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新時代與中國當代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414140
- 條形碼:9787515414140 ; 978-7-5154-1414-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時代與中國當代史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長期從事中共黨史和新中國史研究,本書收入了作者自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發表的56篇論文(外加2篇訪談),并按照“新時代與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時代與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新時代與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新時代與中國當代史的闡釋和總結”“新時代與中國當代史的學科建設和宣傳”等5個專題,加以分類編排。 作者認為,新時代以來的歷史在新中國史中具有顯著的階段性特征,是中國現代史、當代史的一個新階段,也是改革開放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新階段。新中國史的研究編纂和宣傳教育,應當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致國史學會成立30周年賀信的精神,進一步牢牢把握國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站在新時代的高度,審視和闡釋國史,加強國史學科建設,為激勵人們堅定歷史自信、更好凝聚團結奮斗的精神力量,作出國史工作者的新貢獻。
新時代與中國當代史 目錄
目 錄
新時代與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聯系實際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應當著力解決的兩個問題 / 00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 2013 年“1·5”重要講話的幾點學習體會 / 007
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紀念毛澤東、鄧小平、陳云誕辰座談會講話中蘊含的
三個重要觀點 / 027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特色
——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體會之一 / 035
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依據和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體會之二 / 044
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關系 / 054
“革命理想高于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大要義 / 080
新時代與改革開放航向的校準
——論我國改革開放 40 年的根本經驗 / 086
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的時代特色 / 111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篇之作
——紀念習近平總書記2013 年“1·5”重要講話發表10 周年 / 135
結合新中國史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 160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原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體會 / 168
新時代與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
為什么要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 95 周年 / 184
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繼續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 198
正確把握黨的*高綱領與當前綱領的關系
——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的一個寶貴經驗 / 214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與對初心的不渝堅守 / 230
用黨的初心校準改革開放的實踐 / 250
學習老一輩,深刻悟“初心”/ 288
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精神的塑造 / 291
新時代與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現實、歷史、未來: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三個視角
——黨的十八大精神學習體會之一 / 302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需要把握好的三對重要關系 / 318
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時代性 / 33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長期性及前進方向 / 350
為什么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 / 373
從新中國 70 年歷史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逐步成熟和定型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學習體會 / 379
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與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 / 386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當今世界格局 / 436
新時代與中國當代史的闡釋和總結
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在新中國史上的里程碑意義 / 442
站在新時代的高度貫通總結和研究新中國的歷史經驗 / 476
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 / 487
如何觀察當代中國 / 491
新中國反封鎖反制裁反干涉的歷史及啟示 / 509
毛澤東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創者 / 514
陳云經濟思想的再認識 / 542
中國計劃經濟體制的歷史評價 / 563
“156 項工程”的當代啟示 / 592
三線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 / 595
新中國 65 年的發展與抓住歷史機遇 / 605
新中國的 70 年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新長征 / 613
新中國 70 年的變與不變 / 628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 75 年是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光輝篇章 / 637
新中國的 75 年在世界當代史中的地位 / 687
研究當代中國史離不開對世界社會主義史的研究 / 699
新時代與中國當代史的學科建設和宣傳
用黨的十九大精神推動當代中國史理論研究學科體系建設 / 704
在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鼓舞和指引下推動新中國史事業進一步繁榮發展 / 731
加強國史研究和宣傳,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歷史依據和借鑒 / 736
以唯物史觀推進新中國史理論研究的繁榮發展 / 740
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作斗爭是當今馬克思主義史學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 746
在唯物史觀指導下開展中國當代史理論研究 / 757
牢固確立新中國史研究的學科定位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致國史學會成立 30 周年賀信精神 / 786
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史學科理論建設 / 795
當代中國史研究的理論范疇與方法論 / 826
正確看待和處理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關系是搞好新中國史編撰的關鍵
——評《新中國 70 年》/ 843
再談國史分期問題 / 849
當代中國史理論研究的學科建設及當前任務 / 866
切實開展好國史進校園活動 / 881
中國當代史與當代中國問題研究
——朱佳木教授訪談錄 / 888
探尋歷史足跡 啟迪來者奮斗
——訪新中國史史學家朱佳木教授 / 923
新時代與中國當代史 相關資料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5年是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光輝篇章
(節選)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 75 年,波瀾壯闊,氣勢恢宏,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壯麗史詩。回顧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新中國史無疑是其中最為光輝的篇章。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把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開啟了馬克思主義指導的社會主義運動;列寧運用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把社會主義由理想變為了現實,建立了第一個橫跨歐亞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東歐的七八個國家和亞洲的中國、朝鮮、越南、老撾,以及拉丁美洲的古巴等,先后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由工人階級(通過共產黨領導)掌權的社會主義國家擁有了世界1/3 的人口和 1/4 的土地。盡管蘇東劇變以后,世界只剩下中國等少數幾個社會主義國家,但中國一國的人口數量便超過了當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人口總和,并早已成為制造業位居世界第一、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工業大國。這一事實不僅有力證明了蘇東劇變并不意味社會主義的消亡,而且充分說明社會主義具有無限強大的生命力。
只要站在中國人民的立場上,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新中國的75年,人們就會看到,無論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也無論是在建設方針正確的時期,還是在有所偏差的時期,這75年歷史的主題都是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展開的,首要主線都是把中國早日建成國力強盛、人民富庶的社會主義國家,并且在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中取得了日新月異、天翻地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在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中總結出豐富的寶貴經驗,獲得了許多帶有規律性的認識。
什么是社會主義?人們至今雖不能說完全清楚了,但根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闡釋,以及在這一理論指導下的百余年來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踐,對它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原則還是清楚的,特別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推進,這一認識已經變得越來越清楚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告訴我們,社會主義社會是邁向人類理想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還不能消除工農、城鄉、腦體勞動的三大差別,還不能做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還不能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 而且,“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但它在前進方向上,是以達到共產主義為目標的;在制度設計上,是為實現共產主義做準備的;在價值觀上,是以共產主義為取向的。因此,社會主義階段屬于共產主義的范疇,是與資本主義有著根本區別的。其中最大的區別就在于,資本主義是“以資為本”的社會,一切圍繞資本的利益、服從資本的需要,即資本至上;而社會主義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一切圍繞人民的利益、服從人民的需要,即人民至上。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5年是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光輝篇章
(節選)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 75 年,波瀾壯闊,氣勢恢宏,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壯麗史詩。回顧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新中國史無疑是其中最為光輝的篇章。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把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開啟了馬克思主義指導的社會主義運動;列寧運用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把社會主義由理想變為了現實,建立了第一個橫跨歐亞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東歐的七八個國家和亞洲的中國、朝鮮、越南、老撾,以及拉丁美洲的古巴等,先后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由工人階級(通過共產黨領導)掌權的社會主義國家擁有了世界1/3 的人口和 1/4 的土地。盡管蘇東劇變以后,世界只剩下中國等少數幾個社會主義國家,但中國一國的人口數量便超過了當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人口總和,并早已成為制造業位居世界第一、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工業大國。這一事實不僅有力證明了蘇東劇變并不意味社會主義的消亡,而且充分說明社會主義具有無限強大的生命力。
只要站在中國人民的立場上,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新中國的75年,人們就會看到,無論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也無論是在建設方針正確的時期,還是在有所偏差的時期,這75年歷史的主題都是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展開的,首要主線都是把中國早日建成國力強盛、人民富庶的社會主義國家,并且在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中取得了日新月異、天翻地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在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中總結出豐富的寶貴經驗,獲得了許多帶有規律性的認識。
什么是社會主義?人們至今雖不能說完全清楚了,但根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闡釋,以及在這一理論指導下的百余年來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踐,對它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原則還是清楚的,特別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推進,這一認識已經變得越來越清楚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告訴我們,社會主義社會是邁向人類理想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還不能消除工農、城鄉、腦體勞動的三大差別,還不能做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還不能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 而且,“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但它在前進方向上,是以達到共產主義為目標的;在制度設計上,是為實現共產主義做準備的;在價值觀上,是以共產主義為取向的。因此,社會主義階段屬于共產主義的范疇,是與資本主義有著根本區別的。其中最大的區別就在于,資本主義是“以資為本”的社會,一切圍繞資本的利益、服從資本的需要,即資本至上;而社會主義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一切圍繞人民的利益、服從人民的需要,即人民至上。
社會主義階段究竟需要多長時間?馬克思恩格斯沒有講,在社會主義社會沒有出現之前也不可能講。列寧在社會主義政權建立之初,曾認為社會主義階段不過10 年、20 年,但他后來發現實現共產主義沒那么容易,提出了“初級形式的”社會主義概念,并推行了利用市場、商品貨幣關系、部分私營與外資企業的新經濟政策。在這個問題上,斯大林也犯過急性病,1936 年就宣布建成了社會主義,但后來糾正了這個提法。新中國同樣出現過把社會主義階段看短的情況,犯過急于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錯誤。后來雖然經過挫折冷靜了下來,正確認識到“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但對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務的認識還存在偏差。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才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社會也有高級階段和初級階段之分;在對社會主要矛盾和黨的主要任務的認識上,也重新回到了黨的八大的判斷,即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是領導人民進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建設,并且開啟了以改革開放為標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的十八大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新中國已歷經近70年建設的實際出發,莊嚴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也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在新時代新發展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總任務已經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是什么關系?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做過十分精辟的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我們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那就是不論怎么改革、怎么開放,我們都始終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這些重要論述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雖在某些具體政策上與社會主義高級階段有所區別, 但在主要原則上,遵循的仍然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前進方向上,仍然是以社會主義高級階段和共產主義為目標;在制度設計上,仍然在為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作準備;在意識形態上,仍然是以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作指導。
新時代與中國當代史 作者簡介
朱佳木,1946年6月生于黑龍江佳木斯,漢族,籍貫江蘇南通。1970年7月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中共黨員,二級研究員。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陳云與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理事長。
1975年由部隊調入國務院政治研究室,1977年任胡喬木秘書,1980年在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簡報組工作,1981年任陳云秘書(1982年擔任辦公室負責人兼黨支部書記),1985年任天津港務局副局長,1987—1990年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臨時黨委書記、黨委書記兼副院長,1990—1999年歷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綜合組組長、室務委員兼秘書長、室務委員兼第四編研部主任,1999年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后兼中共黨史出版社社長),2000年12月—2012年4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同時兼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常務副組長)。
曾被聘任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國家出版基金評審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代表,政協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 >
姑媽的寶刀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