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實話(附1VCD) 版權信息
- ISBN:7503920696
- 條形碼:9787503920691 ; 978-7-5039-2069-1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實話(附1VCD) 本書特色
在《焦點訪談》、《實話實說》、《新聞調查》這些著名欄目里,聚集著一群有血有肉、有才有情的電視新聞人,他們24小時緊繃心弦,時刻準備著用自己的良知肩負著“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的囑托,用手中的鏡頭記錄著正在發生的歷史,新聞背后的新聞,同時他們也在用自己一腔真情撰寫著自己以及同伴們成長的煩惱,進步的足跡。
實話(附1VCD) 內容簡介
在書中,你會聽到分管評論部所有欄目負責人梁建增發出“作為三個欄目的總制片人,必須具有千里馬和伯樂雙重角色”的感悟:你會聽到主持人崔永元說出“找一個我這祥的主持人還真是很難,太難了”的感慨:你會聽到痛并快樂著的白巖松喊出“請新的主持人用更快的速度超越我們吧”的真切呼喚;你更會聽到許多許多不知名的記者、編導們向你講述一次次驚心動魄的采訪經歷、一種種理想與現實沖突時內心矛盾的困惑、一段段不同尋常但卻充滿理性的生活感悟……
實話(附1VCD) 目錄
**部分我問你答
以人為本以屏為根
——新聞評論部主任、總制片人梁建增訪談錄/孫金嶺
“對于我們這些視電視為理想追求的人來說,做節目就是要成就一番事業,作為其中的一員,我的快樂無疑是與欄目的進步同行的;能與評論部這么多能人、高人、好人在一起合作,共筑一番事業,我的快樂是與同伴們一起共享的。”
聽崔永元實話實說/孫金嶺
“我希望有更好的主持人來做這件事情。做一個欣賞者、一個旁觀者,心態也許會更好。如果說從提高生活質量這個角度來講,那會是更舒服。說句心里話,我是一直盼著趕緊從這個崗位上下去,因為它給我帶來的壓力太大了,睡不好,吃不好,沒有正常的生活。”
與白巖松傾心漫談/孫金嶺
“我心目中比較理想的主持人,他應該是一個年過四十歲的男人,他會更加客觀、冷靜,但是穿透力極強;他思想更加成熟,并且具有極大的悲憫之心;他做任何事情,都會把激情藏在心里,而狀態卻很平和,巳每句話里都能讓人感受到背后的激情洶涌澎湃。”
懷揣一顆平常心
——《焦點訪談》制片人、主持人柏楊訪談錄/孫金嶺
“主持人會有很多種。在一個傳媒如此發達的現今社會,在中國觀眾對電視如此迷戀的環境下,讓大家記住你,混個瞼熟,的確不是難事。但是,作為一個新聞評論節目的主持人,觀眾對你的要求很高,則另當別論。因為你不能靠小聰明,更多的是要靠你對新聞事件獨特的理解與判斷。”
制片人就是經營者
——《焦點訪談》制片人葉小林訪談錄/孫金嶺
“年輕時,很多人可能拼的是體力,靠的是敢打敢拼,快速反應,而到了一定的年齡段時,他可能考慮的問題會更深一點,進而技巧性的、智慧性的東西便會凸現出來,包括做人的一些技巧。無論是誰,只要做《焦點訪談》這個欄目,就是在豐富自己,積累財富,就有一種空間。如果讓別人感覺你有價值、有生機,那么這種發展的空間也就廣闊了。”
衣帶漸寬終不悔
——《焦點訪談》編導再軍訪談錄/孫金嶺
“我一直認為,電視業是一種具有很強偶然性的職業,我們的工作或者我們要努力做的事,就是把這種偶然因素通過自己的設計和追求,通過深人的調查與追蹤,把它捕捉到,并使它能夠盡量地去展現必然。機會是偶然的,它只鐘情于有心人。”
…………
實話(附1VCD) 節選
以人為本以屏為根
孫金嶺
對于我們這些視電視為理想追求的人來說,做節目就是要成就一番事業,作為其中的一員,我的快樂無疑是與欄目的進步同行的;能與評論部這么多能人\高人、好人在一起合作,共筑一番事業,我的快樂是與同伴們一起共享的
孫金嶺:梁主任,你在評論部工作多少年了?
梁建增:七年了吧。 1993年年底新聞評論部一成立,我就從《觀察與思考》欄目過來創辦《焦點訪談》了。
孫金嶺:當時的《觀察與思考》是個什么欄目呢?
梁建增:它是中國*早的新聞評論性欄目。《觀察與思考》通過從一些事件人手,進而對事件進行理性的分析,帶有一定的評論色彩,一周一次。
孫金嶺:你當初為什么要來評論部呢?
梁建增:當初臺里決定成立新聞評論部時,新聞評論部要辦兩個欄目,一個是在此之前推出的《東方時空》,還有一個是即將創辦的《焦點訪談》,每天播出一期。但是,人從何處來呢?一部分由《觀察與思考》以整編制的形式來到新聞評論部,一部分來自《今日世界》,還有一部分是《東方時空》的《焦點時刻》,這三批人馬組成了《焦點訪談》的雛形。隨著《焦點訪談》的誕生,新聞評論部也誕生了。
孫金嶺:你還記得初來乍到時的心情嗎?
梁建增:當然記得。我記得是在臺里的咖啡廳,由負責新聞評論部的孫玉勝主任找我談話,說臺里決定要正式成立評部了,《觀察與思考》組要加人評論部,創辦《焦點訪談》。這對我來說真是一個值得高興的消息。雖然《觀察與思考》是評論性欄目,但是,我們感覺它有自身的局限性,比較呆板,不是一個符合新聞傳播和電視特性的評論性欄目。我們有時候說:要是把《觀察與思考》整理成文字的話,它是一篇中規中矩、論證嚴謹的論文。而正因為它過于嚴謹,過于周全,就使得《觀察與思考》顯得四平八穩,毫無生氣。我們也在一直思考著怎樣來改革。這個時候,傳來臺里要在黃金時間創辦一個每天播出的、真正意義上的電視評論性欄目的消息,對我們來說猶如一聲春雷。欄目不僅是在黃金時間,而且還是一個日刊,這讓我們有了發展的契機,去嘗試一個符合電視傳播規律和具有個性的欄目的挑戰,那種興奮之情無以言表。
孫金嶺:那個時候你多大?
梁建增:三十歲吧。
孫金嶺:正是而立之年啊!那你來之前在《觀察與思考》做什么?
梁建增:當副組長,相當于現在的副制片人。
孫金嶺:那來了之后肯定是提拔當制片人了?
梁建增:開始是在《焦點訪談》記者二組當制片人;一年后,在《焦點訪談》記者四組當了四年制片人;后來在《焦點訪談》中心組干了半年的制片人;*后到評論部做主管《焦點訪談》的副主任,也就是總制片人吧,前后有七年時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