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zhàn)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康有為與近代文化 版權信息
- ISBN:7810914863
- 條形碼:9787810914864 ; 978-7-81091-486-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康有為與近代文化 本書特色
本書為2003年佛山市舉辦的“康有為與近代文化”研討會的論文結集,書中論文大部分圍繞著研討會*中心的主題展開,即康有為的文化、學術思想及其實踐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有的論文則對康門兩大弟子梁啟超、徐勤,以及與康有為既曾是同道,又曾是政敵的梁鼎芬、袁世凱作了研究。該書內容新穎,分析透徹,多篇論文從新的切入點進行分析康有為的文化觀,頗有見地,具有較高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
康有為與近代文化 內容簡介
文化是一個多義詞,從廣義上說,是指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說,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主要是著之于文字和形之于筆墨的藝術形象和理論形態(tài)。本書為2003年佛山市舉辦的“康有為與近代文化”研討會的論文結集,書中從不同角度,管窺蠡測,以小見大,再現(xiàn)康有為文化觀的輪廓與精髓。可以說,康有為的文化活動與文化理論建構,代表著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一種兼容中外的過渡文化形態(tài),它開啟了近代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河。書中論文大部分圍繞著研討會*中心的主題展開,即康有為的文化、學術思想及其實踐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有的論文則對康門兩大弟子梁啟超、徐勤,以及與康有為既曾是同道,又曾是政敵的梁鼎芬、袁世凱作了研究。該書內容新穎,分析透徹,多篇論文從新的切入點進行分析康有為的文化觀,頗有見地,具有較高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
康有為與近代文化 目錄
康有為的“圣人”情結及其以孔教為國教說/耿云志
論“萬木草堂”的道德教育理念、模式及其歷史影響/方志欽肖承罡
論“萬木草堂”學風/汪叔子
論康有為文化思想復歸的根源與軌跡/徐松榮
略論《知新報》會通中西文化的思想/沈曉敏
《知新報》對科學技術的傳播/方志欽李桂娟
康有為報刊觀芻議
——兼與孫中山報刊觀比較/李紅偉張金超
康有為的修辭觀/李名方
西洋賦詠前無古人
——康有為歐游詩雜議/方志欽
從《列國游記》看康有為的文物觀/隋永琦
論康有為的文物保護思想/鄧芬
公民自治:一個百年未盡的話題
——康有為《公民自治篇》淺析/馬小泉
康有為“大同三世”說新探/宋德
變法與變人
——康有為的人才觀探索/林家有
康有為“廢八股取士”主張?zhí)岢龅臅r代背景與個人原因/袁進
康有為女權思想的特點/李蘭萍
康有為“以商立國”與嶺南人的“重商”思潮/黃明同
康有為與澳門保皇總會/趙春晨
亡命“天南”的歲月
——康有為新加坡避難記(1900.2.2—7.26)/張克宏
康有為與梁鼎芬/李吉奎
徐勤與橫濱大同學校/陳學章王杰
梁啟超的版權觀念與實踐/李明山
知世論人:梁啟超秘密信函的考量/劉志強
淺議梁啟超的土地思想/朱圓滿
戊戌政變袁世凱初四告密說不能成立
——兼與郭衛(wèi)東先生商榷/劉路生
“康有為與近代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趙立人
后記
康有為與近代文化 節(jié)選
“萬木草堂”的學風,尤其在于積極投身變法維新政治斗爭的實踐精神
。
康有為的講學,緊密聯(lián)系時事政治,每語及國事杌隉,民生憔悴,外侮
憑陵,輒慷慨欷獻,或至流涕,激發(fā)學生的愛國心、報國情與社會政治的責
任感,使他們受其教則振蕩怵惕,凜然于匹夫之責,而不敢自放棄、自暇逸
。
康有為、陳千秋的故鄉(xiāng)都在南海縣西樵地區(qū),附近三十二鄉(xiāng),地十余里
,人丁五萬,原立有團練局,而為劣紳張嵩芬把持,勾結土匪,賭、盜極熾
,危害百姓。陳千秋決心以“萬木草堂”所學,試于實事,即就近從西樵地
區(qū)開始實行,開學校以教之,辟蠶桑以富之,修道路以治之,得到康有為的
熱情鼓勵和全力支持。于是聯(lián)合三十二鄉(xiāng)士紳,驅逐劣紳張嵩芬,而舉陳千
秋主持局務。1893至1894年間,陳千秋在康有為指導下,治理鄉(xiāng)事,厲行改
革。手創(chuàng)學校及藏書樓,以中西之學課士;仿照西式警察而用新法以辦保甲
,嚴禁盜、賭。成效顯著,鄉(xiāng)民稱頌。陳千秋積勞成疾,并受到當?shù)亓蛹澷V
交官府阻撓壓迫,于1895年2月18日,吐血而歿,是“萬木草堂”弟子中,
為變法維新的社會政治改革實踐而殉難的先驅者。
此次在西樵諸鄉(xiāng)推行改革,實為康有為與其弟子們走出書齋,從事實際
政務活動的首次嘗試,遭到當?shù)亓蛹澟c守舊勢力的頑抗,眾怨所叢,張嵩芬
乘機借此興風作浪,買托言官攻劾康有為。
1894年8月3日,都察院給事中余聯(lián)沅上奏,指責廣東南海縣舉人康祖詒
著有《新學偽經考》一書,刊行海內,離經叛道,非圣無法,惑世誣民,煽
惑后進,請嚴懲康祖詒,并請旨飭下廣東督撫臣,行令將其所刊《新學偽經
考》立即銷毀,并曉諭各書院生徒及各屬士子返歧趨而歸正路,毋再為康祖
詒所惑。
康有為因此一度曾被拘押于南海縣衙。經當時在京的康門弟子梁啟超奔
走聯(lián)絡,沈曾植、盛昱、文廷式、張謇等在京維新進步官員致電粵省官府營
救,終使兩廣總督李瀚章僅只札行地方官諭令康有為將《新學偽經考》自行
銷毀,復奏了案。
但地方守舊勢力卻因此囂張,詆毀誣蔑康門師生,粵城謗不可聞,康有
為被迫暫避往桂林講學,廣州“萬木草堂”也一時中斷教授。張嵩芬又賄托
南海縣令楊廷槐追繳西樵地區(qū)團練局的局印,局務再落人劣紳之手。
西樵改革,諸功未竟,終至失敗,陳千秋且因之獻身而歿。然而,此三
十二鄉(xiāng)的治理實踐,其意義,則實為數(shù)年后“百日維新”(1898年)在全國范
圍發(fā)動社會政治全面變法改革的*初試驗。盡管十里之地與萬里之地,五萬
之民與四萬萬之民,相去萬倍,但推行改革,所遇到困難、阻力,性質是一
樣的。康有為沉重總結:其謗議同,其險難同,其幾死同,而傷我良人同,
小有成功而傾覆同。使“萬木草堂”師生們從實際斗爭中加深了對改革進程
之艱難的認識。他們沒有灰心氣餒,不計禍患,不計大小,不計成敗,當緣
隨遇,起而行之,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變法維新的改革實踐中去。
“萬木草堂”1890年初辦時,起先只有幾個學生,逐漸增至百余名。人
數(shù)并不算怎么多。可是,從甲午戰(zhàn)爭后,1895年反對《馬關條約》的“公車
上書”,到緊接著的數(shù)年間,京、滬、寧、湘、鄂、桂、穗、澳等各地,組
學會、立團體,辦報刊、興學校,變舊法、行新政,迅速推動全國掀起維新
運動的熱潮。這其間,但凡各地重大事件中,幾乎都能發(fā)現(xiàn)有“萬木草堂”
師生們的身影,踴躍活動其中,發(fā)揮著強勁有力的促進作用。
在康有為被舉世推許為“戊戌維新”的“黨魁”的同時,梁啟超、麥孟
華(1874—1915年,字孺博,廣州府順德縣人)、徐勤(1873—1945年,字君
勉,廣州府三水縣人)等一批“萬木草堂”高才生也已都成為著名的維新政
治家。“萬木草堂”師生們被稱為“康門”,并以此為基干擴展成被稱做“
康黨”的維新政治強勢派別,登上歷史舞臺,受到朝野矚目,中外注重。“
康門”、“康黨”,代表著新興的民族資本主義的時代發(fā)展主流方向而崛起
,對于19世紀末神州大地上飚興的思想解放與政治變法,作出了顯著的積極
的歷史貢獻。
唐才常主編的《亞東時報》,曾發(fā)表社論,作出評說:康有為設學長興
,下帷不過數(shù)年,其門下新黨之士,亦不過數(shù)十人。乃今中國算有為之士者
,先屈指于康門,幾使(滿清)政府有儼然敵國之思,亦教育之效也。
廣州“萬木草堂”,在近代政治改革史與教育文化史上,都留下了熠熠
生輝的業(yè)績。
P48-P49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