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貨幣大歷史:金融霸權與大國興衰六百年
-
>
(精)方力鈞作品圖錄
-
>
《藏書報》2021合訂本
-
>
(精)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范碩:書法卷+繪畫卷(全2卷)
-
>
(噴繪樓閣版)女主臨朝:武則天的權力之路
-
>
書里掉出來一只狼+狼的故事-全2冊
-
>
奇思妙想創意玩具書(精裝4冊)
陶淵明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79220
- 條形碼:9787108079220 ; 978-7-108-07922-0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陶淵明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關于陶淵明的歷史小說。 《南史·隱逸傳》載,陶淵明做彭澤縣令時,不帶家小,送一名力夫給兒子,以助其薪水之勞,并囑咐說“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本書以此為線索,拉開了序幕。暮年的“人子”被設定為一位敘述者,從歷史的煙塵中,以先生門生的身份走到臺前,懷著無限崇敬之情,追述先師的生平事跡。 歷來著述多從學術角度來觀照陶淵明,本書雖未步陶學研究之后塵,但萃取了歷代陶學研究的主要成果,在文學和歷史的結合點上,用文學的敘事方式來還原陶淵明形象,反映其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的人格特質和思想內涵,并試圖找到他與當下的我們的契合點。
陶淵明 目錄
導言 何勞弦上聲 ………………… 一
自 序 ………………… 七
引 子 ………………… 一一
**章 出處 ………………… 一九
第二章 田居 ………………… 六六
第三章 交游 ………………… 一三六
第四章 飲酒 ………………… 一九七
第五章 桃源 ………………… 二三一
第六章 生死 ………………… 二七八
尾 聲 ………………… 三四六
后 記 ………………… 三五〇
陶淵明生平簡譜 ………………… 三五二
主要參考書目 ………………… 三五六
陶淵明 相關資料
引子
季候已至白露,四野也已初顯寒意了。
山村夜色宜人,天空的星宿似乎永無倦意,熠熠閃光,場圃上涼爽舒適,但我等也不必一味貪涼,是否該考慮,從明晚起就移席室內呢?
鄙人的書齋,雖然簡樸,但要說容納諸位的蒞臨,也該是綽綽有余的了。想必諸位知道,鄙人的陋室何以冠之為“心遠齋”吧?不錯,這位賢侄所言極是,是出自靖節先生的“心遠地自偏”,取其心靜則境靜之雅意。方才有賢侄垂問,講講靖節先生如何?看到在座諸君期許的目光,鄙人也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其實,老朽早懷此意。而今,距先生仙逝已然三十余年,今我不述,更待何時?后生們憑什么來了解這位賢哲呢?但是,此事多半得由汝等提出才妥,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不是?
諸位業已知曉,老朽追隨先生達二十多年之久,來講述先生的生平事跡,也算是適宜之人了。雖說不勝惶恐,倒也自以為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是夜色漸深,只能開個頭,往后再聽我慢慢敘來。
在正式開講前,容我講一下日間所得一鱗半爪之感想,姑且醞釀一點氣氛,稍作鋪墊吧。
這不,重陽節就要來臨,老朽忽然起意要去先生的墓地走走,看看山野的菊花是否盛開。恍然間,先生故去三十五年了,已永寧于后土。其墓地何在,除去家人,怕是少有人知其詳址。
這也難怪,先生屬纊之時囑托甚嚴,歿后不封不樹。也就是說,不堆土為高墳,不樹碑以刻文。因而喪事極其簡約,僅僅好過裸葬而已。驀地看去,邈邈然一片蒼莽間,不知先生所在何處。
這給后人的考據,無疑會帶來一定的難度。或許這也正是先生所想望的:生前好學潛默,安于陋巷;死后安于寂寥,甘于遺忘。
先生的墓址,老朽是再清楚不過了——在栗里陶氏塋冢,那里叫松樹山。先生就長眠于墓園的東北一隅,掩映在幾棵高大的松樹之下。此地看上去像一個不小的村落,丘壟高低錯落,互為低昂。只差沒有炊煙,也沒有雞鳴狗吠,偶有野狐出沒。鳥雀和蝴蝶在蓬間飛舞,一如先生所習慣的那樣,四處安靜極了。
引子
季候已至白露,四野也已初顯寒意了。
山村夜色宜人,天空的星宿似乎永無倦意,熠熠閃光,場圃上涼爽舒適,但我等也不必一味貪涼,是否該考慮,從明晚起就移席室內呢?
鄙人的書齋,雖然簡樸,但要說容納諸位的蒞臨,也該是綽綽有余的了。想必諸位知道,鄙人的陋室何以冠之為“心遠齋”吧?不錯,這位賢侄所言極是,是出自靖節先生的“心遠地自偏”,取其心靜則境靜之雅意。方才有賢侄垂問,講講靖節先生如何?看到在座諸君期許的目光,鄙人也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其實,老朽早懷此意。而今,距先生仙逝已然三十余年,今我不述,更待何時?后生們憑什么來了解這位賢哲呢?但是,此事多半得由汝等提出才妥,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不是?
諸位業已知曉,老朽追隨先生達二十多年之久,來講述先生的生平事跡,也算是適宜之人了。雖說不勝惶恐,倒也自以為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是夜色漸深,只能開個頭,往后再聽我慢慢敘來。
在正式開講前,容我講一下日間所得一鱗半爪之感想,姑且醞釀一點氣氛,稍作鋪墊吧。
這不,重陽節就要來臨,老朽忽然起意要去先生的墓地走走,看看山野的菊花是否盛開。恍然間,先生故去三十五年了,已永寧于后土。其墓地何在,除去家人,怕是少有人知其詳址。
這也難怪,先生屬纊之時囑托甚嚴,歿后不封不樹。也就是說,不堆土為高墳,不樹碑以刻文。因而喪事極其簡約,僅僅好過裸葬而已。驀地看去,邈邈然一片蒼莽間,不知先生所在何處。
這給后人的考據,無疑會帶來一定的難度。或許這也正是先生所想望的:生前好學潛默,安于陋巷;死后安于寂寥,甘于遺忘。
先生的墓址,老朽是再清楚不過了——在栗里陶氏塋冢,那里叫松樹山。先生就長眠于墓園的東北一隅,掩映在幾棵高大的松樹之下。此地看上去像一個不小的村落,丘壟高低錯落,互為低昂。只差沒有炊煙,也沒有雞鳴狗吠,偶有野狐出沒。鳥雀和蝴蝶在蓬間飛舞,一如先生所習慣的那樣,四處安靜極了。
我想說的,并非僅僅告知其墓址所在,便于憑吊。老朽固有此意,也自覺有此道義,總不能讓后人茫然不知,只會抓頭皮吧。但主要還是因為,那里是老朽多年來感情寄托之所在。
除去春秋兩祭,老朽自己還有要去那里的諸多理由。很多的事情無以言說,或者是欲說還休,我還是習慣于找先生訴說。去先生那里,別的可以沒有,但不可無酒。想到先生在世時常常無酒可飲,這也是作為弟子最引以為憾和自責之處。盡管怎么補都補不回來,但畢竟會讓我好受一些。
有時,老朽在墓地映有薄薄日光的松蔭下,一坐就是老半天。置身于起伏不平的山岡、蒼翠蔥郁的植被之間,呼吸著帶有松香味的空氣,有一種被包裹著的安詳和愜意感。游目四野,令人昏昏欲睡。時間仿佛靜止了,昨天和明天不過是重復。馳想著總有一天我也會埋葬在此地,與先生相守于地面之不足,再相會于地下,朝夕相伴,心里便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親密和快慰之感。
不覺間,老朽較先師也多活了九年。同代之人,皆為異物,如今只剩下老朽茍延殘喘,不死為賊,真是羞愧難當。不期應了那句話,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剩下的歲月,老朽想在探究先生的行誼上,度此上天賦予的殘生。
先生曾稱墳塋為“本宅”,意味著比人間的住宅更為初始。人原本就是從泥土中來的,再回到泥土中去,回到本源,是故“本宅”又可稱為“老家”。而世間的宅第,不過是寄居的逆旅,一個暫住而非久留之地,終究是要離去的。試問,有誰能戀棧不去,可以永久地擁有呢?
不知先生是否也荷鋤除草去了,路旁的葉片上露水這么濃重,怕要沾濕了他的衣衫。先生可得留意,小心被沿路的芭茅割傷。
想必諸位也料想到了,野菊花已然開放,只是尚未全盛。這里那里,一簇簇,一叢叢,或挺立,或匍匐,滿坑滿谷,葳蕤繁祉,長出先生平素所喜愛的姿態和勢頭來。
老朽慣于站在長松之下,領受清風陣陣吹過,盛夏尤為可人。想來這點也得自先生的熏陶,先生特愛謖謖松風,入山每聞其響,如聽妙樂,必欣然而喜,久久佇立,若有所思,不忍離去。
若是隨身攜帶了酒壺,他寧愿將它掛在松樹的某個枝丫上。林間的光柱或許正好照在它上頭,似乎是想讓松樹也分享一番美酒的甘醇,或是讓醪酒沾染一些松香的氣息吧。
正當我漫不經心地瀏覽四周時,竟驚訝地發現,就在先生墓前東南側,有一株并不起眼的桑樹,驀然間已長成大樹。
早先,我是嫌棄過它的,它不夠入流,難登大雅之堂,有礙君子高趣,很想連根拔起扔掉。一遲疑,也就擱下了。不過往后我幾乎忽略了它的存在。不承想,轉眼間它已主干粗壯,枝葉扶蘇,樹冠博大,撐起一地的綠蔭,巍巍然頗有些氣象。
輕撫樹干,想來先生德音未遠,而墓木已拱,老朽不由得黯然傷懷。
這株無人栽植的桑樹,或許是鳥類銜來的果實,或許是隨風播撒的種子,總之,它有可能是一株闖蕩江湖的旅桑。至今,怕有十余年的樹齡吧。先生曾寫道:“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
每年春天,都可以采摘嫩綠的桑葉,就可以養蠶織布、添置寒衣了。唉,可惜先生簞食瓢飲,短褐穿結,拮據一生,如今全然用不著了。
先生一生愛菊,喜松。假如每位賢者都有一種對應的植物的話,老朽倒以為,先生所對應的更像是桑樹。
桑樹根系發達,喜陽光,抗旱耐寒。桑葉是喂養桑蠶的主要食料,桑木可制家具農具,桑皮可以造紙,桑葚可以釀酒,云云。尤其突出的是,桑樹具有其他樹種所罕有的韌性,所以冠以“柔桑”之名。
小時候,鄙人嘴饞,采摘桑葚時,為圖便利,曾嘗試過多次折斷某根桑枝,沒有一次不是半途而廢的。縱使里面的骨梗斷了,外面的筋皮仍死死地連綴著,無論如何都折斷不了。這倒也好,去夠高處或遠處的桑葚時,即使站在一根細小而柔軟如藤條的枝丫上,也不擔心它會斷裂。
先生何嘗不是如此,具有常人難以企及的韌性,他能隨遇而安,隨物任運,飽受人世間各種磨難,而不氣餒,不被折斷,堅韌地走到人生的終點。
據說,桑樹壽長,一般可達數百年,個別可達數千年。先生雖然年命有限,但他留下的寶藏就像一株永不凋零的桑樹,可以供后人盡情采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以上,便是老朽一點粗淺的感想,不妨說出來同各位分享,見笑了。
前面,老朽提及,自己追隨先生二十余年,這絕非仰大以自高,靠強以自雄。因此,若蒙諸位兄臺俯允,我想扼要地說明一下,對我的身世也算是一個交代,以便于往后的敘述。村里的長者或許略知一二,后生就未必了。
盡管鄙人乃一介布衣,但有幸與先生發生交叉,或許還可以這樣說,幸而北面師事于先生,則生命宛如點石成金,獲得了極大的提升。
而今,通過老朽一個草根的視角,來講述先生的平生,也不失為一個對先生加深了解的好途徑。
話說先生赴任彭澤縣令時,乃只身前往,并未攜帶家累,而是將妻兒老小一應留在家中,并送給長子陶儼一名苦力。不錯,鄙人正是這名幸運的力夫。
我常想,我來先生家,或許不僅限于砍柴擔水,應該還課予別的什么使命了吧。當時,先生已過不惑,四十一歲,長子陶儼十四,鄙人十五。鄙人雖屆志學之年,無奈家境貧寒,只讀了三年私塾,便輟學了。十歲開始牧牛,到先生府上干活時,我已成長為一名膂力飽滿的勞力了。
那天,我從南山,也就是廬山砍柴回來,在先生家窗外,把劈柴一一碼好,整整齊齊,像一堵矮墻。我從腰間解下葛巾,擦了擦汗,在身上撣了撣,大步流星從場圃走過,想去廚房望一眼水缸,看是否需要挑上兩桶水。
就在此時,我聞到了一股濃郁的香氣,在空氣中彌漫,是桂花香。這才注意到,悄然間場前的兩棵桂花樹,影影綽綽,已開出了一些細碎的粟米大小的黃花來,馥郁芬芳,香極了。
八月,恰是桂花盛開的節氣,中秋也快到了。算來,先生去彭澤縣已有旬日了,想必那邊的桂子也已開放了吧。
這時,陶儼在屋里喊我,仁哥,請過來一下!
我應了一聲,轉身朝大門走去,一股桂香也隨我回旋而來。
正待我倆幾乎同步相向跨過門檻時,各自都收住了腳。相視笑了一下,隔著門檻,一里一外地站定。
仁哥,這是剛收到的家父的書信,上面提到你了,你也看一下吧。
我接過一張遞來的手札,先生用蠅頭小楷寫道:“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翻譯成日常用語是,你平素的開支,難以為繼,為父現給你派去這名力夫,助你免除擔柴挑水的辛勞。但你該明白的是,他也是人家的孩子,務請善待之為妥。
此時,桂花的香氣又一次襲來,透徹肺腑,身心為之俱澈。
至今,老朽尚不明白,陶儼為何將此頗具私密性的家書給我看。是一個十四歲的孩子尚未形成保密意識,還是僅僅因為信中提及我?是否還有別意?給我看信,反正絕非先生的意思。
其實,先生離家的次日,我就來府上做工了。顯然,這封信,并非告知陶儼我的到來,而是側重于后面的用意,是想告誡兒子,要善待他人之子。
陶儼是長子,出生時,先生高興之余,曾給予莫大的厚望,替他取字為“求思”,希企他能趕上孔子之孫——子思。
先生還幽默地說:“厲夜生子,遽而求火。”典出莊子,意思是丑人夜半生子,速速取來燭火察看,情意匆忙,生怕孩子像自己一樣,頭上生有癩瘡。順便說一句,先生用典出自莊子者甚夥,其思想最主要的源頭之一,怕也來自莊子。所以鄙人總以為,先生的靈府里,必然住著一個俏皮而不死的莊子。
回到剛才的話題。先生的運筆的確漂亮,這也是公認的。其流傳于坊間的書法,有些是真跡,大多則是贗品。這是后話。
當時,我并未有心欣賞先生的字跡,而是被文字背后的情感震撼,乃至瞬間融化。頓時,我涕泗橫流,五內俱熱。陶仁我何德何能,竟能蒙受先生如此偏愛?鄙人家境窘迫,身無一物,生性又愚鈍,找不到得以厚遇的任何理由。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和圣人,非不仁也,既無心于亭毒,也無意于虔劉。只是恩無所私,萬物也好,百姓也好,均視同芻狗,無有厚此薄彼、人我分別之心,眾生平等,是所謂泛愛萬物,天地一體。
無獨有偶,孔子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與其同構而異質,亦有博施廣濟、慈救無偏的大愛情懷。
也許先生這樣做,并非出自任何條條框框,而純然出諸自然。
很多時候,理解先生,宜于刪繁就簡,無須多么艱深的道理,僅僅出自天然純真,足矣。陶儼是我的孩子,我關愛他;陶仁也是人家的孩子,理應得到善待。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如此而已。做到這點,難嗎?挺難!在處處認門閥、講門第的有晉一代,先生臨人而有父母之心,也實屬不易!
據說稍晚于先生的謝靈運,不僅擁有大量奴子,而且對奴子態度惡劣,還經常擅殺童仆,他也因此被免官。先生其時畢竟是惠風百里的縣令,其曾祖陶侃,乃晉世宰輔,卻能待人子如己子,何其不易!
陶淵明 作者簡介
楊振雩,江西廬山市人。江西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高級記者。出版作品有:《饑餓的蘆葦》(中國文聯出版社)、《本命之年》(作家出版社)、《廬山往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廬山禪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機聲三家店(上下卷)》(江西人民出版社)。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
- >
朝聞道
- >
推拿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