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劍橋中國史系列) 版權信息
- ISBN:7500410115
- 條形碼:9787500410119 ; 978-7-5004-1011-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劍橋中國史系列) 本書特色
★16開精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牟復禮,美國儒學學者、漢學家、中國學家、東亞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的奠基人;崔瑞德,享譽全球的英國漢學家
★《劍橋中國史》,是20世紀西方漢學的*高成就之一,為西方的歷史讀者提供了一部規范的有價值的著作
★既引入近代西方有關歷史的新觀點、新方法,又充分地利用了中國和日本的關于歷史的傳統文獻資料
★以嚴謹的筆觸描述明帝國從明太祖朱元璋到崇禎帝朱由檢的興衰起伏,揭示大明王朝的內在矛盾
★結合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評述各個時期統治者的得失功過,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劍橋中國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是一部世界上*具影響的國外研究中國歷史著作,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 費正清、 崔瑞德任全書主編。全書共15卷,分成17冊(第5卷及第9卷分上下冊),已經出版13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已經翻譯出版了其中11卷。 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學者撰寫的中國歷史,沿襲西方漢學研究一貫堅持的嚴謹作風,廣泛引用文獻材料,注重文獻的辨偽和考訂。由于東西歷史文化的差異,該書在許多歷史問題上提出了新的觀點和質疑,也許有的問題。所有這些來自于另外一種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東西,都能使讀者豐富思想、開闊視野。
《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是《劍橋中國史》第7卷的中譯本。由國外研究明代歷史的專家執筆,吸取了中國、日本和西方的研究成果,也對一些問題進行了創造性的探索。主要論述明代的政治史,結合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進行分析。以各個皇帝為主線,串聯起王朝的政治史,對各個時期的重要歷史人物的功過進行評析,并吸取了中國、日本和西方的研究成果,對一些問題進行了創造性的探索,全面展示了大明王朝政權更迭、風云變幻的興衰歷程。
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劍橋中國史系列) 內容簡介
本書是《劍橋中國史》第7卷的中譯本。由國外研究明代歷史的專家執筆,吸取了中國、日本和西方的研究成果,也對一些問題進行了創造性的探索。主要論述明代的政治史,結合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進行分析。《劍橋中國史》的第8卷則對明代的制度、國際關系,以及社會和經濟史、思想史、思想和宗教史進行詳細的論述。
20多年前*初規劃《劍橋中國史》時,當然計劃從中國歷史*早的時期開始。但是,出版這套叢書是在多年以前提出的,在此期間,由于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并從70年代早期以來不斷增強勢頭的大量考古發現,我們關于中國史前史和公元前一千年間的大部分年代的知識都已發生變化。這種源源不斷的新資料一再改變了我們對早期歷史的看法,而且還沒有對這種新證據和傳統書面記載得出任何普遍認可的綜合。盡管一再試圖籌劃并出版概括敘述我們對早期中國的認識現狀的一卷或幾卷,但到目前為止已經證明不可能這樣做。對所有這些新發現從事有希望具有持久價值的綜合,很可能還要10年才能證明是切實可行的。因此,我們勉強從*早的兩個帝國政權,即秦和漢的政權的建立開始《劍橋中國史》的敘述。我們知道,這留下至少一千年有記載的歷史要在別處、別的時間予以處理。我們同樣知道這樣的事實,公元前**個千年的事件和發展為我們將要敘述的中國社會及其思想和制度奠定了基礎。秦和漢的制度、文學和藝術的發展狀況、社會形態以及思想和信仰的體系牢牢扎根于過去,對更早的歷史沒有相當認識,是不能通曉的。既然現代的世界越來越相互地聯系在一起,歷史地認識它已經變得更加必要,歷史學家的工作也已變得更加復雜。在原始資料激增和知識增加時,論據和理論也相互影響。盡管單單總結已知的東西也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工作,但認識的事實基礎對于歷史的思考卻越來越重要。
近來,西方學者更加充分地利用了中國和日本豐富的有關歷史的傳統學術,不但大大地促進了我們對過去事件和制度的明細的了解,而且還大大地促進了我們對傳統歷史編纂學的批判性的認識。此外,當前一代西方的中國史學者在繼續依靠正在迅速發展的歐洲、日本和中國的研究的扎實基礎的同時,還能利用近代西方有關歷史的學術的新觀點、新方法以及社會科學新近的研究成果。新近的有關歷史的事件,在使許多較舊的看法成為疑問的同時,又突出了一些新問題。在這眾多方面的影響下,西方在中國研究方面的劇烈變革正在不斷增強勢頭。
1966年*初規劃《劍橋中國史》時,目的是為西方的歷史讀者提供一部規范的有價值的著作:由于當時的知識狀況,定為6卷。從那時起,公認的研究成果的涌現、新方法的應用以及學術向新領域的擴展,已經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史的研究。這一發展為以下的事實所表明:《劍橋中國史》現在已經變為計劃出15卷,但還必須舍棄諸如藝術史和文學史等題目、經濟和工藝的許多方面以及地方史的所有豐富材料。
近10年來我們對中國過去的認識的顯著進展將會繼續和加快。西方歷史學家對這一重要而復雜的學科所作的努力證明是得當的,因為他們自己的人民需要更多更深地了解中國。中國的歷史屬于全人類,不但由于正當而且必要,還由于它是一門使人發生興趣的學科。
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劍橋中國史系列) 目錄
明代度量衡制
明王朝諸帝
明皇室世系
導言
**章 明王朝的興起,1330-1367年
引言
日益惡化的中國情況,1330-1350年
中央權力的瓦解
朱元墇的生平,1328-1367年
第二章 明代的軍事起源
引言
妥懽貼睦爾時代的叛亂
明-漢之戰,1360-1363年
明軍在全中國的勝利,1364-1368年
軍隊與邊疆,1368-1372年
第三章 洪武之治,1368-1398年
引言
1371-1380年:帝國的鞏固和穩定
1380年:過渡和改組之年
1383-1392年:監視和恐怖加劇的年代
第四章 建文、永樂、洪熙和宣德之治,1399-1435年
引言
建文統治時期
永樂統治時期
洪熙統治時期
宣德統治時期
第五章 正統、景泰和天順統治時期,1436-1464年
英宗**次統治時期,1435-1449
北京的防御和新帝的即位
英宗的第二次統治:天順時期,1457-1464年
第六章 成化和弘治統治時期,1465-1505年
兩位皇帝
成化和弘治時期文官政府中的問題
軍事問題
第七章 正德時期,1506-1521年
第八章 嘉靖時期,1522-1566
第九章 隆慶和成歷時期,1567-1620年
第十章 泰昌、天啟、崇禎三朝,1620-1644年
第十一章 南明,1644-1662年
第十二章 時代的歷史著述
參考文獻介紹
參考書目
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劍橋中國史系列) 節選
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劍橋中國史系列) 作者簡介
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1922—2005),美國儒學學者、漢學家、中國學家、東亞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的奠基人,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歷史。其影響力*大的作品是一部長達一千余頁的英文專著《帝制中國:900—1800年》(Imperial China,900—1800),由哈佛大學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之后便成為了在西方學習中國歷史的必讀書。在國內備受關注的則是牟復禮與崔瑞德(Denis Twitchett)共同主編的《劍橋中國明代史》上下兩卷,這兩部著作已經被翻譯成了中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
崔瑞德(Denis Twitchett,1925—2006),中文名又譯為杜希德、崔維澤,是享譽全球的英國漢學家。崔瑞德*負盛名之處在于與費正清共同編寫了《劍橋中國史》,該著作是20世紀西方漢學的*高成就之一。崔瑞德用力頗多,除了擔任主編外,還負責多卷本的策劃與編寫,他選取財政、官制、史源、文化特色等十分重大且具有牽動性的議題,并提出了許多開創性的評價。西方歷史學者將注意力投放在東亞研究上,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崔瑞德的遠見卓識。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