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最后一戰:決勝柏林,1945年4月16日—5月9日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47985
- 條形碼:9787513947985 ; 978-7-5139-4798-5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最后一戰:決勝柏林,1945年4月16日—5月9日 本書特色
1.科尼利厄斯·瑞恩的“戰爭三部曲”(《*長的一天》《遙遠的橋》《*后一戰》)被歐美媒體*認為“非虛構文學創作典范”“戰爭紀實里程碑之作”。
2.瑞恩“戰爭三部曲”一經出版就引起轟動,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在全世*發行,長銷不衰。《*后一戰》的出版成為當時西方的重大新聞,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球出版,廣受*評。
3.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是二戰時期*出的戰地記者,曾隨同美國第8、第9航空隊參與14次轟炸行動,親歷諾曼底登陸,跟隨巴頓將軍的第3集團軍挺進法國和德國,直至攻克柏林。軍事寫作終身成就獎得主,被稱為“站在新聞與歷史寫作交叉路口的巨人”“也許是當今*界*杰*的記者”,在西方可謂家喻戶曉。
4.本書講述了第二次世*大戰西方戰場*后的一個階段:從1945年春天緊張的*治和軍事局勢、盟國遠征軍高層之間的關系、盟軍放棄進攻柏林的內幕、英美軍隊與蘇聯軍隊之間的較量、盟軍分裂和占領德國的絕密計劃(日蝕行動)、艾森豪威爾私自與斯大林聯系引發的軒然大波,到第三帝國高層和軍隊的應對、戰火中普通柏林百姓真實的生存狀態、為從希特勒的“焦土”政策下挽救柏林人民所做的努力,再到納粹德國的*終覆滅。
5.作者深入研究了決定事件的軍事和政*力量,尋訪2000多人,包括盟軍和德軍的高級將領、眾多平民和普通士兵,并獲得大量蘇聯從未公開的秘密檔案。“無一字無出處”,以親歷者的角度講述歷史,既真實可靠,又生動形象。其采訪資料時至今日并且毫*疑問在遙遠的將來依舊有重大影響。
6.誠邀小小冰人全新翻譯。譯者小小冰人從事軍事圖書翻譯工作十余年,為中國讀者帶來近40部譯著,其專*性得到廣大讀者認可。
最后一戰:決勝柏林,1945年4月16日—5月9日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柏林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戰區的*后一場戰役,標志著納粹德國的*終垮臺,也為之后幾十年間的一系列國際問題埋下了伏筆。 本書涉及1945年春天緊張的軍事和政治局勢,講述了一個極端殘酷、令人震驚的軍事勝利以及柏林平民在面對盟軍襲擊時所經歷的絕望、沮喪和恐懼的故事,極盡所能地闡釋了戰爭對平民造成的巨大影響,一如作者所言:“吃飯比關愛更重要,挖洞比戰斗更有尊嚴,忍受比獲勝更具軍事正確性。” 瑞恩深入研究了決定事件的軍事和政治力量,為了還原第三帝國崩潰的歷史,他尋訪了2000多人,包括盟軍和德軍的高級將領、眾多平民和普通士兵,并沖破重重阻撓,獲得大量蘇聯從未公開的秘密檔案。
最后一戰:決勝柏林,1945年4月16日—5月9日最后一戰:決勝柏林,1945年4月16日—5月9日 前言
1945年4月16日,周一,A日
柏林戰役是蘇聯紅軍對希特勒第三帝國實施的*后一場進攻戰役,始于1945年4月16日—西方盟國把當天稱為A日—周一清晨4點整。這一刻,德國首都東面不到38英里處,一發發紅色信號彈在暴漲的奧得河上方劃破夜空,一場驚人的炮火準備隨之而來,蘇聯紅軍就此發起對德國首都的突擊。
大致在同一時刻,美國第9集團軍轄內兵團離開柏林方向,轉身返回西面,打算沿坦哲蒙與巴爾比之間的易北河占據新陣地。艾森豪威爾將軍4月14日就決定讓英美軍隊停止穿越德國,還說“柏林不再是軍事目標”。美軍接到指令時,部分部隊離柏林只剩45英里。
紅軍進攻之際,柏林人待在城內的廢墟瓦礫里,麻木而又恐懼,秉承眼下唯*重要的理念:生存*治。吃飯比愛更重要,挖洞比戰斗更有尊嚴,忍受比獲勝更具軍事正確性。
接下來就是紅軍以*后一戰攻克柏林的故事。雖然本書也描述戰斗場面,但不是軍事報道。更確切地說,書中講述了普通人的經歷,既有軍人也有平民,他們卷入了隨失敗或勝利而來的絕望、沮喪、恐懼和強暴。
最后一戰:決勝柏林,1945年4月16日—5月9日 目錄
前言
*一部 城市
第二部 將領
第三部 目標
第四部 決議
第五部 戰役
傷亡小計
《*后一戰》的軍人和平民
參考書目
致謝
最后一戰:決勝柏林,1945年4月16日—5月9日 作者簡介
作者
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1920年6月5日—1974 年11月23日),愛爾蘭裔美國記者兼作家,因撰寫“戰爭三部曲”(《*長的一天》《最后一戰》《遙遠的橋》)而聞名于世。
瑞恩是二戰時期*出的戰地記者,曾隨同美國第8、第9航空隊參與14次轟炸行動,親歷諾曼底登陸,跟隨巴頓將軍的第3集團軍挺進法國和德國,直至攻克柏林,他得以與戰爭、與戰爭參與者近距離接觸。1949 年,在諾曼底旅行時,瑞恩對講述比迄今為止制作的更完整的“霸王行動”的故事產生了興趣,其后二十幾年間,瑞恩陸續奔赴英、美、德、法、蘇聯、荷蘭等國,尋找幸存者,在尋訪5000多位見證人之后,終于完成了這套舉世聞名的著作。
1957年,海外記者俱樂部創立了“科尼利厄斯·瑞恩新聞獎”,致敬他在國際議題上的*出貢獻,瑞恩曾兩度獲得這項與自己同名的獎項(1959年的《*長的一天》和1974年的《遙遠的橋》)1973年,瑞恩被法國政府授予榮譽軍團勛章,馬爾科姆·馬格里奇稱贊他“也許是當今*界*杰*的記者”。他還獲得了克里斯托弗獎、意大利班加雷拉文學獎。
作者
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1920年6月5日—1974 年11月23日),愛爾蘭裔美國記者兼作家,因撰寫“戰爭三部曲”(《*長的一天》《最后一戰》《遙遠的橋》)而聞名于世。
瑞恩是二戰時期*出的戰地記者,曾隨同美國第8、第9航空隊參與14次轟炸行動,親歷諾曼底登陸,跟隨巴頓將軍的第3集團軍挺進法國和德國,直至攻克柏林,他得以與戰爭、與戰爭參與者近距離接觸。1949 年,在諾曼底旅行時,瑞恩對講述比迄今為止制作的更完整的“霸王行動”的故事產生了興趣,其后二十幾年間,瑞恩陸續奔赴英、美、德、法、蘇聯、荷蘭等國,尋找幸存者,在尋訪5000多位見證人之后,終于完成了這套舉世聞名的著作。
1957年,海外記者俱樂部創立了“科尼利厄斯·瑞恩新聞獎”,致敬他在國際議題上的*出貢獻,瑞恩曾兩度獲得這項與自己同名的獎項(1959年的《*長的一天》和1974年的《遙遠的橋》)1973年,瑞恩被法國政府授予榮譽軍團勛章,馬爾科姆·馬格里奇稱贊他“也許是當今*界*杰*的記者”。他還獲得了克里斯托弗獎、意大利班加雷拉文學獎。
1974年,《遙遠的橋》出版兩個月后,瑞恩因癌癥病逝,時年54歲。
《時代》周刊評論他以近距離觀察戰爭的眼光,歷經鮮血和死亡的靈魂,完成了普通作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譯者
小小冰人,原名姚輝,從事軍事圖書翻譯工作十余年,為中國讀者帶來近40部譯著。由他執筆翻譯的作品包括《東進:1941—1943年的蘇德戰爭》《焦土:1943—1944年的蘇德戰爭》《普魯士戰場:蘇德戰爭1944—1945》《斯大林格勒三部曲》《作戰指揮:二戰德國陸軍實戰指南》《從閃電戰到沙漠風暴》《*一次世界大戰史》《*二次世界大戰史》《隆美爾戰時文件》《曼施泰因戰爭回憶錄》《閃擊英雄》等。
- >
我與地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山海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