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自媒體視聽語言教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642885
- 條形碼:9787549642885 ; 978-7-5496-4288-5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自媒體視聽語言教程 本書特色
全面探究自媒體時代視聽語言創作理論與實踐案例內涵,助您系統學習、掌握規范原理、敘述方法及應用,提升自媒體創作水平。
自媒體視聽語言教程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探究自媒體時代視聽語言創作的理論與實踐案例的內涵。書稿就自媒體的影像現狀做切入,以視聽語言的基本概念入手,論述視聽語言的形式與演變,以及視聽語言的特性,并結合自媒體影像,從畫面、聲音、剪輯手法等方面深入分析視聽語言的構成要素。在教程的剖析之外,輔以大量的**手實踐案例作解析,并整合自媒體傳播模式中的傳播學、心理學、營銷學理論知識全面探究自媒體時代視聽語言創作的理論與實踐案例的重要內涵。旨在幫助讀者系統地學習自媒體視聽語言,掌握自媒體視聽語言的基本規范與原理,以及作為自媒體獨特的視聽語言在創作中的敘述方法及應用,開拓思維,提高自媒體創作水平。
自媒體視聽語言教程自媒體視聽語言教程 前言
序言
傳統視聽語言教程主要是對以電影為主體藝術形式的視聽語言的解析,涵蓋了其各個方面,如劇作、表演、攝影、錄音、美術、音樂、剪輯等。同時也對電影所反映的視聽語言思維進行梳理和推介,幫助創作者或導演更好地進行創新。
近年來,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據《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報告(2023)》顯示,2022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達14.53億戶,移動互聯網流量也在快速增長。有別于傳統的視聽傳播環境,媒介技術的進化更引發了新的傳播態勢產生,碎片化、個性化等特征沖擊著人們固有的信息獲取習慣。微電影、微紀錄片、微綜藝等短時長的新型的視聽傳播形式進入大眾視野,這不僅為視聽傳播的轉向探索提供了強大推動力,而且因其與生俱來的“短”的特點,也與傳統視聽節目的“長”及其理論體系有著明顯不同。
自媒體視聽語言教程 目錄
序言/001
**章 自媒體時代的傳播變革/001
**節 自媒體的發展與演進/003
第二節 自媒體的傳播/009
第三節 自媒體行業的發展與趨勢/016
第二章 自媒體影像作品的視覺語言/021
**節 基礎概念/023
第二節 構圖/034
第三節 色彩與光線/046
第四節 場景構建與攝法/056
第三章 自媒體影像作品的聽覺語言/063
**節 聽覺語言的概念與特征/065
第二節 自媒體聲畫關系/075
第三節 自媒體聲音結構處理/087
第四章 自媒體影像作品的剪輯/095
**節 認識剪輯/097
第二節 自媒體影像作品剪輯技巧/104
第三節 自媒體影像作品的剪輯思維/120
附錄/129
第五章 自媒體媒介素養/133
**節 自媒體時代的媒介素養/134
第二節 自媒體媒介素養的關系要素/140
第三節 提升自媒體人的人文素養/145
參考文獻/148
自媒體視聽語言教程 相關資料
第一節 自媒體的發展與演進
一、自媒體的概念
媒體,指交流、傳播信息的工具。一般認為的傳統媒體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自媒體概念的出現始于2002年,丹•吉摩爾提出了“新聞媒體3.0”,并指出,新聞媒體1.0是舊媒體(Old Media),如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2.0是新媒體(New Media),如傳統媒體的網絡版和新聞門戶網站等;新聞媒體3.0是指以博客為主要趨勢的自媒體(We Media)。
2003年,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發布了“We Media”報告,對自媒體作出了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此外,“Self-media”也被用來表示自媒體,近年來在國外被普遍接受和使用。2006年,《南方周末》的《Blog:個人日記挑戰傳媒巨頭》一文,在引用丹•吉摩爾的“新聞媒體3.0”時,使用“自媒體”對應We Media,自此,中文的“自媒體”一詞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一般意義上的“新媒體”不再局限于丹•吉摩爾提出的新聞媒體2.0,而是更多集中在技術的使用和呈現方面。宮承波在《新媒體概論》一書中指出:“廣義上的‘新媒體’可以作如下界定: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和衛星等渠道,以電視、電腦和手機為主要輸出終端,向用戶提供視頻、音頻、語音數據服務、連線游戲、遠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娛樂服務的所有新的傳播手段或傳播形式的總稱。”因此,新媒體和自媒體在一定意義可以理解為從屬關系,自媒體是新媒體的具體形態之一。自媒體所依賴的技術手段、輸出設備、內容形式以及相應形式,都在新媒體涵蓋的范圍之內。
關于自媒體,對其概念的認識和理解,一直處于討論之中,雖然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概念,但總體而言,自媒體作為新媒體的形態之一,在新媒體的共性和技術條件基礎之上,又具有一定的獨特性。首先是“個人的”,即內容的生產者和傳播的組織者不是僅來自政府和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機構;其次是“自主的”,即可以自主選擇形式、內容,發布的時間及刪改和刪除。再次,自媒體的運營需借助自媒體平臺完成,目前較有代表性的自媒體平臺有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知乎、抖音、小紅書、B站、喜馬拉雅FM等。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大眾獲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徑更加便捷、快速、多樣、豐富,都可以成為發布者和分享者,且具有較強的社交屬性。
自媒體拓寬了“媒體”的邊界,“人人都是自媒體”的觀念被普遍接受。
關于自媒體的類別,目前尚沒有明確的標準,自媒體也始終處于快速發展的動態之中。基于不同的維度,自媒體的類別劃分有多種情況。
第一節 自媒體的發展與演進
一、自媒體的概念
媒體,指交流、傳播信息的工具。一般認為的傳統媒體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自媒體概念的出現始于2002年,丹•吉摩爾提出了“新聞媒體3.0”,并指出,新聞媒體1.0是舊媒體(Old Media),如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2.0是新媒體(New Media),如傳統媒體的網絡版和新聞門戶網站等;新聞媒體3.0是指以博客為主要趨勢的自媒體(We Media)。
2003年,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發布了“We Media”報告,對自媒體作出了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此外,“Self-media”也被用來表示自媒體,近年來在國外被普遍接受和使用。2006年,《南方周末》的《Blog:個人日記挑戰傳媒巨頭》一文,在引用丹•吉摩爾的“新聞媒體3.0”時,使用“自媒體”對應We Media,自此,中文的“自媒體”一詞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一般意義上的“新媒體”不再局限于丹•吉摩爾提出的新聞媒體2.0,而是更多集中在技術的使用和呈現方面。宮承波在《新媒體概論》一書中指出:“廣義上的‘新媒體’可以作如下界定: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和衛星等渠道,以電視、電腦和手機為主要輸出終端,向用戶提供視頻、音頻、語音數據服務、連線游戲、遠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娛樂服務的所有新的傳播手段或傳播形式的總稱。”因此,新媒體和自媒體在一定意義可以理解為從屬關系,自媒體是新媒體的具體形態之一。自媒體所依賴的技術手段、輸出設備、內容形式以及相應形式,都在新媒體涵蓋的范圍之內。
關于自媒體,對其概念的認識和理解,一直處于討論之中,雖然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概念,但總體而言,自媒體作為新媒體的形態之一,在新媒體的共性和技術條件基礎之上,又具有一定的獨特性。首先是“個人的”,即內容的生產者和傳播的組織者不是僅來自政府和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機構;其次是“自主的”,即可以自主選擇形式、內容,發布的時間及刪改和刪除。再次,自媒體的運營需借助自媒體平臺完成,目前較有代表性的自媒體平臺有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知乎、抖音、小紅書、B站、喜馬拉雅FM等。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大眾獲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徑更加便捷、快速、多樣、豐富,都可以成為發布者和分享者,且具有較強的社交屬性。
自媒體拓寬了“媒體”的邊界,“人人都是自媒體”的觀念被普遍接受。
二、自媒體的類別
關于自媒體的類別,目前尚沒有明確的標準,自媒體也始終處于快速發展的動態之中。基于不同的維度,自媒體的類別劃分有多種情況。
從傳播形態上,可分為圖文類、音頻類、視頻類。同時,各自媒體平臺基于自身的定位和發展方向,以及對用戶的分析,也在不斷調整和變化,并呈現出多種形態的并存或融合。
從傳播主體或運營主體上,大致可以分為個體型自媒體和組織型自媒體兩類。個體型自媒體主要指以個人為主體,基于興趣、愛好、特長及專業知識進行的信息和內容的制作、發布、運營等,個性化較為鮮明。組織型自媒體主要指組織或單位,基于信息傳播及宣傳、營銷、銷售的目的而進行的信息和內容的制作、發布、運營等,其中又可包括由傳統媒體衍生出的自媒體、其他組織機構自行運營的自媒體。
由于傳播形態、傳播主體的多樣性,以及二者內部的復雜性,從信息和內容屬性上對自媒體進行梳理,更為契合本教材所要討論的“視聽”主題,即,資訊、生活、知識、技能和直播五種類型。其中,資訊類主要包括各類新聞,以及對社會話題的評議或轉述,對各類企業信息和產品、服務的披露發布等;生活類主要包括與大眾生活相關如餐飲、旅游、汽車、房產等行業及求學就業等類別的信息及相關的觀察、體驗、評議等,以及情感類、養生類信息等;知識類主要包括對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領域,具有一定專業背景的介紹、解讀、普及等;技能類主要包括與日常生活相關和專業性的技能技巧的介紹、體驗、評議等,如美妝、廚藝、維修等;直播,指網絡直播,主要是通過視頻將現場的制作、發布和互動結合于一體的自媒體呈現形式。一定程度上,直播的內容涵蓋了前四種類型,但依然具有獨特的內容屬性,因此將其單獨列出。
三、自媒體的特征
自媒體伴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而發展,無論是自媒體平臺還是自媒體運營者,都依賴于技術的進步與支撐。因此,從互聯網特性的角度更有利于梳理對自媒體特性的認識。同時,作為“媒體”的一種形態,自媒體的內容生產與傳播,與傳統媒體存在很大的不同,在二者的比較中可以較為清晰顯現其特征。
自媒體的特性主要表現在七個方面。
1.大眾性。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第51次)顯示,截止2022年12月,我國網民已達10.67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為10.65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8%。大眾借助手機可以便捷地參與信息與內容的發布和分享過程。與傳統媒體單向、一對多的傳播方式不同,網民可以通過自媒體發布和分享信息,成為傳播過程的一個節點。
2.即時性。
自媒體讓信息和內容的傳播速度得以大幅提升。大眾在某一或多個自媒體平臺注冊后,即擁有了自媒體賬號,通過電腦、手機等設備,根據平臺屬性發布和分享圖文、音頻、視頻等。信息和內容的發布、分享可以即時完成,并即時得到反饋,形成了雙向或多向的零時差交流。同時,在轉發和評論中可以產生裂變,使信息具有幾何級傳播的可能。
3.交互性。
在互聯網中因為沒有時空的限制,在接收信息的同時,用戶可以對信息進行轉發,也可以收藏或者評論,以表明對信息所表達的內容、情感的態度;可以與分享者或其他閱讀者展開討論,即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交互。同時,作為信息的一部分在有關頁面呈現,可以引發進一步的傳播和討論互動,提升了參與感與獲得感,甚至擴大了個人的社交圈層。此外,自媒體平臺根據數據分析向用戶推薦信息和內容,并產生積極的反饋和進一步的傳播,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用戶與平臺之間的交互。
4.垂直性。
自媒體為了獲取用戶關注,在某一領域持續加強信息和內容的專業度和深度,以提升認知度和知名度,增強自身品牌力。同時,用戶基于個人的年齡、性別、職業、興趣愛好發布和分享信息,逐步形成了具有共同點的受眾群體,產生了用戶聚合,使得信息的傳播更為細分,更易于產生多對多的傳播。自媒體的垂直性更為有效地滿足了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和興趣,傳播效率和影響力及反饋也更為直觀、精準和有效。
5.碎片化。
從140字的微博時代就已經顯現,隨著短視頻的興起,這一趨勢更加明顯。于傳統的連續、系統的信息傳播方式不同,碎片化更加關注信息的關鍵因素,對信息的制作、發布、分享等各個環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像。在信息的快速傳播方面,碎片化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對于用戶而言,則需要不斷提升獲取、分辨以及綜合碎片化信息的能力。
6.人格化。
即自媒體賬號在運營上的“人設”打造,將個人特質融入到創作中。無論是個人型自媒體還是組織型自媒體,通過形象設計(真人或虛擬形象)、性格特征、語言風格以及頁面和互動環節的設計等手段,讓用戶快速接受并產生情感連接,提升影響力和傳播效果。
7.視覺化。
以視頻為中心的文字、圖片、音頻的融合趨勢已越來越明顯。圖片、視頻等視覺呈現更為生動、直觀,具有較強的感官沖擊力。視覺化的手段和方式已經越來越易于獲得并操作,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單一化模式,增強了信息和內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從自媒體平臺到自媒體賬號運營者,從內容形式到呈現方式,始終處于變化之中,自媒體的新特征、新特性也在不斷顯現。因此,需要從不同角度對其持續觀察、認識與分析。
思考:
1.請談一談自媒體與新媒體的區別。
2.請談一談自媒體的主要特征。
3.請談一談對自媒體“人格化”趨勢的理解。
自媒體視聽語言教程 作者簡介
孫智華,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新媒體藝術學院全媒體傳播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上海市科技影都影視傳播專委會主任,上海市松江區文聯副主席、影視藝術家協會主席,上海社科院美學學會理事。資深媒體人,制作人、主持人;中國新聞獎、中國廣播影視大獎、金話筒提名獎獲得者;中國新聞名專欄新華社《新華視點》節目創始人、主持人。
- >
月亮虎
- >
經典常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煙與鏡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