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微相入——妙手修古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56364
- 條形碼:9787301356364 ; 978-7-301-35636-4
- 裝幀:精裝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微相入——妙手修古書 內(nèi)容簡介
前人翻紙為沃土,以筆墨播種文字,結(jié)成一卷又一卷的智慧經(jīng)典,留予后人深耕閱讀。 經(jīng)年累月,一紙薄田難抵歲月摧折,不免斷線、散頁,不成文章;又漸無人打理、田土荒蕪,紙上的老化、裂痕如蔓草橫生,引來蠹蟲常駐,吞噬幾代人的勞動成果,留下蛀洞曲曲折折布滿書冊。 但凡被修書人計入工作量的古書,都不免一副頹垣敗壁之姿。想來書籍剛裝訂制成時也應是光鮮整潔,放置在誰家的書架案頭,或陳列在店鋪出售,等待著買書人將它寶貝似地捧回家。 我是一名古籍修復師,為歷經(jīng)蟲蛀水湮火蝕的古書動手術是我的工作。 作者用手繪圖和文字記錄自己從事古籍修復工作十五年中的點點滴滴,包括古籍修復的基礎知識、經(jīng)驗和感悟,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常識和歷史掌故,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和形象的繪圖,讓大眾了解對“古籍修復”有一初步但全面的了解。 具體內(nèi)容包括:(一)劫,介紹古籍散逸、受損的原因;(二)器,介紹古籍修復所使用的工具;(三)紙,介紹修復中的用紙;(四)修,以作者工作實例為基礎,介紹古籍修復的具體過程;(五)緣,書與人的緣分、殘損古籍煥發(fā)新生的故事。 書中一百多幅插圖均為作者手繪。
微相入——妙手修古書微相入——妙手修古書 前言
念念紙上光陰
我翻撿與殘書破卷相對的日常,頡取零散感悟,輔以淺淡的文字和插圖,在此用散文的方式,向您講一講古籍修復這個古老而小眾的行業(yè)。
修書人,是我國傳統(tǒng)手工從業(yè)者中的一員。過去,售賣書籍的書肆、書坊和字畫裝裱店兼做修書生意。新中國成立后,擁有一定古籍藏量的博物館、圖書館專設有修書崗位。而在臺灣地區(qū),修古籍的人也被稱為“書醫(yī)生”。
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fā)[2007]6號)發(fā)布,提出在“十一五”期間大力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于全國范圍內(nèi)開展古籍文獻普查,這一舉措推動了古籍修復工作的發(fā)展,古籍修復漸為人知。我們修書的方法至今仍遵循著一千四百多年前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的記載:
書有毀裂……裂薄紙如薤葉以補織,微相入,殆無際會,自非向明舉而看之,略不覺補。
意思是說,撕出如薤葉般窄小的紙條,用以修補書中斷裂。“微相入”一詞精辟、準確地描述了補紙與書頁粘接、微微相搭的狀態(tài),修補痕跡難以察覺,體現(xiàn)出精細入微的操作,與今日文物修復理念中所倡導的修舊如舊和*小干預原則亦相契合。
微相入——妙手修古書 相關資料
古籍修復師是與文獻藏品直接接觸的第一人,文獻以何種面貌傳承,幾乎全部掌握在修復人員手里——可以圖省事將破損部位一刀裁掉,也可以將線裝書拆開,單頁聯(lián)排托裱成一個卷軸,以展示托裱技術。只是這樣的拆解組合會導致書籍當年的裝幀樣貌不復存在,在未來,也許會成為一種遺憾。因此,修復師除須熟練掌握操作技法之外,判斷力和審美能力也非常重要,這決定了一套書將會為后人傳遞出怎樣的視覺觀感。 “最小干預”四個字的背后,是基于無數(shù)次工作實踐所形成的精準判斷和無數(shù)次精細操作匯聚成的深刻總結(jié),也飽含著一個人對歷史的尊重和對故物的深情。在這方面,國家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專家們處處為我們做出了榜樣。至今,還記得修復專家朱振彬老師對《韶山毛氏族譜》中書頁水漬的獨特處理方式。幾年前,我在國家圖書館參加學習期間,曾向朱老師請教關于書頁清洗的問題,原以為老師會指導一兩種如何徹底洗干凈的妙招。沒想到朱老師卻說:“其實留下一點水痕也無妨。”我很疑惑:不洗干凈也行嗎?見我不解,他饒有興致地從電腦中找出《韶山毛氏族譜》修復前后的對比照片。文摘選自: 《且留古韻繼書香——且傳》
幾年前,我在國家圖書館參加學習期間,曾向朱老師請教關于書頁清洗的問題,原以為老師會指導一兩種如何徹底洗干凈的妙招。沒想到朱老師卻說:“其實留下一點水痕也無妨。”
我很疑惑:不洗干凈也行嗎?
見我不解,他饒有興致地從電腦中找出《韶山毛氏族譜》修復前后的對比照片。修復前,書頁紙張因浸水變得褶皺不堪,水漬所形成的黃褐色邊緣非常明顯。修復后,書頁平整干凈了許多,但細看之下,卻有一彎淡淡的水痕在書頁上若隱若現(xiàn),并不遮擋文字,卻更為書冊平添了一抹歲月的痕跡。
朱老師說:“特意不洗干凈,一來是避免大水引起紙張收縮,進而影響原貌;二來紙上留下一點水痕也是告訴后人,這本書曾經(jīng)被水洇過,破損痕跡也是書籍遞藏過程中的一部分啊!” 我第一次見到這樣的修復方式,這番解說讓我既震驚又欽佩。
常說不要把古籍修到全新,要保留一點書中的“舊氣”,可若論“舊”到何種程度?似乎無法量化,只能在實踐中反復揣摩思考,才能理解“舊”的涵義——故紙舊氣,不僅指當年的裝幀,紙張的材料,還包含了書籍在時間旅程中的一段往昔,乃至一段致?lián)p經(jīng)歷,這些都是可以傳遞給后世的歷史信息。
當然,前提是在不影響閱讀和書籍壽命的基礎上進行處理。至于方法么,還要因書而論、因損而定。 沒有一種修復方式是十全十美的,對破損文獻的處理皆是當時當下的權宜選擇。 在敦煌遺書展上,胡玉清老師看到曾經(jīng)的修復成果,感慨地告訴我:限于當時的工作條件,卷子的補紙只有乾隆高麗紙一種,不像現(xiàn)在有許多種可供挑選的材料,更沒有紙張檢測等科技輔助。相比敦煌遺書原本細密光滑的紙質(zhì),乾隆高麗紙略顯粗糙,以至多年后再看,深感這件藏品的修復還有諸多不足。
我們贊揚前輩的修復成果,老師則著眼于當年修復的不足。科技在進步,就古籍補紙而言,早已從當初僅有的幾種,發(fā)展到如今多種多樣,甚至能為修復一套書專門訂制補紙。或許在不久的將來,AI智能的應用還會帶來新的修書技術以及更加完善的修復理念。到那時,我們現(xiàn)在的修復技法也會被取代亦說不定呢。
因此,當我們看到前人修復的文獻時,應持歷史的眼光將其放到當時的局限性中去考量,承認技術的革新,也相信修復師對待藏品的專業(yè)態(tài)度,即便條件艱苦,他們依然遵循裝幀與修復的原則,又能于細微之處做出恰到好處的取舍。
文摘選自: 《且留古韻繼書香——且傳》
幾年前,我在國家圖書館參加學習期間,曾向朱老師請教關于書頁清洗的問題,原以為老師會指導一兩種如何徹底洗干凈的妙招。沒想到朱老師卻說:“其實留下一點水痕也無妨。”
我很疑惑:不洗干凈也行嗎?
見我不解,他饒有興致地從電腦中找出《韶山毛氏族譜》修復前后的對比照片。修復前,書頁紙張因浸水變得褶皺不堪,水漬所形成的黃褐色邊緣非常明顯。修復后,書頁平整干凈了許多,但細看之下,卻有一彎淡淡的水痕在書頁上若隱若現(xiàn),并不遮擋文字,卻更為書冊平添了一抹歲月的痕跡。
朱老師說:“特意不洗干凈,一來是避免大水引起紙張收縮,進而影響原貌;二來紙上留下一點水痕也是告訴后人,這本書曾經(jīng)被水洇過,破損痕跡也是書籍遞藏過程中的一部分啊!” 我第一次見到這樣的修復方式,這番解說讓我既震驚又欽佩。
常說不要把古籍修到全新,要保留一點書中的“舊氣”,可若論“舊”到何種程度?似乎無法量化,只能在實踐中反復揣摩思考,才能理解“舊”的涵義——故紙舊氣,不僅指當年的裝幀,紙張的材料,還包含了書籍在時間旅程中的一段往昔,乃至一段致?lián)p經(jīng)歷,這些都是可以傳遞給后世的歷史信息。
當然,前提是在不影響閱讀和書籍壽命的基礎上進行處理。至于方法么,還要因書而論、因損而定。 沒有一種修復方式是十全十美的,對破損文獻的處理皆是當時當下的權宜選擇。 在敦煌遺書展上,胡玉清老師看到曾經(jīng)的修復成果,感慨地告訴我:限于當時的工作條件,卷子的補紙只有乾隆高麗紙一種,不像現(xiàn)在有許多種可供挑選的材料,更沒有紙張檢測等科技輔助。相比敦煌遺書原本細密光滑的紙質(zhì),乾隆高麗紙略顯粗糙,以至多年后再看,深感這件藏品的修復還有諸多不足。
我們贊揚前輩的修復成果,老師則著眼于當年修復的不足。科技在進步,就古籍補紙而言,早已從當初僅有的幾種,發(fā)展到如今多種多樣,甚至能為修復一套書專門訂制補紙。或許在不久的將來,AI智能的應用還會帶來新的修書技術以及更加完善的修復理念。到那時,我們現(xiàn)在的修復技法也會被取代亦說不定呢。
因此,當我們看到前人修復的文獻時,應持歷史的眼光將其放到當時的局限性中去考量,承認技術的革新,也相信修復師對待藏品的專業(yè)態(tài)度,即便條件艱苦,他們依然遵循裝幀與修復的原則,又能于細微之處做出恰到好處的取舍。
敦煌遺書上的麻繩和《韶山毛氏族譜》里的水痕,如同一段承上啟下的記憶,在不經(jīng)意間將過去與現(xiàn)在串聯(lián)起來,完整詮釋“最小干預”的意義,最大限度保存藏品原貌,讓修舊如舊的理念和修復師高超的技藝躍然于觀者眼前,是比文字解說更直觀的專業(yè)魅力。 這種有意而為之的處理方法并非信手拈來,于技法層面上,需要修復人員擁有豐富的工作經(jīng)驗;在心理層面上,則要有蘊于胸中對歷史的敬畏和職業(yè)的責任感。這是修書人每日與書相對,一張張、一頁頁“修”出來的日久情深,也是修復工作中超越技術、難以言傳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微相入——妙手修古書 作者簡介
王嵐
----------------------------
王嵐,首都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畢業(yè)于清華美院裝潢藝術設計專業(yè),中國書畫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會員。從事古籍修復工作15年,清刻本《陔余叢錄》修復作品獲2021年“妙手修書書可春”全國古籍修復大賽優(yōu)秀獎。2022年在緣慶書苑舉辦“傳奇之美——古籍裝幀 書卷氣韻”專題講座。擅長國畫、水彩等多種繪畫形式,風格清新雅致。油畫作品《補天之手》獲北京第十三屆職工書畫大賽優(yōu)秀獎。國畫《開卷有書香》入選2022年南磨房地區(qū)“喜迎二十大”主題書畫展。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虎
- >
煙與鏡
- >
巴金-再思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隨園食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