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y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y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y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y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yī)家經驗輯
神農本草經臨床常用中藥三期匯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3506646
- 條形碼:9787523506646 ; 978-7-5235-0664-6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神農本草經臨床常用中藥三期匯錄 本書特色
1.《神農本草經臨床常用中藥三期匯錄》,其藥物先后按照《本經》上、中、下三品,以及草、木、谷、石、蟲的次序排列。
2.作為中藥學史**期代表的《本經》以楷體標識,作為中藥學史第二
期代表的《本經逢原》以微軟雅黑字體標識,作為中藥學史第三期代表的《臨
床中藥學》以宋體標識。
3.每一味中藥,首列《神農本草經》原文,以明中藥發(fā)生之源;次取清代張璐《本經逢原》所錄《本經》原文闡釋,名之曰【本經釋難】,以見《本經》繼承發(fā)展之流;*后,參考現(xiàn)行《臨床中藥學》,按照【功能特性】【配伍應用】體例,將《本經逢原》中除【本經釋難】部分之外的內容和《臨床中藥學》藥物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等內容,依類歸入各體例之中,以明現(xiàn)代中藥學之成。
4.【本經釋難】是張璐在繼承李時珍《本草綱目》、繆希雍《本經疏證》的基礎上,結合自己臨床實踐的內容,從藏象、氣血、經絡的角度來闡釋中藥的功能和配伍,切合臨床的實踐。誠如《本經逢原》序:“醫(yī)之有《本經》也,猶匠氏之有繩墨也……瀕湖《綱目》,成則中之集大成……惟仲淳繆子開鑿經義,迥出諸方,而于委婉難明處,則旁引《名醫(yī)別錄》等說,疏作經言……聊陳鄙見,略疏《本經》之大義,并系諸家治法,庶使學人左右逢原。”
5.【配伍應用】是中藥進入方劑的階梯,能夠由簡單到復雜地梳理并選擇藥物配伍的示例,不論對中藥的深入理解,還是對方劑的進一步把握,都有重要意義。因此,在配伍應用中,編者適當增加了二三味藥物組成的方劑,以增進對藥物配伍的理解。各方劑出處的醫(yī)籍用下標注明,同時,以數(shù)字下標的形式,標注各味藥物劑量的相對比例,因此藥物劑量沒有加單位。
6.【匯要學按】總結《本經》原文中【本經釋難】【功能特性】【配伍應用】等部分的內容,扼要闡釋每味藥的功能和古今臨床應用范圍,以便概括性地把握相應中藥。
7.【范式開合】依據(jù)中藥發(fā)展三期模式,隱約于其中可見一種中藥范式。既然貫穿整個中藥發(fā)展史,則其他諸家中藥論述,自然也要具備這種范式。也就是說,這種范式要經得起歷代文獻實踐的檢驗。故而將清代汪昂《本草備要》作為一個檢驗標識來闡釋,故名【范式開合】。需要強調說明的是,目前這種范式僅能隱約體會到,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提煉。
8.【專題發(fā)揮】多為清代張璐的用藥心得和臨床類似中藥鑒別,可幫助中醫(yī)師拓寬用藥的深度和廣度。
本書中《本經》《本經逢原》《臨床中藥學》采取不同的字體來區(qū)分,使臨床中藥發(fā)展的三個階段明顯可別,突出中藥學前后一脈相承的特征,也提示讀者注重三期論述的差異之處,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現(xiàn)代中藥學學術
1.《神農本草經臨床常用中藥三期匯錄》,其藥物先后按照《本經》上、中、下三品,以及草、木、谷、石、蟲的次序排列。
2.作為中藥學史**期代表的《本經》以楷體標識,作為中藥學史第二
期代表的《本經逢原》以微軟雅黑字體標識,作為中藥學史第三期代表的《臨
床中藥學》以宋體標識。
3.每一味中藥,首列《神農本草經》原文,以明中藥發(fā)生之源;次取清代張璐《本經逢原》所錄《本經》原文闡釋,名之曰【本經釋難】,以見《本經》繼承發(fā)展之流;*后,參考現(xiàn)行《臨床中藥學》,按照【功能特性】【配伍應用】體例,將《本經逢原》中除【本經釋難】部分之外的內容和《臨床中藥學》藥物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等內容,依類歸入各體例之中,以明現(xiàn)代中藥學之成。
4.【本經釋難】是張璐在繼承李時珍《本草綱目》、繆希雍《本經疏證》的基礎上,結合自己臨床實踐的內容,從藏象、氣血、經絡的角度來闡釋中藥的功能和配伍,切合臨床的實踐。誠如《本經逢原》序:“醫(yī)之有《本經》也,猶匠氏之有繩墨也……瀕湖《綱目》,成則中之集大成……惟仲淳繆子開鑿經義,迥出諸方,而于委婉難明處,則旁引《名醫(yī)別錄》等說,疏作經言……聊陳鄙見,略疏《本經》之大義,并系諸家治法,庶使學人左右逢原。”
5.【配伍應用】是中藥進入方劑的階梯,能夠由簡單到復雜地梳理并選擇藥物配伍的示例,不論對中藥的深入理解,還是對方劑的進一步把握,都有重要意義。因此,在配伍應用中,編者適當增加了二三味藥物組成的方劑,以增進對藥物配伍的理解。各方劑出處的醫(yī)籍用下標注明,同時,以數(shù)字下標的形式,標注各味藥物劑量的相對比例,因此藥物劑量沒有加單位。
6.【匯要學按】總結《本經》原文中【本經釋難】【功能特性】【配伍應用】等部分的內容,扼要闡釋每味藥的功能和古今臨床應用范圍,以便概括性地把握相應中藥。
7.【范式開合】依據(jù)中藥發(fā)展三期模式,隱約于其中可見一種中藥范式。既然貫穿整個中藥發(fā)展史,則其他諸家中藥論述,自然也要具備這種范式。也就是說,這種范式要經得起歷代文獻實踐的檢驗。故而將清代汪昂《本草備要》作為一個檢驗標識來闡釋,故名【范式開合】。需要強調說明的是,目前這種范式僅能隱約體會到,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提煉。
8.【專題發(fā)揮】多為清代張璐的用藥心得和臨床類似中藥鑒別,可幫助中醫(yī)師拓寬用藥的深度和廣度。
本書中《本經》《本經逢原》《臨床中藥學》采取不同的字體來區(qū)分,使臨床中藥發(fā)展的三個階段明顯可別,突出中藥學前后一脈相承的特征,也提示讀者注重三期論述的差異之處,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現(xiàn)代中藥學學術
體系的建立過程。但從一般臨床中藥應用來看,頗有突兀之感,若能于差異
處見其一貫之理,則于臨床用藥更有幫助。在整個編撰過程中,我們始終秉承著尊敬之心,向《神農本草經》諸位先輩、《本經逢原》的張璐先生、確立現(xiàn)代中藥框架的顏正華先生等學習。學習是一個持續(xù)不斷的過程,由于我們學識水平有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諸家不吝指正。
神農本草經臨床常用中藥三期匯錄 內容簡介
《神農本草經習用藥三期匯錄》選取臨床常見中藥200味,首列《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原文,以明中藥發(fā)生之源;次取張璐《本經逢原》所錄《本經》原文闡釋,名之曰“【本經釋難】”,以見《本經》繼承發(fā)展之流;*后,依據(jù)通行中藥學教材,按照“【功能特性】、【配伍應用】、【專題發(fā)揮】”體例,將《本經逢原》除“【本經釋難】”部分之外的內容和《臨床中藥學》藥物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等內容,依類歸入各體例之中,以明現(xiàn)代中藥學之成。書中《本經》、《本經逢原》、《臨床中藥學》采取不同的字體來區(qū)分,使中藥發(fā)生的三個時期明顯可別,突出中藥學前后一脈相承的特征,也提示讀者注重三期論述的差異之處,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現(xiàn)代中藥學學術體系的建立過程。【專題發(fā)揮】多為張璐的用藥心得和《中藥學》的類似藥物鑒別,可幫助中醫(yī)師增進用藥的深度和廣度。*后,附錄以藥物別名檢索,以便于讀者學習利用。
神農本草經臨床常用中藥三期匯錄 目錄
菖蒲[石菖蒲] 1菊花 3人參 5天門冬[天冬] 10甘草 12干地黃[熟地黃 生地黃] 14熟地黃 15
干地黃[生地黃] 17術[白術 蒼術] 19
白術 19
蒼術 22菟絲子 24牛膝[川牛膝] 26茺蔚子[益母草] 28女萎[玉竹] 30防葵[前胡] 32柴胡 33麥門冬[麥冬] 35獨活 38羌活 39 車前子 41木香 42薯蕷[山藥] 44薏苡仁 46澤瀉 48遠志 50龍膽 51細辛 53石斛 55巴戟天 57赤箭[天麻] 58丹參 60蒺藜子[蒺藜] 62肉蓯蓉 64防風 65蒲黃 67續(xù)斷 69漏蘆 71天名精[鶴虱] 72決明子 73
蘭草[佩蘭] 74胡麻[黑芝麻] 116
蛇床子 76地膚子 78茵陳蒿[茵陳] 79王不留行 81升麻 82牡桂[桂枝] 84桂[肉桂] 87槐實[槐角] 90槐花 91枸杞[枸杞子] 92柏實[柏子仁] 94茯苓 95酸棗[酸棗仁] 98蔓荊實[蔓荊子] 99辛夷 101五加皮 102杜仲 104女貞實[女貞子] 105橘柚[陳皮] 106大棗 108蓬蘽[覆盆子] 110藕實莖[藕節(jié)] 111雞頭實[芡實] 113冬葵子[冬葵果] 114白瓜子[冬瓜子] 115 丹砂[朱砂] 118石鐘乳[鐘乳石] 120礬石[白礬] 122樸硝[芒硝] 123滑石 125太乙余糧[禹余糧] 127白石英 129紫石英 130赤石脂 131龍骨 133白膠[鹿角膠] 135阿膠 137石蜜[蜂蜜] 139牡蠣 141干姜 143生姜 145蒼耳子 147葛根 148栝蔞根[天花粉] 150苦參 151芎䓖[川芎] 153當歸 155麻黃 158通草[木通] 160芍藥[白芍 赤芍] 162
白芍 162款冬花 206
赤芍 165瞿麥 166玄參 167秦艽 169百合 171知母 172貝母[川貝母 浙貝母] 174白芷 176淫羊藿 178黃芩 179茅根[白茅根] 182紫菀 184紫草 185茜根 187白鮮皮 188藁本 190狗脊 191萆薢[粉萆薢] 192薇銜[鹿銜草] 194水萍[浮萍] 195地榆 197海藻 198澤蘭 200防己 202牡丹[牡丹皮] 204 石韋 207黃芪 208黃連 212五味子 215沙參[南沙參 北沙參] 217桔梗 219梔子 221竹葉 223柏木[黃柏] 224吳茱萸 226桑根白皮[桑白皮] 229枳實 231厚樸 233秦皮 235秦椒 236山茱萸 237紫葳[凌霄花] 239豬苓 240龍眼[龍眼肉] 241桑上寄生[桑寄生] 242合歡[合歡皮] 244干漆 245石南 247梅實[烏梅] 248瓜蒂 250 麻蕡[火麻仁] 252石硫黃[硫黃] 253石膏 255磁石 258陽起石 259鹿茸 261羚羊角 263牛黃 265麝香 267烏賊魚骨[海螵蛸] 269海蛤 271白僵蠶[僵蠶] 272桑螵蛸 274附子 275半夏 280虎掌[天南星] 283大黃 286葶藶[葶藶子] 289草蒿[青蒿] 291旋覆花 292藜蘆 294射干 295蜀漆[常山] 297甘遂 298白蘞 300青葙子 302 雚菌[蘆根] 303白及 304大戟 306貫眾 308牙子[仙鶴草] 309芫花 311商陸 312羊蹄 314萹蓄 315白頭翁 316連翹 317蚤休[重樓] 319夏枯草 320敗醬 321白薇 322巴豆 324蜀椒 326皂莢[豬牙皂] 328楝實[苦楝皮] 330郁李仁 332雷丸 333桃核仁[桃仁] 334杏核仁[杏仁] 336假蘇[荊芥] 338石膽 340水銀 342 鐵落 343鉛丹 344代赭[赭石] 345犀角 347鼺鼠[五靈脂] 349龜板 351鱉甲 353蚱蟬[蟬蛻] 355 蚯蚓[地龍] 357斑蝥 358蜈蚣 359水蛭 361蜚虻[虻蟲] 362.蟲[土鱉蟲] 363貝子 364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莉莉和章魚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