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梵典與華章:印度作家與中國文化 版權信息
- ISBN:7227027899
- 條形碼:9787227027898 ; 978-7-227-02789-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梵典與華章:印度作家與中國文化 內容簡介
本書以大量翔實的原文資料為基礎,勾勒出印度作家在價值層面上對中國文化的交流、誤解乃至膜拜,為讀者步入印度文化交流與對話的歷史時空,提供了更為詳細和生動的導游圖。
梵典與華章:印度作家與中國文化 目錄
造福兩國,澤及世界——中印文化關系源遠流長
1. 印度則交通自古——你來我往的三千年老友
2. 雖兄弟眷屬,何以加之——世界文化交流的楷模
天竺黃鐘,華夏和鳴——四大《吠陀》在中國
1. 瑰麗幽*,世界大文——從佛典中的吠陀詩說起
2. 梵風悠長,綿綿不絕——吠陀思想與現代中國
大林深泉,蔭澤東土——兩大史詩、民間故事在中國
1. 將“支那”推向世界——《摩訶婆羅多》與中國
2. 十奢王緣,蘭嘎西賀——《羅摩衍那》在中國
3. 皇家秘笈,遍傳東鄰——《五卷書》在中國
佛興西方,法流東國——佛教思想在中國的傳播
1. 白馬馱經,三藏譯師——佛經與中國譯經家
2. 普渡慈航,立地成佛——印度佛教的中國化
3. 禪悅朝隱,輪回業報——佛教思想在官府民間
4. 欲向文殊叩法門——中國近代思想與佛教
禪光佛影,遍照九州——佛教與中國文學
1. 孤鬼神人,夢中世界——佛典與中國小說
2. 添花錦美,切玉刀巧——佛典與中國詩歌
3. 柳毅傳說,目連救母——佛典與中國戲曲
五天屈子,千古一美——迦梨陀娑在中國
1. 梵仙麗質,中土生輝——《沙恭達羅》的中譯及演出
2. 離愁別緒,銀漢白云——《云使》在漢藏地區的傳播
舞論詩鏡,神州可鑒——印度文學、詩學研究在中國
……
神像側曲,莊嚴中華——印度藝術美學在中國
梵佛新聲,故事拊掌——印度現代作家與中國
滔滔江漢,賢豆汲之——現代印度學者與中國文明
漢云梵月,華竺文忠——現代中國學在印度
繼往開來,華梵共尊——中國現代印度學與季羨林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梵典與華章:印度作家與中國文化 節選
接下來我們看看泰戈爾與中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跨越中印文明的不朽神交。 泰戈爾曾通過漢詩的英譯本了解到中國文化中的這一瑰麗景色。他在1924年訪華時說:“我一直在閱讀你們的一些富于詩意的作品的譯文。你們文學中的品位令我著迷。它具有你們自己的特色,在我所知道的所有其他文學中,我從未見過與之相似的文學。”(《全集》卷20,第12頁)- 他不光是讀到了李白的詩歌,還欣賞了王維、杜甫等人的作品。中國古代詩歌對其影響非常明顯。在泰戈爾之前,印度詩苑不乏想象奇麗的長篇巨制,但以寥寥數筆構成深遠意境的小詩,則是泰戈爾訪問中國、日本之后盛行起來的。他的兩行小詩,受到了日本俳句的影響:而他的四行詩和八行詩,可能受到了我國的絕句和律詩的影響。 泰戈爾尤其喜愛代表中國詩歌頂峰的唐詩。他的文章涉及到的詩人主要是李白。在《現代詩歌》一文中,泰戈爾討論什么是文學和生活的“現代性”時,先自我設問:“這個‘現代’究竟是什么東西?”然后,泰戈爾說,他的回答將是:“不是從個人的迷戀感情,而是以永恒的迷戀之情看待世界,這就叫做‘現代,。”泰戈爾所理解的“現代”,應該是一種人與自然萬物互相“迷戀”、互相敬重的理想狀態。 ……
梵典與華章:印度作家與中國文化 作者簡介
郁龍余,上海市人,1946年生。1965年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印地語專業,1970年畢業留校任教。1984年調入深圳大學中文系,歷任中文系副主任、主任,文學院院長兼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現為深圳大學留學生部主任、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印度文學、中印文學、中印詩學比較研究。主要兼職有: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教授、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副會長。著有《中國印度文學比較》、《泰戈爾文學作品研究》(合著),主編《東方文學史》、《中印文學關系源流》、《中國印度文學比較論文選》、《中西文化異同論》,另有印度譯作30多萬字。目前正完成教育部“十五”重點課題《中國印度詩學比較》。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