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版權信息
- ISBN:7533445406
- 條形碼:9787533445409 ; 978-7-5334-4540-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本書特色
在黑暗勢力面前,他惡魔般地矗立著;在人民大眾面前,他忠實如牛。他就是魯迅,因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良知,而被譽為“民族魂”。在他五十六年的戰斗生涯中,他的創作達三百萬字,譯文約二百五十萬字,顯示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實績,成為世界文學寶庫的珍品。 本書為“而已叢書”之一,擬簡略考察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狀況和現實狀況,考察中國魯迅研究歷史演變的軌跡,并對它的前景作概略性的預測。本書把至今的魯迅研究分為四個大的歷史時期:從開始到1928年的革命文學論爭為**時期,這一時期可以稱為中國魯迅研究的奠基期。從1928年革命文學論爭結束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第二時期,這一時期是魯迅研究的形成期。從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為第三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大陸魯迅研究的毛澤東思想學派占主導地位的時期。從“文化大革命”結束至今為第四時期,這是新時期的魯迅研究。并對各個時期的研究格局及其形成原因進行了分析。
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內容簡介
初版序
引言
**章魯迅研究的奠基期(1913~1928)
第二章魯迅研究的形成期(1929~1949)
**節馬克思主義學派的魯迅研究
第二節三四十年代人生藝術派的魯迅研究
第三節三四十年代英美派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魯迅研究
第三章毛澤東時代的魯迅研究(1949~1976)
**節1949年以后的文化整合
第二節馬克思主義精神啟蒙派魯迅研究的衰落
第三節50年代初馬克思主義務實派魯迅研究的成就與不足
第四節馬克思主義國家政治派與魯迅研究
第五節1949~1976年業務派的魯迅研究
第六節“文化大革命”中的魯迅研究
第四章新時期的魯迅研究(1976~1989)
**節馬克思主義政治派的分化與重組
第二節新時期業務派的魯迅研究
第三節新時期啟蒙派的魯迅研究
第四節新時期人生哲學派的魯迅研究
第五節新時期的先鋒派魯迅研究
第六節三四十年代英美派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魯迅觀的復活
初版后記
附錄
我和魯迅研究
學界三魂
我看中國的魯迅研究
再版后記
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目錄
引言
**章魯迅研究的奠基期(1913~1928)
第二章魯迅研究的形成期(1929~1949)
**節馬克思主義學派的魯迅研究
第二節三四十年代人生藝術派的魯迅研究
第三節三四十年代英美派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魯迅研究
第三章毛澤東時代的魯迅研究(1949~1976)
**節1949年以后的文化整合
第二節馬克思主義精神啟蒙派魯迅研究的衰落
第三節50年代初馬克思主義務實派魯迅研究的成就與不足
第四節馬克思主義國家政治派與魯迅研究
第五節1949~1976年業務派的魯迅研究
第六節“文化大革命”中的魯迅研究
第四章新時期的魯迅研究(1976~1989)
**節馬克思主義政治派的分化與重組
第二節新時期業務派的魯迅研究
第三節新時期啟蒙派的魯迅研究
第四節新時期人生哲學派的魯迅研究
第五節新時期的先鋒派魯迅研究
第六節三四十年代英美派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魯迅觀的復活
初版后記
附錄
我和魯迅研究
學界三魂
我看中國的魯迅研究
再版后記
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節選
李長之與魯迅作品的交流是在魯迅作品的抒情性上達成的。李長之說:
“魯迅的筆是抒情的,大凡他抒情的文章特別好。”假若說左翼馬克思主義
魯迅研究學派的理論家是沿著魯迅對論敵的攻擊文字和他的理性論述進入魯
迅作品的,李長之則是沿著魯迅作品的抒情性文字進入魯迅作品的,在這里
,他首先感到的是魯迅的情感的熱流。他像張定璜一樣,在魯迅作品的冷峻
的外貌下,感到的是魯迅感情的真摯熱烈。他說:“魯迅那種冷冷的,漠不
關心的,從容的筆,卻是傳達了他那*熱烈,*憤慨,*激昂,而同情心到
了極點的感情。”左翼馬克思主義魯迅研究學派的理論家從馬克思主義的“
階級斗爭”的理論出發,更重視的是魯迅對敵人的毫不留情面的戰斗,而李
長之在人生意義和感情性的特征上,則不能不把左翼馬克思主義研究學派相
對輕視乃至否定了的人道主義精神放到了魯迅精神特質的核心地位上來。直
至現在,我們對人道主義這個概念還是有很大爭議的,豈不知你只要像李長
之一樣主要從普遍的人生意義和情感價值上感受魯迅作品,你就不能不把人
道主義當做魯迅作品的*根本的基礎。愛,對于人類是唯一一種不需要前提
的自然情感需要,因為只有靠著它,人類才能共同生存在同一個世界上。而
憎則必須是有前提的,人類永遠不能承認為憎而憎的合理性,它必須是為了
更深刻的愛,更廣大的愛。李長之是因為魯迅作品的深刻的人道主義精神才
受到深刻的感動,所以他也因此而肯定了魯迅作品的崇高價值。李長之寫道
:“魯迅的作品可說都是抒情的。別人盡管以為他的東西潑辣、刻毒,但我
以為這正是濃重的人道主義的別一面目,和熱淚的一涌而出,只不過隔一層
紙。”李長之重視魯迅作品的情感性特征,自然也重視它的情感性的獨特的
表現形式,他認為魯迅作品的獨特性來源于他的內傾性性格。“這種不愛t
群,,而愛孤獨,不喜事,而喜馳騁于思索情緒的生活,就是我們所謂的‘
內傾’的。”“因為陷在情感里,他的生活的重心是內傾的,是偏向于自我
的,于是他不能沒有一種寂寞的哀愁。這種哀愁是太習見于他的作品中了;
因為真切,所以這往往是他的作品在藝術上*成功的一點,也是在讀者方面
*獲得同情的一點。”如上所述,在左翼馬克思主義魯迅研究學派的理論家
那里,魯迅的孤獨、寂寞和悲哀總是當做可以理解和容忍的特征,是在魯迅
看不到社會出路時的局限性的表現;但在李長之的魯迅研究里,它則成了魯
迅作品*具有崇高價值的因素。在這里,我們又一次看到,評價框架的不同
,使研究對象的意義和價值的呈現方式也是極不相同的。孤獨、寂寞、悲哀
這些情感表現只有通過感情性的體驗才能夠充分評價其意義和價值,僅僅從
旁觀者的理智中是無法判斷其作用和意義的。“魯迅的中心思想是生存,所
以他為大多數的就死而焦灼。他的心太切了,他又很銳敏的看到和事實相去
之遠。他能不感到寂寞嗎?在寂寞里一種不忘求生的呼求和嘆息,這就是他
的文藝制作。”在這里,孤獨、寂寞、悲哀、痛苦與魯迅深廣的人道主義感
情成了同實異名的東西,因而也不再是魯迅作品的局限性之所在,而具有了
崇高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李長之在分析魯迅性格和情感特征的基礎上,
也概括了它的總體審美特征:
魯迅對于優美的,帶有女性的意味的藝術卻是不大熱心的。一如他在思
想上之并不圓通一樣,在美的鑒賞上并不能兼容。
強烈的情感,和粗暴的力,才是魯迅所有的。
以上所述,并不是李長之《魯迅批判》一書的敘述順序,但我認為它實
際是李長之接受魯迅作品的思維邏輯。就在這種思維邏輯的作用下,他展開
了對魯迅作品的更廣泛的探討和更細致的分析。他對魯迅作品的具體評述也
有很多新穎的見解,但我認為,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對魯迅小說和魯迅雜文總
體特征的分析。李長之特別引人注目的一點是,他從人生表現和藝術性的分
析中,對魯迅雜文做出了崇高的評價,這與那些每當強調文學性便輕視魯迅
雜文,偏重小說、散文和散文詩的評論家有著根本的不同。
P56-58
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作者簡介
王富仁,1941年生,山東高唐人。1967年畢業干山東大學外文系,畢業后在山東聊城四中任教多年。1977年考取西北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1981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1982年考取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1984年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畢業后留校任教。1989年晉升正教授,1992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2003年2月調任汕頭大學文學院。現任汕頭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魯迅研究學會理事。1990年到香港大學訪學,1997年到韓國高麗大學中文系任教,2002年到新加坡講學。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自卑與超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朝聞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