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地中海四千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332901
- 條形碼:9787300332901 ; 978-7-300-33290-1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地中海四千年 內容簡介
四千年來,地中海一直是西方文明的中心。從地理上看,它是整個世界的縮影,是一個內陸海,其海岸具有各種地形和氣候。從歷史上看,它是歐洲、亞洲和非洲文化的交匯處,是不同帝國的戰場。地中海史學者大衛·阿布拉菲亞邀請了一批來自多個國家的一流專家為讀者講述了一個迷人而復雜的故事:以地理環境和史前貿易為開頭,從腓尼基人、希臘人、伊特魯里亞人爭霸到羅馬帝國建立,從奧斯曼取代拜占庭到近代英國與法國在這一區域的確立霸權。本書不僅僅包含詳盡的歷史敘述,結合了從語言學到水下考古學的*新研究,更為讀者呈現了豐富、美觀的插圖,是對世界史中一個偉大主題的一次全新闡釋。
地中海四千年 相關資料
羅馬人給海洋命名的方式也強化了這一結論。最初地中海被認為是一系列較小面積的海域,而其名字通常取自鄰近的海岸或島嶼的名稱,比如第勒尼安海(Mare Tyrrhenum或Tyrrhenian Sea)、巴利阿里海( Mare Balearicum或 Balearic Sea),直到相對較晚的時候才采用“地中海”這一名稱。地理學家索利努斯(Solinus)在公元 3世紀下半葉就使用過這個詞,而我們對它的第一次直接了解是在公元 6世紀塞維利亞的伊西多爾筆下。當羅馬人想要談論整個海洋時,他們稱它為“大海”(Mare Magnum)、“內海”( Mare Internum)或“我們的海”,后兩個稱呼是最有意思的。地中海作為帝國的內部航線,確實為羅馬的擴張提供了有利條件。這些詞被官員、士兵、移居者、奴隸、工匠和四處游歷的傳教士使用,這些群體的數量絕不少于商人。羅馬人把海洋周圍的所有地區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地中海變成一個內湖——“我們的海”。在這一點上,希臘人以前也有過類似的說法。“地中海”就是我們通行的海( he thalassa he kath’hemas)、“我們面對的大海”,更確切地說,是“我們的海”。但這只是嚴格意義上的地中海。對于早期帝國的羅馬人來說,這的確是“我們的海”,即所有的一切,包括附屬于它的黑海和紅海,甚至直到直布羅陀海峽之外的海域。一個大國對整個地中海在政治上的這種完全的政治支配,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
地中海四千年 作者簡介
大衛·阿布拉菲亞(David Abulafia)
英國劍橋大學地中海史教授、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研究員。2003年因對意大利和地中海史研究的貢獻而被授予“意大利團結之星”騎士勛章。2013年因本書被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授予獎章。另著有《腓烈特二世》和《人類的發現》。
譯者簡介
劉巖
吉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世界史專業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地中海歷史及歐洲高等教育史。代表作為《智慧城:歐洲中世紀教育文獻譯輯》(合著)。
校譯者簡介
大衛·阿布拉菲亞(David Abulafia)
英國劍橋大學地中海史教授、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研究員。2003年因對意大利和地中海史研究的貢獻而被授予“意大利團結之星”騎士勛章。2013年因本書被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授予獎章。另著有《腓烈特二世》和《人類的發現》。
譯者簡介
劉巖
吉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世界史專業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地中海歷史及歐洲高等教育史。代表作為《智慧城:歐洲中世紀教育文獻譯輯》(合著)。
校譯者簡介
徐家玲
1949年7月生。博士,東北師范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會榮譽副會長。專攻拜占庭與歐洲中世紀史。譯有《中世紀晚期歐洲經濟社會史》、《全球通史8:諾曼狂飆》、《全球通史18:殖民時代》、《古巴史》、《偉大的海:地中海人類史》、《中世紀文明》、《拜占庭帝國史》、《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第一卷)》等。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
- >
煙與鏡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朝聞道
- >
莉莉和章魚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