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我本富足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82179
- 條形碼:9787218182179 ; 978-7-218-18217-9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本富足 本書特色
作者以細膩入微的筆觸,巧妙地將金錢、家庭、社會偏見與個人成長等主題交織在一起,通過一系列引人入勝的故事,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探索自我、尋找生命真諦的旅程。
本書不僅提供了對金錢與道德關系的深刻思考,更引導讀者正視原生家庭的影響,挑戰社會偏見,*終在內心深處找到自我療愈的力量。每一個章節都充滿了智慧與啟示,讓讀者在共鳴與反思中不斷成長。
無論你是正在經歷人生低谷,還是渴望在平凡生活中尋找不凡的意義,本書都將是你不可或缺的伴侶。它將激發你的內在潛能,引領你勇敢面對挑戰,擁抱更加充實、美好的人生。
我本富足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探索人性、情感與金錢關系的心理自助讀物,通過四個章節講述個人如何在義與利的糾葛中尋找平衡,從原生家庭的束縛中解脫,挑戰社會偏見,并*終發掘內心深處的自我療愈力量。從金錢對親情的影響、原生家庭對個人成長的塑造,到社會偏見的挑戰,再到個人內在力量的覺醒,本書通過生動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引領讀者實現自我超越與成長。
我本富足 目錄
**章 義與利
**節 難補的墻角
第二節 千金可敵的親情
第三節 負債的雪球
第四節 付費上班的心臟病人
第二章 從原生到新生
**節 偷愛的女孩
第二節 守財就是守愛
第三節 魚與熊掌可兼得
第四節 敗家的財務總監
第五節 買得到的后悔藥
第三章 撥開偏見的迷霧
**節 冰山美人的煩惱
第二節 摳門的高管
第三節 冰釋“錢”嫌
第四節 引路的寶石
第四章 深藏于心的療愈之力
**節 “擺爛”的男人
第二節 懸崖邊的重生
第三節 先謀生,再謀愛
第四節 通往現實的夢境
我本富足 相關資料
第一章 義與利
第一節 難補的墻角
“馮老師,您看,我這新房子準備裝修了。”楊雪打開了一個演示文檔,向我展示她新家裝修的設計圖,她精致的美甲在手機屏幕上滑動,并不時地縮放著。相較于她的語氣,指甲觸碰屏幕的聲響似乎更體現出她對新家的期待。
四個月前,楊雪家新買了套一樓帶花園的小洋房,她邀請了幾個朋友來看房。告別朋友們之后,楊雪立馬就聯系了工人來現場測量,她聽從了一個朋友的建議,想要修補一個墻角。可墻角剛剛補好沒多久便被舉報了,接著被認定為違章。收到整改通知后,楊雪很無奈,只能把墻角恢復為原樣。但她不甘心,又偷偷找工人把墻角補了起來,可是,這次她還是沒能逃脫。
“馮老師,我為什么這么倒霉呢?白白花了十幾萬,卻還是修不好一個墻角?”楊雪滿臉的焦慮。
我和楊雪確認:“這次咨詢你最想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呢?”
楊雪想了半天,才不確定地說道:“我就是想不明白,我和我老公平時對人都挺好的,為什么別人會舉報我們呢?他們為什么這么做呢?我們又沒礙著別人,為什么就不能讓我補呢?”
違規、被舉報、受罰,這些順理成章的事情發生在楊雪身上之后,她卻有冤屈之感。哪怕是做一件不違規的尋常事,也是風險和收益并存的,相信沒有人不懂這個道理。
楊雪是一家服裝買手店的老板,她新家裝修的設計圖也體現出她不俗的品位。一個聰明人會抱著僥幸心理犯兩次糊涂嗎?如果不是發生了什么,不足以讓她形成這種強烈的執念。
我在咨詢中經常會遇到像楊雪這樣的來訪者,他們自己也不太清楚自己咨詢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但這個目的,往往會在咨詢的過程中慢慢被找到。我是無法幫她解決墻角的問題的,我要做的是,挖掘補墻這個行為背后的原因。
因為人的大部分行為都是受潛意識控制的,在意識層面找不到的東西,往往在潛意識里都會顯露出來。
第一章 義與利
第一節 難補的墻角
“馮老師,您看,我這新房子準備裝修了。”楊雪打開了一個演示文檔,向我展示她新家裝修的設計圖,她精致的美甲在手機屏幕上滑動,并不時地縮放著。相較于她的語氣,指甲觸碰屏幕的聲響似乎更體現出她對新家的期待。
四個月前,楊雪家新買了套一樓帶花園的小洋房,她邀請了幾個朋友來看房。告別朋友們之后,楊雪立馬就聯系了工人來現場測量,她聽從了一個朋友的建議,想要修補一個墻角。可墻角剛剛補好沒多久便被舉報了,接著被認定為違章。收到整改通知后,楊雪很無奈,只能把墻角恢復為原樣。但她不甘心,又偷偷找工人把墻角補了起來,可是,這次她還是沒能逃脫。
“馮老師,我為什么這么倒霉呢?白白花了十幾萬,卻還是修不好一個墻角?”楊雪滿臉的焦慮。
我和楊雪確認:“這次咨詢你最想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呢?”
楊雪想了半天,才不確定地說道:“我就是想不明白,我和我老公平時對人都挺好的,為什么別人會舉報我們呢?他們為什么這么做呢?我們又沒礙著別人,為什么就不能讓我補呢?”
違規、被舉報、受罰,這些順理成章的事情發生在楊雪身上之后,她卻有冤屈之感。哪怕是做一件不違規的尋常事,也是風險和收益并存的,相信沒有人不懂這個道理。
楊雪是一家服裝買手店的老板,她新家裝修的設計圖也體現出她不俗的品位。一個聰明人會抱著僥幸心理犯兩次糊涂嗎?如果不是發生了什么,不足以讓她形成這種強烈的執念。
我在咨詢中經常會遇到像楊雪這樣的來訪者,他們自己也不太清楚自己咨詢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但這個目的,往往會在咨詢的過程中慢慢被找到。我是無法幫她解決墻角的問題的,我要做的是,挖掘補墻這個行為背后的原因。
因為人的大部分行為都是受潛意識控制的,在意識層面找不到的東西,往往在潛意識里都會顯露出來。
補或不補,這是個問題
我引導楊雪放松下來,并引導她設想在新家小區里的情景。
楊雪走到了新買的房子外面,看到了舉報她的人——一個戴鴨舌帽的女人正對著她補好的墻角拍照。楊雪走到她面前,質問她:“你為什么要針對我?為什么不讓我修?”女人并沒有理會她,徑自轉身走開了。
楊雪繼續在房子附近走,她看到了一個老爺爺,老爺爺在她家周圍邊轉悠,邊打量著。楊雪感覺這個老爺爺對她補墻角很不滿意,她面對老爺爺,質問他:“你在我家房子外面看什么呢?都是墻,有什么好看的?”老爺爺不理楊雪,就盯著她家的房子看。這時,楊雪的朋友們都過來給她助陣,圍著這個老爺爺,但老爺爺依然昂首挺胸,仿佛在說:“你們不敢把我怎么樣,這是法治社會。”
我問楊雪:“其實你心里也很清楚,自己違建,被拆掉也正常,對嗎?”
楊雪回答說:“可是,我花了那么多錢,很多人家都在建,為什么偏偏我被舉報呢?”
楊雪從走進咨詢室開始,就強調為這個墻角花了不少錢。我說:“人在一件事情上的沉沒成本越高,就越不愿意放棄那件事情。所以你心里糾結,也是很正常的。”
楊雪的表情沒有任何變化。我感覺到,花了很多錢只是她為自己的糾結找的一個借口。她內心一方面承認違建是不對的,另一方面,卻有“不得不”補墻角的理由。
“我們來回想一下你決定補墻角的那個時刻,好嗎?四個月,離今天也不算遠。”
那天,楊雪和朋友們在市區用完午餐后,驅車前往位于郊區的新房。
轉了一圈后,朋友們對房子的戶型贊不絕口。一個朋友把楊雪拉到一邊問:“哎,你和你老公最近怎么樣?”這個問題讓楊雪的心里一沉,那些讓她在這幾年間對婚姻產生危機感的時刻,霎時在她的腦海中閃回著,如果趁著這個喬遷新居的機會能有所改變的話……朋友看她略顯遲疑,便說道:“你這個房子,缺的墻角代表的就是男主人的位置,如果不補,擔心以后會影響到夫妻關系。”楊雪當時只是白了朋友一眼:“你什么時候變得這么迷信了?”
當時楊雪覺得朋友是在開一個“玄學”玩笑,她也從來不信這些,但朋友離開后,她還是決定補這個墻角。如果是因為一句玩笑話,她為何總是拿錢做借口呢?既然不相信朋友的話,為什么又為此大費周章呢?
你的想法不是你的
楊雪的問題,讓我想起了一個類似的案例,有一個女孩,名牌大學畢業,畢業后回到家鄉考了公務員,工作穩定,待遇也不錯,她對自己當時的生活也很滿意。可幾年之后,她每天都覺得痛苦萬分,總有一種自己不屬于這里的感覺,卻不明白自己究竟為何痛苦。理智上覺得自己沒什么可不滿的,可她卻無法壓抑自己的感受。
我問起她當年決定考公務員時的想法。女孩脫口而出道:“女孩子就是要追求穩定與安全感的呀!”我問她:“這些想法是你自己的嗎?”女孩對這個問題感到很驚訝:“怎么會不是我自己的呢?”
后來,我幫助這個女孩回溯到了她童年的幾個情景,她才發現,考公務員、過穩定的生活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是媽媽從小就總是向她傳達“女孩子工作要穩定”的觀念,并且希望女兒不要離開自己生活。這些信息留在了她的大腦里。當女孩畢業后考慮自己的未來時,那些早就停留在大腦里的信息已經替她做好了選擇。
這個案例說明,很多時候,面對一個問題時,我們講出來的理由并不是內心真正的理由,只是過去的經驗和經歷累積的深刻記憶成了自己習以為常的觀念,慢慢形成了潛意識“種子”。當類似事件發生,潛意識就會告訴我們這樣或者那樣的理由,我們自己的真實需求就被這些外在賦予我們的經驗深深地壓在了內心的最深處。
花了錢卻沒有結果,很讓人生氣。這種類型的觀念是非常常見的。買房子看風水,在某些地區是一種風俗。這些司空見慣、耳熟能詳的理由,自然很容易被人拿來作為解釋一件事情的原因。如同案例里的女孩用“女孩子就該追求穩定”來解釋自己當年的決定一樣,楊雪也是借用了這些觀念來解釋自己的行為。
而我們咨詢師要做的,就是幫助來訪者把那些外界的聲音屏蔽掉,引導他們看到自己真正的需求。
補的是什么
我引導楊雪去回想當初買房的情景。楊雪說,當初選房子的時候,她認為這套房子位置有點偏,但丈夫非常喜歡這套房子的戶型。
“你當時的感受是什么?”我問楊雪。
“我覺得有點不開心,但又想著不就是一套房子嗎?何必因為房子鬧得不愉快呢,就答應了。可是,朋友的話又讓我……”楊雪重重地嘆了口氣。
“那你究竟是否相信你朋友說的呢?”我問楊雪。
“我本來是不信的,可是,她說影響夫妻關系,這么大的事情,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到現在,楊雪修補墻角的真正原因才慢慢顯露出來。楊雪面對丈夫的需求,會壓抑自己的需求,自己不喜歡的房子,因為丈夫喜歡就會買。楊雪本不信“玄學”,但因為涉及夫妻關系,就讓她高度敏感。
“你們夫妻倆怎么樣,其實都跟那個缺角無關。”我解釋道,“在買新房之前,你們的關系就已經出現裂痕了,不是嗎?”
楊雪低下了頭,似乎是在斟詞酌句,終于,她開口了:“我覺得必須做點什么才能挽回。”
剛結婚的時候,丈夫對楊雪特別細致周到,每逢紀念日,丈夫都會費盡心思去準備禮物,然后給她一個驚喜。楊雪懷孕的時候,丈夫每天下班回家都會陪她散步;出差的時候,丈夫怕她一個人在家無聊,一有空就會打電話陪她聊天。
但慢慢地,丈夫便不再這么用心了,買的禮物也越來越敷衍了。去年,丈夫居然連結婚紀念日和楊雪的生日都能忘記,這讓楊雪深深地感到恐慌。楊雪很怕失去丈夫,失去這個家。楊雪曾反思過自己,以前總是習慣讓丈夫照顧自己,自己是不是為丈夫做得太少了。她覺得自己需要付出,他們才能回到過去的甜蜜的狀態。
咨詢進行到這里,楊雪已經意識到了,她想補的不是墻角,而是夫妻關系。丈夫從結婚初期的無微不至到如今對她的關懷越來越少,這總讓她有一種想抓卻抓不住的失控感。
楊雪的聲音變得哽咽:“馮老師,我接受不了,我很懷念之前他對我的寵愛。如果他對我一開始就像現在這樣,那也罷了。人最怕的,就是得到了再失去。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感覺真的太折磨人了。馮老師,您能理解我的感受嗎?”
我輕輕點點頭,但同時我也感受到了楊雪對失去的恐懼。只有找到她如此害怕失去的心理成因,才能真正幫到她。
親密關系中的問題,通常與雙方在各自原生家庭中的成長經歷有關。所以,我和楊雪約定,下一次咨詢,我們會探討她的童年。
未知導致恐懼
楊雪的思緒回到了剛上小學的某一天,她看到媽媽回來了,于是放下正在寫作業的筆,向媽媽飛奔過去,翻媽媽的背包。每天媽媽下班回家,都會帶給她驚喜。她從包里翻出一個棒棒糖,撒嬌地坐在媽媽腿上。媽媽幫她撕掉棒棒糖的包裝紙,然后遞給她,寵溺地看著她享用棒棒糖的樣子。
忽然,楊雪的身體顫抖了一下,她說:“馮老師,我覺得好冷啊。”
“你出現的任何身體反應,都是正常的。”我安慰楊雪。她點點頭。
回憶往后推移到了另一天,那天楊雪和爸爸吃完晚飯,但媽媽還沒回家。爸爸說,媽媽外出公干,要過幾天才能回來。天已經黑了,楊雪一個人蜷縮在床上的角落里。過了好半天,迷迷糊糊中,燈亮了,她被強烈的光線刺醒,是爸爸過來幫她蓋被子。爸爸臉色很不好看,她內心隱隱覺得有大事發生了,可她不敢問爸爸,她怕聽到不好的答案。
后來,媽媽終于回來了。她給楊雪買了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可這次,楊雪再也沒有了以往的興奮。媽媽照樣無微不至地照顧她,用充滿憐愛的眼光看著她,可是她的心里卻有一種隱隱的恐懼。
爸爸變得小心翼翼,媽媽一干活,他就趕緊搶過去。爸爸平時還總是叮囑她,一定要照顧好媽媽,不能讓媽媽心情不好。雖然爸爸媽媽什么都不告訴楊雪,但從他們過分小心的言行與親戚鄰居的閑言碎語中,楊雪猜測,媽媽好像得了一種很嚴重的病。
楊雪變得很敏感,哪天放學回家看不到媽媽的身影,她心里就會涌起一陣恐懼感,開始胡思亂想,直到看到媽媽的身影,才放下心來。
這樣的日子日復一日地過,直到六年后的一天。那年,楊雪十二歲,她放學回到家,媽媽不在,她開始寫作業,心里卻在胡思亂想著媽媽去了哪里。門外有一點響聲,她便飛奔過去打開門,然后,再失望地把門關上。后來,門終于開了,但進來的卻是眼睛紅腫的姑姑。姑姑抱住楊雪,哭著對她說:“可憐的孩子,你媽媽走了,你爸爸還在醫院,姑姑會好好照顧你的。”
回溯到這里,楊雪悲痛地哭著,身體不住地顫抖。我在一旁默默地陪著她,讓她發泄內心的情緒。當情緒宣泄之后,我開始和楊雪一起挖掘她內心對“失去”的敏感與恐懼。
楊雪說,其實她對很多事情都很敏感,只是她一直覺得是性格的原因,她也沒想到,當年爸爸媽媽對她出于保護目的的隱瞞,給她的心理造成了那么大的影響。
媽媽去世后的一天,爸爸晚上要加班,給楊雪留了字條,告訴她冰箱里有飯菜,讓她自己用微波爐熱了吃,并說晚上九點半的時候會給她打個電話。可是那天爸爸太忙,九點半的時候忘了給楊雪打電話,楊雪便一直提心吊膽地胡思亂想,直到快十一點,爸爸回到家,她還沒有睡著。
雖然楊雪的父母自從她母親生病起,便極力維持著表面的平靜,但孩子的心靈永遠比成年人想象得更為敏感。楊雪的父母以為不把病情告訴她,是對她的保護,但實際上,這種不確定的感覺加劇了她內心的恐懼。因為安全感的一個來源,就是掌控感。當我們對一件事情有了預期的時候,就會對它更有掌控感,而越是不知道發生了什么,那種失控感越是讓人覺得難受。
在某個休息日的午后,楊雪獨自在家,本想給皮膚做個保養,卻發現護膚品落在了車里,于是便給丈夫留言,讓他晚上回來記得拿上樓。從下午到晚上,楊雪一直機不離手,等待著丈夫的回復,她努力轉移注意力,但思緒仍如野草般蔓延,她的心情愈發沉重。
傍晚,楊雪打電話過去,卻發現丈夫的手機關機了。她的內心充滿了焦慮與不安,腦海里已經開始上演各種戲劇性的場景:丈夫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危險?還是說他已經厭倦了這段婚姻,正在考慮離開她?直到晚上十一點,丈夫一身酒氣地回到家,楊雪才知道他下午因接待客戶忘記回復,也許是在晚餐開始前手機已經沒電了。雖然丈夫出門前告知過她今晚有應酬,會晚歸,但那種失控感還是讓她止不住地過度憂慮。
補好心里的裂縫
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來。我們需要幫助來訪者追根溯源,重新回到潛意識形成的那個最初事件的情景中,從根源上進行處理。
再次坐在我斜對面的楊雪,經過前兩次的咨詢之后,已經變得很從容了。她安靜地閉上眼睛:“馮老師,我準備好了,咱們開始吧。”
我引導楊雪放松,讓她回到當年媽媽生病時的情景。
媽媽從醫院回來了,她把一個大袋子遞給楊雪,說:“寶貝,看,都是你喜歡吃的和玩的。”但媽媽的神態和過去不一樣了,看楊雪的眼神里多了幾分憐愛。爸爸趕忙走過來扶媽媽坐下:“你先歇會兒,我去做飯。”由于以前都是媽媽做飯的,當時楊雪覺得很奇怪。
我引導楊雪道:“把你內心的不安都告訴媽媽。”她點了點頭。
楊雪對媽媽說:“我很擔心,因為我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但從你和爸爸的表情來看,我知道一定是發生了很嚴重的事。”
“聽了你的問話,媽媽是什么表情?”我問楊雪。
楊雪說:“她顯出很為難的樣子,欲言又止。”
“把你心里的話都告訴媽媽。”我鼓勵楊雪。
楊雪的聲音變得有些激動:“媽媽,你知道我每天的生活是怎么樣的嗎?每天,我都在猜測,媽媽到底怎么了。有一次,我聽到鄰居阿姨在聊你,說什么‘年紀輕輕的,真是太可惜了’。她們看見我就馬上不說話了,那種同情的眼神真讓我感到害怕。”
楊雪深吸了幾口氣,繼續吐露心聲:“我知道你們不告訴我是為了我好,可是,那種每天提心吊膽的生活真的讓我特別難受。作為家庭的一分子,我希望能知道家里發生了什么,知道爸爸媽媽的想法。”
媽媽伸手抱住楊雪:“寶貝,對不起,媽媽不知道我們的隱瞞居然給你造成了這么大的心理負擔。媽媽生病了,也許媽媽不能一直陪著你長大,但是,媽媽會努力好好養病,爭取讓自己康復,你愿意陪著媽媽一起努力嗎?”
楊雪用力地點點頭。
爸爸也從廚房出來,三個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給彼此溫暖與信心。
眼淚從楊雪的眼睛里涌出,但是她的臉色變得輕松多了:“我感覺內心踏實了,雖然覺得有些沉重,但是一家人在一起,互相坦誠、互相溫暖的感覺,太好了。”
咨詢快要結束的時候,楊雪說:“補墻角根本就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我患得患失,是因為內心一直有一道裂縫,剛才對媽媽表達了之后,這道裂縫已經小很多了。以后,我會好好愛自己,自我療愈,補不補墻角根本不重要。我會和老公商量一下,說出我對買那套房子的真實想法,然后我們一起決定房子的去留。”
我沖楊雪點點頭,含笑目送她離開。
雖然楊雪的父母隱瞞了母親生病的事情,但這件事會通過他們異常的言行表露出來,給幼年的楊雪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負擔。她總活在害怕失去媽媽的恐懼之中。而在成家立業后,當老公的行為出現變化,她幼時留在身體里的恐懼感再次被喚醒,從而變得異常敏感。但當她回到童年,把當年的心結消除掉,現在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本富足 作者簡介
馮映云
新異心理聯合創始人,分之道五福系統聯創,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國生命關懷協會理事,中國生命關懷協會心理健康專業委員會專家,廣東社會學學會潛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國學研究推廣中心副主任,易經應用心理學研究所副所長,廣州市家庭建設協會親子心理健康專業委員會主任。
著有《財商心理之旅》、主編《原來如此:因果心里案例分析》、編訂《中華文化經典讀本》、參編《讓愛回家》《心理保健與危機干預》《了凡四訓:譯解》《棋與道》《陽光城堡》《親子心理探秘》《職場之光》等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