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國家歷史(肆拾)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744171
- 條形碼:9787520744171 ; 978-7-5207-4417-1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國家歷史(肆拾) 本書特色
《中國國家歷史》是底蘊深厚、呈現多元的高品位普適性歷史讀物。力求依托歷史,講述過去與現在的社會重點、熱點、難點和疑點故事,并對社會的新發展進行前瞻性的報道和深入的歷史解讀,科學性、趣味性、思想性兼備。讀者可從中感受歷史的無窮魅力。
中國國家歷史(肆拾) 內容簡介
《中國國家歷史》項目由南京師范大學文化產業研究發展中心策劃,擬從2013年開始,每年出版四輯,隨著圖書編寫的不斷成熟而逐步增加冊次,并定期舉行《中國國家歷史》高端論壇。《中國國家歷史》擇取內容的原則:**,緊扣人類發展脈搏,突顯歷史重大脈點;第二,剖析歷史深刻淵源,聚焦當代社會熱點;第三,展現喜聞樂見的歷史題材,刻畫客觀真實的歷史細節;第四,尊重歷史科學內涵,彰顯歷史多樣形式。古今中外歷史上的任何一個事件、一個人物、一件文物、一幅圖畫、一處遺跡、一首歌曲、一種文化現象等都可以作為一個點展開,突出客觀性、可讀性、故事性、趣味性,強調獨立的視角和思考,蘊含豐富的歷史人文價值。 《中國國家歷史(肆拾)》包括以下欄目:歷史探索、史學敘事、史海拾貝、歷史的核心與邊緣。
中國國家歷史(肆拾) 目錄
歷史探索
哈拉巴:南亞次大陸*早的文明
徐凌霄的筆名辨析
透過“國家名片”看20 世紀80 年代以來跳水運動在中國的發展
史學敘事
味蕾上的文明——讀王輝《宴饗萬年:文物中的中華飲食文化史》有感
史海拾貝
一場沒有勝利者的災難性博弈——解讀乾隆三十三年“割辮案”
斗雞尋歡
聯合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成果
歷史的核心與邊緣
禮下庶人與化民成俗:儒學·地方精英·鄉約體系的形成
從祈哀鬼神到醫藥救治——中國古代的抗疫與醫學進步
中國國家歷史(肆拾) 相關資料
在3000 多年前,不知什么神秘的力量將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摧毀了。對這些城市突然衰落的原因,學者們有多種說法,起初認為是雅利安人入侵造成的。隨著認識的深化,這個解釋已難自圓其說,在時間上合不上。學者們試圖作出新的解釋。有人認為摩亨佐· 達羅曾遭遇大洪水,印度河改道迫使人們放棄了這座城市。還有人認為印度河流域靠洪泛耕作,洪水助長瘧疾等疾病傳播是造成文明衰落的原因。而現有的研究表明,摩亨佐· 達羅的河道曾由于地震被堵,形成堰塞湖,整個城市被淹于水下。或許更根本的原因是氣候變化,破壞了原有的灌溉系統,使當地農業遭到破壞,或是過度開發造成土壤營養物質流失,水土流失帶來沙塵暴,造成荒漠化。印度河流域文明像謎一樣消失了,但考古發掘讓它重見天日,終于使它贏得了在古代世界文明體系中的崇高地位。
筆名為“老太婆”的作家許致平見到徐凌霄的“老漢”筆名后,望文生義,產生了誤會。許認為“老漢”與“老太婆”應為實行同居的配偶關系,徐凌霄取此筆名有占自己便宜之嫌。于是發文劈頭便問徐凌霄:“你為什么要叫‘老漢’?”徐凌霄遂回文稱:“我輩在報上寫點東西的人,照例要來個筆名,由來已久,其有因與歷史甚長,且不細論。單說‘老太婆’與‘老漢’既然都是在標題之下閃出兩三個小字,當然可以看作筆名之一類。然老漢與老太婆不同者,‘老漢’的筆名是‘彬彬’,齋名是‘凌霄漢閣主’。平常文藝劇曲的作品,用齋名比較合適些,如梁任公談政論事之文署‘滄江’,詩話等作則署‘飲冰室’,是其例也……老太婆就是‘老太婆’,而老漢卻不一定為‘老漢’,所以說‘大有不同’。若是上了戲臺,老太婆或有被稱太君或太夫人的希望,而老漢則只能穿茶衣或米色老斗,至多夠上《桑園寄子》鄧伯道、《捉放曹》呂伯奢,鬧件帔子褶子穿穿,蟒袍、官衣是不能上身的。因為做官的老者就要稱‘老夫’了。故曰,老漢與老太婆并無必要之配偶關系,經此解釋,老太婆定可以放心。”
因此,所謂“割辮案”,其實是清乾隆中晚期皇帝、大臣、民眾三方相互作用的結果。皇帝以極度警惕的心態和極度敏感的眼睛提防著民眾、審視著大臣,策劃導演了這出集鬧劇與悲劇于一體的“割辮案”大戲。大臣在劇中扮演著多重角色——既盡力揣摩圣意、迎合皇帝;又通過拖延敷衍、避重就輕、嚴厲自責等方式對于皇帝的無理要求多少做一些博弈。民眾則因為對社會環境的不安全感而成了這出悲劇的醞釀土壤,后來又成為悲劇的受害者。皇帝最終沒有如愿以償地消滅掉“要犯”們,大臣們勞而無功還多遭懲處,民眾則慘遭冤屈并且繼續恐慌著;因此,這場博弈沒有勝利者,只有對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和對除皇帝外所有參與者的莫大摧殘。其實,皇帝本人也是受害者。
在3000 多年前,不知什么神秘的力量將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摧毀了。對這些城市突然衰落的原因,學者們有多種說法,起初認為是雅利安人入侵造成的。隨著認識的深化,這個解釋已難自圓其說,在時間上合不上。學者們試圖作出新的解釋。有人認為摩亨佐· 達羅曾遭遇大洪水,印度河改道迫使人們放棄了這座城市。還有人認為印度河流域靠洪泛耕作,洪水助長瘧疾等疾病傳播是造成文明衰落的原因。而現有的研究表明,摩亨佐· 達羅的河道曾由于地震被堵,形成堰塞湖,整個城市被淹于水下。或許更根本的原因是氣候變化,破壞了原有的灌溉系統,使當地農業遭到破壞,或是過度開發造成土壤營養物質流失,水土流失帶來沙塵暴,造成荒漠化。印度河流域文明像謎一樣消失了,但考古發掘讓它重見天日,終于使它贏得了在古代世界文明體系中的崇高地位。
筆名為“老太婆”的作家許致平見到徐凌霄的“老漢”筆名后,望文生義,產生了誤會。許認為“老漢”與“老太婆”應為實行同居的配偶關系,徐凌霄取此筆名有占自己便宜之嫌。于是發文劈頭便問徐凌霄:“你為什么要叫‘老漢’?”徐凌霄遂回文稱:“我輩在報上寫點東西的人,照例要來個筆名,由來已久,其有因與歷史甚長,且不細論。單說‘老太婆’與‘老漢’既然都是在標題之下閃出兩三個小字,當然可以看作筆名之一類。然老漢與老太婆不同者,‘老漢’的筆名是‘彬彬’,齋名是‘凌霄漢閣主’。平常文藝劇曲的作品,用齋名比較合適些,如梁任公談政論事之文署‘滄江’,詩話等作則署‘飲冰室’,是其例也……老太婆就是‘老太婆’,而老漢卻不一定為‘老漢’,所以說‘大有不同’。若是上了戲臺,老太婆或有被稱太君或太夫人的希望,而老漢則只能穿茶衣或米色老斗,至多夠上《桑園寄子》鄧伯道、《捉放曹》呂伯奢,鬧件帔子褶子穿穿,蟒袍、官衣是不能上身的。因為做官的老者就要稱‘老夫’了。故曰,老漢與老太婆并無必要之配偶關系,經此解釋,老太婆定可以放心。”
因此,所謂“割辮案”,其實是清乾隆中晚期皇帝、大臣、民眾三方相互作用的結果。皇帝以極度警惕的心態和極度敏感的眼睛提防著民眾、審視著大臣,策劃導演了這出集鬧劇與悲劇于一體的“割辮案”大戲。大臣在劇中扮演著多重角色——既盡力揣摩圣意、迎合皇帝;又通過拖延敷衍、避重就輕、嚴厲自責等方式對于皇帝的無理要求多少做一些博弈。民眾則因為對社會環境的不安全感而成了這出悲劇的醞釀土壤,后來又成為悲劇的受害者。皇帝最終沒有如愿以償地消滅掉“要犯”們,大臣們勞而無功還多遭懲處,民眾則慘遭冤屈并且繼續恐慌著;因此,這場博弈沒有勝利者,只有對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和對除皇帝外所有參與者的莫大摧殘。其實,皇帝本人也是受害者。
會議歷時整整兩個月。6 月25 日,聯合國大會舉行全體會議,正式通過了《聯合國憲章》。26 日,大會舉行了隆重的《聯合國憲章》簽字儀式。中國代表團的英文字母“C”排在各發起國之首,因此,在《聯合國憲章》上簽上第一個名字而且是漢字的,是中國人。首先簽字的是代替宋子文出任中國首席代表的顧維鈞。之后,王寵惠、魏道明、李璜、張君勱、董必武、胡適、吳貽芳、胡霖,依次用毛筆,在《憲章》的中、法、俄、英、西5 種聯合國正式語言文件上,簽下了漢字姓名。
簽字結束后,顧維鈞致辭說,我們一生已兩次遭受世界上侵略勢力所造成的大流血和大破壞。此次戰爭,中國是第一個被侵略的國家。聯合國制定了奠定世界和平基礎之大憲章,實感無限愉快……現歐洲勝利既已完成,對日本之最后勝利不久亦將取得,我深信并深切希望聯合國這一世界安全組織,本著各國始終不斷的合作精神,使我們的子孫們不致重遭戰爭的痛苦,而得以享受和平與幸福……
中國國家歷史(肆拾) 作者簡介
《中國國家歷史》編寫組由歷史學領域的著名專家、歷史學者、歷史專欄作家、高校教師、中學名師等組成,聚焦古今中外歷史上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與事件,詳細、生動地講述過去與現在的社會重點、熱點和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故事,深度解讀其中的歷史意蘊和文化內涵。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朝聞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