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補天:科學文化名人訪談錄 版權信息
- ISBN:7533432703
- 條形碼:9787533432706 ; 978-7-5334-3270-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補天:科學文化名人訪談錄 本書特色
在“木犁書系”中,如今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子系:補天文叢。單從名稱看,其中的寓意似乎不難理解。女媧補天的傳說早已經是我們的文化傳統中很基本的常識性內容了。有意思的是,同樣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天”的概念本來說法是多義的,既可指自然之天,也可指義理之天。在這里,我們倒不妨站在某種當代的立場上,將其“合一”起來,借指我們對自然的理解和認識,也就是我們的科學。
談到科學,同樣也是在更現代的立場上,我們并不僅僅認為只有那些既成的具體的科學知識才是它的全部。與科學知識相共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文化、科學方法、科學態度,也都可以被認為是科學整體的各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對科學的普及和傳播的過程中,對于科學知識的“硬內容”和這樣一些與之相伴的“軟內容”的關注,也是同樣需要兼顧而不可厚此薄彼的。對于科學界以外包括其他領域的學者以及范圍更廣的廣大公眾來說,后一部分內容甚至也許更加重要,只有理解了這些內容,才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學究竟是什么和科學究竟意味著什么。
但是,在國內以往的科學普及和傳播工作中,傳統的科普,也即只注重對具體的科學知識的傳播和普及,一直占據了主導的地位。隨著科學、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也隨著與國際相接軌的過程中對更先進的科普理念的學習,國內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意識到類似于“公眾理解科學”那樣新式的科學傳播工作的重要意義。在這樣的工作中,占首要地位的,就是對于科學精神、科學文化、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研究和傳播。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種努力也正是國際和國內大背景中所謂要溝通兩種文化的努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有了觀念上的改變僅僅是**步,更重要是,將觀念訴諸行動。當然,我們看到,在社會上,在學術界,致力于此的人士大有人在。他們,就是在科學傳播領域中可敬的“補天者”。但不可否認,我們與其他在科學本身的研究和發展、科學傳播工作、科學文化研究等方面做得更好的國家相比,水平上存在不小的差距。這也意味著,要馬上就拿出與新觀念相適應的大量大部頭的著作來滿足學術界和公眾的迫切需求,一時還有很大的困難。因此,在這部文叢中,我們選擇的方法是,將目前那些已經公開發表的,以及部分尚未公開發表的與科學精神、科學文化、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等內容相關的短篇文章,還有一些精彩的訪談等匯集起來。這種集多人成果,集中而且及時體現在科學文化和科學傳播領域中“補天者”們*閃光的思想的做法,也許在目前階段是可取、可行而且產生效果和影響*快的一種辦法。
在我們的科學文化研究和科學傳播的領域中,希望能有更多的“補天者”加盟。畢竟,我們是在“同一片藍天下”。
科學的成果已被多數公眾接受,而科學的精神和方法可曾與之一起深入人心?《補天——科學文化名人訪談錄》以訪談的形式,匯多人成果,集中地體現了當前對于科學精神、科學文化、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研究和傳播。本文選自其中對我國著名天文學家、科普專家李元的訪談《讓科普藝術化》。
補天:科學文化名人訪談錄 內容簡介
為何要補天?自然是天有缺憾了。如果把現在傳播到公眾心目中的科學比作天,那么它的缺憾就在于大部分所傳播的僅僅是具體科學知識,而與其相共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文化、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則相對匱乏。它的后遺癥之一就是造成了社會上許多人處于"有技術卻不懂科學"、"有知識卻沒有文化"的狀態。如何彌補這種缺憾?讀讀《補天——科學文化名人訪談錄》一書,你或許對“補天之道”有所頓悟。
這本訪談錄中所采訪的對象是活躍在中國科學文化和科學傳播領域中的科學文化名人,也是名副其實、辛勤而又執著的“補天者”。他們之中既有年長的知名科學家、發明家、學者,又有在科學文化領域嶄露頭角的青年才俊。他們所從事的工作涉及科學研究、科學發明、科學普及、科技管理、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與社會、科技著作及科普圖書的譯介編輯和出版發行等方面,可以說囊括了科學文化和科學傳播中的所涉及的基本領域。正因為如此,讀這本書至少有兩大益處:其一,通過此書,可以認識中國科學文化及其傳播的現狀以及所存在的問題,了解補天者提出的各種補天之術;其二:通過此書,可以獲得對科學文化名人感性認識。因為它是以問答的方式來闡釋科學和文化,所以讀起來就如同和這些名人面對面的交流對話,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和他們一起感悟
科學、暢談文化。既能使你的心智得到啟迪,又能讓你領略到名人們各具特色的風采和魅力。
深入其中,仔細傾聽名人們的談話,你會發現他們對各種各樣有趣話題的獨特闡釋:
看似脫離實際的數學在社會中有什么作用呢?胡作玄先生會告訴你:“數學是*便宜的風險投資,如果投準了就會相當好。比如在各個領域內能干出比較大的事來的,都是數學與他那個學科結合得比較好,物理尤其明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至少有一半靠數學,至少有兩位當代**流的數學家”。可中國數學界卻處在“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尷尬境地,而在公眾的心目中也有個普遍的數學無用思想。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胡先生認為可以通過數學史數學思想的教育來逐步解決。不過數學家王元院士認為:“數學不需要這么多人搞,否則就會給老百姓帶來災難了,比如哥德巴赫猜想,怎么會有那么多人懂得,這只能幾個專家去搞”。他還認為中國的數學發展“很重要的在于評價體系。假如評價體系好,就像一個人的造血功能好,人才會涌出,評價體系不好,好的人才就出不來。中國的評價體系在某些外國人看來不太好。”不過他堅信:中國*早達到世界一流成果的領域,就是數學。他還引用楊振寧先生的話說“中國的數學*容易達到諾貝爾獎這種水平”。
怎樣做科普才*有效果?著名科普專家李元會告訴你:“讓科普藝術化!”他說“我在美國看迪斯尼樂園,它們都是用科學的內容加上娛樂的形式。娛樂和科學結合起來很有效果,就是不要劃得那么清,這是科學那是娛樂。原本這應是統一的結構,應該把科學娛樂普及相結合,因為把科學、藝術、文化娛樂結合在一起的科學才是*有效的,也是深入人心的,更是喜聞樂見的。”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則提出:“科學普及太重要了,不能單有科普作家來擔當”,“科學家應起到發球員的作用,因為科學成果這個球是從科學家手中拋出來的,科學家應有意識地向社會公眾宣傳,讓公眾了解科學。”
科學史能做什么?一般人從功利的角度看科學史是“無用”的,然而著名科學史家席澤宗院士卻一針見血的指出:“看問題光從‘無用’、‘有用’這樣的角度看不一定是合適的,沒有用的東西或許是*有用的”。“通過歷史的手法來宣傳科學知識、科學精神,會收到很好的效果,科學史是宣傳科普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
科學和人文保持一種什么樣的關系才能恰到好處?江曉原教授認為:“要保持必要的張力,適度的融合。在兩者的邊緣上不要弄的很清晰,這邊緣是模糊的,邊緣上活動的一群熱能夠經常溝通。達到適度的平衡,這比較理想化”。他還主張科普本身應成為一種職業,而這個職業可以由科學文化人來做。怎么樣才能成為科學的文化人呢?他認為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設計某種特殊的課程,有意識地培養這種人;第二種是個人追求。”事實上從其經歷可以看出,他本人就是第二種方法的成功踐者。而目前他又在嘗試沒有先例的**種方法:創建了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并擔任中國**個科學史系的首任系主任,其主要目標之一就是有計劃、有步驟的培養科學文化人。科學哲學對于社會有怎樣的意義?范岱年研究員認為:科學哲學是連接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橋梁,科學哲學的主要社會功能是思想啟蒙,是促進思想解放,科學哲學的突破往往是科學革命的先導。中國科學哲學學科的現狀又如何呢?吳國盛教授會直言不諱的告訴你“一點像樣的成績也沒有”,所以他呼吁:中國科學哲學應建立起合理的金字塔,要有范式。
科學精神包括哪些主要內容?田松博士認為:“科學精神有兩個主要內容:一是本體論意義上的,所有的知識都堅持用物質世界自身來解釋物質世界沒有超自然力量的地位,這大概就是理性精神;二是方法論意義上的,所有的理論都必需經得起實驗的檢驗,這應該是實證精神。”
除此之外,一些科學文化名人們還探討了諸如“為什么偽科學、邪教、迷信會泛濫成災?、為什么疾病也需要敬畏?、文化衰退是必然的嗎?、科學文化出版怎樣才能走出窘境?”等與科學文化相關的問題,相信讀過此書后,對這些問題你會獲得一個較為滿意的答案。
聽這些名人們深入淺出、風趣幽默的談話,你不僅能夠了解到他們從事補天的心路歷程,也能夠體會到他們對科學的殷殷沉思、對人文的切切關懷!他們在科學文化領域辛勤耕耘、積極探索的目的就是把科學知識與其相共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文化、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傳播給公眾,是要“為科學注入人文因素”,彌合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裂痕,“讓人生理智而不失豐富”!正如補天叢書主編劉兵教授所說的那樣“他們就是在科學傳播領域中可敬的‘補天者’。”(當然也包括他本人)他們各自所提出的“補天之道”,雖然見仁見智,卻都是他們心血和智慧的結晶,相信一定會對讀者有所啟迪,會給被科學束縛的蕓蕓眾生,帶去人文的關懷!
補天:科學文化名人訪談錄 目錄
胡亞東: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完美結合
李元:讓科普藝術化
張開遜:科學家、發明家的人文情結
胡作玄:數學文化與國力
郭正誼:反偽科學反邪教是一個全球性的話題
席澤宗:科學史縱模談
余謀昌:走向實踐的生態倫理與科學倫理
戈革:說起來,我是悲觀主義者
樊洪業:科學體制與國情關系種種談
范岱年:科學哲學
——連接自然科學和文科學的橋梁
李大光:公眾科學素養關乎國家振興
江曉原:科學文化人與科學文化的發展
金吾倫:還原·整體·生成
吳國盛:為科學注入人文因素
劉華杰:讓人生理智而不失豐富
田松:寫在科學的邊上
劉兵:出版與研究相輔相成
王一方:人的醫學與醫學人文
王鳴陽:一個出版熱點——科學文化
暴永寧:科普圖書的翻譯
卞毓麟:發球員·二傳手·時裝設計師
韓建民:從科學主體宣傳科學精神
范春萍:選中亮點,熬出好書
黃明雨:科學文化出版,需要怎樣的操盤手?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巴金-再思錄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