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歐洲文明進程 本書特色
大學為什么在現代社會中承擔起了思想學術、科學研究的任務?大學為什么會成為衡量現代國家能力的重要風向標?從人類歷史發展來看,各文明都存在高等級知識傳播機構,但“大學”這種形式卻憑借其歷史特殊性能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高等知識傳播、教育機構。
《歐洲文明進程·大學卷》正是從歷史的角度,考察了“大學”的原初形態和培育它的社會環境。本書*大的貢獻就是向中文讀者展示了“大學”作為獨立自治的社會團體這一本源性特質,而所有有關知識傳授、學術自由、思想探索等內涵皆依附在大學這一本初的組織特性之上。大學誕生在西歐中世紀多元社會權力并立的歷史環境之中,因其獨立的社會團體地位和多元權力縫隙的社會位置而為知識、思想、科學的探索提供了充分的制度性保障,反過來促使大學在眾多知識機構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逐漸成長為歐洲*重要乃至唯一的高等知識傳播教育機構。進入現代社會后,歐洲的大學自身在不斷發展變化時,“大學”也隨著現代文明傳播向世界各地,不同地區先后借鑒學習了歐洲不同歷史時期大學的面貌,從而形塑了當下世界各國大學多元化形態。本書勾勒了“大學”這一特殊的教育機構的總體歷史脈絡,并得以窺探歐洲文明的特殊之處。
歐洲文明進程 內容簡介
本卷從歐洲文明的視角,勾勒大學的演進軌跡。在中世紀部分,本卷重點分析大學的母體——歐洲社會的社團性,闡釋了原發型大學與基督教會、世俗君主、城市當局和著名教師等重要影響因素的關系,進而揭示出大學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其外化的大學自治權利和自治機構,也是大學與其他公權力博弈的武器。在近代部分,本卷梳理了歐洲大學的經費來源、選聘教師、考試變化等核心要素與現代國家的關系,講述了歐洲大學自近代以來的“國家化”進程,并且在這一進程中大學也保留了相當程度的社團性。此外,本卷還考察了德國和法國的技術學院、英國城市學院的創建與發展,分析認為這些適應社會職業需求的高等教育機構,依然是一個社團,并沒有喪失傳統大學的自治特性。*后,本卷還討論了歐洲大學在二戰后對某些極端“國家化”行為的強烈反應,以及回歸“早期自治傳統”的努力。
歐洲文明進程 目錄
前言
**編 中世紀的大學
**章 孕育大學的母體
第二章 原發型大學形成的自主性
第三章 大學的社團特征(一)
第四章 大學的社團特征(二)
第五章 大學與外部公權力的關系
第六章 中世紀晚期的歐洲大學
結語
第二編 近代大學的演進
第七章 近代大學的國家化
第八章 大學的職業化教育
第九章 近代大學的組織結構與權力運行
第十章 與大學相關的考試
第十一章 大學生家庭社會背景與就業情況
第十二章 二戰后歐洲大學的去國家化嘗試
第十三章 歐洲大學在世界的傳播
結語 一個中世紀社團如何影響歐洲文明進程
附錄 美國留學生眼中德國大學與英國、美國大學的差異
參考文獻
索引
詞匯表
索引
歐洲文明進程 相關資料
同鄉會是大學最早出現的另一個內部社團。盡管中世紀的歐洲還沒有現代國家和民族的觀念,但有學者認為,早在7世紀,族群認同建構中的地域化傾向已經非常明顯了。到了9世紀,語言在認同建構中的地位日趨重要。因此,大學形成時,歐洲的地域意識已經很濃厚了。地域意識在最早的博洛尼亞大學和巴黎大學都表現非常突出。這兩所都是全歐洲的大學,教師和學生來自歐洲各地。客居他鄉的學生,擔心遭受市民欺凌,認為聯合起來能維護自身利益。而當時凝聚學生最便利的紐帶就是相同地域,相同地域往往蘊含著相同母語、文化圈和歷史等諸多共同因素。因而大學社團形成不久,同鄉會就應運而生。
最初,同鄉會因生源地多樣化,數量很多。后來,為了方便在大學的共同生活,一些地域相近的小同鄉會逐漸合并為大的同鄉會。博洛尼亞大學最初有12個學生同鄉會。為了便于管理,也為了方便與教師社團斗爭,以阿爾卑斯山為界,合并成為山南和山北兩個學生社團。巴黎大學作為歐洲神學的研究與教學中心,同樣也吸引著來自歐洲各地的學生。據在巴黎大學學習神學的牧師雅克·德·維特里(Jacques de Vitry)的記載,當時有特征、習俗迥異的12個同鄉會 ,后來逐步合并成皮卡迪(Picardy)、諾曼底(Normandy)、法蘭西(France)、英格蘭(England)等四個同鄉會。合并的結果是當時民族觀念的反映,與現代歐洲國家的格局有顯著區別。其中,皮卡迪、諾曼底都和法蘭西王國關系密切,近代以后形成了荷蘭、比利時等國家。來自英格蘭、德意志和蘇格蘭等地的學生屬于英格蘭同鄉會。英格蘭的牛津大學最初也采用同鄉會的形式,因學生基本都來自英格蘭,缺乏形成同鄉會的土壤,不久就形同虛設。然而,也存在以“特倫特河” (Trent River)為界的北方人社團和南方人社團之分,涉及到英格蘭以外的學生,一般是蘇格蘭人必須注冊為北方人,而威爾士、愛爾蘭和歐洲大陸學生需注冊為南方人。
效仿上述三所原發型大學,后來創建的大學都模仿巴黎大學和博洛尼亞大學,也建立各種同鄉會。中世紀晚期前,同鄉會一直是大學的一支重要力量。隨著民族國家意識的萌芽,以及大學數量的增多,君主為了維護自己所創大學的生存,就限制所轄民眾到外地留學。該政策促使人們盡量在本地學習,跨“國家”求學的人數減少。在本地求學的學生擁有相同的語言和文化,盡管還有地域差別以及認同差別,但遠遠不及“國際化”大學的程度。此時,大學同鄉會意義與最初相比,已經發生了變化,單純成為一種籍貫的標識。學院的興起進一步削弱了同鄉會的功能。
歐洲文明進程 作者簡介
張殿清,河北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牛津大學訪問學者,從事英國史、歐洲文明史、中西文明交流等方向的教學研究工作,在《文史哲》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主持、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多項。
李秉忠,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世界近代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英國史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奧斯曼帝國與英帝國關系、土耳其與歐盟關系、歐洲文明史、黑海歷史等方向的研究。主持有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和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姑媽的寶刀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