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1页_91在线亚洲_中文字幕成人_99久久久久久_五月宗合网_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讀書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包郵 科舉1300年

作者:潘劍冰 著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出版時間:2025-01-01
開本: 其他 頁數: 480
本類榜單:歷史銷量榜
中 圖 價:¥51.1(5.8折) 定價  ¥8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科舉1300年 版權信息

科舉1300年 本書特色

資深學者馬勇、科舉史研究專家諸葛憶兵傾情推薦。房玄齡、白居易、曾國藩、張謇……從故事入手,重新解讀了塵封已久的科舉制度,化抽象為形象、化歷史為鮮活。 比通俗更專業,比專業更通俗。亦莊亦諧的語言風格,從私塾啟蒙到金榜題名,趣讀科舉背后的人生起落與權力博弈,探尋影響中國1300年的*重要制度的真相。 精心修訂重版。添加隨文插圖100余幅、21幅彩色科舉題材名畫及照片,以圖讀史,體驗科舉現場。 附科舉流程表、清代科舉考試考官簡表、清代歷科首選人數統計表,讀懂古代讀書人的躍遷之路 贈“**甲**名”狀元書簽。

科舉1300年 內容簡介

看1300年科舉制度,如何從一種完備的人才選拔機制走向沒落? 歷代王朝是如何運用科舉手段實現籠絡英才的政治訴求? 科舉舞弊與防弊又是如何在歷史的長河中精彩拉鋸? 科舉被外國人稱為“世界第五大發明”,一千多年來,很少有一種制度能如此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數以億計人們的生活。 作者以清代科舉為藍本,參閱諸多回憶錄、日記、筆記、雜談、奏章、小說等,用講故事的方式,重新解讀塵封已久的科舉制度,再現士人群體在科場和官場的人生命運,化抽象為形象,讓我們在冰冷的詞匯與枯澀的制度中感受到可以觸摸的溫情。

科舉1300年 目錄

序言

**章 明清以前科舉簡述

一.隋唐科舉:天光云影共徘徊

二.宋代科舉:開窗放入大江來

三.遼金元科舉:花逐輕風次第開

第二章 從私塾到八股文

一.難忘的入學**天

二.以前的啟蒙教育是這樣的(上)

三.以前的啟蒙教育是這樣的(下)

四.你所不了解的八股文(上)

五.你所不了解的八股文(中)

六.你所不了解的八股文(下)

第三章 別拿秀才不當干部

一.“雞肋”化的縣試和府試(上)

二.“雞肋”化的縣試和府試(下)

三.院試:人生**次大考(上)

四.院試:人生**次大考(下)

五.秀才:光榮由此開始(上)

六.秀才:光榮由此開始(下)

第四章 從秀才到舉人的長征路

一.秀才好做歲考難

二.貢生:“飛機”中的“戰斗機”

三.監生:“母校”只存在于想象中

四.書院:古代的高等學府(上)

五.書院:古代的高等學府(下)

第五章 我是舉人我怕誰

一.讓人愛恨交加的貢院

二.你所意想不到的鄉試(上)

三.你所意想不到的鄉試(下)

四.充滿儀式感的發榜

五.舉人的榮耀和出路

六.古代的考場“釘子戶”

第六章 牛氣沖天的進士們

一.會試及其背后的較量(上)

二.會試及其背后的較量(下)

三.真實的殿試

四.鼎甲產生的內幕(上)

五.鼎甲產生的內幕(下)

六.人生至樂:金榜題名時(上)

七.人生至樂:金榜題名時(下)

第七章 狀元是怎樣煉成的

一.畢沅:從秘書到狀元是條捷徑

二.錢棨:大清“六元”,惟我一人

三.龍汝言:拍馬狀元的詭譎人生

四.張謇:從軍歸來奪魁首

五.劉春霖:**人中*后人

第八章 翰林院的幸福生活

一.翰林院那些事兒(上)

二.翰林院那些事兒(下)

三.驕傲無比的翰林們(上)

四.驕傲無比的翰林們(下)

第九章 防不勝防的科舉舞弊

一.舞弊與反舞弊的戰爭(上)

二.舞弊與反舞弊的戰爭(中)

三.舞弊與反舞弊的戰爭(下)

四.清代科場大案(上)

五.清代科場大案(中)

六.清代科場大案(下)

第十章 武科舉與洋進士

一.武科舉的劇情與花絮(上)

二.武科舉的劇情與花絮(下)

三.洋海歸也可以考進士(上)

四.洋海歸也可以考進士(下)

五.科舉的落日與帝國的斜陽

附錄

本書主要參考書目

展開全部

科舉1300年 相關資料

隋唐科舉:天光云影共徘徊
(一)
在中國,沒有人不知道科舉,但也沒有幾個人不對科舉存在誤解,就連一些研究科舉的歷史學家也是如此。
比如在科舉起源的問題上,很多專家都將之定位在隋朝大業二年(606),這一年隋煬帝下詔正式成立“進士科”,以試策取士。實際上,進士早在隋文帝時期就已經存在。隋朝真正考試的核心科目是源自南北朝的秀才科,而其相對于以前最大的變化就是在薦舉的基礎上加上了考試,把地方薦舉的人才集中到中央統一考試,以最終的考試成績定優劣——這也是科舉和薦舉的本質區別。
隋文帝開皇十五年(595年),朝廷徹底廢除九品中正制,將那些“操人主之威福,奪天朝之權勢”的州郡中正手中的選舉品第之權收歸中央。同年,舉行了第一次新制度下的秀才科考試,然而這一年全國竟然只有杜正玄一個人敢于吃螃蟹。據《隋書·杜正玄傳》記載,當時的宰相楊素起初根本不把這個毛頭小伙子放在眼里,直到親自考核后,才為之嘆服:“此真秀才,吾不及也!”整個隋朝秀才出身的不到十個人,可見隋朝秀才之珍貴。而這不到十個的秀才中,杜氏一門就出了杜正玄、杜正藏、杜正倫三兄弟。
隋朝科舉并沒有徹底放棄薦舉,而是實行薦舉和考試結合的制度。但是朝廷對于地方薦舉的要求極其嚴苛,如果推舉上來的人考試不合格,那么作為推舉者的地方官也要受到嚴厲懲罰。然而秀才考試的標準實在是高處不勝寒,嚇得地方官都不敢往上推人了。到了唐朝,秀才科雖然仍是最尊貴的科目,但是出自相似的情形,只好退出歷史舞臺,而進士科便取代秀才科成為新貴。
由于進士科從唐代開始就成為科舉中的至尊一級,歷經宋元明清,其榮耀有增無減,而秀才到了明清已經降級到科舉的功名最低等級。因此,不少學者都把隋煬帝開考進士科作為科舉的發端,看似進士比秀才更加名正言順。實際上,若論科舉的意義,“秀才”二字尚且在“進士”之上,因為“士”在春秋時期是指貴族的最低層級,而“秀才”包括一切優秀人才,更切合科舉不拘一格進人才的理想。不過隨著科舉的發展,“士”的定義最終從貴族擴大到所有的讀書人,中國的政治也從貴族政治進入平民政治。
遺憾的是,隋朝盡管開創了科舉制,然而在門閥世族牢牢控制政權的情況下,這些科舉選拔出來的優秀人才無法得到重用。隋煬帝一定想不到,自己親手為唐朝培養出三名宰相,其中更有房玄齡這樣的一代名相,大唐的中流砥柱。而更讓楊家父子想不到的是,科舉這條涓涓細流會在未來的歲月中流成大江大河,流入海闊天空。

隋唐科舉:天光云影共徘徊

(一)

在中國,沒有人不知道科舉,但也沒有幾個人不對科舉存在誤解,就連一些研究科舉的歷史學家也是如此。

比如在科舉起源的問題上,很多專家都將之定位在隋朝大業二年(606),這一年隋煬帝下詔正式成立“進士科”,以試策取士。實際上,進士早在隋文帝時期就已經存在。隋朝真正考試的核心科目是源自南北朝的秀才科,而其相對于以前最大的變化就是在薦舉的基礎上加上了考試,把地方薦舉的人才集中到中央統一考試,以最終的考試成績定優劣——這也是科舉和薦舉的本質區別。

隋文帝開皇十五年(595年),朝廷徹底廢除九品中正制,將那些“操人主之威福,奪天朝之權勢”的州郡中正手中的選舉品第之權收歸中央。同年,舉行了第一次新制度下的秀才科考試,然而這一年全國竟然只有杜正玄一個人敢于吃螃蟹。據《隋書·杜正玄傳》記載,當時的宰相楊素起初根本不把這個毛頭小伙子放在眼里,直到親自考核后,才為之嘆服:“此真秀才,吾不及也!”整個隋朝秀才出身的不到十個人,可見隋朝秀才之珍貴。而這不到十個的秀才中,杜氏一門就出了杜正玄、杜正藏、杜正倫三兄弟。

隋朝科舉并沒有徹底放棄薦舉,而是實行薦舉和考試結合的制度。但是朝廷對于地方薦舉的要求極其嚴苛,如果推舉上來的人考試不合格,那么作為推舉者的地方官也要受到嚴厲懲罰。然而秀才考試的標準實在是高處不勝寒,嚇得地方官都不敢往上推人了。到了唐朝,秀才科雖然仍是最尊貴的科目,但是出自相似的情形,只好退出歷史舞臺,而進士科便取代秀才科成為新貴。

由于進士科從唐代開始就成為科舉中的至尊一級,歷經宋元明清,其榮耀有增無減,而秀才到了明清已經降級到科舉的功名最低等級。因此,不少學者都把隋煬帝開考進士科作為科舉的發端,看似進士比秀才更加名正言順。實際上,若論科舉的意義,“秀才”二字尚且在“進士”之上,因為“士”在春秋時期是指貴族的最低層級,而“秀才”包括一切優秀人才,更切合科舉不拘一格進人才的理想。不過隨著科舉的發展,“士”的定義最終從貴族擴大到所有的讀書人,中國的政治也從貴族政治進入平民政治。

遺憾的是,隋朝盡管開創了科舉制,然而在門閥世族牢牢控制政權的情況下,這些科舉選拔出來的優秀人才無法得到重用。隋煬帝一定想不到,自己親手為唐朝培養出三名宰相,其中更有房玄齡這樣的一代名相,大唐的中流砥柱。而更讓楊家父子想不到的是,科舉這條涓涓細流會在未來的歲月中流成大江大河,流入海闊天空。

(二)

隋朝的國祚太短,沒等科舉發揮威力就滅亡了。因此我們要看科舉的盛世美顏,還得到唐朝去。唐朝終于把隋朝的科舉半成品打造成成品,廢除了地方薦舉推送,改成地方考試推送,使科舉形成地方解試和中央省試兩大層級。從此,考試決定個人命運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影響至今。然而,快樂讀書也開始日漸離孩子們遠去。孔子所謂的學習“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那是在科舉之前,到了科舉之后變成不知童年和青春了。

我們且以白居易的例子為證。白居易從小就是神童,五六歲開始學寫詩,九歲能辨別聲韻,十五六歲開始有志于考取進士,為此,他刻苦攻讀了整整十二年。后來,在給好友元稹的信中,白居易提到自己當年讀書讀到口舌生瘡手肘長繭頭發變白,可見其勤苦。另外,由于古代房屋采光不好,加之讀書太勤,白居易已經患上了高度近視,后來由此帶來的眼疾并發癥一直困擾著他。他的很多詩歌都與眼疾有關,譬如“散亂空中千片雪,蒙籠物上一重紗。縱逢晴景如看霧,不是春天亦見花。”(《眼病二首》其一)這分明就是玻璃體混濁,俗稱“飛蚊癥”。看來,古代的學霸照樣深受近視之苦。經過十二年苦讀,白居易二十八歲中進士,這已經是同榜中人最年輕的了,他為此得意地寫道:“慈恩塔題名處,二十七人最年少”。

為了長大后的幸福,犧牲長大前的快樂。穿越千年時空,今昔對比,我們對于白居易的苦讀經歷,是不是仍然心有戚戚焉?

一個學生經過十年以上的苦讀,就可以參加縣里的鄉貢選拔。很多人可能不了解“鄉貢”是什么,這就要介紹一下唐代的科舉選拔機制了。

唐代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的分為兩類人,第一類是生徒,第二類是鄉貢。生徒又分為中央官學生徒和州縣官學生徒。唐朝的中央官學是以國子學為代表的“六學二館”,但是它們不拼成績只拼爹,必須是高干子弟才有資格入學。地方官學對于入學者的出身要求較低,無論是官員子弟還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入學,但名額相當有限,往往只有幾十人。因此,大多數考生還是選擇在私學接受教育,按照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屬于社會考生。

生徒們通過學校的畢業考試,取得畢業證書,就有了參加省試的資格。他們是有官方檔案的,因此報考不需要提供證明材料。但參選鄉貢的社會考生就得自證清白了,得向州縣投牒自薦,提供家庭和個人身份、履歷信息及證明。一般只要德行無虧,都會獲得參選資格。與過去的察舉制相比,科舉制的報考從被動變成主動,從他薦變成自薦,這種不受門第限制,不分貧富貴賤的選拔方式,給了科舉制巨大的生命力。

社會考生必須先在地方通過“發解試”才能進京參加省試。“發解試”又可細分為兩級,分別由縣、州兩級負責:其中縣級由縣尉主持考試,通過考試者由縣里出具證明,然后便可參加州里的考試了。州級則由司功參軍主持考試,一般在八九月進行,也被稱為“秋闈”。考試通過后,州里會給合格者頒發“解狀”。

拿到“解狀”后,考生就成為一名正式的“鄉貢”了——因為他們是隨各州進貢的物品一起進京的。州縣送考生進京稱為“解”,解送名單上第一名稱為“解頭”,“頭”即“元”也,后來“解元”一詞就由此而來。

秋冬時節,冒著蕭瑟的西風,鄉貢們一起在官差的解送下踏上了進京趕考的道路。這是很多人人生中第一次長途旅游,唐代戶籍管理非常嚴格,出個遠門都需要官方許可證,否則會被當成流浪漢抓起來,正是趕考讓眾多年輕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忘乎所以的舉子們在沿途的許多墻壁上留下了志得意滿的詩歌——題壁是唐人涂鴉文化的代表。當然,幾個月之后,大多數舉子又會順著原路返回,又在許多墻壁上留下悲己傷世的詩歌,趕考之路也是唐詩之路。也有一些落第舉子會變成驢友,騎驢開始游歷江湖,派遣郁悶之情,落寞的心情需要慰藉,這個時候最容易發生愛情故事,于是有了“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故事。

鄉貢們也分成三個等級。原來,唐代科舉分為常科和制科。所謂“制科”,就是臨時設立的科目。而鄉貢們要參加的是每年一度的“常科”,就是每年常設的科目。“常科”又分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字、明算六門,其中“秀才”如前所述,只在唐初舉辦過一段時間,因為難度太高錄取率太低便停招了。“明法、明字、明算”屬于技能型專業,不受時人待見,參加這三科的考生也屬于非主流。

所謂“主流”,指的是準備參加明經科和進士科考試的考生們。然而,這兩幫人也是互相不對付,涇渭分明。原來,明經科和進士科考試難度差別較大,鄉貢中成績優秀的考生才有資格被推薦去參加進士考試,有些參考進士科的人就自視為學霸,看不起考明經的。更關鍵的是,兩科未來職業前景差別很大,明經科出身多被任命為中下層官員,而進士科及第卻有希望扶搖直上,位極卿相。

需要指出的是,有別于后世的進士專指進士及第者,唐朝的“進士”可以用來稱呼參加進士科考試的人,于是有了“鄉貢進士”的稱呼。這幫鄉貢們還沒中進士就以進士自居了,難怪看不起那些明經考生。

還有一點,報考進士科的考生們普遍年紀比較大,而報考明經科的考生們普遍比較年輕,難免存在一點代溝。原來,唐人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三十考中明經算晚的了,五十考中進士還算年輕。這是因為進士的錄取率太低,導致很多人從小考到老。

明經科以儒家經典為考試內容,每科及第人數多在百人上下,錄取率在十分之一左右。而終唐之世貢舉進士266次,錄取進士總數不到7000人。整個唐代約計有50萬人次參加過進士科考試,平均每年1800人左右,大約23人進士及第,錄取率只有1.3%左右。

也不能怪這些報考進士科的考生們太驕傲,物以稀為貴,而且當時的社會風氣也把他們寵壞了。《唐摭言》說:“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為不美。”唐高宗時曾任宰相的薛仁超就把沒有中進士作為自己一生最大的遺憾。

不僅是大臣,就連皇帝中也有“進士迷”,最典型者莫過于唐宣宗。據《唐語林》記載,唐宣宗在朝堂上商討國家大事時,經常會問詢官員是否考中進士。如果得到肯定的回答,就替人家高興;相反,就連連嘆息,以示惋惜和同情。為了滿足自己的科考欲,宣宗竟然在皇宮中的柱子上題寫“鄉貢進士李道龍”,這與明朝正德皇帝自稱“威武大將軍”,一文一武,相映成趣。


(三)

不少才華橫溢或者年少輕狂的舉子們從一開始就把進士及第作為自己唯一的目標,這也是無數唐代有志青年的共同選擇。進京的路上,他們自信滿滿,意氣風發,想著行囊中那些準備“行卷”的作品,相信它們一定可以讓自己名躁京華,一舉成名天下知。

原來,唐代進士科的考試,決戰早在考前就開始了,也就是“行卷”。所謂“行卷”,是指唐代舉子們參加省試前,先以所寫的詩文裝裱成卷軸,呈送給達官貴人或者社會名流,通過這些人向主考官贊譽和推薦,從而增加錄取概率甚至被預錄取。

唐代主考官可以根據別人的推薦(這種推薦名為“公薦”)預先擬定錄取名單,稱為“通榜”。通榜和最后的榜單往往具有很大的重合度,這種后代看起來無法無天的行為在唐朝卻是官方準許的。開元年間,韋陟擔任主管科舉的禮部侍郎后,甚至明令考生在省試前將平時所作詩文先交尚書省,稱為“納省卷”,后來成為一種慣例,一直沿襲到五代。但納省卷有嚴格的內容和形式限制,加上主考官根本無暇遍閱那么多省卷,所以舉子所重,還是私下里的行卷。

因為“行卷”如此重要,可以說關系到考試成敗,如果第一次“行卷”沒有回音,很多人會再接再厲第二次“行卷”,名為“溫卷”。有的舉子行卷吃了閉門羹,還會在路上圍追堵截行卷對象,以至于省試前夕,一些達官貴人出門不得不多帶幾個壯漢家丁負責拖人。

關于行卷,留下了不少佳話。譬如白居易與顧況。少年白居易帶著自己的詩稿風塵仆仆來到長安,向詩人顧況行卷。顧況剛開始看他一身寒酸,當面揶揄他“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但等他翻閱白的詩文,看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不禁拍案叫絕,說:“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難。”意思是能寫這樣的詩,別說在長安混,就是走遍天下也沒有任何困難。于是此后顧況逢人便夸白居易,使其詩名大振。不過由于當時顧況官微言輕,并沒有真正幫到白居易。好在白居易年僅十五歲,不急于一時,等到他中進士,已經是十幾年后的事情了。

還有朱慶馀與張籍。唐敬宗寶歷年間,朱慶馀在參加省試前夕,給時任水部員外郎的詩人張籍獻上了一首行卷詩:“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閨意呈張水部》)詩中,明面上是剛剛出嫁的新娘第二天要起來拜見公婆,擔心自己妝容不夠好,不能給二老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為此忐忑地征詢丈夫的意見。

實際上,朱慶馀是借此委婉地詢問張籍自己奉上的詩文如何,不知能否入他的法眼。把如此庸俗的目的寫得這么浪漫而有情調,就連詩壇老江湖張籍也被打動了,揮筆寫下《酬朱慶馀》:“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值萬金。”意思是說,放一百個心吧,憑你這水平,艷壓群芳,那是妥妥的!果然,朱慶馀很快高中進士。

確實,行卷對于甄別和選拔人才不失為一種有益的補充。因為應試作文和平時作文完全是兩回事,縱然杜甫這樣的如椽巨筆,到了考場上也未必能寫出一首好詩。錢起“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這樣的句子堪稱神來之筆,可遇而不可求。

行卷作品有助于考官認識考生的真正水平,避免誤判和亂判。唐朝進士科確實吸收了很多高質量的人才,行卷功不可沒。而在那些富有自尊心的考生心里,行卷不算請托,請托是毫無技術含量的,“貴者以勢托,富者以財托,親故以情托”,而行卷靠的是自己的才華。

如果你的文章夠硬的話,甚至不用自己出手,別人都會幫你行卷。杜牧23歲寫成傳世名作《阿房宮賦》,一紙風行,洛陽紙貴。據《唐才子傳》載,杜牧26歲考進士那年,太學博士吳武陵專門找到主考官禮部侍郎崔郾,當場背誦《阿房宮賦》,請求錄取杜牧為狀頭。可惜當時前四名已經內定,最后將杜牧錄取為第五名。

這些美麗的故事的確增加了考生們的自信和勇氣,讓他們陶醉于其中,覺得自己馬上也會幸福來敲門了。于是一到長安之后,安頓好一切,就興沖沖地開始行動了。第一步,考生要先疏通門路,聯系上某位顯貴,對方或者是其老鄉,或者是其發小的三姐夫的二姑丈,如果實在不行,這個關系鏈條還可以再拉長一倍,反正根據六度空間理論,通過六個人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人聯系起來,而拉關系自古乃本國人之特長。

關系疏通好之后,就可以上門了。但等你趕到顯貴們的府外,很可能發現門前已經排起了長龍。像你一樣的寒門之士騎著痩驢,破帽遮顏過鬧市,三三兩兩來到顯貴們的府邸外,至門前百步而駐足,向接待來客的典客遞上自己的名刺(名片),請求對方轉交自己的文章。最終你在寒風中等了一上午,連顯貴的面都沒有見上,但好歹把行卷的卷軸交到了典客手中,懷著無比的期待,戀戀不舍地離開了。

運氣好的話,顯貴很快就會請你上門喝茶,但你不要高興太早,因為行卷越來越“卷”了,請托的人數以千計,但錄取的人數只有二十來人,你的順位可能在百名以外。

更大的可能是你等不到消息。其中原因比較復雜,比如人家看你這么小就寫出這么好的作品,懷疑你抄襲。這也怨不得人,這種現象確實比比皆是并且愈演愈烈。據《太平廣記》記述,詩人李播任蘄州刺史時,有一考生持詩文向他行卷,結果李播翻開一看,正是自己當年未第時向人行卷的作品!李鬼碰上李逵,當場現形。這樣的“文抄公”們破壞了行規,降低了社會信用,使得真正有才的人行卷的難度越來越大。

而且這么多年行卷下來,評委們早就審美疲勞了,一般的詩文難以打動他們。有些人開始標新立異,用“傳奇”來行卷。于是,唐代傳奇開始發達起來了。

行卷的結果,有人歡喜有人愁,轉眼省試已經近在眼前。

……

科舉1300年 作者簡介

潘劍冰,畢業于華東師大,多年來致力于歷史、傳記領域的研究與寫作,已出版《率性林語堂》《民國課堂——大先生也挺逗》《醉里挑燈看民國》等近十部專著,內容有趣有料,風格亦莊亦諧,深受眾多讀者喜愛。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五月女厕所一区二区 | 亚洲qingse中文久久网 | 亚洲成在人线av | 久久精品噜噜噜成人 | 欧美另类 videos黑人极品 |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软件 | 欧美亚洲h在线一区二区 | 欧美a级成人网站免费 | 苍井空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av | 国产在线精品观看 | 欧美成人小视频 |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欧美啪| 又爆又大又粗又硬又黄的a片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妓女下载 | 成人亚洲综合 | 欧美在线一区视频 | 国产午夜爽爽窝窝在线观看 | 看特级大黄一片 | 欧美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韩国亚洲欧美在线 |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 伊人啪啪 | 久久国产免费 | 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精品 | 男女羞羞视频 教学 | 成人影片一区免费观看 |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 欧美人与动人物a级 | 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高清中文字幕免费观在线 | 国产精品在线观看 | 无遮挡18禁啪啪羞羞漫画 | 久久高清内射无套 | 影音资源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果冻传媒 | 特级一级毛片免费看 | 亚洲色播爱爱爱爱爱爱爱 | 国产男女猛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