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歷史經典: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065792
- 條形碼:9787547065792 ; 978-7-5470-6579-2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史經典: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本書特色
1.《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作者胡繩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哲學家,他的著作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他的作品《想和做》入選2024年人教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通過胡繩先生的文字,讀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國的歷史,感受歷史的脈搏和力量。
2.《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以獨特的視角,串聯起近代中國一系列重大歷史節點。從鴉片戰爭打破“天朝上國”美夢,到五四運動開啟新民主主義革命篇章,作者胡繩深入探討各階層在時代洪流中的抉擇與行動。書中既有對歷史大勢的宏觀把握,又不乏對關鍵細節的生動刻畫,為讀者搭建起全面認知近代中國的橋梁。
3.作者胡繩憑借深厚的學術造詣,精準勾勒出這一時期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層面的復雜圖景。書中對列強侵略本質的揭露,對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等變革運動的闡釋,鞭辟入里。不僅展現了歷史的曲折跌宕,更讓我們從先輩的奮斗與挫折中汲取智慧,啟迪思考、拓寬視野。
4.這部史學經典以翔實的史料與嚴謹的邏輯,全景展現了1840—1919年間中國從閉關鎖國到被迫開放,進而艱難探索救亡圖存之路的歷程。作者胡繩對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等重大事件深入剖析,揭示其成敗根源,讓讀者能夠清晰洞察近代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遷,是讀者了解中國近代歷史的不二之選。
歷史經典: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內容簡介
本書由《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農民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的形成》《戊戌維新和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渡》五編組成,以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這三次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高潮為中心,系統地敘述了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時期的中國人民歷次反封建反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及奮發自強的救國運動,分析和總結了歷次運動失敗的原因及中國的出路、開放與自強等重大問題,清晰地辨明了很多令人困惑的歷史問題,是研究中國近代史的經典名著。
歷史經典: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目錄
緒 論
**章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前的中國 /002
一、經濟基礎 /002
二、專制主義的政權 /005
三、農民革命 /009
第二章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前中國和資本主義各國的關系 /011
一、十六、十七世紀外國侵入者的碰壁 /011
二、十八世紀中國方面加強防范和限制 /013
三、英國及其東印度公司 /016
**編 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農民革命
第三章 鴉片戰爭 /020
一、禁止鴉片的問題 /020
二、林則徐的禁煙和英國侵略者 /023
三、戰與“撫”/026
四、戰敗的原因 /030
五、三元里的斗爭 /033
六、《南京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036
第四章 戰爭以后 /040
一、廣州城的斗爭 /040
二、五口通商和買辦階級的產生 /044
三、“租界”——國中之國 /048
四、積水深潭中的初步激蕩 /051
第五章 太平天國的興起 /055
一、農民革命中的各階級、階層 /055
二、金田村起義 /059
三、向南京的進軍 /062
四、北伐和西征 /066
五、《天朝田畝制度》/069
六、天京城內的大變亂 /074
第六章 第二次鴉片戰爭 /078
一、外國侵略者在太平天國初期的態度 /078
二、在上海和廣州的虛偽的中立 /080
三、所謂修約問題 /082
四、英法聯軍占領廣州和入侵天津 /085
五、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沙皇俄國 /089
六、從《天津條約》到《北京條約》/092
七、封建統治者把誰看成真正的敵人 /097
第七章 1856—1861 年的太平天國 /100
一、長江中下游的爭戰 /100
二、捻軍及其與太平軍的合作 /104
三、洪仁玕和他的《資政新篇》/106
四、太平天國的蘇杭地區 /109
五、打著別的旗號的造反 /111
六、宗教的迷霧和現實的斗爭 /115
第八章 國內外反革命勢力的大聯合和太平天國的失敗 /120
一、強盜成了朋友 /120
二、上海周圍的戰爭和所謂“常勝軍”的出現 /123
三、從湘軍到淮軍 /127
四、知識分子對太平天國的態度 /133
五、太平天國的內部危機 /136
六、天京的陷落 /139
第二編 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的形成
第九章 在農民大革命失敗以后 /146
一、社會經濟的嚴重破壞 /146
二、各少數民族的群眾起義的失敗 /149
三、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掠奪的加緊 /153
四、封建統治者同外國侵略者的互相勾結 /158
第十章 封建統治者的“辦洋務”/163
一、洋務運動的產生 /163
二、官辦的軍工企業 /165
三、官督商辦的企業 /168
四、后膛槍和鐵甲船 /173
五、洋務問題上的一種分歧 /176
六、洋務問題上的又一種分歧 /178
七、中國無產階級的誕生 /181
第十一章 反對外國侵略的群眾運動的興起 /184
一、六十年代的反侵略群眾斗爭 /184
二、洋務派對教案的態度和天津教案 /189
三、從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年的反侵略群眾斗爭 /192
第十二章 帝國主義對中國邊疆的侵略和半殖民地的外交 /196
一、俄國對中國西北邊疆的侵略 /196
二、英國對中國西部邊疆的侵略 /200
三、左宗棠的西征和《伊犁條約》/202
四、半殖民地的外交 /206
第十三章 中法戰爭和中日戰爭 /212
一、中法戰爭之一:在戰爭爆發之前 /212
二、中法戰爭之二:從開戰到停戰 /215
三、中日戰爭之一:被迫應戰 /218
四、中日戰爭之二:議和與反對議和的輿論 /222
五、中日戰爭之三:保衛臺灣的斗爭 /226
第三編 戊戌維新和義和團運動
第十四章 中日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掠奪 /232
一、沙皇俄國和遼東半島 /232
二、政治奴役性的貸款 /235
三、搶奪中國的鐵路 /237
四、中國面臨被瓜分的危機 /240
五、所謂“以夷制夷”/244
第十五章 第二次革命高潮出現前的國內階級形勢 /248
一、清朝政府成了外國帝國主義的稅吏 /248
二、暴風雨的前奏 /251
三、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254
四、民族資產階級的上層和下層 /257
第十六章 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維新運動 /262
一、維新運動及其領導者康有為 /262
二、維新派的宣傳組織活動 /265
三、維新派和洋務派的論戰 /269
四、維新派的向西方學習 /272
五、庸俗進化論和政治上的改良主義 /276
第十七章 百日維新及其失敗 /279
一、維新派的上臺 /279
二、百日維新中的光緒皇帝 /282
三、一場爭奪權力的斗爭 /287
四、政變中的失敗者和勝利者 /292
五、沒有出場的角色 /295
第十八章 義和團的勃興 /298
一、從拳會到義和團 /298
二、義和團進入北京、天津 /302
三、慈禧太后的“宣戰”/305
四、義和團占領了北京嗎 /309
五、在反侵略戰爭的前線 /312
第十九章 八國聯軍和義和團的失敗 /315
一、八國聯軍侵占北京 /315
二、“東南互保”和李鴻章議和 /317
三、一群明火執仗的強盜 /320
四、帝國主義列強的“門戶開放”政策和《辛丑條約》/325
五、義和團的歷史功勛和資產階級對義和團的態度 /330
第四編 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
第二十章 第三次革命高潮的醞釀 / 336
一、日俄戰爭和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336
二、慈禧太后的“變法”/340
三、孫中山的早期活動 /344
四、資產階級的愛國運動 /348
五、知識界中的革命思潮 /353
六、知識界中革命組織的產生 /357
第二十一章 同盟會初期 /362
一、同盟會的成立和它的綱領 /362
二、清朝的預備立憲和資產階級立憲派 /368
三、革命派和立憲派的論戰 /372
四、1906 年湘贛邊界的起義 /375
五、1907—1908 年孫中山領導的六次武裝起義 /378
六、1907—1908 年光復會發動的起義 /381
七、個人暗殺行動 /383
第二十二章 辛亥革命的前夕 /385
一、農民群眾的自發斗爭撼動了清朝統治的基石 /385
二、咨議局、資政院和袁世凱 /389
三、帝國主義列強的所謂“機會均等”“利益均沾”/393
四、爭路權的愛國運動 /398
五、同盟會內部的渙散和它在廣州的兩次起義 /403
六、從日知會到文學社 /408
第二十三章 武昌起義和起義后的武昌政權 /411
一、革命的士兵一夜間的勝利 /411
二、新政權的成立及其演變 /413
三、袁世凱成了內外一切反革命勢力的中心人物 /418
四、武昌的政權落到了反革命的手里 /423
第二十四章 革命浪潮中的各省風云 /427
一、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短命政權 /427
二、資產階級立憲派也不能保持自己的政權 /432
三、套上革命外衣的軍閥和流氓政客 /437
四、舊巡撫穿上了新都督的外衣 /439
五、“不準革命”/441
六、交戰與議和 /445
第二十五章 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政府 /450
一、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450
二、袁世凱在南北議和中的陰謀 /452
三、南京政府的腰桿不硬 /456
四、清皇朝的覆滅和南京政府的結束 /461
五、對帝國主義的幻想的破滅 /463
第五編 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渡
第二十六章 袁世凱的反動統治和反袁世凱的斗爭 /468
一、1913 年國民黨反袁世凱的失敗 /468
二、袁世凱獨裁賣國真相的暴露 /472
三、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 /475
四、梁啟超:從擁袁到反袁 /477
五、袁世凱的覆滅 /479
第二十七章 五四運動 /483
一、北洋軍閥的派系分裂和南方的“護法運動”/483
二、民族工業曇花一現的繁榮 /487
三、五四新文化運動 /489
四、五四群眾愛國運動 /492
歷史經典: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相關資料
緒 論
封建主義的專制政權用它所擁有的一切手段——行政的、強制的手段和文化的、意識形態的手段,維護個體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經濟基礎,極力打擊和扼殺任何足以動搖這種經濟基礎的新因素,因為,以吸吮千百萬農民的血汗來喂養自己的全部封建主義上層建筑,只能是建立在這種經濟基礎上面。雖然對農民的殘酷剝削,使得許多農家無法繼續維持“男耕女織”的那種生活,因而造成封建統治的危機,但封建專制主義的政權繼續頑固地用一切手段維持固有的社會秩序。很明顯,不打碎封建專制主義政權的這個桎梏,中國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是不可能的。
……
第一章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前的中國
一、經濟基礎
清朝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英國侵略中國的中英鴉片戰爭后,封建的中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外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下,中國社會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在此以前,中國社會處于封建時代,長達二千三四百年之久。
在七世紀到十三世紀的唐朝、宋朝,中國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處于當時世界的前列。到了十六、十七、十八世紀,也就是明朝(1368—1644)的后期和清朝(1644—1911)的前期,西歐各國相繼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中國社會仍舊停滯在封建社會中。中國落后了。
中國封建時代的社會經濟是以個體小農業和家庭小手工業緊緊結合在一起為其基本特征的。在這樣的社會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農民不但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業品。地主和貴族對于從農民剝削來的地租,也主要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換。那時雖有交換的發展,但是在整個經濟中不起決定的作用”。(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封建專制皇朝從來是全國地主階級的總代表,同時它自己又是全國最大的地主。明朝直接屬于皇家的田莊稱為皇莊,弘治二年(1489)畿內皇莊有一百二十八萬多畝,以后不斷擴大,嘉靖元年(1522)有二千萬畝以上。清朝有內務府直接管轄的莊田,其性質與明朝的皇莊是一樣的。嘉慶年間(1796—1820)內務府莊田共有四百萬畝。滿洲貴族也各自占有大小不等的田莊,這種所謂八旗宗室莊田,在嘉慶年間共有一百三十多萬畝。
……
歷史經典: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作者簡介
胡繩(1918—2000),原名項志逖,筆名蒲韌、卜人等,江蘇蘇州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1982年起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1985年至199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工作,在歷史、哲學、文化思想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代表作品有《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二千年間》等。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