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尋找下一個硅谷:美國的知識之城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39240
- 條形碼:9787100239240 ; 978-7-100-23924-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尋找下一個硅谷:美國的知識之城 內容簡介
知識之城可以說是20世紀美國創造的*成功的概念之一,是科學創新的原動力,是高科技產業的聚集地,也是科學工作者及其家人的樂園。那么,把一個地方變成知識之城的神奇公式是什么?一個城市或地區如何才能成為下一個硅谷?本書探討了20世紀后期高科技發展在經濟上的重要性,以及關于人才、工作、資本和機構的神奇公式為何如此難以復制,擴大了我們對戰后城市歷史的認識,對規劃未來的高科技經濟至關重要。本書既有深入的實證研究,也有創造性的解讀,是有志于建設下一個硅谷的人的經典之作。
尋找下一個硅谷:美國的知識之城尋找下一個硅谷:美國的知識之城 前言
尋找下一個硅谷:美國的知識之城 目錄
致謝
序言 探索知識之城
**部分 意圖
冷戰政治政策架構(1945-1950)
政策與地理(1950-1965)
小結
“多元綜合大學”、城市與郊區園區里的科學家
經濟發展解決方案
小結
第二部分 執行
從農場到山谷:斯坦福大學與舊金山半島西部勝地
熱戰與冷戰
土地開發
模范城市
“山丘之戰”
小結
開發“智慧之城”:賓夕法尼亞大學與費城富蘭克林創建的大學和城市
從計算機到醫藥
工業衰退與城市更新
創建大學城
科技產業落戶西費城
爭端與抗議
小結
兜售新南方:佐治亞理工學院與亞特蘭大工業化的新南方
戰后發展與權力格局
佐治亞理工學院的規模擴張與創業精神
在太空時代推銷亞特蘭大
科研園、辦公區和另一個斯坦福?
小結
第三部分 傳承
結語 下一個硅谷
索引
延伸閱讀 20 世紀美國的政治與社會
尋找下一個硅谷:美國的知識之城 相關資料
第一章
冷戰政治
要想建造一座城市,資金和賦權必不可少,此外還要有合適的地址。知識之城的崛起也離不開以上幾個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其歸根結底源于冷戰時期的美國科研行動。在行動過程中,聯邦政府圍繞高科技學術研究和產業發展撥付了難以估量的專項經費。長期以來,美國一直將科學技術視為推動工業生產、促進理性生活的密鑰,冷戰的爆發讓科學在人們心中的價值更上層樓。在此期間,科學不僅被賦予更豐富的內涵,而且重心也有所調整,涵蓋了與國家安全和經濟福祉密切相關的研究:從物理、化學到數學、工程學,參與科技生產的學科越來越多;從以晶體管為代表的高端消費品到以戰斗機為代表的先進武器,再到半導體、計算機這樣的專業裝備,高科技研發涉足的產業版圖也越來越廣。出于增強軍事實力的需要,基于提升教育質量的考慮,更為了大力促進經濟發展,科研人員及其所在的機構和產業被賦予前所未有的特權。
知識之城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冷戰為研究型大學以及與之相關的校內外專業科研人員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說到如何選擇知識之城的創建地址,這個問題涉及的因素相當復雜。首先,冷戰時期的戰略規劃必然要慎重考慮經濟成本;其次,這還涉及不同部門和地區之間的權力博弈和資金籌措;最后,冷戰時期的國防體系發展還要放在更宏觀的社會和經濟環境中進行考量。冷戰政治不是憑空產生的,當科研人員和研究機構的地位水漲船高,甚至被標榜為美國文化精英的杰出代表,城市格局必然發生根本性改變。郊區開始走向繁榮,中心城市輝煌不再;南方和西部更加繁華,東北都市圈與中西部地區卻停滯不前甚至日漸衰落。毋庸置疑,上述變化與冷戰初期的國家政策密切相關,科研機構和高科技產業被賦予諸多特權,地域經濟的發展格局也因此改變,那些更具活力和競爭力的地區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其他地區唯有走向沉寂。
政策架構(1945—1950)
科學政治
第一章
冷戰政治
要想建造一座城市,資金和賦權必不可少,此外還要有合適的地址。知識之城的崛起也離不開以上幾個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其歸根結底源于冷戰時期的美國科研行動。在行動過程中,聯邦政府圍繞高科技學術研究和產業發展撥付了難以估量的專項經費。長期以來,美國一直將科學技術視為推動工業生產、促進理性生活的密鑰,冷戰的爆發讓科學在人們心中的價值更上層樓。在此期間,科學不僅被賦予更豐富的內涵,而且重心也有所調整,涵蓋了與國家安全和經濟福祉密切相關的研究:從物理、化學到數學、工程學,參與科技生產的學科越來越多;從以晶體管為代表的高端消費品到以戰斗機為代表的先進武器,再到半導體、計算機這樣的專業裝備,高科技研發涉足的產業版圖也越來越廣。出于增強軍事實力的需要,基于提升教育質量的考慮,更為了大力促進經濟發展,科研人員及其所在的機構和產業被賦予前所未有的特權。
知識之城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冷戰為研究型大學以及與之相關的校內外專業科研人員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說到如何選擇知識之城的創建地址,這個問題涉及的因素相當復雜。首先,冷戰時期的戰略規劃必然要慎重考慮經濟成本;其次,這還涉及不同部門和地區之間的權力博弈和資金籌措;最后,冷戰時期的國防體系發展還要放在更宏觀的社會和經濟環境中進行考量。冷戰政治不是憑空產生的,當科研人員和研究機構的地位水漲船高,甚至被標榜為美國文化精英的杰出代表,城市格局必然發生根本性改變。郊區開始走向繁榮,中心城市輝煌不再;南方和西部更加繁華,東北都市圈與中西部地區卻停滯不前甚至日漸衰落。毋庸置疑,上述變化與冷戰初期的國家政策密切相關,科研機構和高科技產業被賦予諸多特權,地域經濟的發展格局也因此改變,那些更具活力和競爭力的地區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其他地區唯有走向沉寂。
政策架構(1945—1950)
科學政治
冷戰期間,“研究與發展”(R&D)是一個內涵豐富的宏大概念,涉及一系列政府行動,而且其基本定義也一再發生變化。這一時期的科學研究同時發生在不同的場所,大學實驗室、政府機構以及企業研究所都在從事科研事業。絕大部分的科研工作都是根據具體的軍事或商業目標而進行的短周期應用型技術研究,在冷戰初期 這種趨勢尤為明顯。余下的部分便是基礎研究,即純粹為了科學進 步而開展的學問探究;A研究項目獲得了聯邦研發經費的大力支持,受資助領域涉及醫學、物理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多個學科大類。 基礎研究一般都由研究型大學來主導,而應用研究則常常由政府研 究機構和企業研發部門來發起。除了上述研究活動之外,冷戰期間 真正占據政府科研預算大頭的是軍事設備的制造和采購,此舉創造了一個擁有強大影響力的國防承包商群體,并以數十億美元的聯邦 資金支出改變了地區經濟格局。上述舉措共同造就了一個由政府資金養大的龐然巨物,德懷特·D. 艾森豪威爾總統在 1961 年卸任時為其起了一個廣為人知但又頗為不祥的名字——軍工復合體(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叢書書目:
大學、思想與社會譯叢
沈文欽 葉賦桂 王 晨主編
美國學院和大學史 弗雷德里克·魯道夫 著
法國大學的長征 克里斯蒂娜·穆塞林 著
尋找下一個硅谷 瑪格麗特·奧馬拉 著
國家、社會與大學 查爾斯·麥克萊蘭 著
英才制的危機 彼得·曼德勒 著
盟友與敵手 埃米莉·萊文 著
大學與城市 托馬斯·本德 編
最早的大學 奧拉夫·佩德森 著
何為好大學 瑞文·康奈爾 著
分等 斯科特·蓋爾伯 著
校園生活 海倫·霍羅威茨 著
尋找下一個硅谷:美國的知識之城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奧馬拉(Margaret Pugh O’mara):美國歷史學家、華盛頓大學教授,曾在美國白宮工作,致力于研究美國政治史、高科技經濟的發展以及兩者之間的聯系。在加入華盛頓大學之前,曾在斯坦福大學歷史系任教。著有《知識之城》和《硅谷密碼》等。
鄧磊,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學,長期致力于大學史與大學制度研究,著有《中世紀大學組織權力研究》等,譯有《中世紀的歐洲大學》等。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與地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