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風吹棗花-京師流年話北宮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928547
- 條形碼:9787516928547 ; 978-7-5169-2854-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風吹棗花-京師流年話北宮 本書特色
愛國愛家愛身邊的原產地保護地理標志產品——長辛店白棗。
風吹棗花-京師流年話北宮 內容簡介
本書是繼地理標志系列文化叢書《花田往事》出版后的又一本新書,描述北京市豐臺區**支地理標志品牌產品“長辛店白棗”及其生長區域北宮鎮的“前世今生”、人文歷史,特別是京城北宮鎮各村的近現代人文故事、風土民情及其名棗園中天然棗博物館特產棗的講述,是一本好吃好看好玩的地標趣聞小書。
風吹棗花-京師流年話北宮 目錄
引子
咫尺西山霧里看,
山色空濛,丘陵不礙,一見人間籟
棗也早也——風俗與歷史
寥若晨星的前塵記述 1 記憶的線索解釋
添補1·名人實錄辛莊村
添補2·物產豐盈東河沿
2 咬文嚼字看北宮“峪”與“墳”
古村“大灰廠”
神靈護佑的大灰廠娘娘廟
3 躲不過盧溝橋的記憶第二節 也有不堪與掙扎
1 風水與地力有時并不對等繁衍
盜墓
看墳——再談異姓?同姓?
2 “丁梨、脆棗”,乾隆時明確的“豁免稅銀”之物 3 有女不嫁的窘迫遠樹依稀云影淡,
林間風雨,棗果玲瓏,一技傳幾代
棗樹成林——種棗與生存
政策指定的種植方向——北宮人一直在努力 1步入新中國并非一刀切的土改方式
**個
大食堂——并非美好的記憶
2 種大田和種菜,不賣棗農戶
菜戶
打棗
3 知青來了 4 上游的工業廢水排放呼喚環保意識的復蘇改革開放
大田改果樹
第二節 因地制宜的種植方向——棗樹重回
1 酸棗和嫁接:技術的發展與人才的呼喚 2 在發展和前行中探尋茆屋雞鳴成舊事,
屋瓴趨星,通衢浩泛,世間煥新顏
棗花沁香——改變與堅守
田園與城建——夢想的實踐 1 棗園初設·實現名棗博物院愿景見識名棗博物院的幾款名棗
盲評——緊張中帶著自信
棗園輝煌
2 園博園來了! 3 城建的喜悅與“想不到的發達”第二節 前行的路——在守護中探索
1 近郊農田:北宮的紅線和城市的生活 2 政策與心愿:傳承、發展在北宮的展現 3 交接:不變的鄉情與轉變的理念川平百里風煙迷,
道不盡,棗花飄香,慰我情棲
棗言棗語——功效美食與因地制宜
**節 棗有話說
1 老樹傲立見幾代悲歡 2 詩詞歌賦說大棗——別有一番情懷 3 棗言棗語現風俗第二節 展望中的日子
1 危機:新意識涉及的不僅是技術、品種和品質,還有三產聯動的創意與實施 2 砥礪前行是棗園人和百年棗樹的共勉 3 踔厲再戰讓人情、鄉情世代傳承——從意識到實踐的推進需要一定的“外力” 4 棗園四季風光暖——你沒見過的棗園《四季圖記》后記
風吹棗花-京師流年話北宮 相關資料
引 子
時近黃昏,遠山曠野,這是四千年前的幽燕大地。
落日的余暉中,一株茂盛的棗樹佇立在廣袤的原野上,周邊密布環繞著讓動物們難以落腳的成片的灌木酸棗棵子。向西的逆光映出不遠處太行山余脈馬鞍山的輪廓。
天際風云變幻,這棵棗樹在此歷劫,生死數度。
兩千年后,《詩經·豳風》中的一句“八月剝棗,十月獲稻”昭告天下,這里盎然生長的酸棗棵子,竟在幽并之地“馴化栽培”成了果實漲大、甜味大增的“木本糧食”——白棗樹,自此開始了這處丘陵之地的農耕新紀元。
此時,這里的棗樹已經和大地上的石榴、無花果,還有千里之外的芒果、香蕉、椰棗、油橄欖并稱為世界公認的“最早起源的七大果樹”之一。
令人費解的是,四千年前,抑或更早,不知是怎樣的“馴化”改良,讓酸棗成為白棗?還是原本棗樹是棗樹,酸棗樹是酸棗樹?這一切似乎只是歲月的更迭,不參合人類的造作。
幾千年變遷,“白棗”還不知它已是幽燕棗品中最古老的選手。
無論是北魏的《齊民要術》,還是萬歷年間的《農政全書》、《本草綱目》,都是對棗樹定形千年之后的紀實,也是距今千年之前的記述。書中記下了人類的農耕成果和棗的身影,自此,幽燕大地的棗樹栽種生生不息,并由此沿西山一路向北延伸。
鏡頭,在此處拉近,京師跳竄的桑干河已被康熙帝定名為永定河,成為京師的母親河。它的西側,出盧溝橋不遠,白棗樹雖稀疏散落,但依然于一處集中成林,這處就是今天的北宮鎮域。
成片的高樓,掩不住歷史記憶中曾經的草長鶯飛,掩不住這里背靠西山面向平川的好風水,也抹不掉她曾經的淡漠和貧困。
慶幸,白棗樹在此生長依舊。樹有靈,人有心,默默記下這里的人文過往,知道這里也曾勤農興學,人們也曾性至孝友,這里的過往對外人來說風輕云淡,但它是每一位北宮人的鄉情寄托。
人勤奮,棗不移。棗立籽,早立志。
引 子
時近黃昏,遠山曠野,這是四千年前的幽燕大地。
落日的余暉中,一株茂盛的棗樹佇立在廣袤的原野上,周邊密布環繞著讓動物們難以落腳的成片的灌木酸棗棵子。向西的逆光映出不遠處太行山余脈馬鞍山的輪廓。
天際風云變幻,這棵棗樹在此歷劫,生死數度。
兩千年后,《詩經·豳風》中的一句“八月剝棗,十月獲稻”昭告天下,這里盎然生長的酸棗棵子,竟在幽并之地“馴化栽培”成了果實漲大、甜味大增的“木本糧食”——白棗樹,自此開始了這處丘陵之地的農耕新紀元。
此時,這里的棗樹已經和大地上的石榴、無花果,還有千里之外的芒果、香蕉、椰棗、油橄欖并稱為世界公認的“最早起源的七大果樹”之一。
令人費解的是,四千年前,抑或更早,不知是怎樣的“馴化”改良,讓酸棗成為白棗?還是原本棗樹是棗樹,酸棗樹是酸棗樹?這一切似乎只是歲月的更迭,不參合人類的造作。
幾千年變遷,“白棗”還不知它已是幽燕棗品中最古老的選手。
無論是北魏的《齊民要術》,還是萬歷年間的《農政全書》、《本草綱目》,都是對棗樹定形千年之后的紀實,也是距今千年之前的記述。書中記下了人類的農耕成果和棗的身影,自此,幽燕大地的棗樹栽種生生不息,并由此沿西山一路向北延伸。
鏡頭,在此處拉近,京師跳竄的桑干河已被康熙帝定名為永定河,成為京師的母親河。它的西側,出盧溝橋不遠,白棗樹雖稀疏散落,但依然于一處集中成林,這處就是今天的北宮鎮域。
成片的高樓,掩不住歷史記憶中曾經的草長鶯飛,掩不住這里背靠西山面向平川的好風水,也抹不掉她曾經的淡漠和貧困。
慶幸,白棗樹在此生長依舊。樹有靈,人有心,默默記下這里的人文過往,知道這里也曾勤農興學,人們也曾性至孝友,這里的過往對外人來說風輕云淡,但它是每一位北宮人的鄉情寄托。
人勤奮,棗不移。棗立籽,早立志。
世間斗轉星移,將這里帶入到人類的公元二十一世紀。祖輩記憶中的“長辛店白棗”一躍成為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棗產品,成為北京市豐臺區第一支地理標志商標品牌!
就讓我們翻開歷史的長卷,細細品味這棗香及其透射出的人文風俗、山川地貌,追念祖考,踵事增華。
風吹棗花-京師流年話北宮 作者簡介
陳一齡,北京華藝文化教育中心董事長,北京元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出生于上海,成長于北京,畢業于首都經貿大學。在校時得益于導師金家瑞先生的親傳,受益匪淺。做過公務員、外企首代。愛好自駕游與燒菜做飯,喜愛喝茶、咖啡和翻書,尤擅對各地地理標志特產及新奇產品的人文歷史、旅游體驗、自駕采買的挖掘與探索,為人類物質遺產的文化傳承盡力,用紀實形式展現村鎮、民俗、食貨、逸聞和趣事,展現鮮為人知的珍饈美食背后的故事。
附件:作者出版作品
《花田往事》老北京·花擔子·佚聞錄 (地理標志系列文化叢書)
《探秘川藏線》(京藏自駕游之一)
《絕美藏域》(京藏自駕游之二)
《獵奇滇藏線》 (京藏自駕游之三)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與地壇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