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說武當秘技系列:武當密傳短棍
-
>
國際象棋入門 修訂本
-
>
西北八門拳技蹤述
-
>
健身氣功圖解:八段錦 五禽戲 易筋經 六字訣
-
>
實用武術擒拿訓練教程:擒拿解脫和反擒拿
-
>
武當流通門技擊闡秘
-
>
武當流通門武功闡秘
征途之跑者無疆:馬拉松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80066
- 條形碼:9787108080066 ; 978-7-108-08006-6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征途之跑者無疆:馬拉松 本書特色
無論是馬拉松嚴肅跑者還是養生跑愛好者,祝大家都找到奔跑的意義——它既是人類突破生理極限的戰場,也是個體與城市共振的紐帶,更是無數平凡人生中不平凡的精神遠征。翻開此書,開啟一場跨越歷史、地域與心靈的長跑之旅吧。
征途之跑者無疆:馬拉松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馬拉松運動的百科全書。從追溯古希臘傳令兵傳說的真相,揭開42.195公里標準距離的確立之謎,展現全球大滿貫賽事的獨特基因,重現這項古老運動如何從奧運會邊緣項目蛻變為席卷全球的城市慶典。視角轉向東方,從北京長安街上的“國馬”榮光,到無錫櫻花賽道上的極速與浪漫,再到廈門環島路與碧海相擁的奔跑盛景,展現中國城市如何以馬拉松為紐帶,書寫速度與激情的時代篇章。*后,隨著探索突破柏油路面的邊界,“花式馬拉松”詮釋了這項運動的多元魅力,“馬拉松兄弟連”則展現其衍生的多樣運動生態。
征途之跑者無疆:馬拉松 目錄
“征途三部曲”總序
————
一、馬拉松的前世今生
(一)馬拉松平原誕生的長跑運動
(二)城市馬拉松的興起與發展
————
二、世界馬拉松大滿貫
(一)全球跑者朝圣的殿堂——波士頓馬拉松
(二)迎接新紀錄
1.馬拉松傳奇誕生的搖籃——柏林馬拉松
2.打破紀錄新玩法——倫敦馬拉松
3.人類運動極限的試驗場——芝加哥馬拉松
(三)賽道之美,奔跑之韻
1.與城市共榮的跑者天堂——紐約馬拉松
2.口碑爆棚的亞洲之光——東京馬拉松
3.從六大滿貫到九星征途
————
三、中國馬拉松
(一)中國馬拉松歷史
(二)永恒的國馬輝煌——北京馬拉松
(三)漫天櫻花,十年錫馬
(四)白金廈馬,永不止步
(五)怡寶與你攜手奔跑
————
四、花式馬拉松
(一)撒哈拉沙漠馬拉松
(二)梅多克紅酒馬拉松
(三)名古屋女子馬拉松
————
五、馬拉松兄弟連
(一)半馬不是馬?
(二)馬拉松的盡頭是越野?
(三)從馬拉松到鐵人三項
————
后記
征途之跑者無疆:馬拉松 相關資料
專家推薦語:馬拉松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體育現象之一。它不僅僅是一項路跑賽事,更代表 了一種生活方式,一個復雜、多面的社會事實,并具有深遠的經濟影響。祝賀本書的出版。——阿里西奧·磐跡(世界田聯路跑及大眾運動總監)————《征途之跑者無疆》以文字為軌跡,帶領我們踏上一條條各具特色的賽道,見證一幕 幕超越自我的瞬間,那是屬于馬拉松的詩意與力量,愿每一位跑者都能從中汲取生命的千帆。——朱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征途三部曲”總序
一百年前的那個午后,珠峰北坡上部突然放晴,山脊由此變得清晰可見,喬治·馬洛里和搭檔安德魯·歐文隨之無可爭議地創造了彼時世界攀登史上的最高紀錄—海拔約 8600 米。正當兩個小黑點向頂峰繼續發起沖擊時,扣人心弦的畫面卻又一次被裹進云霧之中……這是他們生前出現在人們視線中的最后一幕。他們再也沒有回來。
翻開現代登山運動的宏偉篇章,無論是霍勒斯—本篤·索緒爾、米歇爾—加布里埃爾·帕卡德、雅克·巴爾馬特等國際公認的先驅一代,還是最早問鼎地球之巔的埃德蒙·希拉里和丹增·諾爾蓋,抑或有“登山皇帝”美譽的首位“無氧”登頂 14 座 8000 米級山峰的萊茵霍爾德·梅斯納爾,乃至迄今唯一一位健在的“14 7 2”(登頂 14 座8000 米以上山峰及七大洲最高峰,并以探險的方式徒步滑雪抵達南北兩極極點)壯舉完成者張梁,每個人的成就都是一座不朽的豐碑,都為全球登山運動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若論最具傳奇色彩,則非喬治·馬洛里莫屬,他那句廣為人知的“因為山就在那里”的名言,不僅頗有禪意地回答了為什么登山,更開啟了一場持續至今的,氣勢磅礴、跌宕起伏、精彩紛呈的人類向上探索的征途。
一百年后的某個午夜,沖頂青海玉珠峰前夕,我輾轉難眠。掀開帳篷,仰望星空,冷風拂面,思緒萬千,靈感也飄然而至,就叫它“征途”吧。
————
“征途三部曲”的第一部《奔赴山河》,上下卷分別取名“敢向山行”“靜水激流”——這當然與馬洛里和歐文相關。早于兩人挑戰珠峰的數百年里,或受到榮譽的驅使,或出于探索的好奇心,或僅僅為了享受攀爬本身的樂趣,西方登山者的足跡已遍布歐洲、美洲和非洲幾乎所有知名的山峰,從中世紀意大利文壇巨匠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登上隸屬于阿爾卑斯山脈的旺圖山,到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登山健將愛德華·惠默爾等攻克險峻陡峭、技術要求極高的馬特洪峰,再到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山、北美最高峰迪納利山相繼于 19 世紀末和 20世紀初褪去面紗,一段宏大的“海拔挑戰史”也隱然漸成。馬洛里和歐文長眠于珠峰的第 29 年,人類終于站到地球制高點。1964 年,希夏邦馬峰上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更標志著位于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昆侖山脈的 14 座 8000 米級山峰不再神秘。
“征途三部曲”總序
一百年前的那個午后,珠峰北坡上部突然放晴,山脊由此變得清晰可見,喬治·馬洛里和搭檔安德魯·歐文隨之無可爭議地創造了彼時世界攀登史上的最高紀錄—海拔約 8600 米。正當兩個小黑點向頂峰繼續發起沖擊時,扣人心弦的畫面卻又一次被裹進云霧之中……這是他們生前出現在人們視線中的最后一幕。他們再也沒有回來。
翻開現代登山運動的宏偉篇章,無論是霍勒斯—本篤·索緒爾、米歇爾—加布里埃爾·帕卡德、雅克·巴爾馬特等國際公認的先驅一代,還是最早問鼎地球之巔的埃德蒙·希拉里和丹增·諾爾蓋,抑或有“登山皇帝”美譽的首位“無氧”登頂 14 座 8000 米級山峰的萊茵霍爾德·梅斯納爾,乃至迄今唯一一位健在的“14 7 2”(登頂 14 座8000 米以上山峰及七大洲最高峰,并以探險的方式徒步滑雪抵達南北兩極極點)壯舉完成者張梁,每個人的成就都是一座不朽的豐碑,都為全球登山運動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若論最具傳奇色彩,則非喬治·馬洛里莫屬,他那句廣為人知的“因為山就在那里”的名言,不僅頗有禪意地回答了為什么登山,更開啟了一場持續至今的,氣勢磅礴、跌宕起伏、精彩紛呈的人類向上探索的征途。
一百年后的某個午夜,沖頂青海玉珠峰前夕,我輾轉難眠。掀開帳篷,仰望星空,冷風拂面,思緒萬千,靈感也飄然而至,就叫它“征途”吧。
————
“征途三部曲”的第一部《奔赴山河》,上下卷分別取名“敢向山行”“靜水激流”——這當然與馬洛里和歐文相關。早于兩人挑戰珠峰的數百年里,或受到榮譽的驅使,或出于探索的好奇心,或僅僅為了享受攀爬本身的樂趣,西方登山者的足跡已遍布歐洲、美洲和非洲幾乎所有知名的山峰,從中世紀意大利文壇巨匠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登上隸屬于阿爾卑斯山脈的旺圖山,到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登山健將愛德華·惠默爾等攻克險峻陡峭、技術要求極高的馬特洪峰,再到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山、北美最高峰迪納利山相繼于 19 世紀末和 20世紀初褪去面紗,一段宏大的“海拔挑戰史”也隱然漸成。馬洛里和歐文長眠于珠峰的第 29 年,人類終于站到地球制高點。1964 年,希夏邦馬峰上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更標志著位于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昆侖山脈的 14 座 8000 米級山峰不再神秘。
基于大歷史觀,從政治意味濃厚的封禪祭祀,到心虔志誠的求法修行,再到抒發胸臆的休閑跋涉和鉆山研岳的旅游探險,展現著華夏文明深厚底蘊與傳承之道的登山活動其實在中華大地上已扎根超過兩千年。盡管無奈錯過了“阿爾卑斯黃金時代”“喜馬拉雅黃金時代”的幾乎所有輝煌,但中國登山人迎頭趕超的速度和實力著實驚羨了歐美同行。新中國成立以來,先是 1960 年三前輩打破魔咒實現北坡登頂,接著 1975 年九勇士創下男女混合問鼎“萬山之尊”人數之最,繼而 2008 年北京奧運圣火閃耀頂峰,及至2020 年測定 8848.86 米全新高程,這一系列雄壯至美的中國版珠峰傳奇,無一不是現代登山運動舞臺上的璀璨明珠。
過去四十年,全球范圍內迎來了一輪史無前例的攀登熱潮,商業登山取代“為國登山”快速成長,夏爾巴人迅猛崛起, 歐美人仍是高海拔山峰探險的主力軍,印度和中國客戶的增長量也不容忽視。登頂珠峰依舊無上榮耀,但“虛榮之山”“名利之山”“欲望之山”的批判聲也不絕于耳。伴隨這輪熱潮的興起與持續,國內民間登山的星星之火雖暫未呈燎原之勢,不過以開先河的北大山鷹社(高校社團的旗幟)、筑根基的西藏登山學校(向導培養的搖籃)、創奇跡的深圳登協(城市組織的典范)等為代表的民間力量,正在展示出超乎想象的澎湃動能,共同見證并推動著登山運動在中國的蓬勃發展,攜手書寫并豐富著屬于全人類的登山征途故事。
回到馬洛里和歐文的時代,相比登山,賽艇運動的受眾顯然要龐大太多,堪稱西方最為流行的項目之一。尤其有意思的是,雖然挑戰珠峰時兩人是彼此信任、并肩作戰的最佳搭檔,但到了水上,卻轉為斗勇斗智、各為其主的“隔空”對手:馬洛里和歐文分別是劍橋大學、牛津大學賽艇隊的風云人物,都曾代表所在學校出戰一年一度的牛劍賽艇對抗賽,只不過因為入學時間不同,并未于泰晤士河上當面過招。
更甚于大不列顛兩所頂級學府間的百年賽艇恩怨,哈佛耶魯賽艇爭霸賽可謂美利堅高等教育領域歷史上最悠久的校際體育賽事,而且哈佛大學選擇深紅作為學校標志色也與 1958 年查爾斯河上進行的一場史詩級賽艇比賽和三號位槳手查爾斯·威廉·艾略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眾所知,后者正是那位執掌帥印 40 年,帶領哈佛大學從偏安一隅的傳統學府躍升為全美一流高校,并為日后晉級全球頂尖名校奠定堅實基礎的偉大校長。與此同時,作為當之無愧的美國高校賽艇運動鼻祖,耶魯大學賽艇隊的實力自然超群絕倫,例證之一便是馬洛里和歐文攀登珠峰的當年,耶魯賽艇健兒恰好代表美國出戰巴黎奧運會,且僅憑一校之力就橫掃群敵,斬獲男子八人單槳有舵手比賽金牌。
不同于橄欖球、冰球等項目,即使明星球員缺席也有可能獲勝,賽艇運動尤其是八人單槳有舵手比賽的制勝前提是,在提槳、拉槳、按槳、推槳動作的不斷重復中,十六只手臂和十六條腿拉伸彎起整齊劃一、八支槳入水出水毫厘不差、八個身體前傾后仰同頻同幅,如若任何一人的任何一個動作不夠完美,都會對結果產生致命沖擊。于行進在靜水賽道中的賽艇戰隊而言,當每個人心無旁騖、所有人心心相通、艇槳人融為一體的時候,一場催人奮進、直擊靈魂的運動交響樂就會奏起。1924 年的耶魯賽艇隊如是,1936 年的華盛頓大學賽艇隊更如是——九位來自西部的貧困男孩一路過關斬將,時刻彼此信任,以堅不可摧的意志創造了體育史上合作逆襲、絕地重生的奇跡,以永不言敗的精神點燃了整個世界微弱將滅的希望之火,讓大蕭條時代艱難度日的人們重新燃起直面苦難、笑對生活的勇氣。
較之登山,這種征途,雖非向上超越,卻同樣青春熱血,雖難俯瞰大地,卻同樣朝氣萬丈。如今,賽艇運動已不是歐美的獨角戲,除了在奧運賽場上“升國旗、奏國歌”,我國以深潛、和鷺、清泉盛京等為代表的民間賽艇俱樂部不斷開疆擴土,全民“亦可賽艇”正從路人宣傳語變為身邊大趨勢。
————
“征途三部曲”的第二部《跑者無疆》,聚焦當下席卷全球的馬拉松浪潮。平心而論,在疫情結束前,我自己和認識我的人,都沒想到我這樣一個資深宅男會迷上跑步,而且步履不停,東西南北中,跑完了若干馬拉松。為什么要跑步?因為跑步是最快速的治愈方式。跑起來,無論快與慢、長與短、獨與眾,曾經的痛楚、長期的苦悶、今朝的彷徨,都煙消云散于跑者的時空。它可以幫助我們穿過密布陰云,與自我和解;幫助我們沖破思想藩籬,與趨勢共振;幫助我們跨越周期鴻溝,與時代同行。為什么要跑步?因為跑步是最快樂的成長方式。這種快樂,不是簡單滿足欲望的多巴胺,而是先苦后甜的內啡肽。跑起來,讓我們更認清現實,但不曾改變熱辣滾燙的初心;跑起來,讓我們更崇尚科學,但絲毫不減敢于冒險的擔當;跑起來,讓我們更敬畏規則,但始終葆有革故鼎新的勇氣。
為什么要跑步?因為跑步是最愜意的生活方式。跑起來,年輕人會活力四射,勇于追夢,不再年紀不大就老成得令人驚詫;跑起來,中年人可壯志凌云,胸懷天下,不再剛過四十就油膩和思維固化;跑起來,老年人能舉重若輕,笑看風云,不再遺憾世界那么大卻還沒有出發。
至于馬拉松,作為一種長距離跑步形式,即便挑戰重重、完賽不易,也大可不必談之色變,定要視其為洪水猛獸。因為英雄傳令兵斐迪皮德斯從馬拉松一路飛奔約 25 英里(40 公里)將勝利的喜訊放聲傳遞給雅典民眾后力竭身亡的故事,雖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史實,卻不乏自設情節,加之被斷章取義,所以長期以來令馬拉松運動充滿爭議。當我們仔細翻看“歷史之父”希羅多德撰寫的巨著《歷史》和后世的嚴謹文獻,便不難發現,在馬拉松戰役中,斐迪皮德斯的實際奔跑距離(往返雅典和斯巴達)超過驚人的300 英里(482 公里),遠非現代全程馬拉松的 42.195 公里可比,且關于斐迪皮德斯因跑步而亡的信息更是無跡可尋。謎底揭開,我就放心地跑起來,從最初的 3 公里、5 公里到7公里、10公里,然后15公里、半程馬拉松,再到30公里、35 公里和全程馬拉松。
放眼世界,波士頓馬拉松、倫敦馬拉松、柏林馬拉松、芝加哥馬拉松、紐約馬拉松、東京馬拉松和悉尼馬拉松七大滿貫賽事無疑讓全球馬拉松人心之向往,梅多克紅酒馬拉松、撒哈拉沙漠馬拉松、名古屋女子馬拉松等同樣引萬千跑者競折腰。
近觀國內,無可替代的北京馬拉松、此生必跑的無錫馬拉松、永不止步的廈門馬拉松和魅力四射的上海馬拉松、廣州馬拉松、武漢馬拉松、重慶馬拉松、杭州馬拉松、蘭州馬拉松、西安馬拉松、南京馬拉松、衡水湖馬拉松……不過十年時間,數以百萬計大眾跑者的激情競逐已讓馬拉松賽事遍地開花,馬拉松運動火爆全國。
一場史無前例、超乎想象、縱橫無疆的馬拉松征途正燃起。
————
“征途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逆風前行》,解鎖自行車二百余年的跌宕起伏路和車輪上的經典賽事、大國大城與風云人物。歷經德萊斯雙輪木馬、米肖自行車和便士法新三個艱難探索階段,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自行車—羅孚牌“安全型”自行車終于在 1885 年問世,并憑借約翰·博伊德·鄧祿普和米其林兄弟(愛德華·米其林與安德烈米其林)發明的充氣輪胎加持,迅速走向世界各地。首位諾貝爾獎女性得主,也是全球第一位兩獲諾獎的科學家瑪麗·居里可謂現代自行車的早期擁躉,1895 年,她和丈夫皮埃爾·居里就是以騎自行車旅行的方式慶祝新婚,甚至懷孕 8 個月時,依然在騎行。
晚于居里夫人32 年出生的“文壇硬漢”,有著“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之稱的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在巴黎“法漂”期間,同樣瘋狂地愛上了自行車,不僅習慣穿著如環法自行車賽運動員一樣的條紋上裝,把頭埋在車把中間,兩膝齊耳地用勁騎行,還時常靠打拳賺取的微薄收入走進自行車賽場,一連看上幾天的比賽,甚至吃住不離看臺。他曾這樣描述第一部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的創作歷程:開始時非常困難,就像騎自行車上坡一樣,寫了一本又一本筆記,臨近結尾時,終于找到沖刺的感覺。
挨過 20 世紀中葉前后約 60 年的低迷期,“窮人座駕”率先在歐美翻身為“潮流之選”。荷蘭與丹麥晉升為全球公認的自行車王國,意大利的“一王四后”歷久彌新,山地車和小輪車風靡北美,三大環賽與五大古典賽漸受國人關注,騎行遂成比肩馬拉松的炫酷中國風。
騎行的魅力到底何在?
騎行讓我們學會保持樂觀。樂觀不是高光時氣吞山河,而是低谷時持續拼搏;不是順境時意氣風發,而是逆境時不被擊垮;不是成功時激揚天下,而是失敗時斗志倍加。堅持騎行,讓我們從悲觀主義變成樂觀主義,從短期主義駛向長期主義,從知難而退轉為知難而進。悲觀者不錯,因為短期來看,騎行是痛苦的,一次騎行也改變不了什么;樂觀者正確,因為長期來看,騎行是值得的,一直騎行定會迎來人生的轉機。
騎行讓我們依舊胸懷理想。物質越豐富,理想越稀缺。“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因為在物欲橫流、階層固化的水泥森林里,放棄奮斗、選擇躺平簡單又輕松;有理想的人不怕傷心,因為內省獨立從來不易,改變世界歷來艱難。沒有理想的人心甘情愿,因為請“有用的朋友”吃頓飯、陪“有權的領導”打場牌的利益預期可以量化;有理想的人內心豐盈,因為找有趣的朋友擼個串、與有才的兄弟喝杯茶的精神收益足夠厚重。在老氣橫秋的世界里,選擇騎行就是致青春;在世俗利益的格局中,堅持騎行便是克心魔。
騎行讓我們歸來仍是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的旗手和執牛耳者梁啟超 124 年前的《少年中國說》,放至今日仍振聾發聵。踏上腳蹬,風馳電掣,老夫聊發少年狂。騎行人都有少年心氣,那就是樂于嘗試、敢于創新、永不服輸,而非屈服于起點不公,甘心做個無趣、不爭的平庸者。騎行讓我們不至于被粗糲的現實打磨掉難能可貴的少年心氣讓我們歸來仍是少年。
騎行的征途,逆風而進,自閃光輝。
————
“征途”,誕生于 2024 年 8 月的一個凌晨;征途,開始于你我決定開始的那一刻。
征途之跑者無疆:馬拉松 作者簡介
白宇飛,北京體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體育經濟 50 人論壇和香樟體育經濟學論壇發起人,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常務理事和體育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出版學術著作、教材近二十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和中外學術期刊發表文章六十余篇,接受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等重要媒體采訪逾百次,多份研究成果獲中共中央辦公廳、人民日報內參部等機構全文采納。戶外運動深度熱愛者。
- >
回憶愛瑪儂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我與地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推拿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