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新憲政論(為美好的社會設計政治制度) 版權信息
- ISBN:7108010682
- 條形碼:9787108010681 ; 978-7-108-01068-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憲政論(為美好的社會設計政治制度) 本書特色
本書是梁治平主編的"憲政譯叢"之一,是由美國著名的憲政主義的學者斯蒂芬·L·埃爾金、卡羅爾·愛德華·索烏坦主編的論文集,由周葉謙譯。在這部著作里,七位杰出的學者對塑造政治生活的制度權力進行了創新性的探索。
新憲政論(為美好的社會設計政治制度)新憲政論(為美好的社會設計政治制度) 前言
本書匯編的一些論文試圖將政治研究的重點導向如何改善政治制度。作者們論證說,政治學研究,既不應是一種脫離為*基本的人類利益服務宗旨的單純的經驗式的活動,也不應是一種對于政治設計的限度漠不關心的規范空談。這些論文以多種方式主張回到政治研究的*高境界——回到古希臘人對于劃分和創立良好政治制度的關注,回到洛克、盂德斯鳩和麥迪遜偉大的憲政學說傳統。這些論文也表明了它們與一種早先的政治經濟學傳統之間的密切聯系,許多人認為這種傳統*偉大的闡發者是亞當·斯密。
諸如洛克和斯密這類從古希臘到現代的理論家們認為,脫離政治實踐檢驗的政治科學將使人類成為命運和暴力的犧牲品。在他們看來,建立一種完全公正的共和政體或為人類力所不及,但是政治生活的重大改善則是可能的。他們說,政治生活的安排有優劣之分,我們不必聽天由命。
晚近的政治研究,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的研究,已經疏離于這種更早的政治科學傳統。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研究的路徑不過是咀嚼和消化經過多次篩選的政治數據而已。法學院——它們本身就是政治理論和法律理論不幸分離的產物——中的情況并不更好。在那里,學生們被教以精讀和善辯的藝術,被要求牢記一些重要判例中提出的法律學說。只有少數學生從學習中脫穎而出,成為比嫻熟的工匠更高的人才,這可能是由于他們十分幸運,遇上了還記得法律理論和政治理論原本是一家的少數教師中的一位。
于是便出現了這樣一些政治哲學的研究者,他們或者想從政治思想大家們的體系中榨干*后一滴政治知識,或者為某種復興的道德哲學所提供的花哨貨色所迷惑。然而,探索道德價值根源與探索既富吸引力又具好功效的政治體制基礎之間存在著的鴻溝,又使得學者們認為二者并非同胞兄弟,至多不過是堂、表兄弟而已。毋庸置疑,在構思良好的體制設計這件事上要求持一定程度的審慎態度。因此,研究者們對于政治哲學保持緘默也并非完全不適當。而且,盡管提醒人們注意這樣一點是有益的,即對于政治生活和它在自然中位置的*深入的理解可以不受時間限制,但時光仍在飛逝一現在的許多巨型公司所能動員的資源比所有的古代城市加在一起還要多。
本書中所收論文的作者們認為必須有一種把政治加以理論化的方式,這種方式的基礎來自不斷關注政治價值和適當注意現代政體所采取的和可能采取的政治生活方式。盡管所有的作者可能并不想打出“憲法理論家”的招牌,但他們的論文全都有助于界定良好的政治體制的憲法。這些作者也許并不是政治研究的開路人,也不會傲然自得;忘記自己是站在哪些人的肩膀上。但他們至少在這樣一點上超越了他們的許多同儕,即認定在下列問題上可以談出一些系統性的東西:政治制度是怎樣運作的和怎樣才能使它們運作,它們怎樣才能聚集起來成為更大范圍的全面的政治體制,以及為什么某些體制優于其他的體制。
這些論文指出,如果某種政治科學和法律理論將這些問題置于中心位置上,它們就是一種引人入勝的事業。如果循著適當的路徑探究,它不僅將促成政治理論和法律理論的再次結合,而且至少將給人類帶來某種機會,使人類即使是在面對自身缺陷的情況下仍能夠達到輝煌。這些論文肩負的責任可以概括成下面這種說法:在*好的情況下,政治制度能夠阻止人們做出一些殘酷和愚蠢的事。它們甚至可能使得政治權利和政治美德將不再總是不受歡迎的孤兒。
……
新憲政論(為美好的社會設計政治制度) 目錄
**編 新憲政論緒論
**章 什么是新憲政論? 卡羅爾·愛德華·索烏坦
第二章 新舊憲政淪 斯蒂芬·L·埃爾金
第二編 各種憲政理論
第三章 重建政治科學 詹姆斯·W·凱塞
第四章 一般的憲政論 卡羅爾·愛德華·索烏坦
第五章 實用自由主義、法治和多元政體 查爾斯·W·安德森
第六章 憲政主義的繼承者 斯蒂芬·L·埃爾金
第三編 美國的政體
第七章 通向奴役的兩條道路: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和行政權力 西奧多·J·洛伊
第八章 共和主義的永久遺產 卡斯·R·森斯坦
第九章 美洲共和國是什么構成的? 埃德溫·T·黑費勒
本書撰稿人簡介
索引
出版后記
新憲政論(為美好的社會設計政治制度) 節選
本編中的論文介紹一種“新憲政論”。每一篇文章對此主題進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究。卡羅爾·愛德華·索烏坦集中研究新憲政論如何才能夠適合于一些社會科學和社會理論的基本結構;斯蒂芬·L·埃爾金提供了對于廣泛的憲政思想的總體看法。兩位學者都認識到新憲政論主要關注的是發展一系列關于制定有助于建立理想政治秩序的制度設計原則。兩位學者都說,根本的目的是建立這樣一種實踐的政治科學,一種對那些希望從設計者的觀點看待政治事務的公民或其他任何人都有用的政治科學。索烏坦和埃爾金主張,社會科學的關鍵任務是提高政治行動者設計制度以達到有價值的政治目標的能力。
索烏坦認為現在是轉變研究方向的時候了,應將近來大部分政治和社會理論的主要關注及其對于揭示我們集體生活的潛在現實的關注,轉變到一個建設性的重點上——從設計者的觀點進行分析。他聲稱這種分析是負責授權的先決條件,把這種分析說成是一種為了將一個臣民或請愿人轉變為公民的必要的理解形式。他指出為什么這種實踐的重點必須集中于對制度的關注,他解釋憲政思想在發展一種著重設計的社會科學中所擔負的任務。在論文的主要部分中,索烏坦討論了“重建”的理論——新憲政論是這些理論發展中的一個實踐——并對為了發展一種著重設計的社會科學所作的一些重要努力提出了批評。
埃爾金指出了能夠進行新探索的憲政思想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他認為,**個部分是古典的傳統,是從認識到有必要限制專橫地使用政治權力出發的;第二部分以肯尼思·阿羅的著作為基礎,認為制度設計的中心任務是如何將對于經濟效率和民主管理的關注結合在一起。埃爾金討論了每一個主題的變異情形,作為結論,他列舉了新憲政論要成為一種強有力的理論體系所必須面對的一系列問題。
**編緒論之后的論文分為兩類。第二編包括集中討論關于制度設計的憲政論社會科學的中心問題的幾種觀點。第三編提出對于美國政制的三種不同的看法,每一種看法都認為,為了使政制的諾言可以更充分地兌現,必須面對一些重要的設計問題。總的來說,各編中的論文的目的不是要發展一種新的憲政思想學派,而是要表明一種傾向于實踐——意識的制度論思想的政治科學可能會是什么樣子。
新憲政論是以一種建設性的激情為基礎的:它對目前社會科學中朝著制度主義的轉向作出了貢獻,并對*近以來的政治經濟學的復興起了很大作用。它是從制度設計者的角度研究政治和經濟現象的一個綱領。
……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