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庸通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676707
- 條形碼:9787516676707 ; 978-7-5166-7670-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庸通解 本書特色
理論闡釋 生動體驗 深入淺出
儒釋道醫貫通視角解讀儒家經典
以天人合一觀為基本哲學基礎闡明純凈的人性即天性的道理
是符合讀者期望的“*深的道理,*淺的解說”的讀物
中庸通解 內容簡介
本書是繼《論語通解》和《大學通解》之后,“鐘永圣國學大講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解讀系列對儒家經典“四書”進行解讀的第三本著作。作者采用結合心理學、生理學和物理學貫通的方式,通過引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家經典中關于心性中和、中通、中正和中空的道理,深入淺出地說明中庸的實質涵義、在儒學思想體系中的地位和在社會生活中靈活運用能夠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書的特點,是基于中華文化儒、墨、道、法等各家學說共通的宗旨,融匯于生活常識中解讀《中庸》,使晦澀難懂或者是高妙難行的經典概念,化為可以為大眾理解和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的理念。特別是厘清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在結合真實的生命體證和社會生活經驗基礎上,解說儒家的核心思想觀念和日常用功方法,讓人們生起對儒家學說的真正信心,掌握切實可行的修身方法。
本書*大賣點:通過以經解經的方法,使讀者體會到儒家代表性經典《中庸》的思想境界, 并非是現代人理解的僅僅一家之言,而是可以貫通各家學說的知行合一的生命智慧。通過本書的閱讀,讀者不但可以掌握儒家“君子時中”的要領,還可以知曉道家“守中入竅”和醫家“溫中理氣”的思想方法。
中庸通解 目錄
**章
學習中庸 了知心性 2
體會經文 感悟其境 4
心為何物 本性是也 5
人經合一 謂之真傳 7
明心見性 明見心性 8
何期自性 本自純凈 9
知止有定 經濟人生 11
中華文化 一以貫之 12
所見未見 皆在心中 13
明德親民 成就自己 14
立志修行 人人可成 15
物來則應 過去不留 16
反觀內照 能治身疾 17
心質掃清 天命自現 18
身心一體 性相一如 19
篤行親民 人道合一 20
第二章
君子慎獨 閑邪存誠 24
放下執著 隨緣應化 25
時刻反省 修正己念 26
修身成就 是持久戰 28
遇贊不驕 逢貶不餒 29
名字傳統 應當恢復 31
過猶不及 亦非中道 33
放下手機 專心吃飯 35
勤學好問 保持謙卑 36
高人觀象 預知時變 38
隱惡揚善 執兩用中 40
擇乎中庸 弗失之矣 41
中庸雖難 君子必行 42
孔子論強 意解中庸 45
如其不遇 歿身而已 49
中庸之道 廣大精微 51
體會缺憾 亦是圓滿 53
第三章
當下安定 當下圓滿 56
體察自身 防治疾病 57
中醫培訓 則乎經典 59
明通陰陽 以察世事 61
真修道者 慈悲親民 62
不怕犯錯 一改而止 64
蕓蕓眾生 皆視己親 66
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67
中德中言 勤勉行之 69
素位而行 道法自然 71
在上不欺 在下不諂 74
寬人正己 心不外怨 75
居易俟命 莫存僥幸 77
第四章
射有不中 反求諸身 84
行遠自邇 登高自卑 85
夫婦有道 家和且睦 86
靈明之德 其盛矣乎 88
酒能亂性 亦可入藥 89
集詩采風 體察民情 92
恭奉祭祖 敬如其在 94
名位壽祿 德者得之 96
篤行天命 時至而行 98
仁者長壽 德全不危 100
天之生物 因材而篤 102
有大德者 必受其命 105
第五章
積德福家 積善益名 110
人生際遇 生于本性 111
是非對錯 則義而評 113
依禮祭祀 以彰孝道 114
尊卑長幼 各踐其位 117
郊社之禮 禘嘗之義 120
人存政舉 人無政息 122
取人以身 性相不二 124
一切福田 不離方寸 126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127
高明之人 敬畏前因 129
悖道昧德 常有身殃 130
知天知人 事親修身 131
第六章
配天養頭 象地養足 134
有大德者 心想事成 137
心之在體 無處不居 138
學而力行 知恥為勇 140
曾子大學 述古非新 142
治國九經 各有其效 144
九經所行 遵從一理 148
提前規劃 精進不息 153
誠者天道 擇善固執 155
第七章
人雖愚柔 篤行能克 160
至誠盡性 贊化天地 162
人能至誠 前知如神 164
誠者之德 自成成物 169
至誠之功 不見而章 172
為物不貳 生物不測 175
維天之命 於穆不已 177
茍不至德 至道不凝 178
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180
第八章
反古之道 災及其身 184
德位雙全 方作禮樂 186
五音五臓 一一相對 187
但行君子 有譽天下 188
祖述憲章 德潤天地 192
獨唯至圣 足以配天 198
君子之道 暗然而章 201
內省不疚 無惡于志 202
相在爾室 不愧屋漏 204
奏假無言 時靡有爭 204
君子篤恭 以平天下 206
后 記 / 208
中庸通解 相關資料
中華文化是知行合一的文化,中華經典因而也是自身能夠“行到”就會自然“知道”的文化表達。如果按照現代某些知行分離的專業知識和概念,拘泥于文字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而沒有真實的生命體證,多半是“一道白云橫谷口,幾多飛鳥迷歸途”,難免依文臆測,不得真實要領。
《中庸》行文當中大量引用孔子的教誨,所以若要深入且準確地理解《中庸》,應該首先全面、深入且準確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孔子作為至圣先師,其明確推崇的經典中就有《易經》。大家知道,孔子說過,“天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此生無大過矣”。所以,如果聽從孔子的教化,吸取孔子的人生智慧、經驗和教訓,后世學者應該盡可能早地學習《易經》,以實現人生無大過的目標。
孔子學說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關于“仁”的觀念。在《論語》中,第四篇開篇的第一句話,具有“中心思想”的地位:“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這句話的本意,應該源出于我們反復給大家說明的《易經.坤卦.文言》中那段表達:“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也。”當然《易經》是整個中華文化的基本經典,它不單單是儒家經典,同時也是道家、兵家和醫家等各家的經典。很自然地,“里仁為美”這句話還有不為一些儒家學者所知的“道家解釋”或者“醫家解釋”:
遠古培育黍米的華夏祖先就知道,種子是生長發育的源泉,而打開種子,其“仁”中空,所以這“里仁”中空虛無卻能結出果實的神奇力量,顯示了“道”的存在。
呂洞賓祖師說過:“一粒黍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黍的種子如此,人的生長也類似。人在胞胎內孕育之初,其初生組織與母相連,“漸推漸開,中空如管”,隨母呼吸,通天地之氣,進而通太虛之氣。此時,竅竅相通,胎兒得母體之滋,亦得天地祖氣之養。等到數足,剪斷臍帶,裂胞而出,“啊”地一聲,一點元陽落于臍輪之后,叫做“天心一竅”或者“虛靈一點”。但從此后天用事,不得先天祖氣補濟,生命呼吸處于人天分離的狀態。
人生此竅初凝,最先生成的器官就是兩腎,其次生心。“其腎如藕,其心若蓮,中間中通外直。心腎相去八寸四分,中余一寸二分,謂之‘腔子里’,正是心腎往來之路,水火既濟之鄉”。莊子所說的“至人之息”,就是世人肯回心向道者,不管行住坐臥,常操此心藏于夾脊之竅,隨其呼吸以天地無涯之元氣續我有限之身軀,這種回復先天的狀態叫做“君子時中”和“里仁為美”。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守的就是這個“中竅”;又言“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竅”,觀的也是這個可以連接祖氣的“空竅”。
中華文化是知行合一的文化,中華經典因而也是自身能夠“行到”就會自然“知道”的文化表達。如果按照現代某些知行分離的專業知識和概念,拘泥于文字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而沒有真實的生命體證,多半是“一道白云橫谷口,幾多飛鳥迷歸途”,難免依文臆測,不得真實要領。
《中庸》行文當中大量引用孔子的教誨,所以若要深入且準確地理解《中庸》,應該首先全面、深入且準確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孔子作為至圣先師,其明確推崇的經典中就有《易經》。大家知道,孔子說過,“天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此生無大過矣”。所以,如果聽從孔子的教化,吸取孔子的人生智慧、經驗和教訓,后世學者應該盡可能早地學習《易經》,以實現人生無大過的目標。
孔子學說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關于“仁”的觀念。在《論語》中,第四篇開篇的第一句話,具有“中心思想”的地位:“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這句話的本意,應該源出于我們反復給大家說明的《易經.坤卦.文言》中那段表達:“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也。”當然《易經》是整個中華文化的基本經典,它不單單是儒家經典,同時也是道家、兵家和醫家等各家的經典。很自然地,“里仁為美”這句話還有不為一些儒家學者所知的“道家解釋”或者“醫家解釋”:
遠古培育黍米的華夏祖先就知道,種子是生長發育的源泉,而打開種子,其“仁”中空,所以這“里仁”中空虛無卻能結出果實的神奇力量,顯示了“道”的存在。
呂洞賓祖師說過:“一粒黍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黍的種子如此,人的生長也類似。人在胞胎內孕育之初,其初生組織與母相連,“漸推漸開,中空如管”,隨母呼吸,通天地之氣,進而通太虛之氣。此時,竅竅相通,胎兒得母體之滋,亦得天地祖氣之養。等到數足,剪斷臍帶,裂胞而出,“啊”地一聲,一點元陽落于臍輪之后,叫做“天心一竅”或者“虛靈一點”。但從此后天用事,不得先天祖氣補濟,生命呼吸處于人天分離的狀態。
人生此竅初凝,最先生成的器官就是兩腎,其次生心。“其腎如藕,其心若蓮,中間中通外直。心腎相去八寸四分,中余一寸二分,謂之‘腔子里’,正是心腎往來之路,水火既濟之鄉”。莊子所說的“至人之息”,就是世人肯回心向道者,不管行住坐臥,常操此心藏于夾脊之竅,隨其呼吸以天地無涯之元氣續我有限之身軀,這種回復先天的狀態叫做“君子時中”和“里仁為美”。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守的就是這個“中竅”;又言“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竅”,觀的也是這個可以連接祖氣的“空竅”。
大家日常所見的《道德經》版本第一章這一句多為“常有欲以觀其徼”,此處采用呂洞賓祖師注解《道德經》的版本用“竅”字,更符合身體構造和天人氣息能量溝通的實際情況,對《道德經》的解釋也可以貫徹落實到身體生命當中,而不必依文解意、生拉硬拽、牽強附會、以訛傳訛。
中庸通解 作者簡介
作者鐘永圣是經濟學博士,祖籍山東高密。東北財經大學中國經典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導師為樓宇烈教授),中華中醫藥學會“世界一流學會建設工程國際健康智庫”專家,遼寧省首屆最佳寫書人獎獲得者,遼寧省委講師團最美講師獲得者,西南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客座教授。主要著作:《論語通解(一)》《論語通解(二)》《黃帝內經選講》《道德經通解》《大學通解》《管子選講》《素書通解》《尚書通解》和《中國經典經濟學》等十幾部,其中《中國經典經濟學》英文版于2016年7月在倫敦面向世界發行。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經典常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