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文明的歧路:19-20世紀的知識分化及其政治、文化場域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43056
- 條形碼:9787100243056 ; 978-7-100-24305-6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明的歧路:19-20世紀的知識分化及其政治、文化場域 本書特色
本書通過對數個文學史和思想史個案的研究,努力探索形成這一體系的復雜的社會、歷史和政治機制,指出導致近代知識分化的力量源自于古今、中西文明形態之間的激烈沖撞和再造。
作者以詩性的語言,既深入思考了人文教育的歷史淵源,又宏觀解讀了文明在歷史、文學和哲學層面上的意義。
文明的歧路:19-20世紀的知識分化及其政治、文化場域 內容簡介
現代知識分類體系誕生于19—20世紀的西方世界。本書試圖通過對數個文學史和思想史個案的研究,努力探索形成這一體系的復雜的社會、歷史和政治機制,指出導致近代知識分化的力量源自古今、中西文明形態之間的激烈沖撞和再造。作為普遍文明進程的結果,從歐洲出發、終結于歐洲的文明等級論長期以來塑造了今天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知識基調,其中隱藏的殖民主義意識形態使文明的道路在某種程度上偏離了正途。清理現代知識體系背后的文明論色彩,回溯其基于東西方文明交匯而形成的源流,應當成為今日人文研究的*為緊迫的課題之一。現代知識分類體系誕生于19—20世紀的西方世界。本書試圖通過對數個文學史和思想史個案的研究,努力探索形成這一體系的復雜的社會、歷史和政治機制,指出導致近代知識分化的力量源自古今、中西文明形態之間的激烈沖撞和再造。作為普遍文明進程的結果,從歐洲出發、終結于歐洲的文明等級論長期以來塑造了今天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知識基調,其中隱藏的殖民主義意識形態使文明的道路在某種程度上偏離了正途。清理現代知識體系背后的文明論色彩,回溯其基于東西方文明交匯而形成的源流,應當成為今日人文研究的*為緊迫的課題之一。
文明的歧路:19-20世紀的知識分化及其政治、文化場域 目錄
19世紀的知識分野及其歷史條件 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
知識在西方近代的分化與融合
尼采論文化教育與存在的敞開
文學如何制造“現實”: 西方近代文學的科學系譜
海德格爾論知識的本質與德意志民族的未來
自然科學與19世紀的政治想象
從地理人種學到文化人種學: 海克爾種族等級觀念的形成
身體與文明的等級:解剖學、纏足與19世紀西方的殖民想象
種族革命與國民性的形成: 理解魯迅國民性思想的一個角度
新的政治想象:劉禾的《帝國的話語政治》
文明的歧路及其文學書寫
多元的敘述:人文科學脈絡中的西方文學
隱蔽的結構:布爾迪厄對《情感教育》的閱讀
文明的裂變及其藝術和歷史投射
讓大地成為大地: 海德格爾的“自然”追問與藝術作品的本質
能量守恒定律與精神世界的轉換: 王國維“境界”說的西學來源
本雅明的天使
論史學的文學化與文學研究的歷史化
文明的歧路:19-20世紀的知識分化及其政治、文化場域 相關資料
在荷爾德林的時代,很少有歐洲人敢于涉足希臘這塊東方的土地,原因有二:其一是當時的長途旅行花費非常高,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其二是18、19世紀正值西方的基督教世界與東方奧斯曼帝國的伊斯蘭世界激烈對峙的時期,俄土戰爭增添了歐洲人途經奧斯曼帝國去往希臘的旅途的風險。與荷爾德林比肩的另一位新人文主義者溫克爾曼亦因畏懼路途艱險,主動放棄了前往希臘觀察藝術的機會。因此,占據當時歐洲人頭腦的仍舊是地形學、風景和民族志意義上的希臘形象。尼采晚年曾對此付之以嘲笑,他說:“溫克爾曼和歌德的希臘……若衡之以歷史,便全都是錯的,[其心目中的希臘不是古代的,]而是現代的,真的!”
荷爾德林卻與眾不同。他對19世紀在歐洲方興未艾的地理學、地圖學乃至地緣政治學非常熟悉。從小說《許佩里翁》的情節看,詩人洞悉拿破侖在戰場上運用精確描繪的地形圖對敵軍展開攻伐的情況,對地圖學在現代戰爭中所發揮的卓越功效有深刻了解。奧斯特哈默表明,荷爾德林在成為抒情詩人的過程中對地點和道路的描述愈來愈準確,在其成熟期的作品中幾乎找不到任何這方面的錯誤和混淆之處。詩人并不限于指出某個地點而已,而且還對當地的風土人情了如指掌:“不僅是他的施瓦本,以及他在美因河和萊茵河畔的家鄉,即便其心目中的希臘也并非是位于地圖上某個模糊的地方,是一個烏有之鄉,而是坐落在愛琴海之濱。”
在奧斯特哈默看來,《許佩里翁》表現的1768—1794年的俄土戰爭與1796年拿破侖入侵埃及,以及隨后發生的歐洲列強對奧斯曼帝國的干涉,這些事件打破了已經維持了四分之三個世紀之久的東西方大國間的力量平衡。自此之后,歐洲人才把注意力轉向了東方或者亞洲,于是在歐洲出現了所謂“神話的、詩歌的、民族志的、地緣政治學的、親希臘的和基督教的東方,以及試圖將東方納入種種歷史哲學構造的等級序列和發展階段模式中的做法”。后者正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文明等級論”話語的緣起,它最終構成了西方思想家所羅織的從歐洲出發、將歐洲國家的歷史經驗加以普遍化的世界歷史進程——這一普遍歷史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又演變為具有全球性的現代性敘事。
文明的歧路:19-20世紀的知識分化及其政治、文化場域 作者簡介
梁展,文學博士,研究員/教授,從事比較文學、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現任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著有《尋找新的主體:19世紀的革命、政治與共同體話語》(即將出版)、《帝國的想象:文明、族群與未完成 的 共 同 體》(2023) 等; 譯 有《歷 史 的 天 使: 羅 森茨維格,本雅明,肖勒姆》(2017)、 《牛津西方哲學史第四卷·現代世界中的哲學》(2007)等;編有《全球化話語》(2002)。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虎
- >
推拿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