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沉疴:大明最后二十年的十三張面孔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3117459
- 條形碼:9787213117459 ; 978-7-213-11745-9
- 裝幀:平裝-鎖線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沉疴:大明最后二十年的十三張面孔 本書特色
被大臣逼迫的萬歷;只會抹稀泥的內閣;被人當槍使的海瑞;剛死就被清算的張居正;用刺客整人的馮保;到處彈劾人的丘橓……
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君乃亡國之君,臣亦亡國之臣。
一場皇室集團、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的爭權斗爭,大明王朝就是這么被搞垮的。
沉疴:大明最后二十年的十三張面孔 內容簡介
萬歷十年,即公元1582 年,這一年表面看只是首輔張居正去世了,除此之外,沒有更大的動蕩,但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卻隨著張居正的離開,迅速掀起巨大的波瀾,究其因果,細細品讀才發現,萬歷十年時,大風便起于青萍之末,恰恰是明朝走向滅亡的轉折點。本書分別從萬歷、朱常洛、慈圣李太后、張居正、馮保、海瑞、張四維、申時行、王錫爵、邱橓、朱憲?、鄒元標、王大臣等人物出發,試圖為讀者還原生動立體的明朝舊事。
沉疴:大明最后二十年的十三張面孔沉疴:大明最后二十年的十三張面孔 前言
序言 風過薔薇,春意了無痕
對于萬歷皇帝而言,萬歷十年(1582 年)是一個“開心”的年月。因為在這一年,執政十年的內閣首輔、太傅兼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因病去世。這就意味著從這年起,他將脫離翰林學士的束縛,開啟獨立執政的帝王生涯。這絕對是一件好事!雖然名義上,他是大明的皇帝,張居正是首輔,但前十年誰都知道,大明真正的“統治者”是首輔張居正。
張居正當國十年,所攬之權是皇帝的大權——這是張居正執政的需要。但張居正忘記了一點,一個首輔替皇帝干了十年活兒,也意味著這十年來,他上面的這個皇帝是失職的。
任何一個皇帝都接受不了這個結果,萬歷也不例外。換句話說,張居正越是效忠國事、獨攬大權,萬歷心中就越是多了幾分壓抑的感覺。
這種感覺,在張居正管理之時,并沒有體現出來。一旦張居正離開了,往日積攢的情緒就會如滔滔江水洶涌而來,巨大的壓力和某種期待,強迫他去找一個宣泄口,狠狠地發泄一下自己的情緒。不過,在這之前,他還需要做一件事。
沉疴:大明最后二十年的十三張面孔 目錄
序 言 風過薔薇,春意了無痕 /01
萬 歷 被歷史遺忘的才能 /001
朱常洛 風起于青萍之末 /011
慈圣李太后 此一時彼一時 /027
張居正 一石而千浪起 /039
馮 保 一早就寫好的結局 /051
海 瑞 一個另類的清官 /063
張四維 悲催的繼任者 /115
申時行 風吹水面漣漪起 /129
王錫爵 *后的一片余暉 /145
丘 橓 風物長宜放眼量 /167
朱憲鏢 一個廢王案的遺留 /181
鄒元標 與時間和解 /193
王大臣 一場刺殺惹出來的禍端 /209
沉疴:大明最后二十年的十三張面孔 相關資料
萬歷
被歷史遺忘的才能
一
作為大明第十三位皇帝,萬歷皇帝朱翊鈞的個性頗像自己的祖父嘉靖皇帝。在他做皇帝的四十八年里,雖有很多看似不著痕跡地小事,實則背后都有他的指示。如果我們簡單地以為,在萬歷十年之前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兩宮皇太后(陳皇后、李太后)、司禮監太監馮保和內閣首輔張居正四人把持朝政,皇帝朱翊鈞僅是擺設而已,那就大錯特錯了。
朱翊鈞剛繼承皇位,就面臨一個大問題,這就是“柄臣相軋,門戶漸開,而帝未能振肅朝綱,矯除積習”。實際上,這個問題從他祖父嘉靖皇帝開始,便隨著夏言、嚴嵩、徐階、高拱等人的推波助瀾,成為如今的最大問題。對于十歲的朱翊鈞而言,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他人生第一個重大考驗。
按照隆慶皇帝(朱翊鈞的父親)臨終時的安排,首輔高拱是自己的老臣,而且能力出眾,所以應當排在顧命大臣的首位。如此一來,朱翊鈞對內可以依靠司禮監太監馮保,對外則可以依靠高拱和張居正等人。
這個安排很合理,但隆慶皇帝還是忽略了:高拱的能力和野心都很旺盛。他喜歡以才略自許,盛氣凌人,“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觸之立碎。每張目怒視,惡聲繼之,即左右皆為之辟易”。可見,他很是專橫跋扈。而且高拱尤其不喜歡司禮監馮保,兩人關系可謂水火不相容。
此前,司禮監職位空缺,高拱先后推薦了陳洪、孟沖,唯獨不讓馮保做掌印太監。如果說,這兩人能力和威望比馮保要好,那也算了,偏偏這兩人無論是在能力上還是威望上都不及馮保。馮保知書達禮,又喜愛琴棋書畫、很有涵養,所以很受隆慶帝的喜愛。因此在隆慶帝駕崩的空檔,馮保利用皇權更迭之間的權力真空,輕松地通過一道遺詔,驅趕了孟沖,讓自己做了掌印太監。
這對朱翊鈞和馮保而言都是可以接受的,一個是新皇帝,一個是他的大伴,且能力出眾。但兩人都忽略了高拱的脾氣,因為這對高拱來說是不能容忍的。因此他對馮保除之而后快。
在高拱的授意下,工科都給事中程文、吏科都給事中雒遵、禮科都給事中陸樹德一起彈劾馮保。眼見一場爭斗不可避免。最終,馮保聯合次輔張居正,抓住高拱在內閣里說的一句“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成功反殺。
萬歷
被歷史遺忘的才能
一
作為大明第十三位皇帝,萬歷皇帝朱翊鈞的個性頗像自己的祖父嘉靖皇帝。在他做皇帝的四十八年里,雖有很多看似不著痕跡地小事,實則背后都有他的指示。如果我們簡單地以為,在萬歷十年之前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兩宮皇太后(陳皇后、李太后)、司禮監太監馮保和內閣首輔張居正四人把持朝政,皇帝朱翊鈞僅是擺設而已,那就大錯特錯了。
朱翊鈞剛繼承皇位,就面臨一個大問題,這就是“柄臣相軋,門戶漸開,而帝未能振肅朝綱,矯除積習”。實際上,這個問題從他祖父嘉靖皇帝開始,便隨著夏言、嚴嵩、徐階、高拱等人的推波助瀾,成為如今的最大問題。對于十歲的朱翊鈞而言,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他人生第一個重大考驗。
按照隆慶皇帝(朱翊鈞的父親)臨終時的安排,首輔高拱是自己的老臣,而且能力出眾,所以應當排在顧命大臣的首位。如此一來,朱翊鈞對內可以依靠司禮監太監馮保,對外則可以依靠高拱和張居正等人。
這個安排很合理,但隆慶皇帝還是忽略了:高拱的能力和野心都很旺盛。他喜歡以才略自許,盛氣凌人,“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觸之立碎。每張目怒視,惡聲繼之,即左右皆為之辟易”。可見,他很是專橫跋扈。而且高拱尤其不喜歡司禮監馮保,兩人關系可謂水火不相容。
此前,司禮監職位空缺,高拱先后推薦了陳洪、孟沖,唯獨不讓馮保做掌印太監。如果說,這兩人能力和威望比馮保要好,那也算了,偏偏這兩人無論是在能力上還是威望上都不及馮保。馮保知書達禮,又喜愛琴棋書畫、很有涵養,所以很受隆慶帝的喜愛。因此在隆慶帝駕崩的空檔,馮保利用皇權更迭之間的權力真空,輕松地通過一道遺詔,驅趕了孟沖,讓自己做了掌印太監。
這對朱翊鈞和馮保而言都是可以接受的,一個是新皇帝,一個是他的大伴,且能力出眾。但兩人都忽略了高拱的脾氣,因為這對高拱來說是不能容忍的。因此他對馮保除之而后快。
在高拱的授意下,工科都給事中程文、吏科都給事中雒遵、禮科都給事中陸樹德一起彈劾馮保。眼見一場爭斗不可避免。最終,馮保聯合次輔張居正,抓住高拱在內閣里說的一句“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成功反殺。
當時,馮保將這句話加以改編,改成了“高公講,十歲小孩哪能決事當皇帝”。十歲的朱翊鈞聽聞后驚恐萬分。然而,在這件事上,朱翊鈞也充分展現了自己的能力,他既沒有過問高拱說此話時候的情景,也沒有去調查這句話是否屬實,而是在隆慶六年(1572 年)六月十六日將高拱就地免職,讓次輔張居正取代了高拱。
這件事,放大了看,或許我們只看到張居正、馮保的身影,甚至朱翊鈞的母親李貴妃的影子;但拋開這些,我們已能發現朱翊鈞對這件事的影響。要知道,當時高拱一走,高儀驚得嘔血三日而亡。如今,三位內閣顧命大臣中只剩下張居正一人,而且此時的大明可謂內憂外患,如何治理變得困難重重。但朱翊鈞既沒有畏縮不前,也沒有胡亂安排,而是牢牢抓住了張居正,充分信任并重用張居正進行了改革,最終開創了萬歷前十年的中興。
這十年時間,我們可以看到,朱翊鈞始終抓著“用人唯我”、生殺予奪的皇帝權力。
二
隆慶六年,有流星墜地。
九月初三的夜晚,一顆米粒大小的流星忽然變大,赤黃色光芒四射,將整個皇宮都照亮了。這對于敬畏天變的皇帝和大臣而言,有流星墜地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為此,朱翊鈞連夜在室外焚香祈禱,祈求上蒼保佑。
這事兒,不知如何被當時的廣西道監察御史胡涍給知道了。沒多久,胡大人就給朱翊鈞送了一道奏疏。奏疏里,他認為這次的星變和宮女有關,并由此展開議論。他還認為,上蒼之所以有這次星變,是因為嘉靖、隆慶兩朝的宮女閉塞后宮,老者不知所終,少者實懷怨望,寡婦曠女愁苦萬狀。由此,他向朱翊鈞提出應該及早釋放宮女,并且無論老少,都釋放出去。為了讓自己的理論站得住腳,他還引經據典,以大唐武則天為例子,“唐高不君,則天為虐,幾危社稷”。
第二天一早,在文華殿讀完書的朱翊鈞就拿出了胡涍的奏折,指著“唐高不君,則天為虐”一句詢問首輔張居正這句話的背后意義。張居正自然知道這是皇帝要懲罰胡大人,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意思,張居正告訴朱翊鈞:“這個人迂腐漫言,雖狂妄,卻無心之言。”
三
很明顯,張居正小看了朱翊鈞的脾氣,很快朱翊鈞就要求內閣進行票擬。最終,內閣票擬將胡涍革職為民,但事情仍沒有就此完結。
雖然作為御史,胡涍的上奏很狂妄,但也屬于職責本分。因此不少官員并不認為胡涍有錯。僅過了兩天,就有兵科都給事中李己上疏為胡涍求情:“人君善政不一,莫大于賞諫臣;疵政不一,莫大于黜諫臣”;“胡涍官居御史,補過拾遺,繩愆糾謬,乃職分所宜。今一語有違,即行譴斥,恐自今以后,阿言順旨者多,犯顏觸忌者少”。他的這段話就闡述了一個事實,即胡涍只是完成自己本職工作,而說了一些皇上不喜歡的言辭,就被罷免了;皇上這樣做,以后的朝堂之上只怕沒人敢說真話了。所以他希望皇上不要過于深究,對胡涍薄加懲戒,或令復職。
這番話多少帶著勸說的意思,也有幾分道理,但朱翊鈞置之不理。這位年僅十歲的皇帝很有主見!在他看來,這些大臣是看著自己年幼,紛紛指責皇帝辦事,而作為一個聰明的皇帝,從來不會被大臣牽著鼻子走。
這一番心思,外面的大臣并不知曉,只是固執地認為皇帝不明事理。于是,萬歷元年(1573 年)正月十二日,戶科給事中馮時雨重新提起了這件事。其實,他上的奏疏中的第五條和胡涍的意思差不多,建議對皇宮里的宮女進行大檢查,凡是沒有經過隆慶帝“御幸”的,全部釋放出宮。當然,最后也沒忘拐彎抹角地提出饒恕胡涍,讓其復出的意思。
此時,事情已經過去了好幾個月,朱翊鈞的心情平復不少。重新面對這件事時,已沒了當初的怒氣,因此也能用平常的心態去看這件事。對于馮時雨提起的其他大事,朱翊鈞都給予贊許,但對釋放宮女、起用胡涍這兩件事,絕不松口。不過,他在奏疏上對這件事還是做出了批示:“本朝事體與前代不同,今在宮婦女,不過千數,侍奉兩宮,執事六局,尚不夠用。又多衰老,出無所歸。胡涍狂悖誣上,朕念系言官,姑從輕處。如何與他飾詞求用!”
可見,朱翊鈞已在批復中明確指出對釋放宮女的看法。即皇宮里的宮女并不多,且還要侍奉兩宮圣母、執事六局,根本不夠用。這些不明事理的言官,卻一直揪著不放,完全就是胡鬧。當然,如果事情擱在一般沒有主見的皇帝身上,也就妥協了。
朱翊鈞一生最大的詬病在萬歷十年,那年在首輔張居正去世后,朱翊鈞進行了清算,他查抄了馮保、張居正的家產,并全部搬入宮中,歸自己支配。
為了掠奪錢財,他派出宦官擔任礦稅使,四處搜刮民財。
他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以致內閣出現了“人滯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現象。到萬歷四十五年(1617 年)十一月,更是“部、寺大官十缺六七,風憲重地空署幾年,六科只剩下四個人,十三道只剩下五人”。
四
總之,在朱翊鈞登基的前十年,即便有張居正、馮保當政,他依舊堅持自己的意見,做到相對獨立,說明他從不是一個庸人。而即便如此,他在張居正去世后,曾短暫勤政,后卻又迅速開始三十年不上朝的執政方式。
這三十年里,他貪酒、貪色、貪財而又貪權,即便如此,在他做皇帝的四十八年時間里,并沒有宦官之亂,也沒有外戚干政,甚至沒有出現嚴嵩這樣的奸臣,朝內黨爭也有所控制;對于日本、女真,他都做過有力的回擊;甚至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依舊能通過一定的方式控制朝局。從這幾點上看,朱翊鈞算是一個能力出眾的皇帝。然而,他也給后世留下了一個難題:明朝這艘早已是千瘡百孔的大船,在三十年沒有掌舵者的情況下,他會漂向何方?
沉疴:大明最后二十年的十三張面孔 作者簡介
景志祥
歷史作家,曾在《青年文摘》《瘋狂閱讀》《百家講壇》《金秋雜志》《衢州晚報》《國家人文歷史》《上下五千年》《文史博覽》等雜志上發表多部作品。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