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2004~2005年: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版權信息
- ISBN:7801904206
- 條形碼:9787801904201 ; 978-7-80190-420-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04~2005年: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本書特色
皮書系列圖書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近幾年推出的大型系列圖書,它們由一系列經濟、社會發展權威研究報告組成,對每一年度中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現狀和發展態勢進行分析和預測。
2005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推出近30種皮書,按顏色分,主要有藍皮書、綠皮書、黃皮書等。內容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法律、金融、農村發展、國際形勢等多個領域,旅游、房地產、醫療衛生等多個產業以及北京、深圳、廣州、西北、東北、長三角等多個區域。
該系列圖書的作者以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為主,均為國內一流研究機構的一流專家,他們的看法和觀點體現和反映了對中國與世界的現實和未來*高水平的理解和認識,具有不容置疑的權威性。
同時,每一本皮書均附有一張數據庫光盤,該光盤既是電子書,又是數據庫,具有電子瀏覽、快速檢索、相關資訊鏈接、新舊資訊智能累加等功能,閱讀與檢索更為方便快捷。
2004~2005年: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內容簡介
本書客觀、系統地回顧了2004年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運行和發展狀況,預測了2005年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趨勢,如農業增加值、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率和糧食價格的走勢等,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本書的專題部分,就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農民和農村組織問題,進行了多維、深入、細致的分析和探討。作為每年一卷的系列研究報告,本書保持了以往《農村經濟綠皮書》采用的統計數據和經濟分析方法的連續性。
2004~2005年: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04~2005年: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前言
本書是《農村經濟綠皮書》的第13本。本書客觀、系統地回顧了2004年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運行和發展狀況,預測了2005年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趨勢,如農業增加值、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率和糧食價格的走勢等,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本書的專題部分,就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農民和農村組織問題,進行了多維、深入、細致的分析和探討。 作為每年一卷的系列研究報告,本書保持了以往《農村經濟綠皮書》采用的統計數據和經濟分析方法的連續性。在此基礎上做了若干改進:一是在農村經濟形勢和預測方面增加預測的內容,并為此設置了相應的課題。令人欣慰和高興的是,我們的改進取得了成效。去年我們對2004年我國農村經濟運行所做的一些預測結果與實際運行狀況非常接近,例如對糧食總產量的預測。二是增設了農村市場化進展一章。為了做好理論與方法論上的準備,這項工作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重點課題的支持。關于中國農村生產要素市場化程度的計算結果表明:2003年,中國農村生產要素的市場化程度為62%,超過了市場經濟國家的市場化程度應達到60%的臨界水平。其中,農村經濟中經營主體的市場化程度為86.6%,農村勞動力市場化程度為75.3%,均超過了市場化的臨界水平;農村資金的市場化程度為52.5%,土地的市場化程度為48%,都未達到市場化的臨界水平。三是在專題方面,將過去注重對已出現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改為對我們認為即將成為熱點的問題的討論。專題調整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關注《農村經濟綠皮書》的讀者獲得更多的、更有價值的信息! 2004年,各級政府對“三農”的關注繼續升溫,出臺的一系列財政轉移支付政策產生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預期效果。市場化趨向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04年,糧食市場進一步發育,糧食購銷兩旺,糧食產區與銷區通過協議實現了順利對接,但國家沒多花一分錢。對于農民來說,從政府的一減三補政策中獲得了很大的好處,但糧價上漲帶來的實惠更多,這意味著市場發育對于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2004年是“三農”問題解決得非常好的年份,但從總體上看,解決“三農”問題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 〗涍^多年的發展和居民收入的持續提高,糧價上漲對其他物價上漲的影響力越來越小,進而引發社會震蕩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但這種屬于零和博弈性質且有礙于我國農業競爭力提升的策略,并不是*優或次優選擇。如果農民生產的農產品數量不變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很可能會助長農民對政府轉移支付的依賴性,甚至有可能抑制農民創造社會財富的積極性。生產補貼的增收效應是短暫的,其扭曲市場的負面效應是長久的,所以,我們既要看到現行政策對農民增收的效果確實顯著,且可繼續實施的一面,也要看到將它維持下去的政策成本會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高的另一面! *近20多年,我國農業勞動力已轉移出兩億多人,但農業微觀基礎和農業綜合競爭力并沒有明顯的改善和提高。農民從事非農產業致富的典型很多,農村通過城鎮化致富的典型也很多,而農民依靠農業致富的典型相對較少。中國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即使前兩個方面做得很好,倘若缺乏一個具有競爭力,能直接使農民致富的農業,發展將是不全面的! τ谡畞碚f,農村發展的目標有三個:一是改善農村勞動力流動和農村人口轉移的政策環境,充分發揮勞動力相對廉價的比較優勢,盡量延長低成本的發展階段;二是通過農業基礎設施的改進和農戶經營規模的擴大,提高中國農業的競爭力;三是運用靈巧的政策,在糧食相對剩余的情形下維持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糧食安全。上述三個目標和農民追求的家庭收入(或農業收入)*大化、持續化目標,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從邏輯上講,在既有好牌(國家綜合國力提高引起的轉移支付能力增強)又有壞牌(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束縛生產力的制度安排)的情形下,難點不是出好牌,如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直接為農民增收作貢獻,而是通過深化改革處理壞牌,不斷地改善“三農”的宏觀政策環境! ∥覈青l居民權益的制度性差異還很大,數億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民尚未市民化,數億富余勞動力還滯留在農村,二元經濟結構的轉換還遠遠沒有完成。所以,清除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束縛農民的制度性障礙依然是農村改萃的重要任務,廣大農民依然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農村政策的首要目標依然是把蘊藏在農民身上的財富創造能力進一步發揮出來。 賦權是將蘊藏在農民身上的財富創造能力進一步發揮出來的有效手段,也是改革以來國家和農村發展的基本經驗。改革初期農產品的快速增長,是賦予農民自主經營土地的權益的結果;20世紀80年代中期城鄉非農產業的快速發展,是賦予農民選擇就業機會的權益的結果;90年代,村委會與農民關系的改善,則是賦予農民選舉村領導人的權益的結果。然而,對農民的賦權尚未完成,向農民賦權仍是深化農村改革的基點。向農民賦權,有利于提高政府目標和農戶目標的互補性,從而使政府目標得到農民的廣泛支持。以賦權為切入點培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需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賦予農民自由遷徙的權益。農民工實際上已經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主力軍,但由于缺乏融入城市社區的權益,農民工及他們的家屬轉為市民的比例很小。從制度上賦予農民與城市居民同樣的權利,實現公民權利的平等,形成農村人口和農業勞動力數量持續減少與農戶平均經營規模逐漸擴大相關聯的機制,使農民收入的增長建立在要素報酬率提高、就業結構提升和農業競爭力提高等彈性更大、持續性更強的因素的基礎上,是比給錢、給政策更為基本的措施,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之一! (2)賦予農民為降低交易成本、學習成本,增加借款機會而結社的權益。發育農民組織有利于完善農村治理結構,有利于基層政府職能的改革,有利于社會穩定。近年來,我國農村的經濟合作組織有一定的發展,它們從擴大交易規模、改善技術服務等方面人手降低農民的交易費用和學習成本,間接地為增加農民收入做出了貢獻,在維護農村穩定和化解社區矛盾等方面也發揮了作用。但是,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與農民的需求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所以,應擴大農民為增收而結社的權益,并采取各種措施規范和引導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的發育。按照能給外國人的政策先給中國人的邏輯,應賦予農村居民合作開辦地方性中小銀行的權益,以促進地方性中小銀行的發展! 「母镩_放以來,我國的城鄉面貌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城鄉發展的差距趨于擴大。這種局面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政府要通過再分配功能改進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政府的主要責任是提供公共品。目前,農村的通電問題已經基本解決,繼續要做的是通路和飲水安全問題。道路建設應由縣道、鄉道的升級轉向修建全天候的村道、組道。特別要加大農村教育和公共衛生的投資力度,改善農村的義務教育、技能培訓和公共衛生體系。同時加大向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投資的力度,解決好不足農村人口總數5%、喪失了勞動能力的家庭的*低生活保障問題! ¢_展擴大村民直選范圍的試點。村民直選的制度安排,使村委會與村民的關系得到了改善。目前有必要開展擴大村民直選范圍的試點,以弄清其是否具有使鄉鎮政府與村民的關系更融洽的功效。2004年,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縣域范圍里開展鄉(鎮)長直接選舉試驗,值得肯定。另外,應開展賦予農民介入有關農村的重大決策的參與權的試點!」賳T濫用公權和行政不作為是農民*為憎恨的事情,也是引發官民沖突*為主要的原因。這兩種行為得不到有效制止,個人的英雄主義情結與群體的“不患寡而患不公”的情緒結合在一起,將產生一些民間的農民維權組織,從而使基層政府、村干部與農民的沖突越來越多。在規范官員的職責和行為準則方面,樹先進典型和立道德底線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從而使保護合法產權、維護競爭秩序、提供公共品和幫助弱勢群體這些政府的基本職責得到全面的履行! ”灸甓取掇r村經濟綠皮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和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的同志共同完成,撰寫工作由張曉山所長、鮮祖德司長、李周副所長共同主持,朱鋼、孫梅君、侯銳承擔了大量的協調工作! ”緯捻樌霭娴玫搅酥袊鐣茖W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與幫助,在此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睢≈堋 2005年3月20日
2004~2005年: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目錄
提要(中文)
提要(Summary)
**章 2004年農業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2005年預測
— 2004年農業農村經濟形勢主要特點
二 影響農業農村經濟形勢的主要外部因素
三 2005年農業農村經濟形勢展望與預測
第二章 2004年農村政策回顧與評論
— 2004年農村政策思想的變化及其背景
二 2004年農村主要政策
三 關于2004年農村政策的若干評論
第三章 農業、農村經濟與國民經濟
一 農村產業對國內生產的貢獻
二 城鄉居民的收入與消費
三 農村部門發展與中國社會經濟結構轉變
四 走向城鄉協調的發展道路
第四章 農業投入與產出
一 農業投入
二 農業產出
三 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
四 農業效益
五 農業增長因素
六 農業投入變化趨勢
第五章 農村產業結構
一 農村產業結構的變化及主要特征
二 農村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偏差
三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趨勢及影響因素分析
第六章 農村生產要素市場與市場化程度
一 農村經濟經營主體的市場化
二 農村勞動力的市場化
三 農村土地的市場化
四 農村資金的市場化
五 農村生產要素的市場化程度及趨勢
第七章 主要農產品市場供求與價格
一 總體狀況
二 糧食
三 經濟作物
四 主要畜產品
五 水產品
第八章 農產品國際貿易與國際競爭力
一 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概況
二 影響農產品進出口的一些主要因素
三 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四 農產品對外貿易發展評價與展望
專欄8.1 美國FDA解禁中國蘑菇罐頭
專欄8.2 中國紫菜產業突破日本貿易壁壘
第九章 農村居民收入與生活
一 農村居民收入
二 農村居民生活
第十章 農村區域經濟發展
一 影響區域農村經濟發展主要政策回顧
二 2004年區域農村經濟發展的特點及近幾年來變化情況
第十一章 農村全面小康進程監測
一 農村全面小康全國實現程度
二 農村全面小康分地區實現程度
三 農村全面小康分省實現程度
第十二章 農村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一 農村生態環境建設
二 農村生態資源的變化
三 農村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管理
專欄12.1 外來入侵生物防治
專題一 鄉村治理結構的改革
一 鄉村治理結構改革的背景
二 當前鄉村治理結構改革的形勢
三 鄉鎮與村這兩級組織的職能定位
四 建立鄉村公共財政體制,改革與完善鄉村治理結構
五 結論
專題二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新特點
一 發展特點
二 國外經驗
專題三 江蘇省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特點與問題
一 總體情況
二 主要特點
三 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影響因素
專題四 村民自治的發展與組織創新
一 村民自治組織發展歷程的簡要回顧
二 村民自治發展中的組織創新
三 村民自治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途徑
專題五 鄉村治理的新發展
一 積極穩妥進行鄉鎮體制改革
二 規范村級換屆選舉和協調“兩委”關系
三 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四 村務公開事項和民主議事程序——以山東省為例
專題六 河北省青縣村民代表會議制度
一 青縣村代會制度的源起
二 青縣村代會模式的運行情況
三 對村代會模式的認知和評價
四 青縣村代會模式的經驗總結和展望
專題七 我國農村地區的民間金融組織
一 民闕金融組織的概念界定與分類
二 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的規模、分布及其作用
三 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的運行情況
四 民間金融組織創新情況
五 結束語
專題八 農民維權組織的發育和成長
一 農民維權組織的典型形式
二 農民維權組織的意義
三 農民維權組織存在的問題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莉莉和章魚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經典常談
- >
唐代進士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