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國際法與自主武器系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506360
- 條形碼:9787519506360 ; 978-7-5195-0636-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際法與自主武器系統 內容簡介
本書基于*新資料,概述了自主武器系統的主要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梳理并更新了各國的立場與實踐成果,對核心爭議進行了總結與評論。書中界定了自主武器系統的概念和范圍,深入探討了其合法性問題,并探索了自主武器系統對武裝沖突定性及對國際人道法基本原則的影響和挑戰。同時,本書分析了自主武器系統在特定武裝沖突情境中的具體影響及其面臨的限制條件。本書對自主武器系統的合法性及其對現行國際法規則的影響進行了系統分析,為國際實踐和學術界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國際法與自主武器系統 目錄
緒論
**節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國內外研究動態
第三節研究問題
**章自主武器系統的界定
**節與自主武器系統近似的名詞辨析
第二節各國定義自主武器系統的方法及立場
第三節對自主武器系統的擬定義及構成要素
第四節小結
第二章自主武器系統的合法性
**節國際人道法下自主武器系統的合法性
第二節自主武器系統與生命權
第三節自主武器系統與人格尊嚴
第四節“問責真空”與自主武器系統的合法性
第五節小結
第三章武裝沖突中使用自主武器系統的影響及挑戰
**節自主武器系統的使用對武裝沖突定性的影響
第二節自主武器系統的使用對國際人道法
基本原則的挑戰
第三節小結
第四章特定武裝沖突背景下使用自主武器系統的限制條件
**節海戰中使用自主武器系統的限制條件
第二節反恐中使用自主武器系統的影響及限制條件
第三節網絡空間作戰中使用自主武器系統的限制條件
第四節小結結語后記
國際法與自主武器系統 相關資料
本書是作者褚家瑋對其所提交的博士學位論文的擴展和細化,原論文已于2023年在清華大學法學院通過了博士學位答辯。
本書題目是“國際法與自主武器系統”,在國內外的研究都比較有限,系統性研究處于初步階段。本書研究資料較為翔實、全面,對細節的把握比較突出,包括法律問題與研究資料的細節;全書覆蓋的資料范圍廣泛,以國家實踐為主要證據,是國內研究所欠缺的方面,也是國際上現有研究中尚未開發的領域。全書結構比較合理,聚焦實踐中突出的問題進行構建,對主要發展予以較為充分的發掘和探討,這是其首要特點。同時,從國際人道法出發,本書對現有國際法對此類武器的規制進行了梳理,其中的問題進行了歸納、分析,并在后半部分對具體戰爭環境中使用此類武器的特殊問題進行了討論。在題目、選材、結構、問題研討、具體適用的把握與分析上,本書都具有創新性內容。另外,作者研究的系統性也是現有研究中比較突出的。
作為褚家瑋博士的指導老師,我在此祝賀本書的出版!也希望作者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找到自己研究的特色,取得更大成就。
家瑋博士從我的母校獲得博士學位,在不長時間內就將其博士學位論文打磨好作為專著出版,而且囑我作序。作為校友,深感驕傲;作為同行,為之欣喜。
一冊讀罷,兩個字形容感受:可靠。凡作者認為重要的資料,我猜家瑋都老老實實讀過,然后在此老老實實匯報,不弄表面功夫的腳注,不自欺,亦不欺人,而且我猜家瑋應該也沒有欺負人工智能,假手于GPU。文海無涯苦作舟,對數量浩繁的研究文獻和政府文件,家瑋也能耐心細致地爬梳。因此,我會毫無顧慮地信任、參考家瑋這本書中已經做過的工作,不用自己重新從研究地基挖起。這本書的覆蓋面超過了同題材的部分英文專著,因此不僅是一個可靠的地基,而且是寬廣的地基,諸多其他研究可以以此為基礎。如果中文專著對中文國際法學的突破發展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的話,那么這本書會以可靠性贏得一席之地。
如果仔細一點體會,我覺得家瑋還埋有一些春秋筆法,試圖與讀者溝通:這些詞語、概念、模式、原則之中層出不窮的學說和觀點,實際上是涉及哪些利益的法律話語表達。這些表達是如何經由“密碼轉譯”成那些看起來普通平常,但實際含義頗深的說法。那閃現的妙筆靈光是不是作者與她理想中讀者的隱微對話,各位讀者可以自行體會。
這是一本充滿雄心的著作。凡是需要雄心的偉大事業,就必然包含了漫長征途。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家瑋的工作已經呈現了這個問題的四重難點:
一、漂移黑匣
國際法中的自主武器系統問題是典型的“漂移黑匣”,對這個問題不同的處理進路,自然地就體現了對國際法的不同理解。
本書是作者褚家瑋對其所提交的博士學位論文的擴展和細化,原論文已于2023年在清華大學法學院通過了博士學位答辯。
本書題目是“國際法與自主武器系統”,在國內外的研究都比較有限,系統性研究處于初步階段。本書研究資料較為翔實、全面,對細節的把握比較突出,包括法律問題與研究資料的細節;全書覆蓋的資料范圍廣泛,以國家實踐為主要證據,是國內研究所欠缺的方面,也是國際上現有研究中尚未開發的領域。全書結構比較合理,聚焦實踐中突出的問題進行構建,對主要發展予以較為充分的發掘和探討,這是其首要特點。同時,從國際人道法出發,本書對現有國際法對此類武器的規制進行了梳理,其中的問題進行了歸納、分析,并在后半部分對具體戰爭環境中使用此類武器的特殊問題進行了討論。在題目、選材、結構、問題研討、具體適用的把握與分析上,本書都具有創新性內容。另外,作者研究的系統性也是現有研究中比較突出的。
作為褚家瑋博士的指導老師,我在此祝賀本書的出版!也希望作者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找到自己研究的特色,取得更大成就。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國際法研究院聯系院士賈兵兵于法律圖書館樓2024年6月00推薦序二
家瑋博士從我的母校獲得博士學位,在不長時間內就將其博士學位論文打磨好作為專著出版,而且囑我作序。作為校友,深感驕傲;作為同行,為之欣喜。
一冊讀罷,兩個字形容感受:可靠。凡作者認為重要的資料,我猜家瑋都老老實實讀過,然后在此老老實實匯報,不弄表面功夫的腳注,不自欺,亦不欺人,而且我猜家瑋應該也沒有欺負人工智能,假手于GPU。文海無涯苦作舟,對數量浩繁的研究文獻和政府文件,家瑋也能耐心細致地爬梳。因此,我會毫無顧慮地信任、參考家瑋這本書中已經做過的工作,不用自己重新從研究地基挖起。這本書的覆蓋面超過了同題材的部分英文專著,因此不僅是一個可靠的地基,而且是寬廣的地基,諸多其他研究可以以此為基礎。如果中文專著對中文國際法學的突破發展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的話,那么這本書會以可靠性贏得一席之地。
如果仔細一點體會,我覺得家瑋還埋有一些春秋筆法,試圖與讀者溝通:這些詞語、概念、模式、原則之中層出不窮的學說和觀點,實際上是涉及哪些利益的法律話語表達。這些表達是如何經由“密碼轉譯”成那些看起來普通平常,但實際含義頗深的說法。那閃現的妙筆靈光是不是作者與她理想中讀者的隱微對話,各位讀者可以自行體會。
這是一本充滿雄心的著作。凡是需要雄心的偉大事業,就必然包含了漫長征途。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家瑋的工作已經呈現了這個問題的四重難點:
一、漂移黑匣
國際法中的自主武器系統問題是典型的“漂移黑匣”,對這個問題不同的處理進路,自然地就體現了對國際法的不同理解。
之所以說漂移,是因為所謂自主武器的技術在不斷發展,傳統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速度可能跟不上技術迭代的速度,所以法律工作者一直在追逐一個漂移的標靶。同時,這個標靶還是一個黑盒子。之所以說是黑盒子,是因為由于技術的迭代發展,武器的相關信息及其在戰場上所能獲得的優勢在使用曝光之前大多數處于保密狀態。一般法律研究人員由于沒有涉密許可,只能主要依靠非常有限的信息來“腦補”場景,研究自己創造出來的法律問題,因此常常被嘲笑“嚴重脫離實踐”。“腦補”的現實難以觸及痛點,因此與自主武器系統相關的法律討論可能反而成為了盲人摸象的誘導術——在不了解關鍵技術信息的情況下,越研究國際法,可能就越偏離核心問題。
二、系統復雜
除了武器技術、戰場經驗等外部對法律的知識限制,在國際法之內也有需要面對的經典難題。任何希望以一本書來解決問題的嘗試,背后都需要付出數倍的努力。要從國際法的整體來處理自主武器系統的問題,就需要意識到國際法體系與武器規制體系的雙重復雜性。對于武器來說,研制、生產、裝備、使用等環節都可能涉及法律規制,而在國際法的角度,武裝沖突法、使用武力法、國際人權法、軍備控制以及專門機制等分支可能都要涉及這個問題。一方面,國際法分支如何面對影響重大的“闖入者”話題,例如人權公約怎么解釋規制與武器相關的問題,本身可能就要訴諸其領域內的非常規解釋技術。對研究經驗和精力都是不低的要求。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國際法在各個分支之間的關系上沒有作出結構性的安排。換句話說,國際法整體作為機制,具有復雜性。這就突出地體現在自主武器系統的問題上。例如國際人權法,要處理國際人權法與國際人道法的關系,要處理武力使用法和國際人道法的關系。在這些問題上,國際司法機構很少給出明確的答案,而是傾向于作出一次一案的務實安排,但同時就增加了國際法作為體系的復雜性。比如責任問題,目前關于責任真空的討論幾乎沒有區分初級規則與次級規則,在初級規則不明確的情況下討論責任問題,因而出現了在討論責任真空時混合初級規則的問題。
三、張力解釋
當重大創新涉及法律問題時,法律專家還要面臨法律解釋和機制創設之間的恒久抉擇。(某些)條約恒久不衰,但現實總有新發展。經由條約解釋,使得舊瓶能裝進新酒,以保持(字面上)規則的穩定性,這是流傳已久的法治策略。但問題是,解釋者不可肆意,解釋需要經由法律共同體的接受才能在法律體系中獲得地位。而對于“交叉學科”來說,共同體的邊界在哪就有不少值得說道的問題。國際人道法的原則能夠僅僅通過解釋,就超越國家同意,就對新武器進行規制?“人格尊嚴”這個概念可以作多大一篇文章?如果律師希望用法律解釋在原則上開出規則之花,甚至都不能定位到具體的條約條款義務,而只能訴諸概括的原則時,這種操作必定會招致共同體之內和之外的質疑。國際法專家懂編譯語言嗎?國際人權法專家懂作戰嗎?要接受某種法律解釋,這個共同體是畫到國際法的小圈子,讓(這些實際什么都不懂的)律師來獨斷,還是需要軍事專家在內的共同體認可才有意義?而且,如果一個人號稱既懂軍事又懂法律,還懂技術(大多數人都不懂),面對這種專業知識上的卓越形成的壁壘,以至于沒有任何人可以進行專業同行評審的時候,這種人的專業解釋是更可信,還是更危險?
四、政治成熟
如果邁向國際立法,嘗試就新問題締結新條約,國際法學者則進入了外交和多邊政治程序。法律專家如果參與其中,則可能更加明確地體會到第一要務是能夠將國家利益翻譯成規則語言,同時將其他規則提案翻譯為對國家利益的影響分析。誠然,總有純粹的“國際主義者”,這樣的學者超越具體國家,服務于其認為的整體利益。但不論是為了誰的利益,法律專家明白,政治過程爭議的核心是利益,而不是規則。在這一過程中,法律人不僅需要會用規則提案表述國家利益,而且可能參與研究怎么界定國家利益。來到這個時刻,意味著法律人的工作就已經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法律工作,走向了政治成熟。
著作從一個具體問題出發,如果能夠觸及重大問題,就有重大貢獻,就是旅程中的成功一站。有鑒于此,我為家瑋博士的成果表示衷心祝賀。這本書開啟了一段旅程,并且呼喚大家共同投入其中。
劉洋中國人民大學助理教授2024年7月5日00前言
本書的選題始于2019年8月準備博士生申請規劃書期間,當時筆者提出了關于該書的初步想法。自2019年底至2023年底,筆者一直進行著相關資料的整理、閱讀和撰寫工作。在此,筆者要向培養我成長的清華大學法學院致以最誠摯的謝意!感謝清華大學法學院提供的各種學習資源和寶貴的機會!這些都使筆者在理論與實踐中明確了本書的研究方向和框架。
筆者選擇自主武器系統作為研究對象,主要源于自主武器系統的研發和使用已經引發了法律、倫理等問題,但中國學者相關的研究比較少。另外,許多聚焦于自主武器系統的學術著作和文章,仍援引較舊的資料,不能切實地反映當下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其實踐價值降低。事實上,國家實踐以及組織的立場和觀點其實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尤其是自2022年俄烏沖突以來,一些歐洲國家對于自主武器系統的政策和立場已經悄然發生轉變。
筆者立足于國際法視角,基于最新的資料,重新梳理了近年來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分析、探索了與自主武器系統有關的、未被廣泛關注和深入討論的問題。當前,自主武器系統自身和使用過程中合法性問題極為重要,并且這些問題未被國內學界所廣泛關注。諸如國際人權法對自主武器系統的合法性評估的作用、自主武器系統的使用對武裝沖突定性的影響以及在特殊武裝沖突背景下自主武器系統的使用可能會引發的具體的法律問題等,鮮有文章和著作對此進行論述和分析。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與自主武器系統有關的概念和范圍的界定,也是國際社會在制定專門用于規范自主武器系統的條約過程中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有鑒于此,本書將總目標限定在研究、總結對自主武器系統的合法性評估的標準和國際法對其使用所施加的限制條件。具體而言,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自主武器系統能夠在無須人類干預的情況下,識別、選擇和攻擊目標。自主武器系統的定義和范圍是開啟本書相關國際法問題討論的關鍵,但各國政府以及學界對自主武器系統的定義缺乏共識,專門對自主武器系統予以禁止或限制的條約尚未形成。這一方面的國家實踐構成現有國際實踐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研究的主要目標之一。
其二,在國際人道法下選擇作戰手段和作戰方法的權利不是無限的,那么對于自主武器系統是否屬于被禁止的作戰手段或作戰方法的問題——合法性問題,需要參考國際人道法的基本原則進行討論。同時,在武裝沖突中國際人權法同樣適用,與自主武器系統合法性問題的聯系也十分緊密,尤其是面對此系統是否構成對生命權、人格尊嚴的侵犯這一類爭議問題的時候。潛在的“問責真空”問題也是自主武器系統備受質疑之處。對此類爭議的分析也是本書的研究內容。
其三,在武裝沖突中,自主武器系統的使用已經并還會繼續影響和挑戰現有武裝沖突法的定性規則、區分原則、比例原則和預防措施原則等國際人道法的基本原則。在海戰、反恐行動和網絡作戰中,自主武器系統的使用會對現存國際法體系產生更為具體的影響和挑戰,但仍會面臨國際法所施加的限制條件。這些都是自主武器系統開始滲透、關聯國際人道法體系的最新體現。
概言之,本書聚焦于分析和探索自主武器系統的合法性及這一系統對現存法律規則的影響。本書通過考察各國以及政府間組織的實踐,對自主武器系統相關概念的界定提供了一個相對全面且更具說服力的解釋。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國際實踐和學界厘清自主武器系統所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了有益的參考。相較于其他文獻而言,筆者從更加全面的國際法視角出發,探究了國際人道法、國際人權法、海戰法等規則之間的相互作用,較為深入地剖析了自主武器系統的合法性問題。本書也更進一步探索了自主武器系統的使用可能會對國際人道法體系產生的影響和挑戰,并對特殊作戰背景下自主武器系統的應用和面臨的限制條件等問題提供了具有更深層次的分析。此外,本書引用了大量一手的、權威的和新穎的文獻,使得論證充分嚴謹,各項研究結論具有說服力,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實踐意義。
本書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主要源自國際法功能的局限性,以及本人認知的局限。一方面,作為一門社會性學科,國際法在國際社會的事務中發揮著有限的作用。并且,國際法有其特定的適用條件和效力范圍。僅在國際法的框架內考慮自主武器系統的問題難免會存在局限性。筆者并不否認倫理規范、國家政策、行業行為守則等在治理自主武器系統方面同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與任何其他作品一樣,本書來自筆者具有局限性的生活和研究經歷。法律工作者的任務不是簡單地理解和描述法律,而是在實踐中創造和改造法律;由于筆者一直進行文字工作,本書的重點仍落實在法律的適用和解釋。在一個連貫的結構中包含完全不相干的論點也是有問題的,必然會舍棄和忽略一些潛在的、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本書的目標不是創建一個完整的、精通所有相關領域的跨學科研究——這個想法本身也并不現實。所以,本書將基于筆者有限的觀察和理解,分析闡釋與自主武器系統相關法律問題的見解,雖然企圖創造新的觀點,但這些觀點,可能在其他專業領域的專家看來是片面的。
筆者對書中的筆誤和模糊之處承擔一切責任,也歡迎讀者指正。
……
國際法與自主武器系統 作者簡介
褚家瑋,清華大學法學博士,曾獲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資助,赴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比較公法與國際法研究所聯合培養,并在荷蘭萊頓大學進行交換學習。現為清華大學法學院博士后及助理研究員。
已發表《自主武器系統的合法性:以人格尊嚴為評估視角》 《論國家對危害人類罪確立管轄權的義務—兼評〈防止及懲治危害人類罪條款草案〉第 6、7 條》 《論危害人類罪中的“政策”要素》等論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推拿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