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歷史文獻與傳統文化(第31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44008
- 條形碼:9787100244008 ; 978-7-100-24400-8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史文獻與傳統文化(第31輯) 內容簡介
《歷史文獻與傳統文化》是由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主辦的學術集刊,創刊于1990年。該刊創立伊始,其根本宗旨即很明確:整理研究歷史文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創刊以來,本刊堅持這一宗旨,堅持為國家實施文化戰略政策服務,貫徹嚴謹、篤實的學術作風,矢志不懈地努力將本刊打造成為傳播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平臺。本刊立足古籍文獻,綜合歷史文獻學、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文學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等研究方向,旨在探討中國文化的淵源流變,兼顧中西文明的交匯因緣。
歷史文獻與傳統文化(第31輯) 目錄
宋元史研究
王旦與楊億交游考/ 曾育榮 王錦辰
《宋史全文》寧宗朝部分編纂新探/ 劉 沖
元代鞏昌便宜都總帥府建置研究——以職權角色為中心/陳建軍
《元史·忙哥撒兒傳》所載憲宗詔諭史源考辨/陳新元
《河朔訪古記》版本問題述論/張平鳳 楊曉春
元代西夏遺裔刊刻漢文典籍考——兼論其傳承中華文化之貢獻 /鄧文韜 趙桐欣
文獻與社會文化
漢唐時期安南地區的社會轉型與政治生態演變/ 陳文源
《文心雕龍》玄學影響說辨析/王金龍
“常賣”釋義及其在文學、繪畫中的形象呈現/曾 肖 葉佳佳
《壽親養老新書》版本考述/ 汪 航
明代類書作者、成書及版本辨正/孔德成 王京州
禮學視閾下的江永與方苞傳記研究/吳 海
“勞什子”考源/ 潘培忠 張嘉潔
《新安理學先覺會言》整理本指謬/王獻松
嶺南文化研究
條約與中介:鴉片戰爭后香港與暹羅貿易關系研究/ 葉 農 翟偉凱
廣府唱本“機器板”考論/李繼明
園林史中的遺珠:晚清廣東造園名家劉光廉/趙利峰
域外漢籍研究
清花沙納朝鮮紀行錄存本及編修考述/ 劉 暢
美國館藏中國傳統醫學疫病類醫書探賾/吳 青
荷蘭萊頓館藏《第九才子書平鬼傳》考論——以右文堂本為中心/ 張春曉 黃英柳
日本江戶學者室鳩巢的《論語》詮釋特點——以《論語集注廣義》為中心/劉 兵
《歷史文獻與傳統文化》征稿啟事
歷史文獻與傳統文化(第31輯) 相關資料
自1782年起,暹羅由扎克里王朝統治,直到19 世紀中葉之前,與清王朝相似,暹羅政府對與西方的貿易和交流采取了相當保守、限制性,甚至是敵對性的政策。外貿被王室壟斷,曼谷的外國商人受到各種限制和歧視。大部分時間里,他們只能待在被稱為“商館”的地方,這些地方是當地政府專為外貿活動劃定的小片區域。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積極努力,希望打破暹羅的壟斷貿易,獲得自由通商的權力。
學術界對于香港與暹羅貿易關系,展開過一些研究工作:首先,對香港與暹羅貿易發展歷史背景展開了研究,張敏波著《19世紀20年代暹羅對英外交關系探微》、趙麗著《近代早期的暹西關系暨西方在暹羅的角逐問題》、楊立平著《〈寶寧條約〉與泰國國門的打開》、王民同著《試論近代泰國未淪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等,研究了19 世紀英法在暹羅的博弈,19 世紀20 年代英國三次遣使暹羅的外交活動,19世紀50 年代英國與暹羅簽訂通商條約及其影響;其次,研究了《寶寧條約》對暹羅貿易的影響,“通商條約貿易”的基本發展;最后,是對中暹貿易的研究,聶德寧著《近代中國與暹羅的貿易往來》、范麗萍著《19世紀中暹海上民間貿易的初步分析》(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碩士學位論文)、黃素芳著《貿易與移民——清代中國人移民暹羅歷史研究》(廈門大學2008年博士學位論文)等,研究了暹羅對外貿易由壟斷走向開放的過程,華僑商人對暹羅貿易的貢獻,香港在暹羅貿易中所發揮的作用。總之,從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仍然有下列問題需要展開研究:首先是暹羅政治格局變化對暹羅對外貿易的影響;其次是《寶寧條約》及暹羅“通商條約貿易”發展的歷史過程;最后是香港在中暹貿易新格局中所處的角色與地位。
一、英暹通商條約簽訂與暹羅的開放
暹羅與清朝政府一樣,是由暹羅王室壟斷對外貿易的。西方國家商人來暹羅貿易,受到了嚴格的限制。而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西方國家來到南洋地區以后,暹羅就是西方國家爭奪利益之地,最先抵達的是葡萄牙人,然后是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等。進入19世紀之后,英國與法國在中南半島上的爭奪更加激烈,暹羅在西方殖民主義狂潮夾縫中求生存。為此,英國對暹羅采取了一系列外交行動,最終與暹羅簽訂了條約,打破了暹羅的外貿壟斷,使暹羅開始了“通商條約貿易”。
暹羅在18—19 世紀,經過與緬甸的不斷戰爭,成功實現了國家的統一。18 世紀末,被緬甸滅國的暹羅重新建立新政權,暹羅人民在新領導人的帶領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使之擺脫了內亂和被吞并的危機。1775 年,被緬甸控制了200 年的清邁在暹羅北部蘭納地區的暹羅貴族卡維拉的幫助下被暹羅成功收復,從此暹羅獲得了國家大部分地區的控制權,國內趨于統一。1779 年老撾徹底臣服于暹羅,全境徹底歸降。1803年,卡維拉不斷侵擾云南邊境西雙版納等地區,還劫掠了大量人口用于補充暹羅本地人口,以發展國家軍隊和經濟。1828
年,老撾昭阿努王不服暹羅統治而反叛,不久被卡維拉平叛。此后,暹羅成為稱霸東南亞的強國。
歷史文獻與傳統文化(第31輯) 作者簡介
陳廣恩,歷史學博士,日本早稻田大學訪問學者,暨南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暨南雙百英才計劃”杰出人才。主要從事元史、宋元明清文化史、古代類書以及域外漢籍研究。出版學術著作及古籍整理著作8部,在《民族研究》《中國史研究》《文獻》《史學月刊》等刊物發表論文8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多項。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