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人間游戲:人際關系心理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2234550
- 條形碼:9787222234550 ; 978-7-222-23455-0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間游戲:人際關系心理學 本書特色
《人間游戲》幫你讀懂人際關系中那些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擺脫情感綁架的工具書。如果你常感到被他人情緒操控(如“要不是你”)、或陷入自我懷疑,這本書可以幫助識別情感勒索,建立健康的心理邊界。
◆職場人際的實用指南。書中分析的“辦公室政治游戲”如““你為什么不—是啊,但是”)”游戲直擊職場痛點。學會識別同事、上司的潛臺詞,避免無效內耗,用更成熟的方式應對復雜關系。
◆親密關系的解密手冊。為什么有些情侶總在重復“你不夠愛我的爭吵?伯恩用游戲理論拆解親密關系中的權力爭奪、情感操控和受害者心態,幫助擺脫“互相傷害”的互動模式。
◆親子教育的反思視角。伯恩指出許多親子沖突源于“父母自我狀態”與“兒童自我狀態”的錯位互動,如“看看我有多努力”游戲。可以幫助家長及教育工作者學習如何避免將孩子卷入無意識的控制游戲。
◆全新翻譯,力求通俗易懂。
◆新銳設計,新穎有趣。
人間游戲:人際關系心理學 內容簡介
《人間游戲》是心理學家埃里克·伯恩的經典著作,首次出版于1964年,奠定了溝通分析理論(TA)的基礎。書中提出,人們在日常互動中會無意識地參與“心理游戲”——即重復的、帶有隱藏動機的行為模式,這些游戲往往源于童年未解決的情感需求,并導致負面情緒和關系沖突。伯恩通過“父母”“成人”“兒童”三種自我狀態,解析了這些游戲的運作機制,例如“你為什么不—是啊,但是““要不是你”等常見游戲。他揭示了這些游戲如何影響人際關系,并鼓勵讀者通過覺察自我狀態、打破游戲模式,實現更健康、真誠的溝通。這本書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是心理學領域的里程碑之作。
人間游戲:人際關系心理學 目錄
引言 / 001
第1部分 游戲分析 / 009
第二部分 游戲匯編 / 053
第三部分 超越游戲 / 167
附錄 / 185
人間游戲:人際關系心理學 相關資料
引言
社會交往
社會交往理論在《溝通分析》中已經有相當詳細的概述,可以概括如下。
斯皮茨發現,長期沒有身體觸摸的嬰兒,身體機能會陷入不可逆轉的衰退,并容易最終死于并發疾病。實際上,這意味著他所說的情感剝奪可能會產生致命的后果。這些觀察引發了刺激饑渴(stimulus-hunger)的概念,并表明最受歡迎的刺激形式是那些由身體親密提供的形式—基于日常經驗,這一結論并不讓人難以接受。
在遭受感官剝奪的成年人中可以看到一種相關的現象。在實驗上,這種剝奪可能會導致短暫的精神病,或者至少引起暫時的精神困擾;在過去,社交剝奪和感官剝奪在被判長期單獨監禁的個體身上也會產生類似的影響。事實上,單獨監禁是最令人畏懼的懲罰之一,即使對肉體懲罰習以為常的囚犯來說也是如此,現在是一種臭名昭著的誘使政治服從的程序(相反,反對政治順從的最好武器是社會組織。
在生理方面,情感剝奪和感官剝奪很可能會導致或加劇器質性變化。如果腦干的網狀激活系統[6]沒有得到充分的刺激,神經細胞可能會間接地發生退行性變化。這可能是營養不良造成的繼發效應,但營養不良本身可能是冷漠的結果,就像患有消瘦癥的嬰兒一樣。因此,可以假設一條生物鏈,從情感剝奪和感官剝奪,到冷漠,到退行性變化和死亡。從這個意義上說,刺激饑渴對人類有機體生存的重要性與食物饑渴是一樣的。
引言
社會交往
社會交往理論在《溝通分析》中已經有相當詳細的概述,可以概括如下。
斯皮茨發現,長期沒有身體觸摸的嬰兒,身體機能會陷入不可逆轉的衰退,并容易最終死于并發疾病。實際上,這意味著他所說的情感剝奪可能會產生致命的后果。這些觀察引發了刺激饑渴(stimulus-hunger)的概念,并表明最受歡迎的刺激形式是那些由身體親密提供的形式—基于日常經驗,這一結論并不讓人難以接受。
在遭受感官剝奪的成年人中可以看到一種相關的現象。在實驗上,這種剝奪可能會導致短暫的精神病,或者至少引起暫時的精神困擾;在過去,社交剝奪和感官剝奪在被判長期單獨監禁的個體身上也會產生類似的影響。事實上,單獨監禁是最令人畏懼的懲罰之一,即使對肉體懲罰習以為常的囚犯來說也是如此,現在是一種臭名昭著的誘使政治服從的程序(相反,反對政治順從的最好武器是社會組織。
在生理方面,情感剝奪和感官剝奪很可能會導致或加劇器質性變化。如果腦干的網狀激活系統[6]沒有得到充分的刺激,神經細胞可能會間接地發生退行性變化。這可能是營養不良造成的繼發效應,但營養不良本身可能是冷漠的結果,就像患有消瘦癥的嬰兒一樣。因此,可以假設一條生物鏈,從情感剝奪和感官剝奪,到冷漠,到退行性變化和死亡。從這個意義上說,刺激饑渴對人類有機體生存的重要性與食物饑渴是一樣的。
事實上,不僅在生物學上,而且在心理學和社會學上,刺激饑渴在許多方面與對食物的饑渴相似。“營養不良”“飽足”“美食家”“貪食者”“時尚派”“苦行僧”“烹飪藝術”和“好廚師”等術語很容易從營養領域轉移到知覺領域。過度填塞與過度刺激有相似之處。在這兩個領域中,在供應充足、菜單多樣化的通常條件下,選擇將受到個人特質的很大影響。這些特質中的一些或許是天生的,但這與這里討論的問題無關。社會精神病學家關心的是嬰兒在正常成長過程中與母親分離后會發生什么。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說的內容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如果你不被撫摸,你的脊髓就會萎縮。”因此,在與母親的親密關系結束后,這個人的余生就面臨著一個兩難境地,他的命運和生存不斷地被拋向這個兩難境地。一方面是社會、心理和生物力量,它們阻礙著嬰兒式的身體親密關系的繼續;另一方面是他為實現這一目標而不懈地努力。在大多數情況下,他會妥協。他學會了更微妙的,甚至是象征性的應對方式,比如,連最微小的點頭認可也能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作用,盡管他最初對身體接觸的渴望仍然沒有減弱。
這個妥協的過程可以用不同的術語稱呼,比如“升華”,但無論它叫什么,結果都是將嬰幼兒期的“刺激饑渴”部分地轉變為一種可以被稱為“認可饑渴”的東西。隨著妥協的復雜性增加,每個人在尋求認可的過程中都變得越來越個人化,正是這些差異為社會交往增添了多樣性,并決定了個人的命運。一位電影演員可能需要匿名的、無差別的仰慕者每周給他數百次安撫,才能讓他的脊髓不至于萎縮;而一位科學家可能每年從一位受人尊敬的大師那里得到一次安撫,就能保持身心健康。“安撫”可以用作身體親密接觸的通稱。在實踐中,它可以有多種形式。有些人真的會撫摸嬰兒,有些人會擁抱或輕拍,而有些人會開玩笑地用手捏或用指尖撥弄。所有這些在談話中都有它們的類似物,所以似乎可以通過聽一個人說話來預測一個人會如何對待嬰兒。作為意義的延伸,“安撫”可以在口語中用來表示任何暗示認可他人存在的行為。因此,安撫可以被用作社會行動的基本單位。安撫的交換構成了溝通,而溝通是社會交往的計量單位。
就博弈論而言,這里出現的原則是,任何社會交往都比根本不交往有生物學上的優勢。這一點已經通過萊文(S.Levine)的一些引人注目的在大鼠身上的實驗得到了證明。在這些實驗中,觸摸不僅對身體、心理和情感的發育有幫助,而且對大腦的生化結構,甚至對抵抗白血病都有積極的影響。這些實驗的顯著特點是,溫和的觸摸和痛苦的電擊在促進動物健康方面同樣有效。這種對上文所說內容的證實,鼓勵我們更有信心地進入下一節。
時間的結構
我們暫且假定,對嬰兒的安撫及其成年后的等價物—認可—兩者都具有生存價值。問題是,接下來該怎么辦呢?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互相問候后能做些什么,無論是大學里的一句“嘿”,還是街頭巷尾持續幾小時的噓寒問暖?在刺激饑渴和認可饑渴之后是“結構饑渴”(structure-hunger)。青少年長期面臨的問題是:“然后你會對那個人說什么?”不只青少年,還有許多其他人也覺得社交間歇是最讓人不舒服的—這是一段沉默不語、無所適從的時間,在場的人都想不出比“你不覺得今晚的墻是垂直的嗎”更有趣的話了。人類永恒的問題是如何安排他醒著的時間。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所有社會生活的功能都是為此而讓大家互相幫助。
時間結構的具體操作可以被稱為編排(programming),并將其劃分為材料、社會與個人三方面。安排時間最常見、最方便、最舒適、最實用的方法是通過設計一個項目來處理外部現實中的材料,即通常所說的工作。嚴格來說,這樣的項目應該被稱為“活動”;因為社會精神病學的一般理論認為,社會交往也是一種工作形式,所以“工作”一詞并不確切。
材料編排源于在處理外部現實時遇到的各種變化;只有當活動提供了“安撫”、認可和其他更復雜的社交形式時,材料編排才令人感興趣。材料編排從根本上來說不是一個社會問題,本質上它基于數據處理。建造一艘船的活動依賴一系列的測量和估算,而發生的任何社會交流必須從屬于這些測量和估算,才能使建造持續進行。
社會編排催生了傳統的儀式性或半儀式性的交流。衡量它的主要標準是當地人是否接受,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有禮貌”。世界各地的父母都會教他們的孩子禮儀,這意味著他們知道正確的問候、用餐、排泄、求愛和哀悼的儀式,以及如何在適當的分寸下討論某一話題。這種分寸感讓人進退有據,不過其中一些是普遍適用的,一些是在局部地區通行的。在當地的傳統中,就餐時打嗝或問候另一個男人的妻子,要么是被鼓勵的,要么是被禁止的。事實上,這些交流之間存在著高度的反相關性。通常,在吃飯打嗝的地方,問候女性是不明智的;在人們問候女性的地方,吃飯打嗝是不明智的。通常,在正式的儀式之后,是半儀式性的主題對話,為了區分,我們可以將后者稱為“消遣”。
隨著人們變得越來越熟悉,越來越多的個人編排悄悄進入,從而開始發生“事件”。這些事件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偶然的,有關各方可能都會這樣說,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它們往往遵循特定的模式,易于整理和分類,而且順序受到沒有明說的規則的限制。只要友好或敵對行動持續按規則進行,這些規則就會一直隱藏著;但如果采取非法行動,導致象征性的、口頭的或法律上的“犯規”抗議,這些規則就會變得顯而易見。與消遣不同的是,這樣的順序更多地基于個人而不是社會編排,可以被稱為游戲(game)。家庭生活和婚姻生活,以及在各種組織機構中的生活,都有可能是年復一年地進行同一游戲的不同變體。
說社交活動大部分都是在玩游戲,并不一定意味著它是“好玩的”或雙方沒有認真地參與到關系中來。一方面,足球和其他體育“游戲”可能一點兒也不好玩,玩家可能非常嚴肅;這些游戲與賭博和其他形式的“玩”都有可能非常嚴肅,有時甚至會有嚴重后果。另一方面,一些作家,例如赫伊津哈(Huizinga),在“游戲”中加入了食人族的盛宴等駭人聽聞的事情。因此,將自殺、酗酒、吸毒、犯罪或精神分裂癥等悲劇行為稱為“玩游戲”并不是不負責任、開玩笑或野蠻的行為。人類游戲的本質特征不是情緒的虛假性,而是這些情緒是受控制的。當對不合理的情緒表現實施制裁時,這一點就會暴露出來。游戲可能是極其嚴肅的,有時候甚至是性命攸關的;但只有在違反規則的情況下,才會有嚴重的社會制裁。
消遣和游戲取代了真正的親密。正因為如此,它們可能被認為是預備性的參與,而不是真正的結合,這就是為什么消遣和游戲被描述為令人痛苦的娛樂形式。當個人(通常是本能的)編排變得更加激烈,社交模式、隱秘的限制和動機開始讓位時,親密就開始了。只有在這個時候,刺激饑渴、認可饑渴和結構饑渴,能夠得到徹底的滿足。親密的原型是柔情蜜意的受孕行為。
結構饑渴與刺激饑渴具有相同的生存價值。刺激饑渴和認可饑渴表達了避免知覺饑渴和情感饑渴的需求,后兩者都會導致生物退化。結構饑渴表達了避免無聊的需要,克爾愷郭爾(Kierkegaard)[10]指出了無結構時間造成的弊端。如果無聊持續一段時間,它就會成為情感饑渴的代名詞,并可能產生同樣的后果。
孤獨的人可以用兩種方式來安排時間:活動和幻想。每一位教師都知道,即使當著別人的面,一個人也可以保持孤獨。當一個人是一個由兩個或更多人組成的社交團體中的一名成員時,有幾種選擇來安排時間。按照復雜性的順序,它們是:(1)儀式;(2)消遣;(3)游戲;(4)親密;(5)活動—可以由前面四種任意組合而成。一個集合體的每個成員的目標,是從他與其他成員的溝通中獲得盡可能多的滿足。他越平易近人,就越能獲得滿足感。他的社交活動的大部分編排都是自動進行的。由于在這一編排下獲得的一些“滿足”,如自我毀滅的滿足,很難從“滿足”一詞的通常意義上辨認出來,因此最好用一些更不明確的詞語來代替,如“收獲”或“獲益”。
社交接觸的獲益圍繞著身體和心理的平衡。它們與以下因素有關:(1)緩解緊張;(2)避免有害的局面;(3)獲得安撫;(4)維持既定的平衡。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都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調查和討論。翻譯成社會精神病學的術語,它們可以表述為:(1)主要的內在獲益;(2)主要的外在獲益;(3)次級獲益;(4)存在主義獲益。前三種類似于弗洛伊德所描述的“疾病帶來的獲益”:分別是內在的因病獲益、外在的因病獲益和有害健康的獲益。經驗表明,從獲益的角度來研究社會溝通比將其視為防御性操作更有用、更具啟發性。首先,最好的防御是根本不參與任何溝通;其次,“防御”的概念只涵蓋前兩類獲益的一部分,其余的部分,連同第三和第四類獲益,都因為這一視角而被排除在外了。
最令人滿意的社交接觸是游戲和親密關系,無論它們是否包含在一系列活動之中。長時間的親密關系是罕見的,即便如此,它也只是一件私事;重要的社交活動通常以游戲的形式進行,這是我們在這里主要關心的主題。關于時間結構的更多信息,可以參考作者關于團體動力的書。
人間游戲:人際關系心理學 作者簡介
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1910-1970)是加拿大裔美國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溝通分析理論(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的創始人。他畢業于麥吉爾大學醫學院,后在美國從事精神分析研究。伯恩對傳統精神分析方法感到局限,轉而發展出更簡潔、實用的TA理論,強調人際互動中的自我狀態(父母、成人、兒童)和心理游戲。他的代表作《人間游戲》(1964年)將心理學理論通俗化,廣受歡迎。伯恩的理論對心理咨詢、教育和管理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被譽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推拿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