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社會情緒的傳遞與互動研究:以情感符號為視角 光明社科文庫·法律與社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482930
- 條形碼:9787519482930 ; 978-7-5194-8293-0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社會情緒的傳遞與互動研究:以情感符號為視角 光明社科文庫·法律與社會 內容簡介
本著主要論述了互動-情感符號視角下社會情緒的形成及其傳遞機制,運用深度訪談法、文本研究法和觀察法等,總結提出在社會互動過程中,社會情緒與群體互動行為密切相關,進一步對其日常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本書詳細分析了疫情防控中社會情緒的形成與傳遞及其影響因素,并以此為依據深入探討特定的社會情緒從何而來、為何而來以及如何傳遞等相關議題,鑒于此,得出以下結論:一是社會情緒總是產生于特定的社會情境。二是社會情緒的傳遞源于社會互動。三是社會情緒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社會情境的變化而改變。四是社會情緒不是無中生有,它具有深刻的現實根源。總而言之,深入分析社會情緒的傳遞,有助于緩解社會矛盾和沖突引發的負面社會情緒,從而營造和諧穩走的社會氛圍。
社會情緒的傳遞與互動研究:以情感符號為視角 光明社科文庫·法律與社會 目錄
緒論
一、研究背景
二、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二)國內研究現狀
(三)研究述評
三、研究問題及意義
(一)問題提出
(二)研究意義
**章研究設計與方法
一、理論視角
(一)理論基礎
(二)互動—情感符號視角的運用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社會情緒
(二)傳遞與傳播
(三)群體焦慮
三、分析路徑與研究方法
(一)分析路徑
(二)研究方法
(三)篇章安排
第二章“在場空間和缺場空間”:社會情緒傳遞環境的分化與交合
一、傳遞環境:社會空間的分化與交合
(一)在場空間(presence)
(二)缺場空間(absence)
(三)分化與交合
二、現實輿論場下社會情緒的傳遞
(一)現實輿論的來源
(二)在場空間:社會情緒的傳遞途徑
(三)社會情緒傳遞的基本特征
三、信息輿論場中群體的情感互動
(一)風險中信息傳播來源
(二)缺場空間:信息輿論中群體情緒的傳播
(三)信息傳播中群體情緒的傳遞特征
四、小結:社會情緒從何而來?
第三章社會情緒的傳遞過程
一、社會情緒的傳遞動力
(一)場合:社會儀式
(二)工具:情緒符號的運用
(三)群體情感的互動
二、社會情緒的傳遞動態
(一)情緒喚醒:風險情境對群體情緒的刺激
(二)情緒積聚:群體情感符號及情感能量的貯藏
(三)情緒釋放:社會情緒的外顯表達
三、社會情緒的傳遞模式
(一)“傾聽者”模式
(二)“傾訴者”模式
(三)“判斷式”模式
四、小結:社會情緒如何傳遞?
第四章社會情緒的呈現與影響
一、群體焦慮現象投映的社會情緒
(一)日常生活中群體焦慮的呈現
(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群體焦慮的社會表征
二、社會情緒傳遞對群體的影響
(一)價值觀念:從“力不從心”到“事在人為”
(二)社會互動與“被動”的封閉空間
(三)社會情緒的不同傳遞者
三、社會情緒傳遞對社會的影響
(一)社會氛圍的營造
(二)社會壓力與發展
(三)社會風險的應對
四、小結:社會情緒的差異化
第五章社會情緒的傳遞動因
一、本體安全感的追求
(一)不確定性:生活充滿未知
(二)群際關系的復雜化
(三)群體的態度、意識與價值觀
二、群體認同感的建立
(一)自我/客體認同與自我/客體否定
(二)實際需求與社會預期
三、主體間信任感的重建
(一)政府與社會的公信力
(二)多元主體的社會責任
(三)人際交往的穩定性
四、小結:社會情緒為何而來?
總結與展望
一、總結
二、進一步展望
(一)研究范圍的延伸
(二)研究方法的擴展
參考文獻
社會情緒的傳遞與互動研究:以情感符號為視角 光明社科文庫·法律與社會 作者簡介
陳美楠,女,甘肅蘭州人。就讀于上海大學社會學院(行政管理專業與社會學專業),獲管理學碩士、法學博士學位。現任浙江開放大學終身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情感社會學、社會心理學與老年社會學等。曾在SSCI、CSSCI、EI、CPCI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近十篇,主持浙江省社科聯研究課題等。
- >
姑媽的寶刀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推拿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回憶愛瑪儂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