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遙遠的橋:遺恨阿納姆,1944年9月17—26日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48067
- 條形碼:9787513948067 ; 978-7-5139-4806-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遙遠的橋:遺恨阿納姆,1944年9月17—26日 本書特色
1.科尼利厄斯·瑞恩的“戰爭三部曲”(《*長的一天》《遙遠的橋》《*后一戰》)被歐美媒體*認為“非虛構文學創作典范”“戰爭紀實里程碑之作”。
2.瑞恩“戰爭三部曲”一經出版就引起轟動,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在全*界發行,長銷不衰。《遙遠的橋》被好萊塢拍成同名電影,是1977年*球*賣座電影。
3.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是二戰時期*出的戰地記者,曾隨同美國第8、第9航空隊參與14次轟炸行動,親歷諾曼底登陸,跟隨巴頓將軍的第3集團軍挺進法國和德國,直至攻克柏林。軍事寫作終身成就獎得主,被稱為“站在新聞與歷史寫作交叉路口的巨人”“也許是當今(界*杰*的記者”,在西方可謂家喻戶曉。
4.本書講述了歷史上規模*大的空降作戰——“市場—花園行動”。歷時9天的戰爭,耗時7年的研究與尋訪,“無一字無出處”,以親歷者的角度講述歷史,*次對二戰乃至人類歷史上那次偉大的壯舉做出了完整敘述。
5.本書不是浩繁的史料堆砌,作者以記者的*業素養,以文學家的敏感筆觸,講述了一個個關于勇氣、信念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由此串聯出一個關鍵時期的宏大歷史。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在訴說一個事實:無論是對勝者還是敗者,戰爭都極其殘酷。
6.誠邀小小冰人全新翻譯。譯者小小冰人從事軍事圖書翻譯工作十余年,為中國讀者帶來近40部譯著,其*業性得到廣大讀者認可。
遙遠的橋:遺恨阿納姆,1944年9月17—26日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市場-花園行動”是歷史上規模*大的空降作戰,極富創意但結局慘淡。 盟軍的此次行動,由蒙哥馬利提出,旨在奪取通往阿納姆的一系列橋梁,跨過萊茵河這一天然屏障,趁德軍立足未穩之際攻入德國境內。由此引發了在荷蘭鄉村和奈梅亨、阿納姆破碎的街道上的一系列殘酷戰斗,造成超過17000名軍人傷亡,平民傷亡難以計數,這讓年底結束戰爭的夢想破滅,代價高昂。瑞恩以精湛的技巧講述了“市場-花園行動”中令人膽戰心驚的逐屋逐房爭分奪秒的戰斗,巧妙地呈現了背景規劃、指揮官為實現計劃所做的努力,以及普通士兵和荷蘭平民在戰場上面臨的嚴峻現實,還有那些打動人心的悲傷但充滿人情味、絕望但充滿勇氣的故事。 《遙遠的橋》寫于瑞恩患癌期間,他花了7年時間一絲不茍地研究可用的資料,尋訪1200多名戰爭親歷者,包括盟軍將士、德軍官兵、荷蘭地下抵抗組織成員和平民百姓,終成此作。
遙遠的橋:遺恨阿納姆,1944年9月17—26日遙遠的橋:遺恨阿納姆,1944年9月17—26日 前言
“市場—花園行動”,1944年9月17—24日
1944年9月17日,星期天,上午10點過后不久,有史以來為單次軍事行動集中的*大規模的運兵機群從英國南部各處機場起飛。第二次*界大戰第263周,盟軍*高統帥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將軍發起的“市場—花園行動”,堪稱戰爭期間*大膽、8具想象力的戰役之一。出人意料的是,這場空降兵團與地面力量聯合發動的攻勢,基本構想出自行事*謹慎的盟軍將領:伯納德·勞·蒙哥馬利元帥。
“市場行動”聲勢浩大,是整場戰役的空降階段,盟軍為此投入近5000架戰斗機、轟炸機、運輸機,外加2500多架滑翔機。那個周日下午1點30分整,盟軍史無*例地發起晝間突擊,一整個空降集團軍,連同車輛和裝備,降落到德軍戰線后方。這場大膽的空中突擊注定會名垂青史,目標是納粹占領的荷蘭。
地面上,英國第2集團軍執行“花園行動”,一支支集結的坦克縱隊佇立在比利時—荷蘭邊境。實施炮火準備后,下午2點35分,大批坦克在一群群配備火箭彈的戰斗轟炸機引導下,開始沿傘兵奪取并確保暢通的戰略要道沖入荷蘭腹地。
遙遠的橋:遺恨阿納姆,1944年9月17—26日 目錄
前言
*一部 退卻
第二部 計劃
第三部 進攻
第四部 圍困
第五部 巫婆的大鍋
傷亡小計
《遙遠的橋》的軍人和平民
參考書目
致謝
遙遠的橋:遺恨阿納姆,1944年9月17—26日 相關資料
綠草如茵的歐西比烏斯外大街上,海因茨·哈梅爾將軍親自指揮炮兵,猛烈轟擊弗羅斯特守在橋上的部下。他先前勸說弗羅斯特投降,可對方沒答應。哈梅爾現在給圍在身邊的坦克、炮兵指揮官下達明確的指令:夷平英軍傘兵占據的每一棟房屋。他告訴部下:“既然英國人不肯從藏身的洞里出來,那我們就把他們炸出來。”他隨即命令炮兵“瞄準山墻下方,一米米、一層層地轟擊,直到每棟屋子坍塌”。哈梅爾決心盡快結束這場圍攻,既然其他手段無法奏效,那么唯*的辦法就是夷平那些房屋。他補充道:“等我們完成這一切,那里除了碎石瓦礫什么也不會剩下。”哈梅爾趴在兩門火炮間的地上,端著望遠鏡察看英軍支撐點,親自指引炮火。*一輪齊射命中目標,他滿意地站起身,讓手下軍官接手指揮。他后來回憶道:“我本來想留下,這對我也是種新的作戰經歷,但英國人和美國人正進攻奈梅亨的橋梁,我必須趕過去。”哈梅爾離開后,他的炮兵以鐮刀割草般的精度,有條不紊地把弗羅斯特殘余的陣地夷為平地。
第2傘兵營最初占據的18棟建筑,目前控制在弗羅斯特部下手里的只剩10棟左右。德軍坦克從東西兩面打擊英軍陣地之際,他們的炮兵猛轟正面朝北的那些房屋,猛烈的炮火齊射毫不留情。黨衛隊裝甲擲彈兵霍斯特·韋伯回憶道:“這是我見過的*出色、*有效的炮火,一棟棟建筑從屋頂起,像玩具屋那樣坍塌。我不知道什么人能在這般猛烈的火力打擊下生還,我真為那些英國人難過。”
韋伯看著三輛虎式坦克緩緩駛向赫羅特市場,機槍不停地掃射大橋北引橋對面幾棟建筑每一扇窗戶,“還逐一朝各棟房屋射出一發發炮彈”。他記得街角一棟房屋“屋頂下陷,上面兩層開始坍塌,隨后像皮膚從骨架剝落那樣,整個前墻倒在街上,暴露出樓內每一層,我看見英國人在里面拼命攀爬”。韋伯回憶,塵埃四起,碎石瓦礫飛濺,“很快遮蔽了視線,我什么也看不見。喧囂聲很嚇人,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能聽見傷員的慘呼”。
德軍坦克輪番上陣,摧毀了萊茵河沿岸和大橋下方一棟棟房屋。英軍傘兵沖出房屋時,德國人的坦克通常會像推土機那樣撞擊殘垣斷壁,徹*夷平那些房屋。橋梁坡道下,麥凱上尉的指揮所設在幾乎淪為廢墟的校舍內,彼得·斯坦福斯中尉估計,“高爆彈以10秒一發的速度射入校舍南墻”。他回憶,那里“熱不可耐,每個人多多少少負了傷”。但這些傘兵仍在頑強堅守,直到“天花板坍塌,墻壁出現裂縫,再也無法守下去”,他們才撤離一個個房間。紅魔在廢墟里鏖戰,彈無虛發,斯坦福斯驕傲地回憶道:“我們像鼴鼠那樣活了下來,德國佬根本沒辦法把我們挖出來。”但在其他地方,英軍士兵發覺他們的陣地難以為繼。二等兵詹姆斯·W. 西姆斯解釋道:“德國人決心用炮彈把我們炸為齏粉,火炮和迫擊炮火看似不可能更猛烈了,但確實越來越猛。爆炸聲此起彼伏,一發發炮彈雨點般落下,融匯成持續不斷的滾動彈幕。”每一輪齊射襲來,西姆斯都會絕望地祈禱:“挺住!挺住!炮火持續不了多久。”他孤身一人蜷縮在窄壕內,突然覺得自己活像“躺在剛剛挖好的墳墓里,等著被活埋”。他記得自己當時想道:“除非第30軍及時趕到,否則我們就完了。”
綠草如茵的歐西比烏斯外大街上,海因茨·哈梅爾將軍親自指揮炮兵,猛烈轟擊弗羅斯特守在橋上的部下。他先前勸說弗羅斯特投降,可對方沒答應。哈梅爾現在給圍在身邊的坦克、炮兵指揮官下達明確的指令:夷平英軍傘兵占據的每一棟房屋。他告訴部下:“既然英國人不肯從藏身的洞里出來,那我們就把他們炸出來。”他隨即命令炮兵“瞄準山墻下方,一米米、一層層地轟擊,直到每棟屋子坍塌”。哈梅爾決心盡快結束這場圍攻,既然其他手段無法奏效,那么唯*的辦法就是夷平那些房屋。他補充道:“等我們完成這一切,那里除了碎石瓦礫什么也不會剩下。”哈梅爾趴在兩門火炮間的地上,端著望遠鏡察看英軍支撐點,親自指引炮火。*一輪齊射命中目標,他滿意地站起身,讓手下軍官接手指揮。他后來回憶道:“我本來想留下,這對我也是種新的作戰經歷,但英國人和美國人正進攻奈梅亨的橋梁,我必須趕過去。”哈梅爾離開后,他的炮兵以鐮刀割草般的精度,有條不紊地把弗羅斯特殘余的陣地夷為平地。
第2傘兵營最初占據的18棟建筑,目前控制在弗羅斯特部下手里的只剩10棟左右。德軍坦克從東西兩面打擊英軍陣地之際,他們的炮兵猛轟正面朝北的那些房屋,猛烈的炮火齊射毫不留情。黨衛隊裝甲擲彈兵霍斯特·韋伯回憶道:“這是我見過的*出色、*有效的炮火,一棟棟建筑從屋頂起,像玩具屋那樣坍塌。我不知道什么人能在這般猛烈的火力打擊下生還,我真為那些英國人難過。”
韋伯看著三輛虎式坦克緩緩駛向赫羅特市場,機槍不停地掃射大橋北引橋對面幾棟建筑每一扇窗戶,“還逐一朝各棟房屋射出一發發炮彈”。他記得街角一棟房屋“屋頂下陷,上面兩層開始坍塌,隨后像皮膚從骨架剝落那樣,整個前墻倒在街上,暴露出樓內每一層,我看見英國人在里面拼命攀爬”。韋伯回憶,塵埃四起,碎石瓦礫飛濺,“很快遮蔽了視線,我什么也看不見。喧囂聲很嚇人,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能聽見傷員的慘呼”。
德軍坦克輪番上陣,摧毀了萊茵河沿岸和大橋下方一棟棟房屋。英軍傘兵沖出房屋時,德國人的坦克通常會像推土機那樣撞擊殘垣斷壁,徹*夷平那些房屋。橋梁坡道下,麥凱上尉的指揮所設在幾乎淪為廢墟的校舍內,彼得·斯坦福斯中尉估計,“高爆彈以10秒一發的速度射入校舍南墻”。他回憶,那里“熱不可耐,每個人多多少少負了傷”。但這些傘兵仍在頑強堅守,直到“天花板坍塌,墻壁出現裂縫,再也無法守下去”,他們才撤離一個個房間。紅魔在廢墟里鏖戰,彈無虛發,斯坦福斯驕傲地回憶道:“我們像鼴鼠那樣活了下來,德國佬根本沒辦法把我們挖出來。”但在其他地方,英軍士兵發覺他們的陣地難以為繼。二等兵詹姆斯·W. 西姆斯解釋道:“德國人決心用炮彈把我們炸為齏粉,火炮和迫擊炮火看似不可能更猛烈了,但確實越來越猛。爆炸聲此起彼伏,一發發炮彈雨點般落下,融匯成持續不斷的滾動彈幕。”每一輪齊射襲來,西姆斯都會絕望地祈禱:“挺住!挺住!炮火持續不了多久。”他孤身一人蜷縮在窄壕內,突然覺得自己活像“躺在剛剛挖好的墳墓里,等著被活埋”。他記得自己當時想道:“除非第30軍及時趕到,否則我們就完了。”
弗羅斯特中校知道,災難終于落到了第2傘兵營頭上。趕來救援的幾個營沒能取得突破,他確信他們再也無法解救自己的部下了。波蘭傘兵沒有空投,彈藥幾乎消耗殆盡,第2傘兵營傷亡慘重,每個可用的地窖都塞滿傷員,他的部下不眠不休地戰斗了50多個鐘頭。面對德軍的猛烈打擊,弗羅斯特知道自己的部下堅持不了太久。他的環形防御陣地內,一座座房屋起火燃燒,一棟棟建筑坍塌,一處處陣地不斷遭到蠶食。他不知道自己還能堅守多久。他鐘愛的第2傘兵營逐漸葬身在他周邊建筑的廢墟里。但弗羅斯特不想讓德國人輕易得手,即便陷入絕境,他也決心堅守到最后一刻,不讓德國人*底控制阿納姆大橋。
抱有這種想法的不止他一個,眼下的磨難給第2傘兵營官兵造成的影響似乎并不亞于弗羅斯特。他們相互調劑子彈,還從傷員身上取走所剩無幾的彈藥,準備迎候不斷吞噬他們的厄運。沒人流露出恐懼的跡象。疲憊、饑餓、痛苦中,這些官兵似乎對自己和自己所處的境地產生了某種幽默感,他們付出的犧牲越明顯,幽默感就越強。
隨軍牧師伊根記得,他遇到從廁所里出來的弗羅斯特,“中校看上去很疲憊,臉上臟兮兮的,留著胡茬,他朝我綻露出笑容,‘神父,廁所的窗戶碎了,墻上有個洞,屋頂也沒了,但放水的拉鏈還在,廁所還能用’”。
晚些時候,伊根想穿過街道去探望地窖里的傷員。猛烈的迫擊炮火覆蓋整個地帶,牧師左躲右閃,竭力避開炮火。他回憶道:“迪格比·泰瑟姆-沃特少校在外面若無其事地散步,先前就是他的連奪取了橋梁。少校看見我,貓著腰走了過來,手里拿著把雨傘。”伊根回憶道:“(泰瑟姆-沃特)撐開雨傘遮在我頭上,迫擊炮彈雨點般落在各處,他卻對我說道:‘神父,跟我來。’”見伊根露出為難的神色,泰瑟姆-沃特安慰道:“別擔心,我打著傘呢。”沒過多久,帕特里克·巴尼特中尉也遇到這位無所畏懼的少校。巴尼特奉弗羅斯特的命令,沖過街道去守衛一片新防區。泰瑟姆-沃特護送伊根神父過街后,此時在不斷收縮的環形防御圈內視察自己的部下,仍打著那把雨傘。巴尼特驚愕不已,不由得停下腳步,對少校說道:“那玩意兒沒什么用。”泰瑟姆-沃特故作驚訝地看著他:“天哪,帕特,萬一下雨呢?”
當天下午,炮擊仍在持續之際,弗雷迪·高夫少校看見泰瑟姆-沃特打著雨傘指揮他的連。德軍坦克在各條街道隆隆行駛,朝一切目標開火。高夫回憶道:“看見那些龐大的四號坦克在近距離朝我們開炮,嚇得我差點暈過去。”但他的緊張不安突然得到*解,“泰瑟姆-沃特率領部下在街上發起刺刀沖鋒,撲向*透進來的部分德國兵。不知道他從哪里找到頂舊禮帽,就這樣轉動著那把破雨傘向前沖去,看上去活像查理·卓別林”。
另一些幽默時刻同樣令人難忘。當天下午,隨著時間流逝,營部遭到猛烈炮擊后起火燃燒。伊根牧師走入地窖探望傷員,營里的滑稽大王杰克·斯普拉特中士說道:“神父,您看看,他們把什么東西都朝我們拋過來,就差廚灶了。”話音未落,一發炮彈直接命中房屋,“天花板塌了,泥土和灰泥濺了我們一身,我們剛站起來,就看見面前出現一具廚灶”。斯普拉特盯著廚灶搖了搖頭:“我知道那幫混蛋離得很近,可我不相信他們能聽見我們說話。”
傍晚前后下起雨來,德軍的進攻似乎更猛烈了。大橋另一側的麥凱上尉聯系上弗羅斯特,他后來寫道:“我告訴中校,要是敵人繼續以這種規模進攻的話,我真沒辦法再堅守一晚了。他說他幫不上任何忙,但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堅持下去。”
麥凱看見德國人慢慢壓縮弗羅斯特的兵力,也看見英軍傘兵匆匆逃出河邊起火燃燒的屋子,奔向他對面依然佇立的幾棟房屋。麥凱指出:“德國人包圍了我們,很明顯,要是我們無法盡快獲得援助,肯定會被他們趕出去。我爬上閣樓,把電臺調到傍晚6點的BBC新聞廣播,播音員說英軍裝甲部隊已到達空降部隊身邊,聽得我大吃一驚。”
就在這時,麥凱聽見樓下有人喊道:“虎式坦克駛向大橋!”此刻是德國時間晚上7點、英國時間傍晚6點。兩輛重達60噸的坦克從北面駛來。大橋另一側的弗羅斯特也看見敵坦克,他后來指出:“昏暗的光線下,這些坦克看上去非常邪惡,活像某種史前怪獸,坦克上的大口徑火炮左右轉動,不時噴吐火舌。他們發射的炮彈炸穿了墻壁,伴隨劇烈的爆炸,塵埃和慢慢落下的碎石瓦礫充斥了各條過道和房間。”
遙遠的橋:遺恨阿納姆,1944年9月17—26日 作者簡介
作者
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1920年6月5日—1974 年11月23日),愛爾蘭裔美國記者兼作家,因撰寫“戰爭三部曲”(《*長的一天》《最后一戰》《遙遠的橋》)而聞名于世。
瑞恩是二戰時期*出的戰地記者,曾隨同美國第8、第9航空隊參與14次轟炸行動,親歷諾曼底登陸,跟隨巴頓將軍的第3集團軍挺進法國和德國,直至攻克柏林,他得以與戰爭、與戰爭參與者近距離接觸。1949 年,在諾曼底旅行時,瑞恩對講述比迄今為止制作的更完整的“霸王行動”的故事產生了興趣,其后二十幾年間,瑞恩陸續奔赴英、美、德、法、蘇聯、荷蘭等國,尋找幸存者,在尋訪5000多位見證人之后,終于完成了這套舉世聞名的著作。
1957年,海外記者俱樂部創立了“科尼利厄斯·瑞恩新聞獎”,致敬他在*際議題上的*出貢獻,瑞恩曾兩度獲得這項與自己同名的獎項(1959年的《*長的一天》和1974年的《遙遠的橋》)1973年,瑞恩被法國政府授予榮譽軍團勛章,馬爾科姆·馬格里奇稱贊他“也許是當今世**杰*的記者”。他還獲得了克里斯托弗獎、意大利班加雷拉文學獎。
作者
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1920年6月5日—1974 年11月23日),愛爾蘭裔美國記者兼作家,因撰寫“戰爭三部曲”(《*長的一天》《最后一戰》《遙遠的橋》)而聞名于世。
瑞恩是二戰時期*出的戰地記者,曾隨同美國第8、第9航空隊參與14次轟炸行動,親歷諾曼底登陸,跟隨巴頓將軍的第3集團軍挺進法國和德國,直至攻克柏林,他得以與戰爭、與戰爭參與者近距離接觸。1949 年,在諾曼底旅行時,瑞恩對講述比迄今為止制作的更完整的“霸王行動”的故事產生了興趣,其后二十幾年間,瑞恩陸續奔赴英、美、德、法、蘇聯、荷蘭等國,尋找幸存者,在尋訪5000多位見證人之后,終于完成了這套舉世聞名的著作。
1957年,海外記者俱樂部創立了“科尼利厄斯·瑞恩新聞獎”,致敬他在*際議題上的*出貢獻,瑞恩曾兩度獲得這項與自己同名的獎項(1959年的《*長的一天》和1974年的《遙遠的橋》)1973年,瑞恩被法國政府授予榮譽軍團勛章,馬爾科姆·馬格里奇稱贊他“也許是當今世**杰*的記者”。他還獲得了克里斯托弗獎、意大利班加雷拉文學獎。
1974年,《遙遠的橋》出版兩個月后,瑞恩因癌癥病逝,時年54歲。
《時代》周刊評論他以近距離觀察戰爭的眼光,歷經鮮血和死亡的靈魂,完成了普通作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譯者
小小冰人,原名姚輝,從事軍事圖書翻譯工作十余年,為中國讀者帶來超近40部譯著。由他執筆翻譯的作品包括《東進:1941—1943年的蘇德戰爭》《焦土:1943—1944年的蘇德戰爭》《普魯士戰場:蘇德戰爭1944—1945》《斯大林格勒三部曲》《作戰指揮:二戰德國陸軍實戰指南》《從閃電戰到沙漠風暴》《*一次世*大戰史》《*二次世*大戰史》《隆美爾戰時文件》《曼施泰因戰爭回憶錄》《閃擊英雄》等。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