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科技體制改革 內容簡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需求,對科技體制不斷改革,有力促進了科技經濟發展。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對我國科技體制提出了新的挑戰,改革不適應時代要求的科技體制,建設新的科技體制,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成為我國在新時代的迫切需要。
科技體制改革 目錄
**部分
歷程篇
總 論 科技體制改革歷史、成就與展望
**章 開放視野下科技體制改革探索(1978—1985年)
**節 改革前科技體制形成與基本特征
第二節 科技體制在恢復重建中試點改革
第三節 試點探索把握科技體制改革方向
第二章 商品經濟下科技體制改革(1985—1992年)
**節 科技體制需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
第二節 科技體制改革正式拉開大幕
第三節 體制改革激發科研人員活力
第三章 市場經濟下的科技體制改革(1992—1998年)
**節 市場經濟制度下科技體制改革
第二節 把科技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
第三節 科技活動與經濟發展相結合
第四章 國家創新體系視角科技體制改革(1998—2006年)
**節 從單項改革到創新體系建設
第二節 確立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第三節 中國特色創新體系逐步形成
第五章 面向創新型國家科技體制改革(2006—2012年)
**節 全球化時代更加需要自主創新
第二節 改革為創新點燃強力引擎
第三節 向著創新型國家不斷邁進
第六章 面向創新發展的科技體制改革(2012—2022年)
**節 發展方式轉變呼喚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第二節 進入全面深化改革階段
第三節 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
主要參考資料
科技體制改革 相關資料
第二節 科技體制在恢復重建中試點改革
1978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闡述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和“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就不可能建設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等重要論斷,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向現代科學技術進軍。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確立了科學技術在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從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和國力的可能出發,調整對科技資源的配置逐漸受到重視。1982年10月,全國科技獎勵大會召開,黨中央提出了“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方針,為科技體制改革探索指明了方向。
一、尊重依靠廣大知識分子
1977年8月8日,鄧小平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發表了題為《關于科學和教育工作的幾點意見》的講話,充分肯定了絕大多數知識分子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強調為科學技術人員創造必要的工作條件,細心愛護和積極調動知識分子的工作積極性,尊重勞動、尊重人才,堅持按勞分配,對有貢獻的科學、教育工作者給予獎勵,堅持“百家爭鳴”,允許爭論,不同學派之間要互相尊重,取長補短,加強學術交流。1977年8月12日,黨的十一大政治報告明確提出,在適當的時候召開全國科學大會,要交流經驗,制定規劃,表揚先進,特別要表揚有發明創造的科技工作者和工農兵群眾,把科技戰線上廣大干部和群眾的革命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向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進軍。1977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闡述了新時期我國科技事業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包括建設又紅又專的科技隊伍,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貫徹執行百家爭鳴的方針,制定科技規劃,堅持學習世界先進科技和獨創相結合等。1978年3月18日至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在開幕式上的講話中重申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做出了“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判斷。他的講話打破了長期禁錮人們特別是知識分子的精神桎梏,為知識分子解開了“金箍咒”,徹底改變了知識分子的命運。鄧小平指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就不可能建設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向現代科學技術進軍。大會通過《1978—1985 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草案)》,表彰了862個先進集體、1192名先進科技工作者和7657項優秀科研成果。在大會閉幕式上,郭沫若做了題為《科學的春天》的書面發言,向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熱烈地擁抱科學的春天”的倡議。在這次全國科學大會的精神指引下,廣大科技人員工作熱情高漲,加速了科學技術事業恢復重建的步伐,拉開了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加強科技隊伍建設等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序幕。
第二節 科技體制在恢復重建中試點改革
1978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闡述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和“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就不可能建設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等重要論斷,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向現代科學技術進軍。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確立了科學技術在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從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和國力的可能出發,調整對科技資源的配置逐漸受到重視。1982年10月,全國科技獎勵大會召開,黨中央提出了“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方針,為科技體制改革探索指明了方向。
一、尊重依靠廣大知識分子
1977年8月8日,鄧小平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發表了題為《關于科學和教育工作的幾點意見》的講話,充分肯定了絕大多數知識分子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強調為科學技術人員創造必要的工作條件,細心愛護和積極調動知識分子的工作積極性,尊重勞動、尊重人才,堅持按勞分配,對有貢獻的科學、教育工作者給予獎勵,堅持“百家爭鳴”,允許爭論,不同學派之間要互相尊重,取長補短,加強學術交流。1977年8月12日,黨的十一大政治報告明確提出,在適當的時候召開全國科學大會,要交流經驗,制定規劃,表揚先進,特別要表揚有發明創造的科技工作者和工農兵群眾,把科技戰線上廣大干部和群眾的革命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向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進軍。1977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闡述了新時期我國科技事業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包括建設又紅又專的科技隊伍,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貫徹執行百家爭鳴的方針,制定科技規劃,堅持學習世界先進科技和獨創相結合等。1978年3月18日至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在開幕式上的講話中重申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做出了“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判斷。他的講話打破了長期禁錮人們特別是知識分子的精神桎梏,為知識分子解開了“金箍咒”,徹底改變了知識分子的命運。鄧小平指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就不可能建設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向現代科學技術進軍。大會通過《1978—1985 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草案)》,表彰了862個先進集體、1192名先進科技工作者和7657項優秀科研成果。在大會閉幕式上,郭沫若做了題為《科學的春天》的書面發言,向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熱烈地擁抱科學的春天”的倡議。在這次全國科學大會的精神指引下,廣大科技人員工作熱情高漲,加速了科學技術事業恢復重建的步伐,拉開了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加強科技隊伍建設等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序幕。
1978年4月22日至5月16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鄧小平出席開幕式并指出,“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并且在上層建筑領域最終戰勝資產階級的影響,就必須培養具有高度科學文化水平的勞動者,必須造就宏大的又紅又專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隊伍”。《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草案)》(以下簡稱“八年規劃”)提出的四大奮斗目標是:部分重要的科學技術領域接近或達到20世紀70年代的世界先進水平;專業科學研究人員達到80萬人;擁有一批現代化的科學實驗基地;建成全國科學技術研究體系。為了準確掌握全國自然科學技術隊伍基本情況,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組織實施“八年規劃”,1978年6月,國家計委、國家科委、民政部、國家統計局決定開展全國自然科學技術人員基本情況普查,調查結果顯示,截至1978年6月底,全國共有科技人員595萬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單位從事科技工作的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157萬人,農林技術人員29萬人,醫藥衛生技術人員128萬人,科技研究人員31萬人,教育人員89萬人,其他161萬人。調查結果與規劃目標相比可以發現,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任重道遠。
1978年11月,中共中央組織部發布《關于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幾點意見》,強調要“做好工作,把黨的知識分子政策落到實處”。要求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做到有職有權有責;調整用非所學,做到人盡其才;努力改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把覺悟高、業務能力強、工作干勁大、群眾關系好的知識分子提拔到適當的領導崗位上來;要在政治上關心知識分子,解決知識分子入黨難的問題。
二、恢復重建科技管理體系
1978年4月,國務院批準國家科委《關于全國科協當前工作和機構編制的請示報告》,中國科協書記處和機關正式恢復工作,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及地方科協也相繼得到恢復。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審議通過《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在8年內要建成門類齊全、相互配套、布局合理、協調發展、專群結合、平戰結合、軍民結合的全國科學技術研究體系;中國科學院、國務院各部門集中力量,恢復、加強和新建一批重點科學研究機構;高等學校恢復、建立和加強研究所(室);各省、市、自治區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根據本地區自然條件和資源特點,建立和充實若干科學研究機構;工礦企業和事業單位普遍發展科研小組、科技攻關大隊。我國在恢復高考制度和研究生制度后,還全部恢復并增加了一批高等學校的科研機構,并取得了一批新的科研成果。截至1985年底,全國獨立的科研機構數量已經達到4690個,基本形成了由中國科學院,產業部門、地方和高校科研機構,國防科研機構和企業科研機構六大系統組成的科研體系,民營科研機構也快速發展。
1979年1月15日,中央批復同意中國科學院學部恢復活動,1980年增補學部委員283名,分屬25個部門。1981年,中共中央書記處指出,中國科學院是國家自然科學的最高咨詢機構和綜合研究中心。1982年5月5日,國務院下發《關于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經濟委員會、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分工的通知》,明確科技發展計劃及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由國家計委為主,會同科委、經委編制,由經委、科委分別組織實施。科技成果推廣計劃由國家經委為主編制,由國家計委綜合平衡后納入國民經濟計劃。198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成立國務院科技領導小組的通知》,決定成立國務院科技領導小組,包括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家科委、國防科工委、中國科學院、教 育 部和勞動人事部等部委在內的負責人參加。領導小組的主要任務是從宏觀和戰略方面統籌和協調全國科技工作,包括統一組織管理全國科技隊伍,統一領導科學技術長期規劃工作和重點企業技術改造規劃,研究重大技術政策,決定重大技術引進和消化項目,協調各部門科技工作。
科技體制改革 作者簡介
穆榮平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兼任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理事長、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促進會名譽理事長。曾任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 理科學研究所所長、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黨委書記、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大 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院長、知識產權學院執 行院長。長期從事科技政策、技術預見、創新發展政策與產業競爭力研究,完成多項國家規劃和政策文件起草工作,主持國家有關部委、國家社科基金、國家高端智庫、中國科學院等重要項目4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
眭紀剛
穆榮平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兼任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理事長、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促進會名譽理事長。曾任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 理科學研究所所長、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黨委書記、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大 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院長、知識產權學院執 行院長。長期從事科技政策、技術預見、創新發展政策與產業競爭力研究,完成多項國家規劃和政策文件起草工作,主持國家有關部委、國家社科基金、國家高端智庫、中國科學院等重要項目4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
眭紀剛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創新發展政策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美國馬薩諸塞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創新發展理論與政策、科技政策研究。主持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四五”和“十五五”規劃戰略研究、2021—2035年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科技創新2030重大專項等研究工作;在《中國軟科學》《科學學研究》等學術期刊以及《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科技日報》《瞭望》等報刊發表理論文章7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3部、譯著3部。
- >
自卑與超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