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統一的前夜:隋文帝兼并南北朝(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5113650
- 條形碼:9787205113650 ; 978-7-205-11365-0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統一的前夜:隋文帝兼并南北朝(精裝) 本書特色
在多方混戰的深淵中仰望黎明,在盤根錯節的勢力糾纏下浴火重生。隋朝氣象雄渾,強盛不亞于漢唐。本書帶您看隋文帝如何抵御突厥、滅北齊、代北周,兼并陳朝,統一南北,完成三百年來新一輪的大一統。
統一的前夜:隋文帝兼并南北朝(精裝) 內容簡介
東晉南北朝是一個持續近三百年的大分裂時代,這個大分裂的時代終于在隋文帝楊堅的手中結束。楊堅消滅了過時和低效的政治制度,創造了一個中央集權的新帝國。隋朝氣象雄渾,強盛不亞于漢唐。隋文帝統一南北,設立科舉,積極擺脫門閥壟斷,開創了一個盛世。隋文帝使得天下府庫充盈,打造了一個富裕的帝國。隋文帝改革官制,建立三省六部制,實施《開皇律》,其每一項措施,幾乎都影響中國歷史千年之久。本書展現了站在時代風云拐點的隋文帝楊堅,步步為營地完成統一南北、富國強民的布局,從而開創出隋朝這一氣勢恢弘的王朝的過程。
統一的前夜:隋文帝兼并南北朝(精裝)統一的前夜:隋文帝兼并南北朝(精裝) 前言
說起隋朝,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那個臭名昭著的昏君隋煬帝楊廣,他的確做過太多荒唐事,被寫入史書和劇本、小說,一直被人們罵了千年。但對于大隋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世人又了解多少呢?
隋朝是一個富強而短暫的王朝,它只存在了38年,如此短的時間,卻演繹了富于開拓精神、精彩紛呈的歷史篇章,被史學家譽為“曇花般短暫的璀璨,綻放出別樣的輝煌”。
不可否認,隋文帝開創了一個盛世,他創立科舉制度,確立了三省六部制,推出《開皇律》,完善了封建法律體系,在這30多年里,大隋王朝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割據局面,再次實現了統一,促進南北的文化融合,還降伏了吐谷渾等地方政權,威服了東西突厥,隋文帝被東突厥可汗尊稱為圣人可汗,這是繼大漢王朝之后,又一個大一統王朝重現了輝煌,為后世做出了許多貢獻,樹立了榜樣,影響巨大。
隋文帝楊堅在位僅有24年,但他殫精竭慮,嘔心瀝血,每天上早朝,他會召見五品以上官員,一起商議國家大事。那時候的隋文帝,兢兢業業,崇尚節儉,賞罰分明,勤政愛民,一心為了國家社稷,親率文武百官,君臣同心,干成了許多大事情。比如修建了古代規模*宏大的大興城,派人五修長城,讓大隋王朝煥然一新,穩固安定。
統一的前夜:隋文帝兼并南北朝(精裝) 目錄
**章
武鎮起家,將門虎子
一、家世不尋常 // 002
二、少年不簡單 // 011
三、初出茅廬被青睞 // 017
四、仕途不順陷殺局 // 022
第二章
朝堂動蕩,步步驚心
一、韜光養晦等機會 // 028
二、鏟除權臣宇文護 // 033
三、滅齊之戰 // 041
四、伴君如伴虎 // 052
第三章
翁婿斗法,楊堅輔政
一、權力是個好東西 // 056
二、翁婿反目暗斗 // 062
三、收買皇帝近臣 // 066
四、矯詔輔政 // 070
第四章
征戰四方,平定內亂
一、剪除宗室,掌握大權 // 082
二、叛亂四起 // 086
三、平定三方之亂 // 090
四、晉封隋王 // 102
第五章
建立大隋,剪除外患
一、代周立隋 // 108
二、力壓吐谷渾 // 113
三、穩固內政,頒布《開皇律》 // 118
四、選賢任能,營造新都 // 122
第六章
對外用兵,統一前夜
一、出兵塞外,降伏突厥 // 132
二、虎視眈眈窺江南 // 143
三、吞并南朝后梁 // 150
四、大軍南下 // 157
第七章
隋陳大戰,氣吞山河
一、渡江之戰 // 170
二、金陵城破陳國亡 // 180
三、江南亂 // 187
四、蕩平江南叛軍 // 198
五、平定嶺南 // 210
第八章
統一南北,圣人可汗
一、突厥不安分 // 216
二、計殺大義 // 226
三、泰山封禪 // 233
四、突利奔隋 // 240
五、圣人可汗 // 248
第九章
開皇之治,國富民強
一、經濟繁榮民安樂 // 258
二、文化昌盛有風雅 // 265
三、政治平穩官清廉 // 270
四、名垂千古隋文帝 // 277
五、*是無情帝王家 // 281
隋文帝生平年表 // 286
參考文獻 // 290
后 記 // 292
統一的前夜:隋文帝兼并南北朝(精裝) 相關資料
眾所周知,隋文帝楊堅結束了西晉以來多個政權對抗的局面,實現了南北統一,開創了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隋朝。
雖然隋朝只有短短數十年,但它在政治上,創立了三省六部制,確立了影響后世的科舉制度,改革了律令,推行與改進府兵制使得國家穩定。在經濟上,繼續推進均田制和租庸調制,采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措施,增加政府收入。在隋文帝在位十幾年間,倉庫儲存了五六十年的糧食,國富民強,隋文帝被稱為“圣人可汗”。
就是這樣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但似乎歷史并未給隋文帝和大隋王朝足夠的尊敬。這是為何?因為一提到隋朝,人們往往容易想到它的短命和暴政,更多會想到隋煬帝的荒唐昏庸與急功近利。修長城、開運河、游江南,搞得國無寧日、民無寧日,僅僅38年就二世而亡了。“隋”這個名字就仿佛流星一般,在歷史長河中璀璨絢麗又短暫易逝。
今天,我們要講隋文帝楊堅的一生。尤其是他平步青云于廟堂中,運籌帷幄統一南北,一步步成功布局,躲避殺機,位極人臣,輔助國政,最后逼迫女婿皇帝禪位登極,建立大隋安定天下的歷程,更清晰認識這位千古帝王。
那楊堅是何許人也?他的家族在當時分裂割據的年代,又是怎樣的存在呢?
根據《隋書》《新唐書》等史書記載,楊家是弘農楊氏的后裔,名門望族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吏選拔制度實行九品中正制,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采用吏部尚書陳群建議,立九品官人之法。從此選拔人才依靠家世、品行等來定級,于是有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政治現象。
也就是說,當時只要你出生在上等的門閥家族,不管才能和品德如何差,都能順利做上大官。如果你出生在下等人家、販夫走卒中,你才能和品德再好也沒辦法步入廟堂、坐上高位。這也反映出了當時魏晉時期官場混亂的狀況,任用的高官大多非富即貴。
所以,沒有身份和背景,沒有家族和資源,在當時是很難混的。如果你祖宗八代中沒有一個名人,那你本領再大,能力再強,站在那些門閥顯貴面前,也會抬不起頭的。因此,許多開國皇帝在奪取政權、成功把持江山社稷之后,往往讓宮廷史官添油加醋,除了要加上“做夢生子”“滿屋香氣”等傳奇色彩外,還要對祖上進行大肆渲染,拔高出身。
如果實在找不到,祖上的確沒啥可圈可點的人物,那就要在同姓氏的歷史名人中,像碰瓷一樣,找個名人來冒充祖先了,如此顯得身份不一般,繼承前人的杰出能力和尊貴,就是比寒門平民有高人一等的自豪感、自信感。
于是,楊堅就抬出了先祖楊震,名正言順烘托了自己的顯赫家世。
眾所周知,隋文帝楊堅結束了西晉以來多個政權對抗的局面,實現了南北統一,開創了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隋朝。
雖然隋朝只有短短數十年,但它在政治上,創立了三省六部制,確立了影響后世的科舉制度,改革了律令,推行與改進府兵制使得國家穩定。在經濟上,繼續推進均田制和租庸調制,采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措施,增加政府收入。在隋文帝在位十幾年間,倉庫儲存了五六十年的糧食,國富民強,隋文帝被稱為“圣人可汗”。
就是這樣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但似乎歷史并未給隋文帝和大隋王朝足夠的尊敬。這是為何?因為一提到隋朝,人們往往容易想到它的短命和暴政,更多會想到隋煬帝的荒唐昏庸與急功近利。修長城、開運河、游江南,搞得國無寧日、民無寧日,僅僅38年就二世而亡了。“隋”這個名字就仿佛流星一般,在歷史長河中璀璨絢麗又短暫易逝。
今天,我們要講隋文帝楊堅的一生。尤其是他平步青云于廟堂中,運籌帷幄統一南北,一步步成功布局,躲避殺機,位極人臣,輔助國政,最后逼迫女婿皇帝禪位登極,建立大隋安定天下的歷程,更清晰認識這位千古帝王。
那楊堅是何許人也?他的家族在當時分裂割據的年代,又是怎樣的存在呢?
根據《隋書》《新唐書》等史書記載,楊家是弘農楊氏的后裔,名門望族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吏選拔制度實行九品中正制,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采用吏部尚書陳群建議,立九品官人之法。從此選拔人才依靠家世、品行等來定級,于是有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政治現象。
也就是說,當時只要你出生在上等的門閥家族,不管才能和品德如何差,都能順利做上大官。如果你出生在下等人家、販夫走卒中,你才能和品德再好也沒辦法步入廟堂、坐上高位。這也反映出了當時魏晉時期官場混亂的狀況,任用的高官大多非富即貴。
所以,沒有身份和背景,沒有家族和資源,在當時是很難混的。如果你祖宗八代中沒有一個名人,那你本領再大,能力再強,站在那些門閥顯貴面前,也會抬不起頭的。因此,許多開國皇帝在奪取政權、成功把持江山社稷之后,往往讓宮廷史官添油加醋,除了要加上“做夢生子”“滿屋香氣”等傳奇色彩外,還要對祖上進行大肆渲染,拔高出身。
如果實在找不到,祖上的確沒啥可圈可點的人物,那就要在同姓氏的歷史名人中,像碰瓷一樣,找個名人來冒充祖先了,如此顯得身份不一般,繼承前人的杰出能力和尊貴,就是比寒門平民有高人一等的自豪感、自信感。
于是,楊堅就抬出了先祖楊震,名正言順烘托了自己的顯赫家世。
那楊震究竟何許人也?
楊震,字伯起,是東漢時期的官學名師,不僅是一代儒學宗師,還位高權重,在朝堂極有影響力。據說他曾在華山腳下,開設私塾學館,招收門徒,授業解惑,有傳道般性質。這一教就是20余年,四方儒生、好學之士趨之若鶩。等規模起來了,影響做大了,他聚集的學生也多達3000人了,盛況幾乎堪比孔子當年授徒興學。于是乎,開始有人拿楊震與孔子相比較,人稱“關西孔子楊伯起”。
當時做過楊震學生的人,無不以此為傲。如果他們老師被世人稱作“關西孔子”“孔子轉世”,那他們這些學生,豈不是堪比顏子、子騫、伯牛、子貢、子路之輩了?古人好名,所以,不論是寒門學士,還是門閥士子,當時無不爭做楊震的學生。
后來,楊震以自己的門徒學生為依托紐帶,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文化精英關系網。這些精英士子步入仕途,遍布朝野,關系錯綜復雜,進入許多重要的機關部門,開始左右東漢王朝的輿論方向。
當時與孔子生活的時代不同了,楊震所處的東漢王朝畢竟是大一統的王朝,已經少有動亂和征戰。東漢政治制度相對完善,社會穩定,不像孔子那時是春秋時期,大國吞小國,小國爭地盤,各地混戰。孔子要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推行仁禮學說,到處碰壁,想要做官也很難。因為他的政治思想許多諸侯國君不接受,導致孔子周游列國14年,都未能做上大官,更別說獲得推行自己仁政的機會了。
但楊震可不同,時代變好了,東漢的統治者想要穩固自己的統治,就要選擇天下賢能為己所用。尤其是那些在民間名聲很響亮、影響力很大的名人,朝廷更是求賢若渴。如果把這種名人拉入官僚體系,進入朝野,一來可以讓他們為國效力;二來也可以把控這些有輿論影響力的人,多為朝廷說話,少在外面抨擊時政,免得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來反對朝廷。總之,出于諸多因素,哪怕楊震不愿意做官,但是求賢令、朝廷詔書不斷送到楊震學館中。
楊震到了50歲的時候,覺得時機成熟,可以出山了。他便離開華山腳下的學館,開始步入仕途,在州郡任職。以他當時的名聲和影響力,那升遷的速度可是很快的。東漢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是位賢人,于是舉其為茂才,幾年內就四次升遷,成為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又過幾年,楊震已經位列三公,官居司徒、太尉,掌管國政軍權,權勢之大,朝中幾乎無人出其右。在威望方面,他更是譽滿天下。
楊震學問高,品行好,絕非沽名釣譽之輩,也不是那些故意走“終南捷徑”的假名士可比。因此,哪怕位高權重后,楊震也沒有成為奸雄、權臣,而是恪盡職守,廉潔奉公,實干有為,不徇私情。這位大儒成名后做官掌權,位極人臣,起到了很好的標桿作用,堪為官場楷模。此種行為也讓門閥士子、天下儒生都心悅誠服。
相傳,楊震前往東萊郡任太守時,路過昌邑。從前他推舉的荊州茂才王密,正在昌邑任縣令,為了報答楊震的舉薦恩情,備好了10斤黃金夜里去看望楊震,打算送黃金為禮。
楊震卻當面批評說:“作為老朋友,我知道你的為人,你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我是收取賄賂之人嗎?”
王密解釋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會知道,你就收下吧。”
楊震卻搖頭生氣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說沒有人知道呢?”
王密聞言十分慚愧,只能悻悻離開。
這是歷史上流傳已久的“暮夜卻金”的故事,楊震從此也被后人譽為“四知先生”。
后來,楊震調任涿郡太守。他在任內仍然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請托和禮金,也不允許家人靠他的名望投機取巧,他的子孫也都生活儉樸。
楊震一些老朋友和長輩看不下去,建議他應該為子孫謀置一些產業。楊震聽聞后卻說:“讓后世的人稱他們是清白官吏的子孫,不是很好嗎?”他的老友們才無奈作罷。
由此可見,楊震的確是一位堪與“圣人”比較的大宗師、官員典范,他為人師表,做到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是在歷史上享有很高贊譽的名人。
但也正因楊震為官正直,克己復禮,不屈權貴,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因而被中常侍樊豐、侍中周廣等所忌恨。因為黨同伐異的關系,在延光三年(124),楊震遭彈劾,被罷免遣返回鄉。當時已經年邁的楊震,不堪屈辱,在途中飲鴆自盡。
永建元年(126),漢順帝劉保即位后,權臣樊豐、周廣等伏誅,楊震的學生虞放、陳翼等人至朝廷申訴楊震的冤情。漢順帝下詔為其平反,并任用楊震的兩個兒子為郎,贈錢百萬。但從此之后,楊家開始走向衰敗。
直到楊震第八代孫楊鉉,從軍入伍,并且一度做到了前燕的北平太守。至此,楊氏家族重新煥發生機。楊鉉之子楊元壽后來投奔了北魏,做過北魏的武川鎮司馬,楊氏一族便在武川鎮(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西北)的軍鎮里扎下根來。
武川鎮,南面倚靠大青山,扼守草原進入中原的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當時的北魏有一個強大對手叫柔然,不時南下侵擾北魏邊關。那時北魏的都城還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挨著草原,朝廷感到威脅,為了保障都城安全,北魏就在北方沿邊地區,建立了六個軍鎮,合稱“六鎮”,武川鎮就是其中之一。
楊氏一族在武川鎮一帶生活了四代,楊元壽之子楊惠嘏做過太原太守,他的兒子楊烈也做過太原太守。楊烈之子叫楊禎,身為將門之后,驍勇善戰,憑軍功被封為“建遠將軍”(一作寧遠將軍)。但是,六鎮忽然發生了一件大事,改變了北魏的命運,也改變了楊氏家族的命運。
公元523年,六鎮起義了。起義大軍兵變,在軍官慫恿下揮師南下,大軍迅速沖垮了北魏政權。而在這個歷史事件中,楊禎曾接到朝廷軍令,帶兵鎮壓起義大軍,卻落個兵敗身亡的下場。楊氏家族一夜間崩塌,只留下楊禎18歲的兒子楊忠,此人便是楊堅的父親。因戰亂關系,楊忠被迫離開武川鎮,逃亡到了山東泰山腳下,才暫時安頓下來。
在這里,楊忠與農家女子呂苦桃結婚了。雖然楊忠也算將門之后,祖上更是出過楊震這等名人,但今非昔比,家道中落,他又是外鄉人,在這里舉目無親,能有當地人看中他,嫁女給他就不錯了。因此,楊忠這時候一點兒不挑剔,也沒有驕傲自大,反而欣然接受,開始了婚后的新生活。
但命運弄人,沒過幾年,楊忠又做了梁朝的俘虜,隨軍輾轉到江南去了。當時與北魏隔著淮河對峙的政權是梁朝,處于南方,正發展鼎盛。梁武帝趁著北魏內亂,派兵北伐,攻克泰安城,抓了不少俘虜回去,楊忠就是其中之一。但楊忠成為俘虜后并沒有遇害。他長得高大威猛,儀表堂堂,一看就是當兵的料,就被安排在梁朝軍隊中做了一個小軍官,這一干就是五年時間。
統一的前夜:隋文帝兼并南北朝(精裝) 作者簡介
江左辰,男,本名李豐,作家、編劇。遼寧大學歷史系碩士,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長篇作品有《唐時明月宋時關》《君臨戰國》《楚漢天驕》《江山爭雄》《大宋伏魔司》等歷史小說。出版作品有《李斯:謀國謀身的千古一相》《晏子:機智幽默的東方名相》《九王奪嫡》等多部圖書。
- >
煙與鏡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
- >
推拿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