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論世衡史叢書:永念群生:隋唐禮俗與信仰論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36801
- 條形碼:9787220136801 ; 978-7-220-13680-1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論世衡史叢書:永念群生:隋唐禮俗與信仰論集 本書特色
隋唐時期的聚眾之禁,是統治者的恐懼又或是警惕,人群的聚集是否會脫離國家的控制,成為王朝的對立面?戰場上的生與死,“京觀”之立是震懾敵人的宣揚武功,還是澤及枯骨的亡魂救度?涅槃圖像中割耳剺面與刺心剖腹的胡俗,與漢族社會倫理教化觀念之間存在著怎樣的沖突?本書打破了以往關于國家祭祀與民間社會相隔絕、與民眾個人宗教信仰無關的看法,通過國家祭祀與地方祠祀、民間社會的互動關系,建立了國家禮制與民眾生活相互影響的新思維,為理解隋唐時期的社會文化提供了新視角。
1、兼用歷史學,人類學和宗教學的不同理論和方法,具體剖析、探索隋唐時期禮俗與信仰。
2、以多維度研究視角深入探究隋唐時期禮俗與信仰的交互影響,揭示國家祭祀與地方祠祀、民間社會的互動關系。
3、從新穎的視角解讀史料,從具體的個案進行研究,從歷史的細節反映隋唐時期歷史背后的思想脈絡。
論世衡史叢書:永念群生:隋唐禮俗與信仰論集 內容簡介
本書諸文,大多與隋唐禮俗與信仰相關。上篇討論了隋唐國家對于宗教儀式的控制,分析了佛教對中國古代積敵軍之尸為“京觀”的傳統之改造,并結合新出《竇琰墓志》與唐代小說集《冥報記》的相關記載,考察了《金剛經》對唐初社會的深刻影響,又利用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來分析唐代西州道教的發展。下篇是書評與綜述。所評之書,多為唐代禮制與信仰方面的重要論著。綜述則是對新中國成立70年來隋唐史研究的一個總體性鳥瞰,以及對唐代道教石刻研究的初步小結。書名“永念群生”,出自《從“京觀”到佛寺》一文所引隋文帝的一道詔書。畢竟,無論是禮俗還是信仰,歸根結底都是以人為本的。
論世衡史叢書:永念群生:隋唐禮俗與信仰論集 目錄
目錄
上篇
隋唐時期的聚眾之禁
——中古國家與宗教儀式關系之一側面/003
一、合法的聚眾/004
二、漢隋間國家對宗教性聚眾的限制/009
三、唐代前期的聚眾之禁/015
四 、唐代中后期的聚眾之禁/034
余論/046
從“京觀”到佛寺
——隋與唐初戰場尸骸的處理與救度/049
一、隋代之前的“京觀”/051
二、鯨鯢之觀,化為微妙之臺:隋文帝的舉措/063
三、立七寺與毀京觀:唐太宗的努力/068
余論:唐太宗之后的京觀/082
走入傳奇
——新刊《竇琰墓志》與《冥報記》“豆盧氏”條的解讀/089
一、《竇琰墓志》錄文/092
二、關隴集團的貴戚世家:竇氏/094
三、竇琰夫家田氏/098
四、祖母豆盧氏的靈驗故事/105
五 、初唐的《金剛般若經》信仰/113
余論/118
國家宮觀網絡中的西州道教
——唐代西州道教補說/123
一、唐代西州道觀的始建年代/124
二、西州道觀的轉經、齋醮與國忌行香/129
結語/143
割耳剺面與刺心剖腹
——從敦煌158窟北壁涅槃變王子舉哀圖說起/145
一、割耳剺面/148
二、刺心剖腹/151
三、割耳剺面與刺心剖腹在唐代的影響及國家的態度/162
結語/166
涼州與長安之間
——新見《唐故左羽林軍大將軍康太和墓志》考釋/167
一、康太和的家世與涼州粟特胡人集團/172
二、入朝宿衛/175
三、回歸涼州/179
結語/184
唐代的“三史”與三史科/186
一、唐代的“三史”/187
二、唐代對“三史”之研究及其地位之比較/192
三、唐代的科舉與史學/201
結語/212
唐金仙、玉真公主札記三題/214
一、金仙、玉真公主的行第與名字/214
二、金仙、玉真公主封號之變遷/217
三、玉真觀的前身:竇誕宅—崇先府/220
禮制、宗教與民間社會
——中古史研究的一個新視角/224
楊貴妃與安祿山“三日洗兒”的儀式解讀/230
下篇
評陳戍國《中國禮制史·隋唐五代卷》、任爽《唐代禮制研究》/243
評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258
評章群《唐代祠祭論稿》/273
評傅飛嵐、林富士主編《遺跡崇拜與圣者崇拜》/280
評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286
讀榮新江《學理與學誼:榮新江序跋集》/295
讀郝春文等《當代中國敦煌學研究(1949—2019)》/301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隋唐五代史研究/306
一、敦煌吐魯番文書與石刻史料的整理與刊布/310
二、制度史:從三省制到中書門下體制/315
三、均田制與唐代經濟史研究的興衰/318
四、《天圣令》與唐代法制史研究/321
五、粟特人入華與唐代絲綢之路的繁榮/324
六、禮制史與宗教史的崛起/326
石刻史料與唐代道教史研究漫談/332
一、新出唐代道教石刻的研究價值/333
二、《道家金石略》與道教石刻的整理/340
參考文獻/343
代后記:隨吳宗國先生讀書的日子/377
圖表目錄
圖1 P.2481《唐前期尚書省禮部報都省批復下行公文程式》“符呪”條/017、018
圖2 P.2481《唐前期尚書省禮部報都省批復下行公文程式》“聚講”條/019、020
圖3 S.1344開元三年(715)《戶部格》(局部)/025
圖4 河北省易縣燕下都遺址出土人頭骨/053
圖5 《昭仁寺碑》碑亭/074
圖6 宋拓《昭仁寺碑》拓片/077
圖7 宋拓《等慈寺碑》拓片/078
圖8 云南大理“大唐天寶戰士塚”/084
圖9 廣西柳州鹿寨縣“京觀”摩崖/086
圖10 《唐故司衛正卿田府君夫人扶風竇氏(琰)墓志銘并序》/091
圖11 《故兼司衛正卿田君(仁汪)墓志》/100
圖12 阿斯塔那518號墓出土《唐西州某縣事目(三)》/128
圖13 德藏Ch.243 286號《太玄真一本際經》卷八殘片/131
圖14 P.2457《閱紫錄儀》卷尾題記/135
圖15 敦煌158窟北壁涅槃變各國王子舉哀圖/147
圖16 新疆克孜爾224窟后甬道前壁荼毗圖像/149
圖17 片治肯特二號遺址南墻的“哀悼圖”/149
圖18 南陽畫像石中的聶政剖腹自殺圖(一)/151
圖19 南陽畫像石中的聶政剖腹自殺圖(二)/152
圖20 《無雙譜》中的安金藏破腹圖/156
圖21 S.367《沙州伊州地志》殘卷/157
圖22 《大唐故左羽林軍大將軍康府君(太和)墓志銘》/170
圖23 《大唐故左羽林軍大將軍康府君(太和)墓志銘》志蓋/171
圖24 P.3885《前大斗軍使將軍康太和書與吐蕃贊普》/180
圖25 德藏Ch.938《漢書·張良傳》殘片/200
圖26 德藏Ch.938v《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殘片/200
圖27 《金仙長公主墓志》/216
圖28 《金仙長公主墓志》志蓋/217
表1 漢隋之間的京觀資料表/056
表2 唐太宗所立戰場七寺表/072
表3 隋唐史籍所見自刺及企圖自刺事件表/153
表4 唐代《史記》研究著作表/193
表5 唐代《漢書》著作研究表/195
表6 唐代《后漢書》研究著作表/196
論世衡史叢書:永念群生:隋唐禮俗與信仰論集 相關資料
隋唐時期的聚眾之禁
——中古國家與宗教儀式關系之一側面
信仰與儀式是所有宗教最重要的核心因素。在中國古代,無論是以儒家理論為基礎的兼具政治性與宗教性的國家祭祀,還是佛教、道教等各種制度性宗教,抑或是各種來源復雜、內涵各異的地方祠祀,往往都需要通過儀式來宣傳信仰,凝聚人心。雖然一小部分秘儀為保持神秘感而僅在少數人的小圈子內舉行,但在大多數宗教儀式乃至政治儀式中,除了直接籌備、執行者之外,往往還需要有不少普通參與者乃至儀式的旁觀者,他們都是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當大量人群聚集起來,是否會脫離國家的控制,甚至成為王朝的對立面?從漢唐以來的歷史發展來看,答案是肯定的,利用宗教儀式聚眾進而對抗官府,是經常發生的現象。因此,對于各種形式的“聚眾”,國家始終心存警惕,不僅在法律上進行了規范,而且在日常行政中,各級官府對于佛教、道教等各種宗教團體舉行的儀式,也采取了許多管控措施。這一點,在結束了魏晉南北朝數百年割據局面、重建中央集權的隋唐時期,顯得尤為突出。
何謂“聚眾”?《唐律疏議》對“眾”有明確的解釋:“稱‘眾'者,三人以上。稱‘謀’者,二人以上。”疏議曰:“稱眾者,《斷獄律》云:‘七品以上,犯罪不栲,皆據眾證定刑,必須三人以上始成眾。'但稱眾者,皆準此文。”這是從法律量刑定罪的角度,對三人成眾進行的規范。事實上,隋唐時期的一些“聚眾”動輒有數千人之多。本文試考察這一時期的各種“聚眾”及國家的禁約,希望能有助于深化對隋唐國家與宗教儀式關系的理解。
一、合法的聚眾
并非所有的“聚眾”都是非法的。國家為了統治的需要,也常常有聚眾的情形,最為常見的一是國家禮儀,二是處決死囚,前者的參與者主要是官員,后者則主要是百姓。當然也還有其他一些需要聚眾的場合,但無論如何,合法的聚眾一般都是由官府主導的。
(一)國家禮儀中的“聚眾”
隋唐時期的聚眾之禁
——中古國家與宗教儀式關系之一側面
信仰與儀式是所有宗教最重要的核心因素。在中國古代,無論是以儒家理論為基礎的兼具政治性與宗教性的國家祭祀,還是佛教、道教等各種制度性宗教,抑或是各種來源復雜、內涵各異的地方祠祀,往往都需要通過儀式來宣傳信仰,凝聚人心。雖然一小部分秘儀為保持神秘感而僅在少數人的小圈子內舉行,但在大多數宗教儀式乃至政治儀式中,除了直接籌備、執行者之外,往往還需要有不少普通參與者乃至儀式的旁觀者,他們都是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當大量人群聚集起來,是否會脫離國家的控制,甚至成為王朝的對立面?從漢唐以來的歷史發展來看,答案是肯定的,利用宗教儀式聚眾進而對抗官府,是經常發生的現象。因此,對于各種形式的“聚眾”,國家始終心存警惕,不僅在法律上進行了規范,而且在日常行政中,各級官府對于佛教、道教等各種宗教團體舉行的儀式,也采取了許多管控措施。這一點,在結束了魏晉南北朝數百年割據局面、重建中央集權的隋唐時期,顯得尤為突出。
何謂“聚眾”?《唐律疏議》對“眾”有明確的解釋:“稱‘眾'者,三人以上。稱‘謀’者,二人以上。”疏議曰:“稱眾者,《斷獄律》云:‘七品以上,犯罪不栲,皆據眾證定刑,必須三人以上始成眾。'但稱眾者,皆準此文。”這是從法律量刑定罪的角度,對三人成眾進行的規范。事實上,隋唐時期的一些“聚眾”動輒有數千人之多。本文試考察這一時期的各種“聚眾”及國家的禁約,希望能有助于深化對隋唐國家與宗教儀式關系的理解。
一、合法的聚眾
并非所有的“聚眾”都是非法的。國家為了統治的需要,也常常有聚眾的情形,最為常見的一是國家禮儀,二是處決死囚,前者的參與者主要是官員,后者則主要是百姓。當然也還有其他一些需要聚眾的場合,但無論如何,合法的聚眾一般都是由官府主導的。
(一)國家禮儀中的“聚眾”
唐代的國家祭祀,特別是有皇帝親自主持的大祀,往往規模很大,參與者眾多,比如郊祀這樣最高等級的祭祀,除了中央的各級官員之外,還有代表地方的諸州朝集使以及代表天下萬國的諸蕃使人參與,他們通常是按照方位站在相應的位置。又比如封禪,其規模更大,耗時更久,參與者除了和郊祀一樣有來自各級、各地的官員與使者,甚至也可能有當地的父老。駱賓王就曾寫下了《為齊州父老請陪封禪表》:“豈可使稷下遺氓,頓隔陪封之禮;淹中故老,獨奏告成之儀?是用就日披丹,仰壁輪之三舍;望云抒素,叫天閽于九重。儻允微誠,許陪大禮,則夢瓊余息,配仙闕以相歡;就木殘魂,游岱宗而載躍。”可見,封禪大禮也可能會有當地百姓的參與。至于地方長官上任的儀式,通常除了當地各級官吏的參與之外,往往還有當地“鄉望”的列席,《大唐開元禮》卷一二六《京兆河南牧初上》條就明確說:“諸州刺史初上準此。其鄉望、文武官七品以上及德行有聞者,皆升堂。”這些鄉望與“德行有聞者”代表著地方百姓對新任長吏的歡迎。
除了這些國家禮儀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層面,即在地域社會中,由官府所主導的為眾多民間祠祀舉行的祭祀儀式,它們也往往聚集了大量的參與者和觀眾,如京兆尹黎幹在曲江池投龍祈雨時,觀者就有“數千”之眾;而在這類儀式中,通常會有眾多鄉望、父老等豪族活動的身影,我們稱之為國家祭祀儀式上“民眾的在場”。毫無疑問,這些由中央與地方官府舉行的儀式都是合法性的聚眾。
論世衡史叢書:永念群生:隋唐禮俗與信仰論集 作者簡介
雷聞,1972年生,陜西旬陽人。2002年于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獲博士學位。2003—2021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古代史研究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現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唐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常務理事。為2007—2008年度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隋唐史、中古宗教史、敦煌吐魯番學。著作有《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官文書與唐代政務運行研究》《永念群生:隋唐禮俗與信仰論集》等,發表相關學術論文七十余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與地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