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外語教育與區域國別學探考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45425
- 條形碼:9787100245425 ; 978-7-100-24542-5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外語教育與區域國別學探考 本書特色
本書是擔任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10年,并有著外交部高教司相關工作經驗的姜鋒教授,經過數十年外交、教育工作實踐,而對中國高等外語教育提出的思考,形成的堅實理論。其中以“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為中心,尤其強調外語人才的培養,不僅在于外語能力,還在于通達各對象國文化、精通相關服務領域學科的能力。
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外語教育與區域國別學探考 內容簡介
本書基于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實踐,從語言、學科、文化、政治等各個層面,對外語教育和區域國別學的學科建設與發展進行深入探索,提供有益思考。區域國別學是一門以外部世界為研究對象的科學,也是一門吸取多學科知識、理論和方法的交叉學科,外語教育正是其中重要的領域。上外作為外語類院校,較早提出要建設成在國別區域全球知識領域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外國語大學,以培養“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的“多語種 +”卓越國際化人才為定位,為區域國別學的學科建設與發展做出積極探索。本書正是以“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這一人才培養定位為中心,展開相關論述,提出思考,提供實例,提升理論。
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外語教育與區域國別學探考 目錄
上篇 語言、知識、話語及區域國別學
**章 語言與知識:對語言的認識
語言研究和語言教育二三事
外語是國家大事
用語言打開“心靈之鎖”
人工智能時代的外語教育
第二章 語言與話語:從語言到話語的轉換
全球話語能力的重要意義
著眼于世界意義和時代意義的全球話語能力
用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
翻譯與國際傳播
發揮高校特色優勢,為國際傳播事業做貢獻
第三章 語言與人才培養: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
新時期應有的外語人才觀
培養“多語種 ”的國際化人才
“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
外語類高校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立德樹人”目標下外語教育的新定位與全球治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聚焦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需求,培養高層次應用型翻譯領軍人才
第四章 語言與學科建設:國別區域全球知識構建
關于新時代外語學科發展的一些思考
全球治理與外語學科發展
外語學科的紅利
大學要關注全球知識體系
區域國別學的內核與學科邊界
淺談區域國別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中的兩個能力與三個基礎
世界持續和平與發展需要人類文明新形態
淺論區域國別學的功能與建設路徑
下 篇 高等外語教育管理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
以黨建引領發展 培養“多語種 ”卓越人才
對接國家戰略、推進人文交流:努力提升高校國際化辦學能力和水平
高校國際化評價指標
從世界看世界、從世界看中國
從“國際化”到“化國際”
為世界提供學習的機會
第六章 高等外語教育的歷史與現實
堅守與創新
感念幾位學術前輩
我與中國改革開放后外語教育的 年不解之緣
外語院校何去何從
我們的外語教育模式亟須改變
辦好新時代的高等外語教育
建黨百年與中國外語教育新使命
中國高等外語教育當勇擔新使命
著眼于培育時代新人的高等外語教育
教育強國建設與外語教育的時代責任
第七章 他山之石
簡論德國大學校長的權限
中德高等教育交流 年
德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漫談
走出象牙塔,接受挑戰
匈牙利的高教改革和高教立法
德國的大學生服務中心
德國以法管理私立學校簡論
應用技術大學在德國是工程師搖籃
德國高等教育標志性要素被新模式揚棄
中德教育合作 年對話
中德教育發展與人才培養合作
第八章 寄語同學
成就大才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母校在乎你、牽掛你
少一些“追星族” 多一些“追夢者”
從關注自我到關注世界
大學生涯與世界眼光
“為國擔當”“天下己任”“人文情懷”,既是說的,更是做的
用制度設計的確定性對沖世界格局的不確定性
大學時代書寫對國家和世界的意義
時代新人,志在四方
教育塑造人的社會存在
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外語教育與區域國別學探考 相關資料
何為語言?人和動物的區別在于語言。語言由概念組成,語言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工具和方法。由語言構成的知識體系是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體系。
語言學知識是人類知識體系中最豐富、最基礎也是最為神奇的一部分,是我們所處之萬物互聯、智能互通時代的靈魂部分。隨著人工智能的興起以及數字技術的變革,一個語言學興盛的時代正在到來。2014年1月來到上海外國語大學工作之前,我在德國柏林工作6年,其間經歷過幾件與語言研究和語言教育相關的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件事是,2013年參觀柏林自由大學孔子學院舉辦的德國漢語教學歷史展。自由大學羅梅君教授(Dr. Mechthild Leutner)和余德美女士(Dagmar Yu-Dembski,1943—2023)帶領孔院團隊對德國漢語研究與教學300多年的歷史做了系統梳理,展覽很成功。其間,德國東方學家米勒(Andreas Müller,1630—1694)聲稱發明漢語速成方法“中文鑰匙”(Clavis Sinica)并待價而沽的神奇故事深深地吸引了觀眾。17世紀的歐洲經歷了文藝復興的洗禮,語言從基督教意義上神諭的載體變為人認識自己和自然的工具。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認為:解釋不清語言,就解釋不清人何以能認知世界,就無從談論知識。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相信,數字和字母的組合可以構成人類思想的“通用字母”,一種“普遍語言”將讓人類各民族間的交際不再有語言的障礙。此時漢語被介紹到了歐洲,給尋求普遍語言的熱情增添了活力,萊布尼茲和洛克等人都試圖在漢語和漢字中找到啟發,借助“普遍語言”或“元語言”實現人類普遍交流和普遍認知,回歸到“前巴別塔”時代的神性境界。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萊布尼茲要向米勒請教快速有效學習漢語的方法。不過,史學家認為,萊布尼茲在學習漢語方面并未獲得他希望得到的幫助,米勒最終也沒能像他宣揚的那樣公布漢語速成的方法。雖然米勒的漢語速學法被認為是商業炒作,但我們仍然能夠從歐洲人17世紀熱衷普遍語言探索的舉動中感受到語言知識被賦予的崇高地位。當時的人們認為,語言是人回到神性世界的鑰匙。
何為語言?人和動物的區別在于語言。語言由概念組成,語言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工具和方法。由語言構成的知識體系是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體系。
語言學知識是人類知識體系中最豐富、最基礎也是最為神奇的一部分,是我們所處之萬物互聯、智能互通時代的靈魂部分。隨著人工智能的興起以及數字技術的變革,一個語言學興盛的時代正在到來。2014年1月來到上海外國語大學工作之前,我在德國柏林工作6年,其間經歷過幾件與語言研究和語言教育相關的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件事是,2013年參觀柏林自由大學孔子學院舉辦的德國漢語教學歷史展。自由大學羅梅君教授(Dr. Mechthild Leutner)和余德美女士(Dagmar Yu-Dembski,1943—2023)帶領孔院團隊對德國漢語研究與教學300多年的歷史做了系統梳理,展覽很成功。其間,德國東方學家米勒(Andreas Müller,1630—1694)聲稱發明漢語速成方法“中文鑰匙”(Clavis Sinica)并待價而沽的神奇故事深深地吸引了觀眾。17世紀的歐洲經歷了文藝復興的洗禮,語言從基督教意義上神諭的載體變為人認識自己和自然的工具。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認為:解釋不清語言,就解釋不清人何以能認知世界,就無從談論知識。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相信,數字和字母的組合可以構成人類思想的“通用字母”,一種“普遍語言”將讓人類各民族間的交際不再有語言的障礙。此時漢語被介紹到了歐洲,給尋求普遍語言的熱情增添了活力,萊布尼茲和洛克等人都試圖在漢語和漢字中找到啟發,借助“普遍語言”或“元語言”實現人類普遍交流和普遍認知,回歸到“前巴別塔”時代的神性境界。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萊布尼茲要向米勒請教快速有效學習漢語的方法。不過,史學家認為,萊布尼茲在學習漢語方面并未獲得他希望得到的幫助,米勒最終也沒能像他宣揚的那樣公布漢語速成的方法。雖然米勒的漢語速學法被認為是商業炒作,但我們仍然能夠從歐洲人17世紀熱衷普遍語言探索的舉動中感受到語言知識被賦予的崇高地位。當時的人們認為,語言是人回到神性世界的鑰匙。
第二件事是,柏林各大學術研究機構每年夏天都要聯合舉辦“科學長夜”活動,向市民公開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等等。向社會開放,是學術和文化機構的社會責任;而時間放在晚上,是為了方便白天工作的市民。洪堡大學地處城市中心,每至“科學長夜”,校園里熙熙攘攘,各類學術活動豐富多彩。該校亞非所也經常組織展示活動,有些年份還邀請來自亞非國家的專家介紹各自的語言和文化。因為內容陌生或是活動的形式單調,亞非所的展示不像其他“學術攤位”那么熱鬧,來此體驗的人不多;而我差不多每次都去看看,一是有興趣,二是這里相對安靜。有一年的“長夜”上,亞非所展出了一些聲音資料供參觀者體驗,是很多年前非洲人的錄音,盡管聽不懂,但從聲音檔案可以想象出說話人可能的遭遇,感受到殖民統治年代壓迫者的傲慢和被壓迫者的悲慘。俾斯麥時期(19世紀下半葉),德意志帝國進入了殖民擴張的行列,但帝國缺乏與殖民地區相關的語言能力和知識儲備,也因此更缺乏能夠經營和管理“殖民事業”的人才。這促使俾斯麥在1887年設立了“東方語學院”(Seminar für Orientalische Sprachen,簡稱SOS)。學院掛靠在柏林大學(現稱洪堡大學),但在聯邦政府(外交部提供經費)支持下獨立運作,主要目的是為各領域培養會目標地區語言、懂目標地區社會文化情狀、能夠從各方面參與殖民事務的人才。這樣一項對帝國十分迫切的任務,是當時學科劃分日益細化的傳統大學難以完成的,它需要學科間的交叉協同和行政資源的協作整合,學院掛靠在柏林大學又獨立運作的原因大抵如此。德國人的做法引起了英國人的警覺。英國人認為,德國建立東方語學院是在與英國競爭殖民實力;他們甚至把德國每設立一個東方語新教席比喻成新造了一艘軍艦,并宣稱英國人不應輸掉這場由德國人挑起的“東方學競爭”。這段歷史催生了后來的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從德國東方語學院的建立、發展及由此激起的英德東方學競爭的歷史看,19世紀歐洲外語教育機構的建立與歐洲的殖民擴張政策相伴而行,語言能力是國家實力政策的一部分,外語是實行殖民擴張政策的工具。
第三件事是一種印象,即歷史上對語言研究的熱衷給柏林這座城市留下了格外顯著的印記。1753年,法國第戎科學院發起“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是什么?這種現象是否為自然法所容許?”的征文。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寫下了《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這一不朽名著,而德國人此時似乎更關心語言問題。
多年后的1769年,普魯士皇家科學院面向歐洲設獎,征集對語言起源問題的文章。赫爾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1744—1803)的《論語言的起源》,在與當時多位不同專業、很有影響的大家的作品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語言學史上的經典。該書反對語言神授說,主張語言是人的本質所在;人之為人,皆因其有語言,悟性是人類內在屬性,而語言則是外在標志。法德兩個科學院關注議題的差異,也許為我們今天觀察兩個民族的異同提供了一些啟發:法國人很關心社會問題,而德國人更關注人本身,關注人類所獨有的“悟性”與語言的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說,語言特征有助于了解不同民族的特性。
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外語教育與區域國別學探考 作者簡介
姜鋒,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員,上海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014—2023年擔任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現為上海區域國別學學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區域國別學評議組召集人、全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長期從事歐洲研究,中德交流,德國文化、教育和外交研究,以及教學工作。
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兼職教授、德國學術評議會(Wissenschaftsrat)咨詢專家、歐盟“第七科研框架計劃”專家咨詢組成員、上海合作組織教育專家組組長;歷任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副司長、中國駐德國使館公使銜參贊。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外教社世界語言小史系列”叢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理解當代中國系列”《漢德翻譯教程》,撰著或主編《歐洲與德國新挑戰》《當代德國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等;在《中國高等教育》《中國外語》《中國翻譯》《當代世界》《外語界》《外國語》《國際觀察》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環球時報》《文匯報》《解放日報》等雜志報紙發表文章多篇。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