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醫學文化史Ⅱ·中世紀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89762
- 條形碼:9787020189762 ; 978-7-02-018976-2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醫學文化史Ⅱ·中世紀卷 本書特色
從古代到現代的2500年里,人類對疾病、健康和醫學的理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醫學史大家羅杰·庫特領銜編撰,匯聚55位全球頂級文化歷史學家,
人類醫學文化跨學科綜述史開創性著作。
六卷本,240幅插圖,打破傳統編年體,八大主題貫通2500年醫學文化演變,
海量、系統、專業、前沿,包羅萬象、生動有趣的醫學文化百科全書,
北京大學醫學史教授張大慶審校推薦。
醫學文化史Ⅱ·中世紀卷 內容簡介
由英國醫學史家羅杰·庫特領銜編撰的“醫學文化史”系列是人類醫學文化跨學科綜述史開創性著作,按時代分為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啟蒙時代、帝國時代、現代六卷,每卷均有環境、食物、疾病、動物、物品、經驗、心靈/大腦、權威八章,展示了從古代到現代的2500年里醫學文化演變的歷史圖景,包括醫學知識和實踐的變遷,以及人類對疾病、健康和醫學理解的變化。
《醫學文化史:中世紀卷》依托中世紀大學和城市發展、瘟疫大流行以及戰爭、宗教等背景,通過對城市法規、食譜、訴狀、詩歌、奇跡敘事、護身符、陶器、骷髏、手稿、私人信件等史料的研究,跨學科綜述基督教歐洲和伊斯蘭世界的中世紀醫學。
醫學文化史Ⅱ·中世紀卷醫學文化史Ⅱ·中世紀卷 前言
總主編前言
羅杰·庫特(Roger Cooter)
醫學文化史包羅萬象。幾乎沒有什么可以被排除在外,包括不同時期文學及其他形式對身體的呈現、關于文明與人類的觀念,以及健康與福祉方面的社會學、人類學和認識論,更不用說疼痛、疾病、痛苦和死亡這些存在體驗,以及專業人士努力應對它們的方式。為囊括這些浩瀚的內容,本系列叢書聚焦八個與當代息息相關的類別:環境、食物、疾病、動物、物品、經驗、心靈/大腦和權威。從古代到后現代世界,專家們以批判性的廣度、深度和新穎性探究了這些主題,跨國視角被廣泛接受。*重要的是,本系列關注并闡明了究竟什么是醫學文化史——一個研究范疇和一個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認識論概念。
醫學文化史Ⅱ·中世紀卷 目錄
目錄
001 總主編前言
羅杰·庫特(Roger Cooter)
001 導言
愛奧娜·麥克萊里(Iona McCleery)
029 |**章 環境
多利·喬根森(Dolly Jrgensen)
057 |第二章 食物
愛奧娜·麥克萊里(Iona McCleery)
093 |第三章 疾病
賈斯汀·斯特恩斯(Justin Stearns)
129 |第四章 動物
凱瑟琳·沃克-梅克勒(Kathleen Walker-Meikle)
161 |第五章 物品
杰瑪·沃森(Gemma L. Watson)
羅伯塔·吉爾克里斯特(Roberta Gilchrist)
197 |第六章 經驗
納馬·科恩-哈內格比(Naama Cohen-Hanegbi)
235 |第七章 心靈/大腦
溫迪·特納(Wendy J. Turner)
269|第八章 權威
F.伊麗莎·格萊茲(F. Eliza Glaze)
309參考文獻
387索引
403譯后記
408譯叢跋
醫學文化史Ⅱ·中世紀卷 相關資料
|中世紀埃及瘟疫論著中的精靈、殉道和理性
由于伊本·哈賈爾在伊斯蘭學術領域的地位及其著作在后來的影響,關于穆斯林世界的瘟疫的現代學術研究對他寫于15世紀的瘟疫論文給予了相當大的關注。在米切爾·多爾斯(Michael Dols)的奠基之作《中東的黑死病》(The Black Death in the Middle East)中,他將其稱為同類的典型案例——作為“正統伊斯蘭(orthodox Islam)”的代表——并在討論知識分子對瘟疫的反應時廣泛引用它。[21]雖然我對多爾斯就伊本·哈賈爾論文代表性的描述有異議,但毫無疑問,它對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而且它為觀察地中海穆斯林地區疾病的更廣泛意義提供了一個寶貴的窗口。
伊本·哈賈爾的《關于瘟疫功德的仁慈獻禮》內容全面,雖然他首先是蘇菲派(Shfi挘┞煞ㄑд吆拖戎匙?襕他對布哈里(Bukhr)的評論至今仍很受歡迎],但他廣泛借鑒了大量的流派,包括阿拉伯地區對蓋倫醫學的接受。[22]該書5章中的第1章討論了瘟疫的性質、起源和本質問題。哈賈爾在這里展示了他將在全書中使用的方法,首先是引用相關的先知傳統,必要時也包括其他來源。讀者很快就會發現,與大多數其他疾病不同,黑死病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最初是上帝在摩西或大衛時代降下的對猶太人的懲罰,然后在638—640年間,穆斯林社區在向黎凡特擴張時在以馬忤斯(扐mws, Emmaus)首次遭遇了黑死病。[23]這是一種特殊的亞類流行病,其癥狀多種多樣,在此,哈賈爾所引用的早期宗教學者阿西爾(al-Athr,卒于回歷630年/公元1232年)將其描述為“一種腐蝕空氣的流行病”,納瓦維(al-Nawaw,卒于回歷676年/公元1277年)列舉其癥狀如下:
一個非常令人痛苦的膿包(bathar)和腫脹(waram),涉及炎癥(lahb)。它使周圍的區域變成黑色、綠色或紫紅色,像流動的血液(durra),并帶來心悸(khafaqn al-qalb)和嘔吐。它經常出現在腹股溝和腋窩,以及手、手指和身體的其他部位。
為了避免人們認為自己只借鑒了釋經學文獻,哈賈爾在這些描述之后立即用一個較長的章節介紹伊本·西那和其他專家醫師是如何理解瘟疫的:
|中世紀埃及瘟疫論著中的精靈、殉道和理性
由于伊本·哈賈爾在伊斯蘭學術領域的地位及其著作在后來的影響,關于穆斯林世界的瘟疫的現代學術研究對他寫于15世紀的瘟疫論文給予了相當大的關注。在米切爾·多爾斯(Michael Dols)的奠基之作《中東的黑死病》(The Black Death in the Middle East)中,他將其稱為同類的典型案例——作為“正統伊斯蘭(orthodox Islam)”的代表——并在討論知識分子對瘟疫的反應時廣泛引用它。[21]雖然我對多爾斯就伊本·哈賈爾論文代表性的描述有異議,但毫無疑問,它對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而且它為觀察地中海穆斯林地區疾病的更廣泛意義提供了一個寶貴的窗口。
伊本·哈賈爾的《關于瘟疫功德的仁慈獻禮》內容全面,雖然他首先是蘇菲派(Shfi挘┞煞ㄑд吆拖戎匙?襕他對布哈里(Bukhr)的評論至今仍很受歡迎],但他廣泛借鑒了大量的流派,包括阿拉伯地區對蓋倫醫學的接受。[22]該書5章中的第1章討論了瘟疫的性質、起源和本質問題。哈賈爾在這里展示了他將在全書中使用的方法,首先是引用相關的先知傳統,必要時也包括其他來源。讀者很快就會發現,與大多數其他疾病不同,黑死病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最初是上帝在摩西或大衛時代降下的對猶太人的懲罰,然后在638—640年間,穆斯林社區在向黎凡特擴張時在以馬忤斯(扐mws, Emmaus)首次遭遇了黑死病。[23]這是一種特殊的亞類流行病,其癥狀多種多樣,在此,哈賈爾所引用的早期宗教學者阿西爾(al-Athr,卒于回歷630年/公元1232年)將其描述為“一種腐蝕空氣的流行病”,納瓦維(al-Nawaw,卒于回歷676年/公元1277年)列舉其癥狀如下:
一個非常令人痛苦的膿包(bathar)和腫脹(waram),涉及炎癥(lahb)。它使周圍的區域變成黑色、綠色或紫紅色,像流動的血液(durra),并帶來心悸(khafaqn al-qalb)和嘔吐。它經常出現在腹股溝和腋窩,以及手、手指和身體的其他部位。
為了避免人們認為自己只借鑒了釋經學文獻,哈賈爾在這些描述之后立即用一個較長的章節介紹伊本·西那和其他專家醫師是如何理解瘟疫的:
[他們說]鼠疫(plague)是一種有毒物質,會在身體的軟組織和關節處引起致命的腫脹,它通常發生在腋下、耳朵后面或鼻子旁邊。它是由容易腐爛和腐敗的變質血液引起的,作為一種有毒物質,腐蝕了器官和周圍區域。它對心臟有負面影響,導致嘔吐、惡心、昏厥和心悸。由于它的邪惡,它折磨著身體中那些天生脆弱的部分,受影響最嚴重的是主要器官。很少有人能在黑色的瘟疫中存活下來,而紅色和黃色的瘟疫則不那么危險。伊本·西那說:黑死病在流行期間和流行的國家中大量出現。正因為如此,“流行的(epidemic)”一詞被應用于“瘟疫(plague)”,反之亦然。伊本·西那還說:關于流行病,它是對空氣本質的腐蝕。空氣是精神的物質,是精神的依托。因此,人類和動物如果不呼吸空氣就無法生存,以至于當動物被剝奪了吸入空氣的權利,它就會死亡。[24]
......
醫學文化史Ⅱ·中世紀卷 作者簡介
總主編:羅杰·庫特(Roger Cooter),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醫學史中心榮譽教授,研究方向包括社會生物學、社會理論、歷史學、醫學史等。
分卷主編:愛奧娜·麥克萊里 (Iona McCleery),英國利茲大學中世紀歷史副教授,主要研究醫學史、圣人崇拜和食物,重點關注中世紀末葡萄牙及其在大西洋和西非的早期帝國。近作涵蓋關于饑荒、中世紀殖民主義對健康的影響、神跡和公眾參與。
譯叢主編:張大慶,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醫學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醫學史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監事長兼醫學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醫學人文素質課程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國際醫學史學會(ISHM)科學委員會顧問。蘇靜靜,北京大學科學技術史博士,北京大學醫學史與醫學哲學系副教授。美國哈佛大學、瑞士日內瓦國際關系及發展高等學院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全球健康史、醫學社會文化史。
總主編:羅杰·庫特(Roger Cooter),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醫學史中心榮譽教授,研究方向包括社會生物學、社會理論、歷史學、醫學史等。
分卷主編:愛奧娜·麥克萊里 (Iona McCleery),英國利茲大學中世紀歷史副教授,主要研究醫學史、圣人崇拜和食物,重點關注中世紀末葡萄牙及其在大西洋和西非的早期帝國。近作涵蓋關于饑荒、中世紀殖民主義對健康的影響、神跡和公眾參與。
譯叢主編:張大慶,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醫學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醫學史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監事長兼醫學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醫學人文素質課程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國際醫學史學會(ISHM)科學委員會顧問。蘇靜靜,北京大學科學技術史博士,北京大學醫學史與醫學哲學系副教授。美國哈佛大學、瑞士日內瓦國際關系及發展高等學院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全球健康史、醫學社會文化史。
譯者:孔釔雅,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心血管內科學博士。獲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赴荷蘭鹿特丹伊拉斯謨醫學中心聯合培養。現為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心內科英才計劃博士后,研究方向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 >
二體千字文
- >
史學評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