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1页_91在线亚洲_中文字幕成人_99久久久久久_五月宗合网_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讀書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焦慮的一代

包郵 焦慮的一代

出版社: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時間:2025-03-01
開本: 其他 頁數: 300
本類榜單:社會科學銷量榜
中 圖 價:¥68.4(7.6折) 定價  ¥89.9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焦慮的一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925271
  • 條形碼:9787522925271 ; 978-7-5229-2527-1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焦慮的一代 本書特色

知名思想家、心理學家海特引爆教育革命,席卷全球的現象級暢銷書:出版即登上《紐約時報》非虛構類暢銷榜,連續32周霸榜半年后再次登上榜1;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年度書單推薦;榮獲美亞、德亞、英亞、澳亞暢銷排行榜;Goodreads年度zui佳非虛構獎;《泰晤士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年度zui佳圖書。

提出“我們在現實世界對孩子過度保護,在虛擬世界卻保護不足”“孩子需要社交,而不是社交媒體”等時代性的青少年教育問題,并指出解決這一問題不該只是父母的責任。成為當今撫養子女、與年輕人合作或教育年輕人群體的重要著作。

從全球范圍內的調查數據到心理學實驗,用科學證據揭示青少年心理危機的根源。結合了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多個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更quan面的分析框架。

破解數字時代養育困局,給出系統的解決方案:四大具體的行動建議,為父母、學校、社會提供行動指南,并在正成為一場全球性運動。

18位心理學界、教育界、科技界的巨匠和意見領袖,聯袂撰寫近4萬字的深度導讀,包括: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楊斌;帆書App創始人樊登;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教授、社會科學學院前院長彭凱平;葦草智酷合伙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新東方直播間CEO張曉楠;大儒心理創始人徐凱文;北京十一衢州實驗中學校長孫清亞;蒲公英教育智庫創始人,新校長傳媒總編輯李斌;上海體育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賀嶺峰;北京順義國際學校校長陸彬;群島教育創變者社區創始人,《教育0》作者顧遠;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研究員田宏杰;海嘉國際雙語學校中學部副校長、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宋晶;啟行營地教育創始人趙蔚;21世紀教育研究院合作發展中心主任杜文雅;浙江省教育督學,浙江省新思維教科院院長蔣莉;新學說傳媒創始人& CEO吳越;中華慈善總會幸福家園·童心陪伴負責人林爐生。

湛廬文化出品


焦慮的一代 內容簡介

95后是**代進入青春期時不斷接觸互聯網的人群,即Z世代。“手機式童年”取代了“玩耍式童年”,構成了這一代孩子的“新童年”:一方面,父母在現實生活中的過度保護,這讓孩子無法在成長中獲得足夠的挑戰。另一方面,社會對孩子在網絡上的保護不足。這對孩子產生了4大傷害:社會剝奪、成癮、注意力碎片化、睡眠剝奪。 Z世代數字原住民在虛擬世界遭遇成長危機:對女孩來說,社交媒體讓女孩重度焦慮:①濾鏡、美顏、社交媒體經過美化的生活會讓女孩產生外貌焦慮,加劇青春期女孩的不安全感。②女孩更容易分享情緒,讓焦慮情緒傳播。對男孩來說,游戲和視頻讓男孩深陷孤獨:網絡游戲和智能手機讓男孩有更多途徑逃避現實,沉浸在虛擬世界中。 高度依賴手機和社交媒體會導致人類的精神退化,已經成為一代人的危機。作者呼吁要全社會共同行動來結束這場手機帶來的精神疾病的流行,并給出了四大行動方向:①社會:通過互聯網立法,鼓勵孩子多在現實中自由玩耍;②技術:互聯網科技公司用技術手段保護孩子;③學校:為孩子提供遠離智能手機、社交媒體和網絡游戲的環境;④父母:做好虛擬世界的園丁。

焦慮的一代 目錄

中文版序 我與中國父母的共鳴:一起面對“手機式童年”的挑戰

前言 失落的童年

**部分 Z 世代成為焦慮的一代

第1章 Z 世代成為焦慮的一代

第二部分 玩耍式童年的退場

第 2 章 成長的需求:慢慢成長、自由玩耍、現實交往

第 3章 成長的動力:冒險式玩耍對兒童發展意義深遠

第4章 成長的阻礙:缺失的成人禮對青少年心理影響重大

第三部分 手機式童年的興起

第 5 章 孩子面臨的 4 大傷害:社會剝奪、睡眠剝奪、注意力碎片化和成癮

第 6 章 焦慮的女孩

第 7 章 孤獨的男孩

第 8 章 精神的提升還是內在的退化

第四部分 合力守護孩子們的健康童年

第9章 時代呼吁的集體行動

第 10章 社會可以做什么

第 11章 學?梢宰鍪裁

第 12 章 父母可以做什么

結語 把童年還給孩子

致 謝

注釋與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焦慮的一代 相關資料

(中文版序)我與中國父母的共鳴:一起面對“手機式童年”的挑戰
很高興《焦慮的一代》中文版由湛廬文化在中國出版,也很高興有機會直接這樣與中國讀者交流。從互聯網到社交媒體和人工智能,中美兩國在發展這些變革性數字技術方面都處于全球領先地位,這些技術正在以我們難以理解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關系、社會,甚至我們的大腦。
我在本書中提出,社交生活大規模轉移到少數幾個社交媒體平臺及其他數字產品上,整體對孩子害處匪淺,會干擾他們的社交、情感和認知發展。孩子需要在“現實世界”中成長,進行大量的體育活動,擁有獨立性、責任感、直接的社交互動,當然還要生活在充滿愛的家庭以及強大而充滿活力的社會群體中。我在書中提供了證據,表明自21 世紀第二個十年初期以來,美國以及許多其他西方國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學業表現一直在惡化。我指出這些負面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從玩耍式童年向手機式童年快速轉變所導致的,這種轉變在西方國家發生于2010—2015年。
中國的年輕人呢?中國地域遼闊、文化多元,并且發展速度之快幾乎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這又對中國的孩子產生了什么影響呢?中國的年輕人至少和美國的年輕人一樣頻繁地使用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我所能找到的幾項研究都提供了證據,表明中國的年輕人正遭受著許多與西方國家年輕人相同的心理問題:焦慮、抑郁和自殺率不斷上升,其中女孩的增幅最大。全球互聯網覆蓋范圍內的青少年似乎都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中美兩國分別做了什么來保護孩子免受手機式童年所帶來的傷害呢?在這方面,我們兩國的差距很大。美國的聯邦政府基本上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來保護兒童免受他們在網絡上所遭受的社交剝奪和身心傷害。美國父母只能自己去施加限制和保護。但這種努力常常失敗,因為如果父母試圖延遲給孩子配備智能手機、注冊社交媒體賬戶,那么孩子往往就會覺得自己被孤立了,與那些整天使用這些設備和平臺的朋友們格格不入。我不得不努力對我的兩個孩子施加一些限制,因為他們不想成為年級中“唯一”不上社交媒體的人。
盡管美國聯邦政府存在諸多失職,但是我們50個州中的許多州長都在采取行動,部分動力源自《焦慮的一代》一書的出版。已有超過12個州的州長簽署了立法,讓他們所在州的學校實現“無手機化”。許多其他國家的領導人也在采取行動,比如,澳大利亞大膽地將注冊社交媒體賬戶的年齡提高到16歲。
還有一批父母團體正在攜手合作,共同守護孩子,這與我在第12章中所建議的做法相呼應。父母們協作起來,延遲到孩子14歲時才給他們配備智能手機,或者延遲到16歲才讓他們使用社交媒體。父母們在社區內相互配合,組織孩子的小團體,讓他們安全地一起玩耍,幾乎沒有嚴格監管,以培養他們的獨立性。這些變革都是由媽媽們推動的。在本書出版之前,她們就已經做好了行動的準備。如今,她們正借助這本書來指導她們變革的熱切期望。

(中文版序)我與中國父母的共鳴:一起面對“手機式童年”的挑戰

很高興《焦慮的一代》中文版由湛廬文化在中國出版,也很高興有機會直接這樣與中國讀者交流。從互聯網到社交媒體和人工智能,中美兩國在發展這些變革性數字技術方面都處于全球領先地位,這些技術正在以我們難以理解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關系、社會,甚至我們的大腦。

我在本書中提出,社交生活大規模轉移到少數幾個社交媒體平臺及其他數字產品上,整體對孩子害處匪淺,會干擾他們的社交、情感和認知發展。孩子需要在“現實世界”中成長,進行大量的體育活動,擁有獨立性、責任感、直接的社交互動,當然還要生活在充滿愛的家庭以及強大而充滿活力的社會群體中。我在書中提供了證據,表明自21 世紀第二個十年初期以來,美國以及許多其他西方國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學業表現一直在惡化。我指出這些負面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從玩耍式童年向手機式童年快速轉變所導致的,這種轉變在西方國家發生于2010—2015年。

中國的年輕人呢?中國地域遼闊、文化多元,并且發展速度之快幾乎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這又對中國的孩子產生了什么影響呢?中國的年輕人至少和美國的年輕人一樣頻繁地使用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我所能找到的幾項研究都提供了證據,表明中國的年輕人正遭受著許多與西方國家年輕人相同的心理問題:焦慮、抑郁和自殺率不斷上升,其中女孩的增幅最大。全球互聯網覆蓋范圍內的青少年似乎都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中美兩國分別做了什么來保護孩子免受手機式童年所帶來的傷害呢?在這方面,我們兩國的差距很大。美國的聯邦政府基本上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來保護兒童免受他們在網絡上所遭受的社交剝奪和身心傷害。美國父母只能自己去施加限制和保護。但這種努力常常失敗,因為如果父母試圖延遲給孩子配備智能手機、注冊社交媒體賬戶,那么孩子往往就會覺得自己被孤立了,與那些整天使用這些設備和平臺的朋友們格格不入。我不得不努力對我的兩個孩子施加一些限制,因為他們不想成為年級中“唯一”不上社交媒體的人。

盡管美國聯邦政府存在諸多失職,但是我們50個州中的許多州長都在采取行動,部分動力源自《焦慮的一代》一書的出版。已有超過12個州的州長簽署了立法,讓他們所在州的學校實現“無手機化”。許多其他國家的領導人也在采取行動,比如,澳大利亞大膽地將注冊社交媒體賬戶的年齡提高到16歲。

還有一批父母團體正在攜手合作,共同守護孩子,這與我在第12章中所建議的做法相呼應。父母們協作起來,延遲到孩子14歲時才給他們配備智能手機,或者延遲到16歲才讓他們使用社交媒體。父母們在社區內相互配合,組織孩子的小團體,讓他們安全地一起玩耍,幾乎沒有嚴格監管,以培養他們的獨立性。這些變革都是由媽媽們推動的。在本書出版之前,她們就已經做好了行動的準備。如今,她們正借助這本書來指導她們變革的熱切期望。

中國政府更加積極主動,采取了與美國聯邦政府截然不同的方法。我高興地得知,自2021年起,中國已經禁止將個人手機帶入中小學校園。我也對中國政府要求硬件和軟件制造商合作創建應用程序的“青少年模式”很感興趣,這個措施能夠限制一些成人內容接觸孩子。這正是我在第10章中所建議的,應該由政府制定一套保護孩子的通用規則,所有公司都得遵守。

中國在保護孩子免受互聯網最糟糕的影響方面取得了進展。但我能否就這個故事的另一部分,即玩耍式童年的重要性,提一些建議呢?請中國父母創造機會,讓孩子有更多無關電子屏幕的樂趣和玩耍時間。童年不應該只在為將來的考試做長期準備。孩子們需要親身的冒險和經歷,這些經歷將為他們迎接人生中即將到來的挑戰做最好的準備(參見本書第3章和第4章)。

希望我們兩國能夠相互學習如何在這個迅速變化且充滿干擾的世界中養育出健康、快樂且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


喬納森·海特

寫于美國紐約


失落的童年

設想一下,當你的第一個孩子10歲時,一位你從未見過的、擁有遠見的億萬富豪就選中了她,邀請她成為火星上第一個永久性人類居住地的一員。你的孩子之所以脫穎而出,是因為學習成績優異。當然,基因分析結果也給她加了分,但你不記得什么時候授權過什么人給孩子做過這個分析。更讓你驚訝的是,孩子竟然已自行報名參加了這個項目。理由是她對外太空充滿熱愛,而且她所有的朋友都參加了。她央求你一定要同意。

你知道孩子意愿強烈,所以沒有直接駁斥,只答應會好好了解一番。然后你發現他們選擇孩子作為火星移民,是基于適應性的考慮。畢竟火星上的生存條件很特殊,特別是重力比地球上要小得多,孩子比大人適應得更好。如果一個孩子在火星上經歷青春期和隨之而來的生長高峰,那么他的身體將會永久性地適應火星環境。如果成年后再移居過去,適應性就沒有這么好了,至少目前從理論上看是這樣的。至于在火星上長大后,孩子們能否再回到地球上繼續生活,就未可知了。

令人恐慌之處不僅限于此。首先要擔心的是輻射問題。地球上所有動植物的進化都是在地球磁層的保護中完成的。億萬年來,太陽風、宇宙射線,以及其他有害粒子流不斷沖擊著我們的星球,是磁層將它們大部分阻擋在外或使其發生偏轉。火星是沒有這樣的保護層的。孩子去了火星之后,身體里每個細胞的DNA都將不斷地被離子穿透。離子數量之巨,非地球環境可比。該項目的規劃者已經給火星移民基地建了一個保護罩,但這是基于成年航天員的身體數據而建的。據研究,成年航天員在太空生活一年后,罹患癌癥的風險會略有增加。孩子們要面臨的風險可能會高出不少,因為他們身體里的細胞還在快速增殖、分化,比成年人活躍太多,更容易受到損傷。規劃者們考慮到這些風險了嗎?針對孩子們的安全研究做到位了嗎?如你所知,根本沒有。

其次要擔心的是重力問題。經過漫長時間的進化,地球上的生物已根據地球獨特的重力條件進化出目前最優的身體構造。從生命誕生的那一刻起,每個生物的骨骼、關節、肌肉以及心血管系統就在重力的作用下發育,而地球的重力是集中的、向心的、基本穩定不變的。我們的身體一旦脫離這股持續的牽引力,后果也是顯而易見的。成年航天員在太空的失重狀態下生活幾個月后,肌肉便會退化,骨質也會疏松,體液還會異常地積聚在不應該積聚的身體部位,比如顱腔,這會對眼球施加壓力,導致眼球變形;鹦且灿兄亓Γ笮H相當于地球的38%。一個成長于火星的孩子,其身體將接受數年的低重力影響,所以他的骨骼、心臟、眼睛和大腦都極有可能出現發育畸形。項目規劃者們充分考慮低重力對兒童生長發育的影響了嗎?如你所知,依然沒有。

那么問題來了,你會同意孩子參加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你意識到這是一個荒唐至極的想法―把孩子送往火星,她可能永遠無法返回地球。試問哪位家長可能點頭?這個項目背后的公司野心不小,他們急于搶先競爭對手一步,在火星上確立自己的地位。其領導層似乎對兒童成長一無所知,對孩子們的安全問題也漠不關心。更糟糕的是,他們根本沒有認真尋求孩子父母的同意,甚至沒有跟孩子父母核實確認,孩子只要在確認書上的一個框里打鉤,表示自己已經得到父母的支持,就可以啟程去火星了。

沒有任何公司能夠未經我們同意就帶走我們的孩子,并將他們置于危險的環境中,否則他們將承擔巨大的法律責任,對嗎?

千禧年之交,美國西海岸的科技公司搭乘互聯網技術的東風,打造了一系列改變世界的產品。一股“技術樂觀主義”的思潮涌向天南海北。人們認為,多虧了這些產品,生活變得更輕松、更好玩、更高效了。其中一些產品促進了人們的聯系與交流,可能會成為越來越多的新興組織的福音。這一切如新紀元的曙光,這些科技公司的創始人被譽為英雄、天才,甚至全人類的恩人,一個個如同普羅米修斯,把神的禮物帶給了人間。

但科技改變的不僅僅是成年人的生活,它對孩子們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以來,電視成為兒童和青少年的摯友。后來,新興科技產品便攜性、個性化和互動性的優勢遠遠超越以往的科學技術。父母們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2008年,我兒子才兩歲,但他已在我的第一部iPhone上,無師自通地學會了劃屏。許多父母發現,只要塞一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給孩子,就能讓他開心地玩上好幾小時,不給父母添亂。這甜頭大家多少都嘗過,但這樣真的沒問題嗎?沒人能回答。但其他人都是這么做的,所以大家就覺得這應該沒問題。

至于其產品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何影響,科技公司極少甚至完全沒有研究過。研究健康課題的人員和團隊也無法從這些公司拿到任何數據。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科技產品的確在損害孩子們的健康。在證據面前,科技公司大多極力否認,混淆視聽,大玩公關手段。最為惡劣的要數那些精于運用心理學技巧來提高“用戶黏性”的公司。孩子們處在脆弱的發育時期,大腦正在不斷地對外界刺激形成新的反射機制,卻被這些公司用伎倆牢牢拴住。其中就包括了社交媒體公司,它們對女孩們的健康造成重創。另外,還有游戲公司和色情網站,主要瞄準男孩們的心智。這些公司把令人成癮的內容打包成一條條信息流,源源不斷地傳輸到孩子們的眼睛和耳朵里。這些內容取代了孩子們的體能活動和面對面社交,重構了一代人的童年,改變了人類的發展進程,其規模之大、程度之深,令人難以想象。這場重構的高潮發生于2010―2015年。不過,本書將從20世紀80年代講起,那時的父母就開始陷入恐慌和過度保護式育兒了。這股風潮始終不散,穿越了新冠疫情時期,延續至今。

那么,迄今為止,我們是否用法律武器約束過這些公司呢?美國于1998年出臺了《兒童在線隱私保護法》(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COPPA),為大多數其他國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提供了樣板。依據此法案,不滿13歲的兒童在與網站簽訂合約(即“用戶服務條款”)以注冊新賬號時,必須獲得父母的同意,否則網站不可獲得兒童的個人信息或侵犯其權利。這實際上將“互聯網成年”的年齡設定在了13歲,但其出發點并非保障兒童安全或關愛兒童心理健康。法案也未嚴格要求公司查驗用戶年齡。所以兒童大可勾選一下聲明自稱年齡達標或填寫一個假生日,便可盡情沉迷于網絡世界,無須父母知情或同意。在美國,已有40%未滿13歲的兒童創建了自己的Instagram賬號,但從1998年起,聯邦法律卻沒有進行過任何修訂。相比之下,英國已經在采取一些初步措施了,美國部分州也在跟進。

一些科技公司的行徑與傳統的煙草、電子煙公司如出一轍,它們精心制造出高成癮的商品,并巧妙地繞過了限制向未成年人出售的法規?萍脊靖承┦凸疽埠茴愃,后者曾拼命抵制“含鉛汽油禁令”。在20世紀中期,已有大量證據告訴我們,僅美國一個國家的司機,每年向大氣層排放的鉛就高達數十萬噸。這些鉛嚴重影響了孩子們的大腦發育,受害者人數以千萬計。大量孩子的認知能力受損,反社會行為的發生率增加。但石油公司肆無忌憚,對含鉛汽油的生產、宣傳、銷售一如既往。

當然,現今的社交媒體公司和20世紀中期的大型煙草公司還是大不相同的。對成年人來說,社交媒體公司的產品大有用處,它們幫助成年人查找信息、尋找工作、結交朋友、尋覓愛情;讓購物和社會活動的組織更加高效;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更便捷。大多數人對禁煙都舉雙手贊成,但對社交媒體的限制尺度卻很難一錘定音,因為它實在是太有價值,太有用,也太讓人愛不釋手了。盡管部分成年人對社交媒體和其他在線活動已經過度沉迷,但就像對待吸煙、喝酒和賭博等問題時一樣,讓當事人自行決斷就好。

不過未成年人不一樣。人類大腦尋求獎勵的部分成熟得相對較早,但前額葉皮質要等到25歲左右才能完全發育成熟,它對自我管控、延遲滿足以及抵抗誘惑至關重要。青春期前的兒童處在一個尤為脆弱的發育階段。他們進入青春期后,常常在社交中感到惶恐不安,容易受到來自同齡人的壓力,任何能在社交上給他們帶來認同感的活動都容易叫他們沉迷。我們不允許這個階段的孩子購買煙草、酒類,也不讓他們賭博。同樣是使用社交媒體,青少年付出的代價明明比成年人高,但收益卻微乎其微。我們還是讓孩子先腳踏實地,把地球上的日子過好,再去考慮火星的事情吧。

本書關注的人群是出生于1995年之后的孩子,他們常被稱作“Z世代”(Gen Z)。更早的那一代被叫作“千禧一代”(Millennials,出生于1981―1995年)。有些搞市場營銷的人認為,2010年是Z世代的終點,自那以后再出生的孩子應該被稱作“阿爾法世代”(Gen Alpha)。對此,我有不同意見,Z世代,即焦慮的一代,不可能已經迎來了終點。除非有一天,我們能摒除影響童年的一切焦慮因素,讓孩子們不再焦慮,否則Z世代將無休無止。

感謝社會心理學家瓊·特文吉(Jean Twenge)的開創性研究,為我們闡釋了不同的世代為何會表現得如此不同。背后的原因包括了他們孩童時代經歷的大事件(如戰爭或經濟大蕭條),以及他們在未成年時期使用過的設備的變革(從收音機到電視,再到個人電腦、互聯網,直至iPhone)。Z世代的第一批人在2009年開始進入青春期。彼時正值幾股技術浪潮登上歷史舞臺,并彼此融匯:21世紀最初10年迅猛擴張的高速寬帶、2007年面世的iPhone,以及實現了高度病毒化傳播的社交媒體。2009年,“點贊”“轉發”或“分享”按鈕的出現進一步推動了社交媒體的變革,改變了網絡世界的社會動態。2009年之前,社交媒體連接的大多只是現實生活中的朋友,沒有如今這些讓人可以及時反饋、讓信息得以廣泛傳播的功能,所以當時的社交媒體“毒性”尚輕。

沒等幾年,第四股浪潮也洶涌而至,它給女孩們帶來的沖擊遠大于男孩。2010年,智能手機增加了前置攝像頭;2012年,Facebook(現改名為Meta)收購了Instagram。這兩件事對自拍照的興起與流行可謂居功至偉。在其助推與裹挾下,大量青少年精心策劃、打磨、上傳照片和視頻,把自己的生活展示給身邊的熟人以及陌生人看。這里的“看”不是簡單地瀏覽,展示者還要接受他人的評判。

Z世代成為歷史上第一批兜里揣著“門戶”度過青春期的人。這個門戶就是智能手機,會將他們從周圍的人身邊吸引走,帶他們進入一個新宇宙。那里比現實世界更加刺激,令人上癮,且幻化無窮。但正如我后面要說的,那里并不適合兒童和青少年。想在這個宇宙中左右逢源,孩子們得耗費大量的精力去打造和管理他們的個人形象,且要持續發力,不可松懈。這對于獲得同伴的認可來說至關重要,在青春期的孩子眼里,同伴的認可就像氧氣一樣,同時也是避免網絡羞辱的必要條件,否則他們將迎來青春期的地獄時刻。Z世代的孩子每天都要花幾小時聚精會神地瀏覽手機屏幕,透過一張張歡樂開懷的照片,審視他人的生活,如朋友、熟人,乃至素昧平生的“網紅”們。用戶生成視頻、流媒體娛樂內容越來越多。這些內容會自動播放,或者由算法推薦,而算法的設計宗旨就是盡可能地延長他們的在線時間。與此同時,孩子們與身邊的朋友和家人玩耍、交談、接觸的時間大大減少,甚至連目光交匯一下的機會都少之又少。這減少了他們參與具身社交(embodied social)的機會,而具身社交對人類健康成長是不可或缺的。

Z世代的孩子們體驗著一種激進而嶄新的成長模式。身在其中,他們每個人都成了實驗的觀察對象。這種模式讓他們不再像父輩、祖輩那樣,與身邊小小的、緊湊的社群親密接觸,彼此互動。而在過往歲月中,人類正是以小社群的形式不斷繁衍進化的。我們可以把這種模式稱作“童年大重構”,最先被重構的這群孩子就像是被送去火星長大的第一批人。

技術固然在重塑這一代孩子的生活體驗和精神狀態,但這只是童年大重構的主線之一。我們還要看到第二條主線:父母們好心辦壞事式的過度保護,以及限制孩子在現實世界中的自主權。孩子的茁壯成長離不開大量自由自在的玩耍經歷。這一需求在整個哺乳動物界都是顯而易見的。在玩耍過程中,他們要處理各種小挫折、小挑戰。這些體驗就像一種預防針,讓他們為今后迎接更大的挑戰做好準備。但因為一系列歷史及社會的原因,自20世紀80年代起,自由玩耍的時間就開始減少。到了20世紀90年代,減少的趨勢加劇。在美國、英國和加拿大,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擔憂,如果他們允許孩子獨自外出,孩子極有可能會成為綁架犯或戀童癖者的目標。與此同時,隨著個人電腦的普及,孩子們在家門外自由玩耍的時間進一步減少。因為電腦里的世界更好玩,更讓他們坐得住。

我建議將20世紀80年代末當作從“玩耍式童年”(play-based childhood)向“手機式童年”(phone-based childhood)過渡的開始。這個過渡期很長,直到21世紀第二個10年的中期才結束,那時,大多數青少年都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智能手機。“手機式”在這里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我指的是所有既能聯網,又能消耗休閑時間的個人電子設備,包括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能聯網的電子游戲機,以及最重要的擁有無數應用程序的智能手機。

無論玩耍式童年,還是手機式童年,我所說的“童年”也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包括了童年時期和青少年時期。我只是不想把概念寫得太長,否則得說“手機式童年時期以及青少年時期”。發展心理學家通常將童年和青春期之間的過渡標記為青春期的開始,但孩子們進入青春期的時間有早有晚,而且近幾十年來呈現出越來越早的趨勢,所以將青春期等同于青少年時期已不再準確。下面是本書對各個年齡段的定義。


兒童:0~12歲。 青少年:10~20歲。 少年(teens):13~19歲。 未成年:所有未滿18歲的人。我也會用“孩子”這個稱呼,因為“孩子”比“未成年人”聽起來更加親切、隨和。

兒童和青少年之間有一段時間是重合的,這是我有意為之,因為10~12歲的孩子正處于從童年向青春期過渡的階段,這個階段也被稱作青春期早期。此時的他們跟兒童一樣活潑愛玩,但也開始發展青少年時期才有的、復雜而高級的社會情感與心理體系了。

隨著“玩耍式童年”向“手機式童年”轉變,許多兒童和青少年很樂意待在家里享受線上世界的美好,但他們失去了用雙腳丈量土地、與人交往的機會,這些體驗對所有哺乳動物的成長都有著重大意義。孩子們原本該通過這些真實的運動、面對面的社交活動,發展基本的生存能力,克服童年期各種天生的恐懼,并練就獨立性,逐漸減少對父母的依賴。在虛擬世界里,與朋友們的互動并不能完全彌補這些經驗上的缺失。更甚者,當孩子們把玩耍和社交的陣地轉移到網絡世界后,他們會頻繁地進入成年人的平臺,瀏覽面向成年人的內容,甚至與成年人進行不良的互動,這很可能危害他們的健康。因此,盡管父母在現實世界中奮力撲殺各種風險,限制孩子自由活動,卻又往往不自覺地在虛擬世界中給予了孩子完全的自主權。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大多數父母自己也不知道網上到底有什么,更不用說知曉應該管什么,以及怎么管了。

本書的核心論點就是,1995年以后出生的孩子成為“焦慮的一代”,主要是因為父母的上述兩大趨勢―現實世界中的過度保護和虛擬世界中的保護不足。

我想再聊一下本書將使用到的特定表述。首先是“現實世界”,指滿足下列4項特征的人際關系和社交活動。這些典型特征已經存在了數百萬年。


1.具身性(embodied)。也就是說,我們通過身體語言進行溝通,我們能察覺他人的身體語言并且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對他人的身體語言做出回應。

2.實時性(synchronous)。即交流是在同一時間進行,伴隨著有關時機與順序的微妙提示。

3.溝通主要發生在一對一或一對少數幾個人之間。任何時刻,都只進行一個對話或一個互動。

4.發生在社群內,且社群有著較高的準入門檻和退出成本。所以,成員們有著強大的動力去維護彼此的關系,及時修復裂痕。


相對地,當我提到“虛擬世界”這個概念時,我是指一系列滿足下列4項特征的人際關系和社交活動。它們的歷史很短,不過是最近幾十年才有的現象。


1.非具身性(disembodied)。溝通雙方無須調動表情、手勢等,只需要留言即可。對方可能是人工智能(現在很多情況下,已經是了)。

2.非實時性(asynchronous)。雙方通過基于文字的帖子和評論進行溝通(視頻通話除外,這種溝通是實時的)。

3.大量的一對多交流?梢韵驖撛诘凝嫶笫鼙妭鞑バ畔,可以同時進行多個互動。

4.社群的準入門檻不高,退出成本極低。誰不開心了,都可以輕易地拉黑他人或退群。社群的生命很短,成員的關系很脆弱,說散就散。


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邊界其實很模糊。我和我的家人的生活是非常貼近現實的,哪怕我們常用視頻電話、短信和電子郵件來保持聯系。相反地,兩個生活在18世紀的科學家倒可能離虛擬世界更近,因為兩人僅僅通過書信往來。區分兩個世界的關鍵是,一個人為了維護人際關系,需要下多少功夫。如果我們在一個無法輕易退出的群體中長大,那么我們的行為就會像老祖宗們幾百萬年來一直遵循的那樣:學習如何為人處世、如何管理自身行為和情緒,以呵護這些寶貴的人際關系。不少網絡社區也找到了方法,提升成員對關系的維護意愿和力度,以及集體歸屬感。但總體而言,如果孩子們成長于一個個網絡社區,面對不停更迭的成員結構,互動時連真實姓名都不用,想退出時只需要點擊一下按鈕就好,那么他們大概率學不會老祖宗們的社交技能。


本書分為4個部分,分別闡述了2010年以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變化趨勢(第一部分);童年的本質以及我們是如何毀掉這個時期的(第二部分);新出現的手機式童年所帶來的傷害(第三部分);從家庭、學校、社會角度出發,我們應該如何修復這些傷害(第四部分)。只要我們聯合起來,采取行動,一定能扭轉局面。


第一部分僅有一章,概述了21世紀13~19歲的青少年們心理健康面臨危機和幸福感下降的實際情況,揭示了快速過渡到手機式童年所帶來的破壞性有多大。從21世紀第二個10年的初期開始,焦慮、抑郁和自我傷害率就在急劇上升,這反映了心理健康狀況的下降,其對女孩的沖擊最為嚴重。男孩的情況更為復雜,各方面的漲幅雖不如女孩大,但漲勢抬頭得比女孩更早。


第二部分深入挖掘了背后的原因。21世紀第二個10年爆發的心理大危機,需要我們回溯到20世紀90年代。那時父母們日益增長的恐慌以及過度保護式育兒才是根源。我闡述了智能手機和父母的過度保護,如何像“經驗阻斷器”一樣,使得兒童和青少年難以獲得他們最需要的具身社交經驗,包括冒險式玩耍、文化的親身傳承,乃至過渡儀式(rites of passage),以及戀愛關系。


第三部分通過對研究成果的展示,我闡述了手機式童年給兒童的成長發育帶來了哪些傷害。我發現了4大傷害:社會剝奪(social deprivation)、睡眠剝奪(sleep deprivation)、注意力碎片化(attention fragmentation)和成癮(addiction)。接下來我將重點關注女孩群體。社交媒體的使用不僅與心理疾病有關聯,更是心理疾病的直接病因。我將以經驗性證據為基礎,解釋這個病因的多種作用原理。男孩也會遭遇心理健康問題,但病程稍有不同。我闡述了童年大重構是如何讓男孩們的“未能成功啟動”率(rate of failure to launch)急轉直上的。未能成功啟動是指難以從青少年過渡為成年人,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在第三部分的結尾,我想探討一個問題:以手機為主導的生活給我們所有人(包括兒童、青少年和成人)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我還會暫時抽離學術視角,俯身去靈性的世界里尋找答案。原諒我只能稱其為靈性的世界了,我討論了6種古老的精神實踐,這些實踐可以幫助我們所有人在當下生活得更好。


第四部分是我提出的若干點建議,每一條都是當下可以落地,也是迫切需要落地的。我的建議以相關的研究成果為依據,希望能夠幫助科技公司、政府、教育機構以及父母解決各種“集體行動問題”。這些問題一直是社會學界研究的重點,但任何人都不可能憑一己之力就解決掉。如果各方能夠聯合起來,相互配合,就有希望打破僵局,為這個世界帶來更加光明的未來。


我是紐約大學的教授,會給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課,也常受邀去高中和其他大學演講。我發現,Z世代的孩子們身上都有幾項特質,這些特質極有可能幫助他們扭轉局勢。


首先是積極主動的心態。他們追求進步,希望自己越來越強,而且大多數孩子對新穎的溝通方式持開放態度。其次是遠大的抱負。他們的內心深處奔涌著改變世界的激情,希望給人間帶來更多的公正與溫情。他們擅長組織活動,實踐心中的想法,而組織的平臺也正是社交媒體。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我看到越來越多的孩子逐漸清醒,他們開始識破科技公司對自己的操縱與利用。隨著活動經驗的豐富,以及創新能力的提升,他們必將找到自己這代人的破局方法,其效率和效果都更勝于我的建議。我相信,他們更有能力去落到實處,讓方法帶來實效。


我是一名社會心理學家,不是臨床心理學家或研究傳媒的專家。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已迫在眉睫又錯綜復雜,我們無法僅從單個學科的角度來理解。我的研究領域涵蓋道德、情感和文化。在過去的學術征程中,我收獲了不少方法和思路。我將把這些應用到兒童成長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中。


積極心理學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從那時起我便投身于該領域,在學術的海洋里四處探尋,想搞清楚人類的幸福感到底源自何方。我的第一本書《象與騎象人》審視了東西方古代文明,總結出了古人的10個“幸福奧秘”。


我曾在弗吉尼亞大學擔任心理學教授(直到2011年)。當時我開設了一門叫作“幸福學”(Flourishing)的課程,就是基于這本《象與騎象人》。現在我在紐約大學的斯特恩商學院任教,這門課幾經改版,一直活躍在本科生和MBA學生的課程表中。隨著我的學生從千禧一代過渡到Z世代,他們的手機從翻蓋的變成了智能的,我觀察到學生們越來越焦慮,對設備越來越依賴。我能了解到這些情況離不開學生的坦誠。他們向我分享內心的煎熬,描述對各種新興技術的愛與恨。


我寫的第二本書是《正義之心》(TheRighteousMind)。這本書闡述了我關于人類道德感的心理基礎演變的研究成果。我探討了為什么品行端正的人會在政治或宗教立場上產生分歧,尤其關注了人們對于融入道德社群的需求,這些社群往往為人們提供了共同的意義和目標。在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意識到,對成人用戶來說,社交網絡無疑是生活和工作的利器。但對孩子們來說,社交網絡替代不了現實的社群。數十萬年來,正是現實世界的社群生活深深滋養了人類幼崽,塑造了他們的精神世界,記錄了他們的成長足跡。


我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深入研究,其實真正起步于我的第三本書。格雷格·盧金諾夫(GregLukianoff)是我的好友。2007年,他得了嚴重的抑郁癥,之后便去學習了認知行為療法。這段經歷讓他能在很早的時候便察覺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且形勢危急。當時他看到很多學生陷入了扭曲的思維模式,認知行為療法對這些模式是明確反對的。


2014年,格雷格感到情況有些蹊蹺,一些學生竟然主動要求學校加大所謂的保護力度,避免一些書和演講者讓他們感到“不安全”。格雷格意識到,學校似乎在有意無意地誘使學生們走入一個個心理牢籠,使其認知發生扭曲,墜入災難化思維、兩極化思維、情緒化推理等思維陷阱。這些認知扭曲實際上可能導致學生抑郁和焦慮。2015年8月,我們兩人以“嬌慣的心靈”為題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闡述了這一觀點。


這篇文章的觀點肯定有站得住腳的地方。畢竟在當時的象牙塔里,的確有部分課程、學術思潮無意間在誘發學生們的認知扭曲。但到了2017年,問題背后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青少年的抑郁和焦慮問題在多個國家同時暴發,波及各個教育水平、社會階層和種族的青少年。以1996年為分水嶺,此年以及之后出生的孩子們,在心理體驗方面,與此前出生的孩子們存在明顯差異,哪怕他們的出生時間只相差幾年而已。


格雷格和我決定繼續完善《大西洋月刊》的那篇文章,將其擴展成一本同名書。在這本書中,我們努力尋找這場心理大危機的原因,借鑒了瓊·特文吉2017年講“互聯網一代”的那本書。可惜那時的我們覺得,技術的發展和危機的惡化之間只有相關性―十幾歲的孩子一旦有了智能手機,就開始變得更加抑郁。那些玩手機玩得最多的孩子,恰巧也是抑郁問題最嚴重的孩子。積極參加線下活動的孩子是最健康的,活動可以是團體性的體育項目、宗教社團活動等。15當時我們都認為,相關性不等于因果性,所以還特意告誡父母,不要被我們的發現嚇到,不要過激地應對新技術和新設備。


2023年,新近的大量實驗性研究和相關性研究已充分說明,社交媒體對青少年造成了傷害,尤其是對正在經歷青春期的女孩。16在創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之前的判斷還是太簡單了,危機的成因其實相當復雜。問題不僅源自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作惡,更與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轉型糾纏在一起。這是一場降臨到未成年人群身上的轉型,改寫了孩子們的童年模式,且對男孩和女孩的影響同樣深遠。


100多年來,我們做了大量工作來改造這個世界,希望給孩子們建造一個安全的成長港灣。20世紀初,汽車逐漸普及,隨之而來的卻是成千上萬的兒童因車禍喪生。20世紀60年代相關法律出臺,強制要求乘客系安全帶。到了20世紀80年代,我們又規定車輛必須為孩子配備安全座椅,這才遏制住了慘劇的勢頭。1720世紀70年代,我還在念高中,但很多同齡的朋友已經在吸煙了。有了香煙自動販賣機,煙草對于這些小煙民來說是唾手可得的。后來,美國政府發布禁令,堅決取締了這些香煙自動販賣機。這個禁令當然給成年煙民帶來了不便。自那以后,他們必須去商店購買香煙,還得依照店員要求出示證件,以證明自己的年齡吸煙合法。18


幾十年來我們多管齊下,不遺余力地為孩子們摒除各種風險。針對兒童的諸多保護措施也沒影響到大人的自由,在很多問題上,我們允許成人自主決定。但猝不及防間,我們構建了一個虛擬世界。成人可以沉醉其中,隨心所欲地暢享新奇的體驗,但兒童幾乎沒有防御能力。


隨著證據越來越充分,我們已經知道,手機式童年正在逐步讓我們的孩子在心理上變得不健康,在社交上變得孤立無援,并感到極度不快樂。我們真的不在乎這些代價嗎?或許終有一天,我們也會如20世紀那般明白一個道理,為了保護孩子,大人不妨承受些許不便。


我在本書第四部分提出了多項建議,以彌補我們已經犯下的兩大過錯:在現實世界中對兒童的過度保護(他們需要從大量的直接經驗中學習),以及在虛擬世界中對孩子的保護不足(他們在青春期特別容易受到傷害)。我的建議都是基于第一部分至第三部分介紹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呈現出高度的復雜性,甚至部分結論尚處于爭議之中。我自己大概率也有謬誤之處,我將盡力通過不斷更新本書的在線補充資料來糾正這些錯誤。


即便如此,以下4項建議仍至關重要。我對這4項建議充滿信心,因此我將它們稱為“基礎性改革”。這些建議將為數字時代的兒童奠定基石,讓他們能更加健康茁壯地成長。這4項建議分別是:

建議1:孩子上高中前不使用智能手機。不要讓孩子過早陷入不分白天黑夜可隨意上網的狀態。第一部智能手機可等到他14歲左右再給,在此之前僅提供一部功能手機(basic phone)就好,里面的應用程序不多,也沒有網絡瀏覽器。

建議2:孩子16歲前不開設社交媒體賬號。孩子的大腦尚在發育,最是敏感而不堪一擊。此時的孩子不該貿然進入社交媒體的汪洋中,被一輪又一輪尖銳刻薄的比較、一波又一波由算法推薦的“網紅”影響。

建議3:學校內禁止使用手機。無論是小學,還是初中、高中,只要學生在上學,就要收好一切可接發信息的設備,如智能手機、智能手表等。設備應該被鎖在專用的手機儲藏柜或袋子里。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把注意力從網絡中抽離出來,回到與老師和同學的面對面交流中。

建議4:讓孩子有充足的自由玩耍(即沒有父母監督和陪伴的玩耍)時間以及自主權。這樣孩子能自然而然地掌握社交技能,克服焦慮情緒,今后成長為有自我管理能力的年輕人。



這4項基礎性改革操作起來都不難,前提是大家要齊心協力,一起行動。這些措施的落地也不需要花一分錢,就算立法機構什么支持都不給,我們也能采取行動并看到成效。如果一個社區真能動員大多數的父母和學校切實落實這4項改革,那么我有信心,不出兩年,這里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會得到顯著改善。鑒于人工智能和空間計算技術(如蘋果公司的首款頭戴式“空間計算”顯示設備AppleVisionPro)正在突飛猛進地發展,虛擬世界將變得更加逼真,更加讓人上癮。問題已刻不容緩,我們必須立即開始行動。


我在寫《象與騎象人》一書時,對古人的智慧和祖輩的覺悟肅然起敬。先圣們若來到當下,目睹了手機式童年的洶涌泛濫,會如何引導我們去處理這場危機呢?他們一定會讓我們放下智能設備,重新掌控自己的思維。早在公元1世紀,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就哀嘆過人是多么軟弱,動輒便允許他人操控自己的情緒。他說過:


如果你的身體任人擺布,你肯定會感到不滿。那么,你為何不對自己思想的脆弱感到羞恥呢?僅僅因為他人的批評,你就變得思維混亂而且不安。

有些人在網上查看“提到了我”的帖子,或看到別人發布了針對自己的內容,就心神難安。這些人對于愛比克泰德的擔憂想必能感同身受。也有人很少被別人“提到”或“吐槽”,他們只是默默瀏覽著無窮無盡的推送內容,被其他人的新鮮事、評價、動態淹沒。公元2世紀的哲學家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給自己的忠告定能讓那些默默瀏覽內容的網友有所領悟:


你無須浪費時間去在意別人的想法或做法,除非他們能影響到全體民眾的利益。你越是在意,就越是無法做好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你滿腦子想的都是某某做了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做,或者哪些人說了什么、想了什么、接下來又要干什么。反正你有想不完的分心事,但就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好好想想你該想的事。


X世代(出生于1965―1980年)及之前的成年人自2010年以來,抑郁癥或焦慮癥的發病率在臨床上并沒有顯著上升。但在技術狂潮的沖擊下,他們也被無休止的提示音和亂七八糟的信息折磨得更加心神不寧和精疲力竭。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能制作出以假亂真的照片、視頻和新聞報道了,線上生活八成會變得更加烏煙瘴氣。我們不需要無條件地容忍這一切。對于自己的思維,我們當然可以重拾掌控權。

本書的讀者不只限于父母、教師或其他關愛孩子的人群。無論是誰,只要你有興趣去了解這場劃時代的人際關系和認知轉型,如何讓我們失去了思考力和注意力,讓我們做不到忘我地關懷他人,也建立不了親密關系,那么你就是最佳讀者。

衷心希望這本《焦慮的一代》能幫助人們重獲真正的人類生活,無論你是哪 一代人。

喬納森 ·海特

2025年1月

焦慮的一代 作者簡介

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
知名思想家、社會心理學家。
1992年,于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 在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系任教16年。自2012年8月起,任職于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
2001年,榮獲坦普爾頓積極心理學獎;2012年被《外交政策》評選為“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2013年被《展望》評選為“世界頂級思想家”之一。
在TED大會上的演講點擊量超過900萬次,100多篇學術文章被引用近10萬次。
已出版暢銷書《象與騎象人》《正義之心》等。

[譯者簡介]
譯者:趙學坤,北京大學文學學士,日本東京大學公共政策學碩士!蹲屄裏嵬硎斓哪泻⒃玳_竅》《笨小孩也能上名!“德雷爾一家”系列的譯者。

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

知名思想家、社會心理學家。

1992年,于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 在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系任教16年。自2012年8月起,任職于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

2001年,榮獲坦普爾頓積極心理學獎;2012年被《外交政策》評選為“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2013年被《展望》評選為“世界頂級思想家”之一。

在TED大會上的演講點擊量超過900萬次,100多篇學術文章被引用近10萬次。

已出版暢銷書《象與騎象人》《正義之心》等。


[譯者簡介]

譯者:趙學坤,北京大學文學學士,日本東京大學公共政策學碩士!蹲屄裏嵬硎斓哪泻⒃玳_竅》《笨小孩也能上名!“德雷爾一家”系列的譯者。

審校:彭凱平,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教授、社會科學學院前院長。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仑乱免费视频 | 久久国产精品自线拍免费 | 色综合 成人 | 久青草国产97香蕉在线视频xx | 国产精品丝袜久久久久久不卡 |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在线观看特色大片免费视频 | 国产美女一区二区 | 中国亚洲女人69内射少妇 | 福利片在线观看免费高清视频 |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ⅴ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户外勾搭野战 | 无码成人一区二区 | 99久久精品毛片免费播放高潮 | 日日摸天天碰中文字幕你懂的 | 99国产在线视频 | 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99热99热| 精美日产nv二线三线水蜜桃 |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av久久不卡 | 99在线视频网站 | 91九色国产 | 欧美视频中文字幕 |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日本 | 国产性一交一乱一伦一色一情 |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日本综合 | 亚洲一卡2卡三卡4卡无卡下载 | 亚洲精品久久国产高清情趣图文 | 国产精品美脚玉足脚交欧美 |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播放 |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 |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 国产色婷婷精品综合在线 | 91亚洲视频在线 | 又黄又爽又高潮免费毛片 | 鲁鲁狠色综合色综合网站 |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 | 亚洲天堂在线观看视频 | 求欧美精品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