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戰盾:21世紀筑城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46090
- 條形碼:9787552046090 ; 978-7-5520-4609-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戰盾:21世紀筑城論 內容簡介
《戰盾:21世紀筑城論》一書包括“認知、釋疑、回應、演變、爭論、價值、窘境、鑄盾”8章51小節,以通俗活潑的語言,講清究竟什么是筑城戰、筑城中的易混概念、筑城的實踐法則、筑城的歷史、現代戰爭中筑城的作用、筑城面臨的時代困境和何去何從等世人關注的焦點。著作的定位不是學術專業性教材,而是集歷史、哲學于一體的社科大眾讀物。
戰盾:21世紀筑城論 目錄
序言筑城為何江河日下 / 11
**章認知: 這才是筑城 / 1
為啥叫筑城 / 1
筑城不等于防御 / 7
筑城不是工程兵的專屬 / 14
筑城不只是技術 / 20
第二章釋疑: 筑城問題知多少 / 27
永備筑城還是野戰筑城 / 28
野戰筑城真的很Low嗎 / 36
怎么區分塹壕和交通壕 / 41
掩體、掩蔽所、掩蔽部、掩蔽工事是啥關系 / 46
單層式防護層與成層式防護層的真正區別 / 51
筑城障礙物是啥,現在還有啥用? / 56
筑城和偽裝有啥關系 / 61
永備筑城VS土木工程 / 66
第三章回應: 筑城的實踐法則 / 72
設計野戰工事的門道 / 73
設置障礙物的門道 / 81
如何規劃一個陣地 / 87
如何構筑一個野戰指揮所 / 93
第四章演變: 筑城的歷史段落 / 102
原始戰爭: 長矛石器與環壕城邑 / 102
冷兵器戰爭: 刀槍劍戟與城池長城 / 107
熱兵器戰爭: 火槍火炮與炮臺要塞 / 113
機械化戰爭: 飛機、坦克與道帶陣地 / 118
信息化、智能化戰爭: 精確制導與?筑城形態 / 123
第五章爭論: 筑城的輝煌還是恥辱 / 129
馬其諾防線與黃色方案 / 130
齊格菲防線與阿登反擊戰 / 135
遠東防線與八月風暴 / 142
巴列夫防線與高壓水槍 / 146
薩達姆防線與左勾拳行動 / 151
總結: 雖其未成,敗非其過 / 157
第六章價值: 筑城到底有啥用 / 163
遏止戰爭的定盤星: 威懾 / 163
抗敵打擊的“金鐘罩”: 防護 / 169
攻防作戰的隱身衣: 隱蔽 / 176
阻敵行動的絆腳石: 遲滯 / 182
第七章窘境: 筑城的時代窘境 / 188
“天網地眼”讓筑城無處遁形 / 188
“多方精打”讓筑城防不勝防 / 194
“進程縮短”讓筑城跟不上節奏 / 200
“空間多域”讓筑城觸手難及 / 205
第八章鑄盾: 筑城該何去何從 / 210
不能單打獨斗: 綜合防護 / 211
永不褪色的防護衣: 疏散隱蔽 / 217
以低調謀生存: 小型低下 / 225
適應作戰進程: 快速構工 / 231
無人無聲無形構工: 隱身作業 / 239
向兩極地區進軍: 開墾*后陸域 / 244
“馬其諾防線”不一定在陸域: 空間拓展 / 251
三棲變形金剛: 指揮車輛的未來 / 256
一人千面與千人一面: 指揮員的模樣 / 263
從防御走向攻防一體: 補筑城之缺位 / 269
虛擬陣地接入現實戰場: 立體成像 / 275
后記如果它重要一定會回來 / 280
戰盾:21世紀筑城論 相關資料
序言 筑城為何江河日下
如果說武器裝備是戰爭之矛,那么筑城就是戰爭之盾。
一部戰爭史,既是一部武器裝備革故鼎新史,也是一部筑城發展演變史。戰爭從來不是武器裝備的獨角戲,而是武器裝備與筑城共舞的雙簧。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在武器裝備與筑城兩股洪流的合力交匯下,才激蕩出如此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正是在武器裝備與筑城的攻防互搏、交錯碰撞中,才演繹出如此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戰爭史詩。
在戰爭的舞臺上,武器裝備這一戰爭之矛從未因筑城這一戰爭之盾的阻擋而停滯不前,筑城這一戰爭之盾絲毫不因武器裝備這一戰爭之矛的光彩而神色黯然。
歷史的旋律一直也應該一直如此,戰爭的邏輯似乎如斯也理應如斯不變。這是我的基本認知,相信也是普通大眾的認知。
但理應如此的好像沒有如此,理應不變的戰爭邏輯似乎發生了改變......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也不知道從哪里首次蔓延,無論是在軍事理論界,還是在部隊實踐中,一段時間內“筑城專業發展已經到了瓶頸期”“筑城技術已遠遠難以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筑城沒用了”的認識似乎已經成為一種主流,成為制約筑城專業發展頭頂的魔咒。
序言 筑城為何江河日下
如果說武器裝備是戰爭之矛,那么筑城就是戰爭之盾。
一部戰爭史,既是一部武器裝備革故鼎新史,也是一部筑城發展演變史。戰爭從來不是武器裝備的獨角戲,而是武器裝備與筑城共舞的雙簧。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在武器裝備與筑城兩股洪流的合力交匯下,才激蕩出如此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正是在武器裝備與筑城的攻防互搏、交錯碰撞中,才演繹出如此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戰爭史詩。
在戰爭的舞臺上,武器裝備這一戰爭之矛從未因筑城這一戰爭之盾的阻擋而停滯不前,筑城這一戰爭之盾絲毫不因武器裝備這一戰爭之矛的光彩而神色黯然。
歷史的旋律一直也應該一直如此,戰爭的邏輯似乎如斯也理應如斯不變。這是我的基本認知,相信也是普通大眾的認知。
但理應如此的好像沒有如此,理應不變的戰爭邏輯似乎發生了改變......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也不知道從哪里首次蔓延,無論是在軍事理論界,還是在部隊實踐中,一段時間內“筑城專業發展已經到了瓶頸期”“筑城技術已遠遠難以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筑城沒用了”的認識似乎已經成為一種主流,成為制約筑城專業發展頭頂的魔咒。
愛之,不只是為之泣、為之悲、為之唏噓,而是為之計深遠。博士畢業后,由于工作需要,我被安排到筑城專業方向工作。無論是出于對工作的熱愛,還是為了推動專業發展,讓我不得不思考:“筑城到底怎么了?戰爭難道真的不需要筑城了嗎?如果需要,昔日在戰爭舞臺上與武器裝備平分秋色、屢創輝煌的筑城為何正在江河日下?這個專業究竟應該如何發展?”一段時間以來,這些也許曾經從來沒有人在意的問題卻成為我心中最大的問題時刻困擾著我,給我帶來強烈的窒息感。認知的理性好像時刻在告誡我: 如果這些基本問題搞不清楚、想不明白,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所從事工作的價值和正確性,如果連自己的認知和事業觀問題都沒有根本解決,就更遑論專業建設與個人發展了。
公眾的認知不一定是公理!當我們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時,就需要思考這一問題本身有沒有問題,就需要探尋問題背后的問題、邏輯深層的邏輯。其實很多時候有些問題本身就不是問題,甚至可能根本就不存在,而是人們的主觀認知出現了問題。其實不是戰爭拋棄了筑城,筑城也從未遠離戰爭,而是我們誤解了戰爭,誤解了筑城。
我們的思維囚禁了筑城。
《軍語》全軍軍事術語管理委員會: 《軍語》,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2011年。對筑城的定義是“在防御陣地上構筑的工程設施體系”。也許是因為人們對筑城的誤解時間太久與太過深刻,以至編寫“筑城”這一詞條時公眾的認知已經被影響;也許是因為《軍語》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太過強大,反過來促使人們對筑城的定義篤信不疑。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也不知道究竟為什么,人們在骨子里都會自覺不自覺認為“筑城就是防御工事,就是用于防御作戰”。好像筑城與進攻作戰沒有任何關系,好像筑城就是防御作戰的專屬,就是防御的代名詞。在人們的思維方式里,從來沒有想到更不會主動思考筑城怎么能夠用于進攻作戰,怎么能夠服務于進攻性作戰行動。但筑城的本義真是如此嗎?誰說筑城天生只能用于防御?是筑城內涵本身的局限,還是我們認知的貧瘠?如果當我們知曉就連曾經敗于我軍之手的蔣中正先生早在民國二十年(1931)都已在其所著的《筑城教范》里曾專題論述過“攻擊筑城”“沖鋒作業”“地中之戰斗”,我們會不會為我們認識的狹隘乃至無知而感到汗顏?會不會對一些經不起推敲的觀念不假思索地盲目輕信與隨波逐流而深感羞愧?是的,雖然筑城的內涵不像天空一樣無邊無際,但我們的確以坐井觀天者的姿態窺視了筑城。
和平的環境淡忘了筑城。
在戰爭與和平交替而行的人類歷史進程中,對于國家、民族、人民來講,沒有什么比和平更為珍貴。但對于一支軍隊來講,戰火是錘煉軍刀利刃最好的熔爐,長久的和平環境不僅會消磨一支軍隊的戰斗意志、軟化一支軍隊的戰斗精神,還會讓一支軍隊懈怠與迷茫,讓其忘記什么才是戰斗力的真正構成要素,什么才是戰場上必不可少的勝戰之寶。承接革命先烈熱血的榮光,我軍已經幾十年沒有打仗了,對于大多數沒有參戰經歷的我們來講,從未真正聞過、當然也無從記起戰爭的味道。遠離真實的戰場,和平年代的軍事理論教科書似乎已經把我們的認知定格在“人是決定戰斗勝負的根本因素,武器裝備是決定戰斗勝負的重要因素”這一無可厚非的戰爭觀。但遺憾的是,從未上過戰場的我們,由于認知的膚淺,只是將其簡單機械地理解為戰爭制勝的因素除了人就是武器裝備。可能正是因為如此,為了永保和平,為了戰場打贏,我們一直致力于推動武器裝備革新,一直在努力提高武器裝備的機動速度和打擊能力。在我們的認知里,似乎除了人,武器裝備就是戰斗力的代名詞。但殊不知,戰爭中除了需要武器裝備這一戰爭之矛來消滅敵人,同時也需要筑城這一戰爭之盾來保存自己。我們好像已經忘記: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朝鮮戰爭,我軍之所以能夠一次又一次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除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戰略戰術,不是因為我們的武器裝備多于對手、優于對手,而是因為我們更加善于利用地形地物彌補武器裝備的不足;我們之所以能夠在敵人鋪天蓋地的炮火覆蓋下得以生存、得以反擊,善于利用筑城工事保存有生力量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美軍主導的現代戰爭未給筑城演繹的舞臺。
冷戰結束后,美國在世界上一超獨霸。它的霸權地位不僅體現在肆意干涉他國領土和主權完整的強權政治,更體現在擁有絕對力量優勢的超級美軍,并且某種程度上正是由于美軍的存在,才助長其更加肆無忌憚地推行強權。所以,無論是出于防衛性的緊盯對手,還是單純的學習效仿,30多年來世界各國一直將美軍作為建軍備戰的參考系,一直將美軍視為引領世界軍事變革的先行者。尤其是美軍在世紀之交發起的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更是理所當然地成為世界各國軍隊研究的靶標。縱觀戰局走向,南聯盟、阿富汗、伊拉克等各個作戰對手,在美軍的狂轟濫炸和精確打擊之下毫無招架之力。一小時決定戰斗勝負、一天決定戰役成敗、一個月決定國家命運,美軍“三下五去二”地快速肢解了對手的作戰能力,對手還手過招的機會都沒有。尤其是苦心孤詣并被給予厚望的薩達姆防線,在美軍的偵察監視和打擊下幾乎沒有發揮多少作用就土崩瓦解。一時間,“非接觸作戰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作戰標識”“兩軍對壘的堂堂之戰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首戰即決戰”“發現即摧毀”“只要進攻方想打就沒有打不毀的工事”等似乎已經成為整個軍事理論界的共識。至此,筑城似乎由戰爭舞臺的中央逐漸退縮到被人遺忘的角落。
沿循世界之交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的發展脈絡,俄烏沖突伊始,幾乎整個軍事理論界都認為這又是一場有過之而不及的非接觸閃電戰。但戰爭進程的焦灼,卻使作戰雙方再一次把陣地工程構筑推向了戰爭舞臺,筑城重新回到公眾視野。
本書共包括“認知、釋疑、回應、演變、爭論、價值、窘境、鑄盾”8章51小節,力爭以簡單通俗的語言,講清究竟什么是筑城、筑城中的易混概念、筑城的實踐法則、筑城的歷史段落、筑城的是非、現代戰爭中筑城到底有啥用、筑城面臨的時代困境和筑城該何去何從等世人關注的焦點。拔高點講,以上8部分內容也可以對應理解為筑城本質論、筑城認識論、筑城實踐論、筑城歷史論、筑城是非論、筑城價值論、筑城矛盾論、筑城發展論。
坦率地講,著寫本書既有一種學術沖動,也有一種為專業發展吶喊和傾力的責任驅使,但更多的是知之不吐不快、不與公眾交流則內心不安的良知喚醒。但必須承認的是: 作為初涉筑城專業領域的新人,我們自知對筑城的理解還非常膚淺,專業知識儲備還比較單薄,由此導致拙著的系統性、專業性、前瞻性必然還有很大差距。在高著如云、闊論如海的新媒體時代,我們從來不敢奢望好評如潮,如果其中的某一觀點、某句話、某個詞能夠給讀者特別是部隊官兵一些啟發與觸動,或者引發思想上的共鳴,就達到了我們的研究初衷。當然,如果能夠對部隊備戰打仗發揮一些積極作用,那就是對我們最大的肯定與褒獎了。
向所有為勝戰而探索的平凡者致敬!向所有理解、支持、包容勝戰探索的同行人致敬!
戰盾:21世紀筑城論 作者簡介
范瑞洲,1986年3月出生,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博士“雙優”獲得者,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講師。著有《勝戰之思》《指揮之道》,已在《解放軍報》《軍事學術》等報刊發表文章 70 余篇。
楊森,1991年 12月出生,中國礦業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講師。
何真卓,1988年2月出生,中國礦業大學土木建筑學碩士,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講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唐代進士錄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