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藝術哲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624793
- 條形碼:9787514624793 ; 978-7-5146-2479-3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藝術哲學 本書特色
1、《藝術哲學》是由法國著名文藝理論家丹納編著、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翻譯的文藝理論經典著作,是藝術領域的權威讀本,也是一本“有關藝術、歷史及人類文化的巨著”。作者在書中探詢歷史、引述政治、解讀人性,內容科學沉實、邏輯脈絡清晰、視野開闊廣博;文筆則情感充沛、辭藻美觀、富于變化。引人注目的藝術天賦與學術成就以一種蔚為可觀的方式被結合在一起,幫助每一位讀者領會藝術和哲學的真諦。
2、已出版的《藝術哲學》封面多選用十八世紀前的經典油畫作品,使這本書給人留下的印象偏向學術和嚴肅性,削弱了其成書背景——浪漫之都巴黎特有的活力。新版封面則更具大都會的活潑與時尚,護封設計慵懶浪漫如一張黑膠唱片,淺金色燙字隨著書的翻動熠熠閃光、低調奢華;勒口處展現鮮活的春日公園畫卷,撲面而來的是一種嶄新的意蘊,一抹復古的回潮。與設計奇趣如雜志般的外殼互為映照的內封,則回歸了哲學的嚴謹與規整,僅以簡明的法語文字闡明書籍的用意——藝術在于新潮,哲學在于簡潔。
3、全書專色印刷,內文呈現為深淺不一的灰綠色,版式插畫選自法國教堂玻璃彩繪線稿,極具古典的美,與封面的新潮形成對比與回應。書前、中、后共有56幅彩插,幫助讀者梳理出一條從文藝復興到現代主義的藝術演變脈絡。
4、選用傅雷經典譯本,一字未刪,完整典藏。1929年,21歲的傅雷在巴黎翻譯本書**章,寫下《譯者弁言》,并提出“我們比所有人更需要思想上的糧食和補品”“在藝術常識極端貧乏的中國,需要對藝術有個明確的認識”的觀點。1958-1959年,在精神極度痛苦和壓抑之下,傅雷終譯畢此書,并且曾手抄6萬字給其子傅聰,認為如果細讀,“做人方面,氣度方面,理解與領會方面都有進步,不僅僅是增加知識而已”。
5、美是事物在無概念狀態下的顯現,審美是自我在無身份狀態下的逗留,無數人面對美的景象都曾進行過“真美啊!請停一停吧!”的浮士德式追逐。藝術,便是讓個人的審美再現美的方式,而這方式背后的思維邏輯則是哲學。一個熱愛藝術和哲學的人,就好像把宇宙隨身攜帶在身上一樣,即便沒有同行之人,你的熱愛也會照亮自己——永遠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而美也曾為你停留。
藝術哲學 內容簡介
《藝術哲學》是由法國著名文藝理論家丹納編著、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翻譯的文藝理論經典著作,是藝術領域的權威讀本,也是進階級的通識讀物。 丹納在書中提出,“藝術家必須是生性孤獨、好思、富有正義感的人。” 與之相對,藝術品不是創作者手中的感性材料,更不是情緒宣泄的疊加,而是社會方方面面的知識的囊括。他帶領讀者探詢歷史、引述政治、解讀人性,得出所有物質與精神文明的成果都取決于種族、環境、時代這三大因素的可信論證。 在這本“有關藝術、歷史及人類文化的巨著”中,丹納引人注目的藝術天賦與學術成就以一種蔚為可觀的方式被結合在一起。在具體的論述中,丹納并不以學理性的觀念穿鑿材料,他的行文情感充沛、辭藻美觀、富于變化,在很多表述中有著非常現代化的氣息,幫助每一位讀者領會藝術和哲學的真諦。
藝術哲學 目錄
譯者序 1
序 7
**編 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
**章 藝術品的本質 003
第二章 藝術品的產生 031
第二編 意大利文藝復興期的繪畫
**章 意大利繪畫的特征 069
第二章 基本形勢 074
第三章 次要形勢 077
第四章 次要形勢(續) 089
第五章 次要形勢(續) 103
第六章 次要形勢(續) 126
第三編 尼德蘭的繪畫
**章 永久原因 140
第二章 歷史時期 173
第四編 希臘的雕塑
**章 種族 232
第二章 時代 264
第三章 制度 285
第五編 藝術中的理想
**章 理想的種類與等級 326
第二章 特征重要的程度 335
第三章 特征有益的程度 361
第四章 效果集中的程度 380
藝術家文學家譯名原名對照表(附生卒年代) 399
藝術哲學 相關資料
譯者序
法國史學家兼批評家丹納(HippolyteAdolpheTaine,1828—1893)自幼博聞強記,長于抽象思維,老師預言他是“為思想而生活”的人。中學時代成績卓越,文理各科都名列第一;一八四八年又以第一名考入國立高等師范,專攻哲學。一八五一年畢業后任中學教員,不久即以政見與當局不合而辭職,以寫作為專業。他和許多學者一樣,不僅長于希臘文、拉丁文,并且很早精通英文、德文、意大利文。一八五八至一八七一年間游歷英、比、荷、意、德諸國。一八六四年起應巴黎美術學校之聘,擔任美術史講座;一八七一年在英國牛津大學講學一年。他一生沒有遭遇重大事故,完全過著書齋生活,便是旅行也是為研究學問搜集材料;但一八七〇年的普法戰爭對他刺激很大,成為他研究“現代法蘭西淵源”的主要原因。
他的重要著作,在文學史及文學批評方面有《拉封丹及其寓言》〔一八五四〕、《英國文學史》〔一八六四—一八六九〕、《評論集》、《評論續集》、《評論后集》〔一八五八,一八六五,一八九四〕;在哲學方面有《十九世紀法國哲學家研究》〔一八五七〕、《論智力》〔一八七〇〕;在歷史方面有《現代法蘭西的淵源》十二卷〔一八七一—一八九四〕;在藝術批評方面有《意大利游記》〔一八六四—一八六六〕及《藝術哲學》〔一八六五—一八六九〕。列在計劃中而沒有寫成的作品有《論意志》及《現代法蘭西的淵源》的其他各卷,專論法國社會與法國家庭的部分。
《藝術哲學》一書原系按講課進程陸續印行,次序及標題也與定稿稍有出入:一八六五年先出《藝術哲學》(即今第一編),一八六六年續出《意大利的藝術哲學》(今第二編),一八六七年出《藝術中的理想》(今第五編),一八六八至一八六九年續出《尼德蘭的藝術哲學》和《希臘的藝術哲學》(今第三、四編)。
丹納受十九世紀自然科學界的影響極深,特別是達爾文的進化論。他在哲學家中服膺德國的黑格爾和法國十八世紀的孔提亞克。他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無論物質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都可以解釋;一切事物的產生、發展、演變、消滅,都有規律可循。他的治學方法是“從歷史出發而不從主義出發,不提出一套法則叫人接受,只是證明一些規律”;1換句話說,他研究學問的目的是解釋事物。他在本書中說:“科學同情各種藝術形式和各種藝術流派,對完全相反的形式與派別一視同仁,把它們看作人類精神的不同的表現,認為形式與派別越多越相反,人類的精神面貌就表現得越多越新穎。植物學用同樣的興趣時而研究橘樹和棕樹,時而研究松樹和樺樹;美學的態度也一樣,美學本身便是一種實用植物學。”這個說法似乎他是取的純客觀態度,把一切事物等量齊觀;但事實上這僅僅指他做學問的方法,而并不代表他的人生觀。他承認“幻想世界中的事物和現實世界中的一樣有不同的等級,因為有不同的價值”。他提出藝術品表現事物特征的重要程度,有益程度,效果的集中程度,作為衡量藝術品價值的尺度;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特征的有益程度,因為他所謂有益的特征是指幫助個體與集體生存與發展的特征。可見他仍然有他的道德觀點與社會觀點。
藝術哲學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伊波利特·丹納(1828—1893)
法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和史學家,歷史文化學派的奠基者和領袖人物,曾任巴黎美術學校美術史和美學教授。他被稱為“批評家心目中的拿破侖”,主要著作有《英國文學史》《十九世紀法國哲學家研究》《意大利游記》和《藝術哲學》。其中《藝術哲學》是他重要的文藝理論著作,集中體現了他的文藝理論思想。
譯者簡介:
傅雷(1908—1966)
中國著名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早年留學法國巴黎大學,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著作。20世紀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譯巴爾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貢獻,被法國巴爾扎克研究會吸收為會員。代表作:《傅雷家書》《約翰·克里斯多夫》《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自卑與超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
- >
二體千字文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