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506391
- 條形碼:9787519506391 ; 978-7-5195-0639-1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研究 內容簡介
冷戰結束后,許多在地理上、戰略上和政治上處于全球性大國夾縫下的力量缺失地帶開始凸顯,如東歐、中亞、高加索和中東等地區。全球性大國圍繞這些地帶內的很多國家展開了激烈的地緣政治博弈,本書將這些國家稱為“中間地帶國家”。本書以“中間地帶國家”為研究對象,采用歷史分析、案例分析和層次分析等研究方法,論述中小國家的自主性、國家間結構性矛盾和通道政治等核心概念的內涵。基于對上述核心概念的研究,本書總結出“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的形成和運行機制,從而構建“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理論,以中東、外高加索和東歐地區的“中間地帶國家”為案例來進一步深入研究“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的內涵。
“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研究 目錄
導論// (1)
**節論題的提出// (1)
第二節文獻綜述// (3)
第三節本書設計思路// (15)
**章“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理論框架建構// (20)
**節“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形成的內因// (20)
第二節“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形成的外因// (30)
第三節“中間地帶國家”的形成和發展// (58)
第四節“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的形成// (72)
第二章中東阿勒頗軍事通道政治// (88)
**節敘利亞的“中間地帶化”// (89)
第二節敘利亞阿勒頗軍事通道政治的形成// (109)
第三節美俄對阿勒頗軍事通道的爭奪// (123)
第四節俄羅斯單獨掌控阿勒頗軍事通道// (138)
第三章外高加索能源走廊通道政治// (143)
**節格魯吉亞的“中間地帶化”// (144)
第二節外高加索能源運輸走廊通道政治的形成// (170)
第三節外高加索能源走廊通道政治博弈// (199)
第四章歐洲天然氣管線通道政治// (220)
**節地緣政治與經濟分裂下中東歐國家的
“中間地帶化”// (220)
第二節通道政治博弈之初:三次歐洲天然氣管線爭端// (231)
第三節俄羅斯對歐洲能源出口的多元化// (243)
第四節歐洲天然氣管線通道政治的形成和運行機制// (259)
第五節依賴與反依賴:俄歐能源關系的進一步發展// (265)
結語“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的對比與總結// (276)
參考文獻// (291)
“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研究 相關資料
冷戰結束后,許多在地理上、戰略上和政治上處于全球性大國夾縫下的力量缺失地帶開始凸顯,如東歐、中亞、高加索和中東等地區。全球性大國特別是美俄圍繞這些地帶內的很多國家展開了激烈的地緣政治博弈,本書將這些國家稱為“中間地帶國家”。本書的研究源于對“中間地帶國家”產生原因的思考,以及對全球性大國以何種方式介入“中間地帶國家”所進行的思考。作者發現,對于美俄博弈下的部分中小國家而言,自主性不足是其成為“中間地帶國家”的內因,美俄在結構性矛盾規范下所產生的地緣政治競爭是其成為“中間地帶國家”的外因。對美俄而言,其干預“中間地帶國家”內政外交最重要的內容和方式之一就是介入“中間地帶國家”的地理性通道,而美俄等全球性大國與“中間地帶國家”圍繞通道的走向、利用和主導權展開的博弈則構成了“中間地帶國家”的通道政治。本書以“中間地帶國家”為研究對象,采用歷史分析、案例分析和層次分析等研究方法,論述中小國家的自主性、國家間結構性矛盾和通道政治等核心概念的內涵。基于對上述核心概念的研究,本書總結出“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的形成和運行機制,從而構建“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理論。在上述理論指導下,本書以中東、外高加索和中東歐的“中間地帶國家”為案例,進一步深入研究“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的內涵。在始于2011年的敘利亞沖突中,該國北部城市阿勒頗成為以美俄為首的兩大地緣政治集團激烈爭奪的臨時性軍事通道。蘇聯解體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推動在格魯吉亞領土建設繞過俄羅斯的能源管道,格魯吉亞憑借其能源過境國的戰略地位而成為西方打破俄羅斯能源出口壟斷的重要砝碼。2004年爆發“橙色革命”后,烏克蘭在美俄博弈下逐漸陷入動蕩和內戰的漩渦,這突出表現為在美國和歐盟的支持下,烏克蘭就進口天然氣的價格問題和該國天然氣管線的收益問題與俄羅斯展開激烈博弈。通過理論和案例分析,本書得出結論:在結構性矛盾規范下,全球性大國尤其是美俄進行地緣政治競爭是“中間地帶國家”無法改變的外部空間狀態,其在通道政治中只有學會于美俄之間保持動態平衡,并促進美俄關系向合作而不是對抗的方向發展,才能獲得國家的長治久安。一、本書的難點、重點和研究目標本書的難點:大國關系本就紛繁復雜,美國這個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與俄羅斯這個昔日公認的超級大國之間的關系尤為如此,對國家間結構性矛盾的內涵以及美俄結構性矛盾作多層面、全方位的詳細論述是本書的最大難點。本書的重點:對“中間地帶國家”的發展與演進機制,以及“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的形成與運行機制這兩個核心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得出一般性結論。本書的研究目標:通過從理論層面和案例層面對“中間地帶國家”的通道政治進行分析和解讀,探究“中間地帶國家”在全球性大國博弈背景下的生存和發展之道。二、本書的創新之處首先,國內外文獻在理論層面關于國家間結構性矛盾的系統論述不多,通過結合大國間的歷史事件和相關國際關系理論,本書多層面、全方位地對國家間結構性矛盾進行理論性梳理、分析和總結。其次,國內外文獻關于“中間地帶國家”和“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的論述不多,相關文獻多為論述大國在“緩沖地帶”的地緣政治博弈。本書試圖在王鳴野教授所著《“中間地帶”的博弈與困境》相關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完善“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理論研究。最后,國內外政治學文獻關于通道的論述多為解讀世界重要地理性通道的戰略意義,而較少有文獻從通道政治博弈的起源來研究相關問題。本書以哲學范疇中“矛盾論”內外因辯證原理來解讀“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形成的原因和運行的機制,力圖使本書在理論敘述上更加細化且更具創新性,使“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理論更具解釋力。通過研讀美俄圍繞中東敘利亞、后蘇聯空間的中東歐國家以及其他地區殊死博弈的大量案例,可以看出:存在結構性矛盾的美俄對地區影響力和主導權的爭奪實質上都是為了爭取獲得更多通道,即通向世界各地的主導權力。但關于“通道”的概念早已超出了傳統的道路的意義,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已經賦予“通道”全新內涵。例如,網絡“通道”已經無所不在,這使得國家安全面臨的威脅更加嚴峻;電磁“通道”已經成為國家的重要資產;太空“通道”已經是國家探索宇宙和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介質。不過,以上幾個領域的問題已經超出本書的研究范圍,本書所研究和論述的通道仍然是以傳統的地緣政治為主要范圍的地理性通道。三、本書的研究價值和意義本書所研究的“中間地帶國家”的通道政治問題,既是全球性大國在發展過程中所不得不面對且必須處理好的關鍵問題,也是“中間地帶國家”自身在爭取國家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所必須解決好的棘手問題。冷戰結束后,世界范圍內爆發危機、動亂和戰爭的國家多為處于全球性大國特別是美俄影響下的“中間地帶國家”。因此,“中間地帶國家”是否安寧與穩定對世界和平有重大影響。由于“中間地帶國家”與外部連接的通道是全球性大國干預這些國家內政的重要渠道,因此研究“中間地帶國家”、全球性大國以及其他利益相關方為爭奪這些通道的主導權所引發的地緣政治博弈,就成為分析部分自主性不足的中小國家出現動蕩政局,并成為“中間地帶國家”的關鍵一環。從這個角度來看,本書有兩個層次的研究意義和價值。一方面,在內部紊亂和外部干預客觀存在的背景下,通道成為“中間地帶國家”和全球性大國互動的結合點,通道政治的演進過程就是各個“中間地帶國家”和全球性大國以通道為平臺進行地緣政治博弈的進程。分析中東、外高加索和中東歐這三個“中間地帶”通道政治進程中各國的得失,有助于找到“中間地帶國家”在大國夾縫中正確的生存發展之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另一方面,中國的崛起是冷戰結束后東亞乃至全球的地緣政治格局變化之一,一些新的“中間地帶”和“中間地帶國家”由此相應產生,這使中國也面臨處理與“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有關的外交問題。通過從理論層面分析“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的形成和運行機制,以及從案例層面分析美俄在中東、外高加索和中東歐這三個“中間地帶”通道政治中的具體實踐,可以總結出全球性大國與“中間地帶國家”在地緣政治博弈中的經驗教訓,進而為中國解決下列問題提供參考和借鑒:(1)中國在“中間地帶國家”的通道政治中如何處理與其他全球性大國的復雜關系;(2)中國在通道政治中如何處理與“中間地帶國家”的關系;(3)中國如何推動“中間地帶”的和諧與穩定,從而為自身的發展贏得長期穩定的外部發展環境,為世界和平作貢獻。
冷戰結束后,許多在地理上、戰略上和政治上處于全球性大國夾縫下的力量缺失地帶開始凸顯,如東歐、中亞、高加索和中東等地區。全球性大國特別是美俄圍繞這些地帶內的很多國家展開了激烈的地緣政治博弈,本書將這些國家稱為“中間地帶國家”。本書的研究源于對“中間地帶國家”產生原因的思考,以及對全球性大國以何種方式介入“中間地帶國家”所進行的思考。作者發現,對于美俄博弈下的部分中小國家而言,自主性不足是其成為“中間地帶國家”的內因,美俄在結構性矛盾規范下所產生的地緣政治競爭是其成為“中間地帶國家”的外因。對美俄而言,其干預“中間地帶國家”內政外交最重要的內容和方式之一就是介入“中間地帶國家”的地理性通道,而美俄等全球性大國與“中間地帶國家”圍繞通道的走向、利用和主導權展開的博弈則構成了“中間地帶國家”的通道政治。本書以“中間地帶國家”為研究對象,采用歷史分析、案例分析和層次分析等研究方法,論述中小國家的自主性、國家間結構性矛盾和通道政治等核心概念的內涵。基于對上述核心概念的研究,本書總結出“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的形成和運行機制,從而構建“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理論。在上述理論指導下,本書以中東、外高加索和中東歐的“中間地帶國家”為案例,進一步深入研究“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的內涵。在始于2011年的敘利亞沖突中,該國北部城市阿勒頗成為以美俄為首的兩大地緣政治集團激烈爭奪的臨時性軍事通道。蘇聯解體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推動在格魯吉亞領土建設繞過俄羅斯的能源管道,格魯吉亞憑借其能源過境國的戰略地位而成為西方打破俄羅斯能源出口壟斷的重要砝碼。2004年爆發“橙色革命”后,烏克蘭在美俄博弈下逐漸陷入動蕩和內戰的漩渦,這突出表現為在美國和歐盟的支持下,烏克蘭就進口天然氣的價格問題和該國天然氣管線的收益問題與俄羅斯展開激烈博弈。通過理論和案例分析,本書得出結論:在結構性矛盾規范下,全球性大國尤其是美俄進行地緣政治競爭是“中間地帶國家”無法改變的外部空間狀態,其在通道政治中只有學會于美俄之間保持動態平衡,并促進美俄關系向合作而不是對抗的方向發展,才能獲得國家的長治久安。一、本書的難點、重點和研究目標本書的難點:大國關系本就紛繁復雜,美國這個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與俄羅斯這個昔日公認的超級大國之間的關系尤為如此,對國家間結構性矛盾的內涵以及美俄結構性矛盾作多層面、全方位的詳細論述是本書的最大難點。本書的重點:對“中間地帶國家”的發展與演進機制,以及“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的形成與運行機制這兩個核心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得出一般性結論。本書的研究目標:通過從理論層面和案例層面對“中間地帶國家”的通道政治進行分析和解讀,探究“中間地帶國家”在全球性大國博弈背景下的生存和發展之道。二、本書的創新之處首先,國內外文獻在理論層面關于國家間結構性矛盾的系統論述不多,通過結合大國間的歷史事件和相關國際關系理論,本書多層面、全方位地對國家間結構性矛盾進行理論性梳理、分析和總結。其次,國內外文獻關于“中間地帶國家”和“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的論述不多,相關文獻多為論述大國在“緩沖地帶”的地緣政治博弈。本書試圖在王鳴野教授所著《“中間地帶”的博弈與困境》相關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完善“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理論研究。最后,國內外政治學文獻關于通道的論述多為解讀世界重要地理性通道的戰略意義,而較少有文獻從通道政治博弈的起源來研究相關問題。本書以哲學范疇中“矛盾論”內外因辯證原理來解讀“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形成的原因和運行的機制,力圖使本書在理論敘述上更加細化且更具創新性,使“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理論更具解釋力。通過研讀美俄圍繞中東敘利亞、后蘇聯空間的中東歐國家以及其他地區殊死博弈的大量案例,可以看出:存在結構性矛盾的美俄對地區影響力和主導權的爭奪實質上都是為了爭取獲得更多通道,即通向世界各地的主導權力。但關于“通道”的概念早已超出了傳統的道路的意義,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已經賦予“通道”全新內涵。例如,網絡“通道”已經無所不在,這使得國家安全面臨的威脅更加嚴峻;電磁“通道”已經成為國家的重要資產;太空“通道”已經是國家探索宇宙和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介質。不過,以上幾個領域的問題已經超出本書的研究范圍,本書所研究和論述的通道仍然是以傳統的地緣政治為主要范圍的地理性通道。三、本書的研究價值和意義本書所研究的“中間地帶國家”的通道政治問題,既是全球性大國在發展過程中所不得不面對且必須處理好的關鍵問題,也是“中間地帶國家”自身在爭取國家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所必須解決好的棘手問題。冷戰結束后,世界范圍內爆發危機、動亂和戰爭的國家多為處于全球性大國特別是美俄影響下的“中間地帶國家”。因此,“中間地帶國家”是否安寧與穩定對世界和平有重大影響。由于“中間地帶國家”與外部連接的通道是全球性大國干預這些國家內政的重要渠道,因此研究“中間地帶國家”、全球性大國以及其他利益相關方為爭奪這些通道的主導權所引發的地緣政治博弈,就成為分析部分自主性不足的中小國家出現動蕩政局,并成為“中間地帶國家”的關鍵一環。從這個角度來看,本書有兩個層次的研究意義和價值。一方面,在內部紊亂和外部干預客觀存在的背景下,通道成為“中間地帶國家”和全球性大國互動的結合點,通道政治的演進過程就是各個“中間地帶國家”和全球性大國以通道為平臺進行地緣政治博弈的進程。分析中東、外高加索和中東歐這三個“中間地帶”通道政治進程中各國的得失,有助于找到“中間地帶國家”在大國夾縫中正確的生存發展之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另一方面,中國的崛起是冷戰結束后東亞乃至全球的地緣政治格局變化之一,一些新的“中間地帶”和“中間地帶國家”由此相應產生,這使中國也面臨處理與“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有關的外交問題。通過從理論層面分析“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的形成和運行機制,以及從案例層面分析美俄在中東、外高加索和中東歐這三個“中間地帶”通道政治中的具體實踐,可以總結出全球性大國與“中間地帶國家”在地緣政治博弈中的經驗教訓,進而為中國解決下列問題提供參考和借鑒:(1)中國在“中間地帶國家”的通道政治中如何處理與其他全球性大國的復雜關系;(2)中國在通道政治中如何處理與“中間地帶國家”的關系;(3)中國如何推動“中間地帶”的和諧與穩定,從而為自身的發展贏得長期穩定的外部發展環境,為世界和平作貢獻。
“中間地帶國家”通道政治研究 作者簡介
莊嚴,江蘇徐州人,法學博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現為常州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大國關系、國際戰略、俄羅斯東歐中亞區域國別研究、地緣政治、能源政治。獨立發表國際關系類論文數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煙與鏡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