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華文化特質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4152012
- 條形碼:9787224152012 ; 978-7-224-15201-2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文化特質 本書特色
借助現代國際語境與社會問題意識
重估和闡釋中華古今思想文化的核心概念與理論學說
中華文化特質 內容簡介
本書是關于中國思想文化史的一部學術著作,書稿分為“思想與視域”“戰爭與和平”“傳統與轉化”三部分,論述了中華流傳千年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仁德反戰”“和諧福樂”“實用理性’等文化思想的特點與成因。書中所論,基于具體而重要的思想專題,連綴起來可以窺知中華文化的要旨與特質。與此同時,書稿還以具體問題為切入點,來研究和對比古今的思想觀念與應對策略,為現代社會政治、生態環境、多種文明與文化心理等領域重要問題的解決提供借鑒。
中華文化特質中華文化特質 前言
自 序
2000年以降,在改革開放的有力推動下,中華民族在復興之路上大踏步前進,這不僅提升了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影響到國外日常生活。比較突出的影響,一方面來自物化形態的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另一方面涉及思想形態的中國文化(Chinese culture)。由此助推的中外跨文化視野與交流,伴隨著全球化流布的正負效應,以不同程度和方式遍及世界各地。
筆者由于工作原因,每年應邀參加的國際學術會議日漸增多。為了確保每次與會講演的交流溝通效果,筆者至少需要盡力去做四件事:一是根據會議要求確定合適的論題;二是就此論題展開相關研究;三是閱讀中文原典與外譯文獻;四是轉換運思方式并直接使用英語表述。如此一來,考慮到時間與精力有限,筆者每年只選擇兩次出國參會。在少數年份,筆者因受國家相關部門的委派,就多加一次出國參會演講的任務。
中華文化特質 目錄
提 要/1
**部分 思想與視域
一"天人合一"說重估/002
1.三重意指:天地、天道與天下/003
2.二維導向:自然人化與人自然化/012
3.一種實用選擇/017
二“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策略/022
1.東西方交會的假設/023
2.“和而不同”的特質/027
3.探求新的愛智創藝意識/032
三 社會哲學視野中的仁德觀/038
1.仁德作為互惠性仁愛的原因/040
2.仁德作為社會性仁慈的來源/045
3.仁德作為崇高型仁人的律令/052
4.仁德作為創造性轉換的參照/056
四 天下主義背后的驅動力/060
1.“天下”觀及其歷史性踐行/061
2.天下主義作為替代選擇/064
3.和諧論作為關鍵驅動力/070
五 趨向智慧人生之道/081
1.參照框架:人道、天道與圣人之道/082
2.追求圣德:實用智慧與圣人智慧/088
3.通向自由:對待生死的態度/094
六 莊子的寓言思維方式/099
1.鯤鵬與無限逍遙/100
2.化蝶與自我解放/112
七 柏拉圖與莊子如是說/119
1.登梯觀美的理路/120
2.游心聞道的進程/126
3.兩種修為模式之比較/134
八 儒道釋的福樂觀/142
1.禍福相依/143
2.知足常樂/144
3.大小之辯/145
4.至樂境界/147
5.人生三樂/148
6.樂于仁/149
7.至福與頓悟/153
第二部分 戰爭與和平
九 告別廣島核爆與國之利器/156
1.對廣島核爆的詩性反思/157
2.對“國之利器”的哲學審視/163
3.歷史記憶的必要性/167
十 早期道家的反戰哲學/171
1.廣島之后的哲學/171
2.治國與用兵之道/172
3.國之利器乃不祥之器/176
4.戰爭與殺戮的后果/179
5.強與弱的轉換/182
6.防衛三原則/185
結 語/190
第三部分 傳統與轉化
十一“治大國”的現代啟示/194
1.“治大國”的“三駕馬車”/195
2.“治大國”的實用智慧/199
3.“治大國”的因革之道/203
十二“德治”在當今的可能效應/206
1.兩種范式的互動作用/206
2.德治的傳統意識/209
3.德治與德育問題/211
十三 方東美探求的文化理想/215
1.文化理想與九層塔喻/217
2.跨文化探索與轉化型超人/221
3.藝術教育作為發端與支點/229
4.二次反思與三重性歷程策略/235
十四 李澤厚后期的實用理性觀/242
1.**論證/243
2.第二論證/248
3.一種哲學替代理論/254
4.獨特的世界圖像/263
十五 仁政新說與實用理性/267
1.法治作為基礎/268
2.賢明領導的必要性/273
3.實用理性的關聯性/277
十六 效政理據與融合型轉化/282
1.效政乃當務之急/283
2.效政的基本理據/285
3.中國的民主模式/291
4.融合型轉化的構想/295
十七 重思和諧論/300
十八 在和諧與公正的背后/314
1.一種層次考量/315
2.三種和諧形態/319
3.背后的動因何在? /330
主要參考文獻/340
主題詞索引/348
中華文化特質 相關資料
一 “天人合一”說重估
人是墮落的,而大自然巋然屹立,如同一支顯示差別的溫度計,檢測著人類神圣感的存在或缺失。
——梭羅
大抵是因目前生態環境壓力的緣故,人們格外關注自然與人類之間的關系。中華思想史歷來都在探索天人之間的交互作用,由此形成"天人合一”這個代表中華哲學基本精神的核心概念。這一概念的多義性,隨著社會文化語境的變化而擴充。在現階段,重估天人合一之關聯性的趨向,一般是通過溫故而新解的方式展開的。如此一來,這一重估趨向就成為一項開放性的和無止境的活動,吸引人們為了人類的共同福祉而對其隱含的普遍性進行“二次反思”(second reflection)。
本篇將通過追溯其思想淵源,借鑒新近的相關詮釋,進而重估“天人合一”說的本質內涵和現實意義。文中所論,涉及三個方面:“天人合一”說的三重意指、二維導向及其實用選擇。
1.三重意指:天地、天道與天下
一 “天人合一”說重估
人是墮落的,而大自然巋然屹立,如同一支顯示差別的溫度計,檢測著人類神圣感的存在或缺失。
——梭羅
大抵是因目前生態環境壓力的緣故,人們格外關注自然與人類之間的關系。中華思想史歷來都在探索天人之間的交互作用,由此形成"天人合一”這個代表中華哲學基本精神的核心概念。這一概念的多義性,隨著社會文化語境的變化而擴充。在現階段,重估天人合一之關聯性的趨向,一般是通過溫故而新解的方式展開的。如此一來,這一重估趨向就成為一項開放性的和無止境的活動,吸引人們為了人類的共同福祉而對其隱含的普遍性進行“二次反思”(second reflection)。
本篇將通過追溯其思想淵源,借鑒新近的相關詮釋,進而重估“天人合一”說的本質內涵和現實意義。文中所論,涉及三個方面:“天人合一”說的三重意指、二維導向及其實用選擇。
1.三重意指:天地、天道與天下
中華文化源自游牧傳統,繼而進入農耕時期。有鑒于此,“天”便成為古代先民的崇拜對象。因為,從食物生產與人類生存的角度看,“天”一方面被視為支配性力量,另一方面被當作依賴性對象。按照遠古思想,天在上,地處下,從而構成宇宙或大自然的整體,滋生和化育著萬事萬物以及人類自身。于是,從古至今,三方或四方互動關系一直是中華思想中的探討焦點。譬如,儒家關注的“三才",包括天、地、人。道家關注的“四大",包括天、地、人、道。在薩滿教或巫術傳統里,“天”被視作天命(divine mandate)的體現,被概念化為“天帝”(the lord of heaven)。但“天帝”是經由巫術的神秘力量,與人、物、部落與社會建立聯系并進行交往。這樣一來,“天帝”既未超出經驗的領域,也未被人格化為像基督教上帝那樣的超越性力量。天人之間如此密切互動關聯,在先秦時期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觀念。一般說來,這一觀念本身可以追溯到孟子與莊子那里,后來在董仲舒那里得到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在11世紀至13世紀之間,宋儒以形而上方式將天人關系道德化了。相應地,“天”的理念引申為一叢概念,諸如天命、天意、天地、天道、天下等。在此,我僅檢視其中三個概念,竊以為它們對當今人類的基本關切更具重要性和關聯性。此三者便是天地、天道與天下,它們構成了中華“天人合一”說的三重意指。
(1)天地及其自然主義性相
天地的字面含義是構成宇宙或自然整體的天和地。該概念在諸多中華典籍中被頻繁使用,經常出現在那些有關自然和人類相互關聯的語境之中。
比如說,在道家典籍《莊子》里,我們看到如下描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天地孕育萬物。萬物得到天地庇護。天地與萬物的集合,便構成大自然的整體,而大自然又與人類結成融合為一的關系。憑借這種合一關系,莊子試圖論證萬物無差別的原則,由此達到“齊物”之目的,因為他堅信宇宙的秩序或和諧只能由此得以實現。在許多情況下,莊子建議那些追求絕對自由和獨立人格的人務必順應自然或“與天為徒”。這不僅是因為他所說的自然特質在于“自然而然”,而且也因為他所說的天地擁有大美而不言的德性。在這里,天地作為大自然,不僅是人類生活與活動的場所,也是人類審美鑒賞的對象。因此,圣人作為道家的理想化人格,既是天地(自然)的成員,也是天地(自然)美的發現者。在《逍遙游》與其他篇章里,莊子十分重視天地(自然)美的審美價值,因其對精神自由具有滋養作用。事實上,莊子親近自然而拒斥人工。在諸多場合,他斷言自然事物充滿怡情悅性的魅力,而人工事物(如馴養的耕牛之類)則遭到惡意可惡的扭曲。這一切引致的結果,就是他對審美自然主義的哲學思索。
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指出:“中者,天地之美達理也,圣人之所保守也。……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這似乎是說,天地(自然)美是天地之和的體現,任何心意平和、行動正當的人,都可通過這種美來滋養其身體。在其他地方,董仲舒還以一種非常溫情的語調強調說:“為人者天也,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不難看出,董氏所言的“天”,代表天地,意指現在所說的大自然。他將其喻為人類的“曾祖父",視為“萬物之祖”,意在拉近人與天(天地或大自然)的“血緣”關系,凸顯天與人之間的高度相似性(strong resemblance),借此勸誡人們盡力洞識天地之美,提高自身修為,成為仁德之士。在董氏心目中,天有日月,人有雙眼;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四種情感力量,如春之喜,夏之樂,秋之怒,冬之悲,人亦如此。因此,“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天人同有之,有其理而一用之,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上述比擬顯然牽強,從邏輯上講也頗顯荒唐,但要看到,董氏意在指出人對天的依賴關系以及人與天的內在關聯。另外,董氏對天人之間相似性的強調,也并非毫無意義,這至少讓人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人要像愛護自己一樣愛護天(大自然)。換言之,是希望人對天持有必要的崇敬和關愛態度。從歷史上看,董仲舒是率先構造“天人一也”這一概念的思想家,其所論被視為中華思想史上有關天人關系學說的里程碑。與莊子相類,董仲舒承認天地(自然)美有賴于適度和諧原則,發現這種美在諸多方面是有益的。譬如,其在審美意義上令人欣然而樂,在生理意義上有益于養生,在道德意義上有助于生成。換言之,它滿足審美需要,滋養身體,通過其豐富的資源和多樣的功能促成人之為人。但是,董仲舒的這種思索,表現出一種神秘自然主義傾向,因為他所倡的天人合一說,主要建立在陰陽學說的基礎之上。他對“天”的擬人化闡釋,是某種神秘化而非神圣化的范例。同樣,他對天地(自然)美的凝思觀照,也表露出某種神秘的歡天喜地的感受。
中華文化特質 作者簡介
王柯平,曾用名王冀秦,籍貫西安(長安),1955年生于秦皇島市,文學博士。先后就讀和研修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堪培拉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洛桑大學,多倫多大學,牛津大學與北京師范大學相關院系的英語、法語、古典學、哲學和文藝學專業。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對外文化傳播研究院特聘顧問,國家語委“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專家委員等;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兼美學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資深學科帶頭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兼跨文化研究院院長,牛津大學圣安妮學院訪問研究員,悉尼大學歷史與哲學院、波爾多政治學院與雅典大學哲學院訪問與講座教授,國際美學協會(IAA)跨國執委,國際普適對話學會(ISUD)與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等。
王柯平,曾用名王冀秦,籍貫西安(長安),1955年生于秦皇島市,文學博士。先后就讀和研修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堪培拉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洛桑大學,多倫多大學,牛津大學與北京師范大學相關院系的英語、法語、古典學、哲學和文藝學專業。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對外文化傳播研究院特聘顧問,國家語委“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專家委員等;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兼美學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資深學科帶頭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兼跨文化研究院院長,牛津大學圣安妮學院訪問研究員,悉尼大學歷史與哲學院、波爾多政治學院與雅典大學哲學院訪問與講座教授,國際美學協會(IAA)跨國執委,國際普適對話學會(ISUD)與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等。
迄今為止在國內外發表中英文論文百余篇,出版中英文學術著作十余部,包括《〈理想國〉的詩學研究》,《〈法禮篇〉的道德詩學》,《跨文化美學初探》,《旅游美學論要》,Reading the Dao: A Thematic Inquiry,A Rediscovery of Sino-Hellenic Ideas,Harmonism as an Alternative,Beauty and Human Existence in Chinese Philosophy等。另翻譯出版《鑒賞力批判》,《美學理論》,《藝術的真諦》,《藝術哲學新論》,《牛津西方哲學史》首卷《古代哲學》與《劍橋文學批評史》首卷《古典批評》等著作十部。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月亮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