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探索與前行——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治理的理論與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414799
- 條形碼:9787515414799 ; 978-7-5154-1479-9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探索與前行——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治理的理論與實踐 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代中央領導集體對如何進行國家治理進行了開山辟路的艱辛探索,積累了國家建設的寶貴經驗。本書主要以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時間視域,圍繞毛澤東對國家治理所作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分析國家治理的路徑,總結國家治理的經驗,揭示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發展與前行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
探索與前行——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治理的理論與實踐 目錄
目 錄
序 言 / 001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探索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路徑探析 / 00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國家治理的實施路徑探析 / 014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治國理政的核心經驗 / 033
科學范式、基本硬核與世界視野
——論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治國理政理論與實踐的三重意義 / 051
論毛澤東國家治理思想傳統文化意蘊形成的邏輯進路 / 066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探析
——基于國家治理視角的考察 / 083
毛澤東個性特征與新中國治國理政實踐探析 / 097
毛澤東治國理政思想的現實啟示(1949—1957)/ 112
國家治理視域下陳云全面從嚴治黨思想中的“嚴”與“愛”/ 128
理論、路徑、方向
——論《共產黨宣言》對黨的理想信念教育的三重意義 / 141
本色、紅色、特色、原色
——烏蘭牧騎精神基本特征的四維解讀 / 153
后 記 / 165
探索與前行——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治理的理論與實踐 相關資料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探索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路徑探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的百余年動蕩。在新舊交替的特殊時期,新中國將向何處去?中國共產黨能給人民帶來什么?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在探索契合新中國國情的國家治理現代化道路上付出了巨大努力,促進了新中國的安定團結與恢復發展,亦為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啟示。
一、邊穩定邊發展:穩定新中國政權,發展新中國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發生了改天換地的變化。然而,這個新生政權能否經受得住各種挑戰的考驗、實現平穩過渡被并發展壯大,是當時不少國家及人士質疑并觀望的問題。從革命戰爭中一路走來的毛澤東,一邊穩定新中國政權,為發展創造安全環境;一邊發展新中國事業,為穩定提供可靠保障,實現了穩定與發展的雙豐收。
(一)穩定新中國政權,為發展創造安定環境
近代以來,歷經多年戰亂的中華民族,無比渴求一個平穩安定的環境來休養生息、恢復發展。為謀求國家的長治久安,毛澤東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為鞏固新生政權,在毛澤東領導下,人民解放軍肅清了國民黨在大陸的殘余軍隊,并和平解放西藏。在新中國宣布成立之時,國民黨大量殘余軍隊還占據著湘南、兩廣等地區,云、貴、川、藏亦尚待解放。1949 年下半年,在毛澤東“宜將剩勇追窮寇”斗爭意志的鼓舞下, 人民解放軍采取遠距離迂回包圍的戰略,追殲了退守在湘南等地區的白崇禧集團。同時,人民解放軍挺進貴州,解放重慶和成都。云南、西康兩省通電起義,和平解放。1950 年春,隨著解放全國大陸的戰斗的基本結束,中央軍委部署了解放海南島和東南沿海諸島的戰役。此外,毛澤東還洞察到印度、英國、美國在西藏問題上的不同心態,以其高超的政治智慧指導了與西藏地方政府的和平談判。1951 年 5 月 23 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簽訂。截至 1951 年底,除臺灣及少數幾個島嶼外,全國各地均獲解放。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探索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路徑探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的百余年動蕩。在新舊交替的特殊時期,新中國將向何處去?中國共產黨能給人民帶來什么?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在探索契合新中國國情的國家治理現代化道路上付出了巨大努力,促進了新中國的安定團結與恢復發展,亦為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啟示。
一、邊穩定邊發展:穩定新中國政權,發展新中國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發生了改天換地的變化。然而,這個新生政權能否經受得住各種挑戰的考驗、實現平穩過渡被并發展壯大,是當時不少國家及人士質疑并觀望的問題。從革命戰爭中一路走來的毛澤東,一邊穩定新中國政權,為發展創造安全環境;一邊發展新中國事業,為穩定提供可靠保障,實現了穩定與發展的雙豐收。
(一)穩定新中國政權,為發展創造安定環境
近代以來,歷經多年戰亂的中華民族,無比渴求一個平穩安定的環境來休養生息、恢復發展。為謀求國家的長治久安,毛澤東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為鞏固新生政權,在毛澤東領導下,人民解放軍肅清了國民黨在大陸的殘余軍隊,并和平解放西藏。在新中國宣布成立之時,國民黨大量殘余軍隊還占據著湘南、兩廣等地區,云、貴、川、藏亦尚待解放。1949 年下半年,在毛澤東“宜將剩勇追窮寇”斗爭意志的鼓舞下, 人民解放軍采取遠距離迂回包圍的戰略,追殲了退守在湘南等地區的白崇禧集團。同時,人民解放軍挺進貴州,解放重慶和成都。云南、西康兩省通電起義,和平解放。1950 年春,隨著解放全國大陸的戰斗的基本結束,中央軍委部署了解放海南島和東南沿海諸島的戰役。此外,毛澤東還洞察到印度、英國、美國在西藏問題上的不同心態,以其高超的政治智慧指導了與西藏地方政府的和平談判。1951 年 5 月 23 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簽訂。截至 1951 年底,除臺灣及少數幾個島嶼外,全國各地均獲解放。
為鞏固新生政權,毛澤東領導全國人民開展了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和“三反”“五反”運動。1950年6月,朝鮮半島爆發大規模戰爭。美國立即進行了武裝干涉,同時侵入臺灣海峽,阻撓中國統一。針對美國的囂張氣焰,基于國家安全的戰略立場,10 月 8 日,毛澤東作出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的重要指示。19 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前線,開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同世界上最強大的敵人進行軍事較量并取得勝利的一次保家衛國戰爭”〔1〕,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鎮壓反革命是鞏固新生政權的又一重大舉措。1950 年 3 月 18 日,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隨后的一系列行動,清除了盤根錯節、長期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匪患,穩定了全國的社會秩序。此外,由于中國共產黨政治地位和時代環境的變化,有的黨員干部滋長了腐敗風氣,嚴重影響了黨的執政形象。1951 年底至 1952 年 10 月, 全國開展了“三反”“五反”運動。這是當時中國共產黨應對執政考驗的必要之舉。正如毛澤東所說:“毫無疑義應當進行‘三反’和‘五反’,不進行這一正義的斗爭我們就會失敗。”〔2〕
(二)發展新中國事業,以發展維護穩定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發展是歷史和時代給新中國提出的重大任務。只有實現各方面事業的發展,解決人民群眾的生活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影響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問題。迫于當時物資短缺的普遍現象,工農業生產顯得尤為重要。
四億多人的吃飯問題,考驗著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本領。長期以來,封建土地所有制嚴重束縛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造成了農業生產技術的落后和農民生活的困苦。新中國成立時,除老解放區外,全國尚有約三分之二的農民受制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為適應形勢發展,解決廣大人民迫切的吃飯問題,1950 年 6 月 28 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30 日,毛澤東簽發《關于實施土地改革法的命令》。按照“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1〕的政策,新中國開展了波瀾壯闊的土地改革運動。“從 1950 年冬到 1952 年底,人民政府從地主手里沒收了約七億畝土地,無償分配給三億多元地、少地的農民。”〔2〕獲得土地的農民歡欣鼓舞,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作物產量大幅增加。
探索與前行——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治理的理論與實踐 作者簡介
季春芳,安徽無為人,2018年7月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黨史專業,獲法學博士。2022年5月出站于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培養博士后工作站。2022年6月進入當代中國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工作。曾在《光明日報》《黨的文獻》《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多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學習強國”等全文轉載。主持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文化和旅游部文化藝術科學基金、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基金等項目,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項目、JY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專項等項目。出版《草原上的烏蘭牧騎》(獨著)、《理論創新中助力改革偉業——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2017—2018)》(主編)、《新時代的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參著)等著作。
- >
回憶愛瑪儂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