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拉康式精神病主體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87869
- 條形碼:9787542687869 ; 978-7-5426-8786-9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拉康式精神病主體 本書特色
以拉康理論“四階段”為經、精神病臨床研究為緯,清晰呈現拉康關于精神病的見解及其精神病概念的轉變。
結合豐富的臨床案例,展現拉康的獨特方法在精神病治療實踐中的廣泛應用。
源自作者有關拉康精神分析治療精神病原則的系列講座,文風清晰、簡練、富有條理,適合初級讀者研讀。
拉康式精神病主體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了雅克·拉康對精神病研究的貢獻,作者將拉康的工作分為四個廣泛的時期,詳細介紹并分析了每個時期所包含的一系列核心概念和重要文本,尤其是這些概念和文本對精神病臨床實踐的影響。本書特別關注拉康對臨床案例和文學作品的討論,以及他與心理學、精神病學、哲學和語言學等相關學科的批判性對話。本書為理解精神病的復雜性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拉康式精神病主體 目錄
圖表目錄
總 序 翻譯之為精神分析家的任務
致 謝
引 言
第1部分 **時期:想象性認同的時期
1 精神病作為一種想象界障礙
第2部分 第二時期:能指的時期
2 對精神病的結構性研究
3 排除及其命運變遷
4 研究幻覺的一種新方法
5 探究妄想
第3部分 第三時期:對象a的時期
6 精神病中的對象a和享樂
第4部分 第四時期:紐結時期
7 紐結與鏈環邏輯中的精神病
參考文獻
索 引
拉康式精神病主體 相關資料
引言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全部作品跨越50多年,在此期間他發展出一種理論,革新了精神分析的實踐,提出了一種新方法來思考人類的主體性。他的作品至今仍在被閱讀,并以極具震撼、耐人尋味、華麗繁復而著稱。他構建的理論代表了一個不安分、富于探索精神的思想家持續推進的研究成果,[為此,我們]需要理解他的概念和觀點不斷演變的過程。本書旨在闡明他對精神病的臨床研究的獨特方法。他的著作主要涉及精神病體驗的結構方式,以及精神分析如何為精神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有用的框架。
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精神病的發生機制主要被理解為器質性疾病:其癥狀表現被視為可以用來推測大腦深層紊亂的表面現象。盡管拉康對前輩們,特別是詳細觀察精神病患者功能的嚴謹的神經生物學著作很感興趣,但他還是覺得這些理論忽略了精神病體驗的復雜性。沒能考慮到精神病如何影響主體性的問題。拉康作品的一個核心方面是他對精神病如何組織自身(self)和他人經驗、如何在以中斷(disruption)為特征的情況下實現穩定的探索。起初,拉康將處理這類問題的重點放在認同(identification)上,認為對特定類型形象的認同是精神病的轉折點。后來他放棄了這種觀點,認為精神分析中最重要的是言語的物質性。他提出,語言構成了主體性經驗,而精神病的特點是一個關鍵能指的缺位(absence)。這種缺位意味著一種特定類型的主體-大他者經驗,而其中的認同機制只起次要作用。然而,隨著他的研討班的進行,拉康兩次修改了這些觀點。首先,他強調在精神病中,主體-大他者的關系蘊含著不同的身體經驗和不同的沖動(drive)關系;其次,他開始關注三大轄域(register)間的系統性相互作用,即他將人類功能的基礎放置于實在界(the Real)、象征界(the Symbolic)和想象界(the Imaginary)。
我提議將拉康關于精神病的研究劃分為四個時期或廣義上的[四個]階段。在每個時期,我們都可以看到一組不同的關鍵概念,以及一些涉及精神病的重要文本。在本書中,我會對這些文本進行仔細解讀。在拉康更為廣泛的作品中,我會對這些核心概念提供說明和背景介紹,也會對諸如弗洛伊德(Freud)、德·克萊朗博(de Clérambault)和梅洛-龐蒂(Merleau-Ponty)的相關文本進行討論。我認為,精神分析的經驗領域應該包括詳細的案例研究,為此,我為拉康作品中的每個時期提供了一個案例討論。這些案例研究對拉康的思想至關重要。我沒有提供自己的臨床實踐或其他精神分析學家的案例研究,也沒有討論其他拉康精神分析學者的理論。在本書中,我僅限于研究拉康作品中闡述的邏輯。我的指導原則是盡可能清晰地呈現出拉康關于精神病的見解,并在他更多的作品語境中討論其精神病概念的轉變。通過這種方法,我希望能對拉康理論的學術和臨床研究有所貢獻。
引言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全部作品跨越50多年,在此期間他發展出一種理論,革新了精神分析的實踐,提出了一種新方法來思考人類的主體性。他的作品至今仍在被閱讀,并以極具震撼、耐人尋味、華麗繁復而著稱。他構建的理論代表了一個不安分、富于探索精神的思想家持續推進的研究成果,[為此,我們]需要理解他的概念和觀點不斷演變的過程。本書旨在闡明他對精神病的臨床研究的獨特方法。他的著作主要涉及精神病體驗的結構方式,以及精神分析如何為精神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有用的框架。
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精神病的發生機制主要被理解為器質性疾病:其癥狀表現被視為可以用來推測大腦深層紊亂的表面現象。盡管拉康對前輩們,特別是詳細觀察精神病患者功能的嚴謹的神經生物學著作很感興趣,但他還是覺得這些理論忽略了精神病體驗的復雜性。沒能考慮到精神病如何影響主體性的問題。拉康作品的一個核心方面是他對精神病如何組織自身(self)和他人經驗、如何在以中斷(disruption)為特征的情況下實現穩定的探索。起初,拉康將處理這類問題的重點放在認同(identification)上,認為對特定類型形象的認同是精神病的轉折點。后來他放棄了這種觀點,認為精神分析中最重要的是言語的物質性。他提出,語言構成了主體性經驗,而精神病的特點是一個關鍵能指的缺位(absence)。這種缺位意味著一種特定類型的主體-大他者經驗,而其中的認同機制只起次要作用。然而,隨著他的研討班的進行,拉康兩次修改了這些觀點。首先,他強調在精神病中,主體-大他者的關系蘊含著不同的身體經驗和不同的沖動(drive)關系;其次,他開始關注三大轄域(register)間的系統性相互作用,即他將人類功能的基礎放置于實在界(the Real)、象征界(the Symbolic)和想象界(the Imaginary)。
我提議將拉康關于精神病的研究劃分為四個時期或廣義上的[四個]階段。在每個時期,我們都可以看到一組不同的關鍵概念,以及一些涉及精神病的重要文本。在本書中,我會對這些文本進行仔細解讀。在拉康更為廣泛的作品中,我會對這些核心概念提供說明和背景介紹,也會對諸如弗洛伊德(Freud)、德·克萊朗博(de Clérambault)和梅洛-龐蒂(Merleau-Ponty)的相關文本進行討論。我認為,精神分析的經驗領域應該包括詳細的案例研究,為此,我為拉康作品中的每個時期提供了一個案例討論。這些案例研究對拉康的思想至關重要。我沒有提供自己的臨床實踐或其他精神分析學家的案例研究,也沒有討論其他拉康精神分析學者的理論。在本書中,我僅限于研究拉康作品中闡述的邏輯。我的指導原則是盡可能清晰地呈現出拉康關于精神病的見解,并在他更多的作品語境中討論其精神病概念的轉變。通過這種方法,我希望能對拉康理論的學術和臨床研究有所貢獻。
我認為拉康作品中的第一時期涵蓋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側重于認同機制,我會在第1章討論這個問題。拉康將精神分析的概念與精神病學理論進行對話,并逐漸將精神分析的理論從精神病學中解放出來。他強調,精神病涉及一種與世界有關的想象模式。以這種想象關系為基礎,他提出了一種認同結構,其中自我(ego)被一個理想的形象所捕獲。精神病的特點是無法認識到自己被這個展示給外部世界的形象捕獲,從而使世界變得極具威脅性。這一時期的關鍵文本包括拉康的博士論文(1932),該論文尚未被翻譯成英文,以及他的文章《論心理因果性》(Lacan,1947)。愛梅(Aimée)的案例是這個時期的關鍵,她是拉康在實習期間接觸過的一個偏執狂患者,拉康在他的博士論文中對這個案例進行了討論。
我認為的第二時期涵蓋了1950年代,當時拉康參考語言結構討論精神病。這一時期的核心是他為期一年的精神病研討班(Seminar Ⅲ;Lacan,1955-56),并由此產生了《論精神病任何可能治療的先決問題》一文(Lacan,1959)。在這段時間,拉康對精神病主題進行了最廣泛的討論,證明了自己是一位真正創新的思想家。他對丹尼爾·保羅·施瑞伯(Daniel Paul Schreber,1903)的自傳的重新解釋或“結構性分析”(Lacan,1959,p.449),是這一階段極為重要的作品。我在書中用了四章的篇幅來討論這個時期。
第2章是對拉康在 1950 年代關于精神病結構方法基本原則的概述。[在這一章,我]回顧了[他的]兩個重要思想來源:語言學家費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和羅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的作品。我研究了拉康關于能指在無意識中優先的理論,并討論了他的“結構”和“主體”概念,可以說[拉康]在他的作品中對這兩個概念進行了強有力的唯物主義解釋。與本書的其他章節相比,在這一章中我沒有把重點放在精神病的分析上,而是研究拉康那十年間作品中的關鍵概念。結構和主體的概念是我所說的他的第二范式的基石,這一范式從象征界組織方式的角度結構性地研究精神病。接下來的三章以對此的分析為基礎,并試圖闡明拉康如何在這一時期對精神病進行概念化。
第3章研究的是排除(foreclosure)的概念。從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的人類學研究出發,我探討了拉康的觀點,即對“父親的名義”(Name-of-the-Father)這一能指的排除是精神病的基礎。我也探究了他的另一觀點,即精神病不會發生隱喻的過程。我討論了排除的四個邏輯后果:(1)精神病主體受到的威脅是無法定義的觀點;(2)認為他人本質上是反復無常的觀點;(3)無意識具有外部性的觀點;(4)想象性認同可能會補償排除的負面影響的觀點。
在第4章和第5章,我闡明了這種轉向結構模式的精神病范式,使拉康能夠對普遍接受的幻覺和妄想的觀點進行重新定義。在第4章,我論證了在拉康的理論中,幻覺并不被認為是沒有客體的知覺,而是一種顛覆(subvert)主體的知覺。第5章是對妄想的討論,論證的是如何在妄想中發現斷裂的換喻,以及如何通過創造一種妄想性隱喻來補償失敗的隱喻過程。
本書提出的第三時期,包括拉康在第10研討班(1962—1963)開始闡述他稱為對象a的理論。原本基于能指(signifier)邏輯角度探討的問題,現在改用象征界的局限性來探討。拉康接受了一些新觀點,認為存在(being)的某些方面是實在的,無法通過語言來理解。他用來探討象征界局限所出現的主體性領域的兩個關鍵概念是“享樂”(jouissance)和“對象a”(object a)。享樂這個復雜的概念指的是一種超越快樂滿足或沖動滿足的模式,而對象a指的是假定在[使用]語言之后,如神話般的部分對象的剩余。拉康這一時期的著作中,涉及精神病的部分散見于幾個研討班和文本里(Lacan,1965,1966b,1968)。他認為,精神病中的對象a并沒有與主體分離;而在神經癥中,這種分離已經發生了。拉康使用享樂的概念清晰地區分了偏執狂(paranoia)和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并回答了享樂如何可能觸發急性妄想發作(delusional episodes)。在第6章,我們用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64 年的小說《勞兒之劫》(The Ravishing of Lol V. Stein)中的勞拉·瓦萊里·施泰因(Lola Valerie Stein)這個人物來探討這種思路。
我提出拉康關于精神病作品的第四時期包括他的第23研討班(1975—1976),在這個研討班中[拉康使用]紐結理論來描述實在界、象征界和想象界之間的相互關系。他當時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為構成心理現實的實在界、象征界和想象界建立聯系。拉康提出,癥狀是綁定(bind)這三界的系統性元素,因此三界連在一起構成了一個更大的系統性整體,而不僅僅是其各部分的總和。在這幾年里,“父親的名義”被重新定義為神經癥的癥狀。而精神病無法使用這種癥狀,這意味著心理現實是通過他稱為“圣狀”(sinthoms)的定制方案來組織的。拉康用來思考這種獨特發明的主要參考是詹姆斯·喬伊斯。在第7章,我會討論拉康在精神病研究中的最終進展。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在我對這四個時期的回顧中,有些觀點是互補的,而有些則是矛盾的。例如,在1950年代,拉康堅持認為神經癥和精神病是不同的類別,認為兩者都是由不同的象征機制構成的,即原始壓抑和排除。到了1970年代,情況不再是這樣。神經癥和精神病被視為實在界、象征界和想象界的紐結模式,盡管它們具有獨立的特征,但也有很強的相似性。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既不試圖解決也不想去掩蓋這些矛盾。更具批判性的讀者可以自行決定如何處理這些矛盾。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拉康作品中的抽象程度也變得日益明顯。直到1960年代,拉康對精神病的討論還經常參考其他作者的作品,而且主要是為了將理論觀點與臨床病例材料聯系起來。從1960年代起,他關于精神病的觀點以一種更加零散的方式提出,更多注重的是概念而非臨床意義。這種對精神病更抽象的討論在我的最后兩章中尤為明顯,這兩章比前面的五章更具理論性。就個人而言,我非常欣賞拉康的晚期作品,但我認為在他理論發展的不同階段研究他的概念和思想是最重要的。此外,我認為應該進一步研究這些思想的臨床意義,與案例研究相結合,并與其他理論進行對話。我希望我的書能激發這樣的研究。
拉康式精神病主體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斯蒂恩·范霍勒(Stijn Vanheule),比利時根特大學精神分析與臨床心理學教授、執業精神分析師、新拉康精神分析學派成員。著有《再探精神病診斷:從〈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到臨床個案表述》(Psychiatric Diagnosis Revisited: From DSM to Clinical Case Formulation,2017)、《拉康式精神病主體》(The Subject of Psychosis: A Lacanian Perspective,2011);與德里克·胡克合編《拉康論抑郁癥和憂郁癥》(Lacan on Depression and Melancholia,2022)。
譯者簡介
賀罡,70后,拉康派精神分析家,精神分析行知學派(EPS)成員,2007年接觸拉康理論。另譯有《在溫尼科特與拉康之間工作》(待出)。
- >
莉莉和章魚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與地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