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非自然敘事下新媒介空間藝術的再生語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584199
- 條形碼:9787511584199 ; 978-7-5115-8419-9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非自然敘事下新媒介空間藝術的再生語言 本書特色
本書通過非自然敘事這一理論框架,分析了后現代主義影響下的新媒體藝術實踐,旨在深入探索“智媒體”時代虛擬與現實共生環境下,新媒體空間藝術中技術與形態再生的現象。本書案例豐富,書中選擇了三位在新媒體藝術領域具有代表性的作者,他們的作品充分體現了非自然敘事的多種模態標準。通過對這些作者作品的深入分析,本書揭示了中國新媒體藝術中體現的非自然傳統形式,以及它們如何作用于藝術家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終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非自然敘事是中國藝術家在數字化時代對本體文化信念的堅持與表達。這不僅是對新媒體藝術的一種獨特貢獻,更是對中國藝術傳統的一種現代傳承與發揚。
非自然敘事下新媒介空間藝術的再生語言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分析了布萊恩·理查森的非自然敘事理論與中國傳統美學的融合,梳理了中國新媒介空間藝術的發展現狀,展示了中國新媒介空間藝術對非自然敘事理論和中國傳統美學的運用。作者以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創作者為案例分析對象,展示了非自然敘事如何在新媒介空間藝術中實現形態再生,并創新性地提出“回環合成”“對偶聲場”與“陌生再現”三個非自然敘事概念。本書不僅為讀者理解新媒介空間藝術提供了新視角,也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新思路。
非自然敘事下新媒介空間藝術的再生語言非自然敘事下新媒介空間藝術的再生語言 前言
前言
技術放大感知
當新技術放大感知時,新的感官就會出現;當范疇發生改變時,之前清楚的東西可能會突然模糊,而模糊的將變透明。馬歇爾·麥克盧漢[1]認為,我們正在迅速逼近人類延伸的*后一個階段從技術上模擬意識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創造性的認識過程將會在群體中和總體上得到延伸,并進入人類社會的一切領域,正像我們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憑借各種媒介而得以延伸一樣。
今天,各種藝術門類互融互通,各種表現形式交叉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藝形式創新,拓寬了文藝空間。這對文藝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切創作技巧和手段都是為內容服務的。科技發展、技術革新可以帶來新的藝術表達和渲染方式,但藝術的豐盈始終有賴于生活。要正確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手段,激發創意靈感、豐富文化內涵、表達思想情感,使文藝創作呈現更有內涵、更有潛力的新境界。
非自然敘事下新媒介空間藝術的再生語言 目錄
目錄
前言 技術放大感知 001
**章 新媒介藝術中的非自然敘事 009
**節 敘事 011
第二節 非自然敘事 013
第三節 跨媒介敘事 016
第四節 新媒介藝術 018
第二章 中國新媒介藝術中的非自然敘事 021
**節 非原始期(1988—1992年) 024
第二節 非確定期(1992—2002年) 027
第三節 非本體化期(2003年至今) 032
第三章 中國新媒介藝術媒介形態中的非自然敘事 037
**節 敘述者的非自然 041
第二節 聲音形態的非自然 043
第三節 時間形態的非自然 047
第四節 絕對空間的非自然 051
第四章 中國傳統空間形態要素重構的方式 053
**節 語言解構的回環 055
第二節 聲音符號的對偶 058
第三節 視覺數據的陌生 060
第五章 非自然敘事的代表 065
**節 復數性再生 068
第二節 數字化再生 075
第三節 多感官再生 087
第六章 重塑非自然敘事策略 101
**節 敘事符號 104
第二節 敘事時態無時態 111
第三節 敘事結構 113
第四節 新非自然敘事的敘事構建 118
結語 新媒介藝術中的非自然敘事探索 143
參考文獻 148
非自然敘事下新媒介空間藝術的再生語言 相關資料
第一章 新媒介藝術中的非自然敘事
第一節 敘事
春秋時期魯國思想家左丘明的《左傳》(成書于戰國中前期)[11]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詩學》(約公元前335年)[12]被學界認為是東西方敘述的開端。敘事是文學、符號學等領域的重要概念。所謂敘事,是一種文學載體,在時空中有序編排故事、活動、場景、人物、道具的形式,從而使讀者獲得一種意義與主題效果。[13]杰拉德·普林斯認為,敘事是可以分為各種類組的信號之集合。[14]文藝理論家米克爾·巴爾認為,敘事應包含一名演員和一名敘述者,它也應該包含文本、故事和素材這三個不同層次,它的內容應該是一系列由演員引發的或經歷的相互連接的事件。[15]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認為,敘事是人類歷史上共同產生的任何地方不曾存在沒有敘事的民族所有的階級,所有的人類集團,都有自己的敘事作品……敘事作品不分高尚和低劣,它超越國度、超越歷史、超越文化,猶如生命那樣存在著。[16]
敘事不只是一個學術名詞,也是一門學科。1969年法國當代文藝理論家茨維坦·托多羅夫[17]在《〈十日談〉的語法》中首次使用了“敘事學”(Narratology)一詞。有學者認為,這標志著敘事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開始。事實上敘事學成熟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并影響著文學社科領域,包含設計學、建筑學、景觀學、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劇作學等。敘事學擁有獨特的價值,被認為是20世紀的三大理論支柱之一。
非自然敘事下新媒介空間藝術的再生語言 作者簡介
李曉媛,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科技專業講師,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跨媒介敘事、博物館集合設計、數字藝術設計。創作的跨媒介類作品多次在國家級、省級大賽中獲獎,參與多個博物館、展覽館新媒介空間項目設計及策展工作,參與多項省級課題項目。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