1 幅度連續單個符號信源
2.5.2 波形信源
2.5.3 *大熵定理
2.6 信源相關性與冗余度
小結
習題
第3章 信道與信道容量
3.1 信道分類
3.2 單符號離散信道及其容量
3.2.1 數學模型
3.2.2 信道容量
3.2.3 離散信道容量的迭代算法
3.3 離散序列信道及其容量
3.4 信源與信道的匹配
3.5 連續信道及其容量
3.5.1 連續單符號加性信道
3.5.2 多維無記憶加性連續信道
3.5.3 加性高斯白噪聲波形信道
小結
習題
第4章 離散信源編碼理論
4.1 信源編碼的基本概念
4.2 漸近等同分割性
4.3 信源無失真編碼
4.4 信息率失真函數及性質
4.4.1 失真測度
4.4.2 信息率失真函數的定義
4.4.3 信息率失真函數的性質
4.5 信息率失真函數的計算
4.6 信息率失真函數的迭代算法
4.7 香農第三定理
小結
習題
第5章 信源編碼技術
5.1 *佳變長編碼
5.1.1香農碼
5.1.2 費諾碼
5.1.3 哈夫曼碼
5.2 編碼的實現
5.3 編碼方法簡介
5.3.1 游程編碼
5.3.2 算術編碼
5.4 變換編碼
5.4.1 變換基本原理
5.4.2 常用變換
5.5 現代靜態圖像編碼技術
5.5.1 編碼原理
5.5.2 編碼效率
5.5.3 一般框架
5.5.4 EZW算法
5.5.5 SPIHT算法
5.5.6 圖像壓縮國際標準JPEG2000
5.6 星載圖像壓縮系統設計
5.6.1 小波變換的硬件實現
5.6.2 SPIHT的硬件實現
5.6.3 JPEG2000的硬件實現
小結
習題
第6章 有噪離散信道編碼
6.1 差錯、 差錯控制系統分類
6.2 糾錯碼的基本概念
6.3 譯碼規則
6.3.1 兩種譯碼規則
6.3.2 錯誤譯碼概率
6.3.3 費諾不等式
6.4 聯合典型序列與聯合漸進等分割定理
6.5 香農第二定理
6.5.1 有噪信道編碼定理
6.5.2 錯誤概率的上界
小結
習題
第7章 信道編碼技術
7.1 線性分組碼
7.1.1 生成矩陣和校驗矩陣
7.1.2 一些特殊的線性分組碼
7.1.3 循環碼
7.1.4 BCH碼與RS碼
7.1.5 線性分組碼的硬判決譯碼
7.2 卷積碼
7.2.1 卷積碼編碼及描述方式
7.2.2 維特比譯碼
7.2.3 卷積碼譯碼錯誤概率分析
7.2.4 刪余卷積碼
7.2.5 碼率匹配刪余卷積碼(RCPC)
7.3 TCM碼與級聯碼
7.3.1 TCM碼
7.3.2 級聯碼
7.4 Turbo碼和LDPC碼
7.4.1 Turbo碼
7.4.2 LDPC碼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信息論與編碼 節選
第1章 緒論
1.1 信息論的形成與發展
信息論(Information Theory)是通信中的數學理論,是研究信息傳輸、存儲和處理的科學,它回答了兩個根本問題:
(1)數據壓縮可以達到何種程度。(無損壓縮受到熵的限制,而有損壓縮受到信息率失真理論的制約。)
(2)通信系統的*大信息傳輸速率是多少。(不會超過信道容量。)
信息論主要討論存在性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際意義。盡管有人認為信息論是通信理論的子集,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它對統計物理、計算機科學(如算法復雜度)、概率與統計等學科都有貢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論在實際應用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不僅僅在于理論方面的作用,在實際工程中同樣得到廣泛應用。
一般認為信息論作為一門學科開始于香農(Shannon)1948年發表的論文“通信中的數學問題”(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這是一篇關于現代信息論的權威論文,為信息論的創立做出了極大貢獻,因此普遍認為香農是信息論的奠基人。該論文使用概率統計方法對通信系統進行了研究,揭示了通信系統傳遞的對象是信息,并且對信息進行了科學的定量描述,提出了熵的概念。
香農的論文發表之前,許多科學家從不同角度對通信中的問題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對香農產生了重要影響,具有代表性的有:
(1)1924年,Nyquist和Hartley對信息進行了定義,解釋了信號帶寬與信息傳輸速率之間的關系。
(2)1928年,Hartley研究了通信系統傳輸能力問題,給出了信息度量的方法。
(3)1936年,Amstron9提出了增加帶寬可以提高系統抗干擾能力。
20世紀50年代信息理論在學術界引起極大反響,促進了信息理論的研究與發展;60年代信道編碼技術迅速發展,成為信息論的重要分支;70年代卷積碼和概率譯碼有了重大突破。20世紀70年代,信息論得到很大發展,擴展了研究領域,信息論的研究從點對點的單用戶通信系統推廣到多用戶系統的研究,近30年來,該領域的研究十分活躍,使得多用戶信息理論日趨完善。其中,Cover對多用戶信息理論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貢獻。
近幾年,隨著計算機技術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信道編碼,如TurbO碼、LDPC等編解碼取得了重大突破。TurbO碼、LDPC采用長碼、交織技術、迭代解碼技術進行編解碼,從而提高了編碼效率和糾錯能力。
……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與地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